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35歲危機

鎖定
“35歲危機”是人才市場上存在的一種現象,即許多用人單位招聘員工時,都明文規定只要35歲以下者。這種“35歲危機”不僅對求職者的影響較大,對那些企業在職員工也造成了不小的衝擊。許多企業員工在過了35歲以後,都不免有些擔心:公司裁員,一旦中年失業,生活就危險了。
中文名
35歲危機
外文名
35crisis
別    名
35危機
對    象
人羣
實    質
求職
範    圍
市場

35歲危機危機派

35歲至40歲時,許多人發現自己的職業發展進入“滯漲期”,出現方向不明的困惑,包括不知是在企業維持現狀還是跳槽?是將專業進行到底還是改行?缺乏職業興奮點也是職場人在工作近10年後容易出現的問題。不少職場人會反思自己當初的選擇,產生跳槽或創業的念頭。要提醒他們的是,無論是轉行還是創業都要重新定位,成本會非常高。

35歲危機代表現象

35歲危機年齡恐慌與日俱增

相當一部分35歲左右的女性,在企業、機構擔當中低層管理崗位,也有一些從事秘書、行政、人事等工作。總體技術含量不太高,容易被替代。但家庭的成功不是以限制女性發展為代價的,在重家庭還是重事業的選擇上要根據自身情況來定。從不少企業HR的反饋來看,雖然職場女性在有孩子初期會因家庭分散部分精力,但4、5年後則往往精力會更多投入工作,潛力會充分激發。

35歲危機定位不清步入瓶頸

發展瓶頸產生的原因有的是由於心態浮躁,追求一蹴而就,從而有與現實的落差,而有些是由於職位轉換,自身能力跟不上,也有一些是所處環境本身不理想,影響了個人的發展空間。需要糾正的觀念是,不少人對充電存在誤區。把學歷當作知識、把經驗當作能力,充電不是盲目地報外語培訓班或MBA之類,學習的地點也不僅限於課堂。真正的知識積累是通過廣泛收集各類資料信息,吸收借鑑他人的思想和見解。 [1] 

35歲危機發展歷程

2024年1月,入選2023年勞動熱詞。 [2] 

35歲危機原因

35歲危機 35歲危機
面對殘酷與機遇並存的職場,有越來越多的在職場打拼12年以上的白領強烈地意識到自己的職場生存危機即將來臨:隨着就業競爭激烈程度的日趨白熾化和他們自身健康的退化。35歲的職場人士已經邁入了職場的更年期潛意識裏這些35歲的職場“老人”存在着巨大的生存壓力,他們不得不面對35歲這個高高的職場門檻。所以有人説,35歲已經成了職場年輕和衰老的分水嶺。 職場要完成新老更迭,就勢必會出現一批精幹的年輕者,他們出色的表現在潛意識裏給這些35歲的職場人造成了一定的生存壓力.
上有老,下有小,找工作嫌你老,想退休嫌你小。”如今,“35歲”對很多求職者來説成為一個非常尷尬的年齡。為什麼不是30歲或40歲?用人單位偏偏將招聘的年齡卡在35歲這個坎兒上?
實際上,將“35歲”作為一個用人的界限,是中國長期形成的“招聘文化”的一個縮影。早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大興用人年輕化之風,當時就將基層年輕幹部的劃分界定在35歲以下。從那以後,人們普遍接受了用35歲來衡量人才年輕與否的思維定勢。儘管隨着時代的發展,人的壽命不斷延長、對職業生涯結構規劃已經有了調整和改變,但不少用人單位仍沿襲了以往的慣例,依然會下意識地將用人的年齡要求和35歲掛鈎。

35歲危機對策

35歲職場求職難道35歲的職場人就真的老了嗎?他們就真的需要退出職場的歷史舞台嗎?面對這一課題,人力資源專家們給出了“加、減、乘、除”四法來化解35歲職場危機。
加強與職場新人的溝通磨合
越是有危機感、壓力感,就越是應該主動學習。職場沒有永遠的仇人,只有永遠的榜樣。所以35歲的職場“老人”應該主動與職場“新人”溝通磨合,這不僅能給對方留下平易近人的良好印象,而且自己也能很快地融入他們的精神團隊,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缺陷,學習到35歲職場人所欠缺的東西。
這個世界變化得太快,作為已經35歲的年齡光景,他們已經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適應了。而作為職場新人的年輕一代,與生俱來的種種特性使他們時刻走在社會潮流的前沿。如果這些35歲的職場“老人”不主動與他們接洽交流,就等於把自己推向了落伍的盲流。
減少對工作待遇的期望值
如果自己明白35歲是一個正在走下坡路的年齡,我們是不是應該降低對工作的期望值呢?比如説與公司新來的一個25歲的碩士生同事相比,我們為什麼非得要求自己的薪水待遇比人家高呢?這是一個待遇期望值的問題。很多35歲的職場人都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全不權衡一下自己的分量,一味地要求自己各方面的待遇非要比其他人高,否則就覺得顏面無存。這是一種十分危險的想法,古語云“量力而行”,而且現代社會的酬勞分配規則一向追求“對號入座”,如果35歲的職場人把自己的待遇一概定位在25歲,那麼將勢必破壞社會的這種潛規則,最後受害的還將是自己。

35歲危機實際招數

1、積極社交無論是選擇與網友聊天或與客户共進午餐,還是參加一些志願者社團的活動,都有助於開拓你的視野和思維。千萬不要把自己關在家裏為工作的事苦惱。積極社交你才能對職場和人生都有一個更深刻的瞭解。
2、與你信任的人約會與你最信任的親朋好友聯繫,告訴他們你的感受,尤其是工作上遇到的挫敗、焦慮或者憂愁。把你的心事告訴他們,然後用心聆聽他們的迴應。
3、休假。事實上,當你對工作產生了厭倦情緒時,你的工作效率就會大大降低。而當工作進展非常緩慢時,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它停下來,把工作拋在腦後,讓你的大腦稍作休息,然後它才可以重新啓動。選擇在家看書、聽碟或是出門旅遊,這些都可以幫助你的大腦恢復活力,並且恢復對工作的興趣。
4、記日記不要一味壓抑你的壞情緒,把你對工作的抱怨都寫在日記裏,這是一個情感疏導的好方法。同時,你在寫日記時其實也是在思考,也許當你寫完一個月的日記後,你就會對自己是否該跳槽、轉行有了一個清晰的決定。
5、參加培訓在業餘的時間給自己“充電”,以加強和豐富自己的職業技能。在獲得更多知識的同時,你其實也獲得了更多的從業機會。當你真的被職場“更年期”折磨得不得不改變時,也可以充滿自信地選擇離去,然後大步流星地邁向新的崗位。

35歲危機媒體評論

經濟日報
時下正是求職旺季,在熱火朝天的招聘市場中,年齡門檻這個長期被詬病的現象依然存在。
“35歲門檻”仍然影響着不少人的就業。35歲求職者的工作經驗大多在10年左右,正是知識結構、社會關係和技能水平日趨穩定、生活已經有所託底的時候,職業生涯仍有很多可能性。儘管如此,無論招聘市場還是工作崗位上,總有一些用人單位對年齡設限。
這幾年,有關破除求職年齡門檻的呼聲越來越高。年齡限制不僅侵害勞動者平等就業的權益,也不利於人力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充分利用,更違反相關法律法規。一些地區也在努力糾正這一現象,如今年河南、山東等省份將招錄公務員的部分崗位年齡調整到40週歲,為打破35歲職業門檻起到了示範作用,有助於改變職場年齡歧視。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消除影響平等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和就業歧視,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這要求必須大力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流動的體制和政策弊端,依法依規伸張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基本權利,還需要為求職者再就業提供更多服務,使用人單位不以年齡、户籍、性別等原因區別對待勞動者,而用能力、素質等崗位基本要素來選擇人才,增強勞動力市場包容性,營造人盡其才的良好就業環境。勞動者自身也要培養和建立終身學習意識,持續提升個人本領和技術水平。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