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200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

鎖定
《200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是國務院總理温家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所做的報告。
中文名
200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
外文名
Report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2004
報告日期
2004年3月5日
審議大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
報告人
温家寶
報告地點
人民大會堂

200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報告發布

2004年3月5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温家寶向大會作《200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

200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報告全文

2004年政府工作報告
——2004年3月5日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
國務院總理温家寶
各位代表:
本屆政府履行職責已經一年。現在,我代表國務院,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全國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一、一年來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是我國發展進程中重要而非同尋常的一年,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顯著成就的一年。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突如其來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和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各級政府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迎難而上,頑強拼搏,奮力開拓創新,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邁出重要步伐。
——抗擊非典取得重大勝利。
——經濟快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9.1%,達到11.67萬億元;按現行匯率計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0美元,跨上一個重要台階。
——國家財力明顯增強。全國財政收入達到2.17萬億元,比上年增加2787億元。
——對外貿易大幅增長。進出口總額比上年增長37.1%,達到8512億美元,由上年居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四位。
——就業超過預期目標。城鎮新增就業859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440萬人。
——居民收入增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4.3%。
——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
這些成就,標誌着我國綜合國力又有新的提高,進一步增強了全國人民繼續前進的信心和勇氣。
一年來,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採取果斷措施,集中力量抗擊非典
去年(2003年)春天,我國遭遇了一場非典疫情重大災害。黨中央、國務院把人民羣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及時研究和部署防治非典工作。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制定《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應急條例》,將非典列為法定傳染病管理,如實公佈疫情,在全國範圍內實行羣防羣控。國務院和地方政府成立防治非典指揮部,統一調度人力物力財力,充分發揮城鄉基層組織的作用,確保預防、救治工作緊張有序進行。組織科研攻關,在診斷、治療、防疫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對農民非典患者實行免費治療等措施,嚴防疫情向農村擴散。
在抗擊非典鬥爭的艱難時刻,各級領導幹部深入第一線,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社會各界同舟共濟,廣大醫務工作者臨危不懼,中華民族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
(二)適時適度調控,促進經濟平穩快速發展
我們堅持擴大內需方針,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針對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及時採取措施進行宏觀調控。
在非典肆虐的情況下,我們堅持一手抓防治非典不放鬆,一手抓經濟建設不動搖。着力加強重點建設,促進工業生產,保證物流暢通,及時對受疫情衝擊較大的行業實行減免税費、貼息貸款等扶持政策,並制定促進就業和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的措施,最大限度地減輕了疫情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我們主要運用經濟、法律手段,採取綜合措施,引導和調控社會投資。進一步整頓和規範土地市場秩序,全面清理各類開發區,制止亂徵濫佔耕地。適當提高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控制貨幣信貸過快增長勢頭。在調控中,注意適度微調和區別對待。
我們加大“三農”工作力度,及時作出部署,保護糧食主產區和廣大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加強經濟運行協調,採取措施增加供給,引導需求合理增長,緩解煤、電、油、運和重要原材料供應緊張狀況。
我們積極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抓緊一批對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有重大促進作用的重點項目建設,特別是加快水利、能源、交通等項目的開工和建設。三峽水利樞紐二期工程勝利完成,三期工程拉開序幕;西氣東輸東段工程成功貫通;青藏鐵路正線鋪軌順利推進;西電東送規模擴大;南水北調工程東、中線開工建設。西部大開發繼續推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開始實施。
(三)注重統籌兼顧,加快社會事業發展
非典疫情蔓延,集中暴露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協調的問題。我們從政府工作的着力點和財政投入等方面,及時作出必要調整,推動社會事業加快發展。中央財政全年用於教育、衞生、科技、文化、體育事業的支出達855億元,比上年增長12.4%;支持社會事業發展的國債投資達163億元,增長近兩倍。
以疾病預防控制和農村為重點,加強全國公共衞生體系建設。制定並組織實施《國家公共衞生監測信息體系建設規劃》和《突發公共衞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建設規劃》,建立突發公共衞生事件預警和應急機制。加強公共衞生設施建設,重點抓了省、市(地)、縣三級疾病預防控制網絡建設。採取中央與地方共建辦法,加強農村衞生醫療機構建設。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試點。
國務院作出《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中央財政和國債資金加大了對農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主要用於補助中西部農村教師工資發放、中小學危房改造、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試點和資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許多城市開始實行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的辦法,努力使進城務工農民的子女能夠上學。
一年來,我國基礎研究、戰略高技術研究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取得重要進展。國務院着手編制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組織大批專家參與研究論證,已有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事業發展。文化市場整頓力度加大。羣眾體育和競技體育運動取得新成績。
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進一步加強。國土資源管理、環境保護、林業發展和生態建設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新成效。
(四)關心羣眾生活,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
我們高度重視解決羣眾特別是困難羣眾的生產生活問題,維護羣眾切身利益。各級政府認真落實中央關於擴大就業再就業的一系列措施,加大資金投入、政策支持和工作力度。中央財政新增47億元專項補助資金,用於支持就業再就業。加強對高校擴招後首批畢業生就業的指導和服務,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去年(2003年)底達到83%,比上年增加60萬人。
為繼續落實“兩個確保”和“三條保障線”,2003年中央財政支出700億元,比上年增長19.9%;其中用於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補助資金由上年46億元增加到92億元。全國2235萬城市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從2003年起,中央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地方解決企業軍轉幹部等生活困難問題;再次提高革命傷殘人員等優撫對象的撫卹補助標準。
我們進一步加強農村扶貧開發工作,增加資金投入,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全力做好抗災救災工作,中央財政用於洪澇、乾旱、地震等救災救濟支出80.3億元,比上年增長63.9%;用於災後重建的中央投資27.9億元。災區羣眾生活得到妥善安排,恢復生產和重建工作有序進行。各級政府重視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加大了工作力度,取得初步成效。
(五)推進體制創新,改革開放邁出重要步伐
按照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批准的方案,國務院機構改革順利完成,調整和新組建的機構運轉正常。宏觀調控體系建設、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和銀行業監管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統一內外貿管理體制,調整了食品安全和安全生產監管體制。省級政府機構改革基本完成。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
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繼續推進。電力、電信、民航等行業的改革加快。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實現利潤3784億元,比上年增長45.2%。銀行、證券、保險業改革穩步推進。制定並實施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試點方案。改革了證券發行審核制度。國有保險企業股份制改造取得明顯進展。醖釀多年的農村信用社改革開始在8個省(市)試點。農村税費改革試點擴大到全國。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進一步落實。深入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堅決打擊製售假冒偽劣商品和走私等違法犯罪活動,改善市場環境,維護消費者和生產者合法權益。
我們認真履行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繼續降低關税税率,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外貿經營權進一步放開。制定並實施出口退税機制改革方案,積累多年的欠退税問題將逐步得到合理解決。加強了應對國外反傾銷調查和解決貿易爭端的工作。進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535億美元。年底國家外匯儲備達4033億美元,比年初增加1168億美元。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去年(2003年),還簽署了內地與香港、內地與澳門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增強了內地與港澳的經貿聯繫。
(六)加強法制建設,維護社會穩定
我們高度重視政府法制建設。國務院先後提出銀行業監督管理法草案、對外貿易法修訂草案等5部法律議案;制定了《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等28部行政法規。針對收容遣送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制定並組織實施《城市生活無着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和配套措施。《法律援助條例》的實施,為困難羣眾解決打官司難提供幫助。
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對治安混亂地區進行重點整治。加大對嚴重暴力犯罪等突出犯罪的打擊力度,社會治安取得新的進步。堅持執法為民、從嚴治警,着重解決超期羈押、濫用強制措施等問題,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加強政法隊伍建設,發揮公安機關和武警部隊在維護社會穩定中的重要作用。
過去的一年,各級政府按照黨中央的部署,興起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的高潮。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繼續推進,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加強。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取得新成效。民族、宗教、僑務工作取得新成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邁出新步伐。外交工作開創了新局面。
一年來各方面的顯著成就,確實來之不易。這是黨中央總攬全局、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辛勤勞動的結果。我代表國務院向全國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幹部,向社會主義勞動者和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向解放軍指戰員、武警部隊官兵和公安民警,表示誠摯的感謝!向全國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對政府工作的信任和支持,表示誠摯的感謝!向關心和支持祖國建設和統一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和台灣同胞,以及廣大僑胞,向一切關心和支持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各國朋友,表示誠摯的感謝!
回顧過去一年,我們清醒地看到,在前進道路上還有許多困難和問題,政府工作還有不少缺點,羣眾還有一些不滿意的地方,多年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從根本上解決還需要相當長時間。農民增收緩慢,就業和社會保障任務重,區域發展不平衡,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資源環境壓力增加。在經濟加快發展的過程中,又出現一些新的矛盾,特別是投資規模偏大,部分行業和地區盲目投資、低水平重複建設比較嚴重,能源、交通和部分原材料供求關係緊張。糧食減產較多,違法違規佔用耕地現象比較突出。社會事業發展滯後,羣眾對上學難、看病難等問題反映比較強烈。城鄉不少低收入居民生活還比較困難。一些地方嚴重刑事犯罪案件屢有發生。重大安全事故接連出現,給人民羣眾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教訓極為深刻。我們還清醒地看到,有些政府工作人員存在主觀主義、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作風,奢侈浪費,弄虛作假,甚至貪污腐敗。政府自身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十分艱鉅。
對這些矛盾和問題,必須高度重視而不可迴避,認真解決而不可任其發展。政府工作任重道遠。我們要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下定決心,知難而進,開拓創新,紮實工作,以新的精神狀態、新的工作面貌,迎接新的考驗,決不辜負人民的期望。
二、2004年主要任務
今年(2004年)是我國改革和發展十分關鍵的一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務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抓好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堅持科學發展觀,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更加註重搞好宏觀調控,更加註重統籌兼顧,更加註重以人為本,更加註重改革創新,着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着力解決關係人民羣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進步。
(一)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今年(2004年)經濟工作的基本着眼點,是把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保護好、引導好、發揮好,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防止經濟出現大起大落。中央提出今年(2004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7%左右,既考慮了保持宏觀調控目標的連續性,也考慮了經濟增長速度與能源、重要原材料、交通運輸等實際條件的銜接,減輕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這也有利於引導各方面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化改革、調整結構、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上,把更多的財力、物力用在社會發展和加強薄弱環節上。
搞好宏觀調控,既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又要根據經濟形勢發展變化,適時適度調整政策實施的力度和重點。適時,就是把握好調控措施出台的時機,見微知著,防患於未然;適度,就是鬆緊得當,不急剎車,不一刀切。
要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發行建設國債是在需求不足的情況下采取的階段性政策,隨着社會投資增長加快,應逐步調減發債規模。今年(2004年)擬發行建設國債1100億元,比上年減少300億元。為了建立正常的政府投資機制和穩定的資金來源,在逐年減少國債發行規模的同時,要逐年適當增加中央預算內經常性建設投資,今年(2004年)擬先增加50億元。總的考慮是,經過幾年努力,在現有財政赤字規模不擴大的情況下,中央預算內經常性建設投資逐步增加到一定規模,同時逐步減少發行建設國債。要調整建設國債使用方向,集中用於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社會全面發展。今年(2004年)國債投資要向農村、社會事業、西部開發、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傾斜,保證續建國債項目建設。要切實管好用好國債資金,確保國債項目工程質量和資金使用效益。繼續做好財政税收工作,大力增收節支,嚴格依法徵税,保證重點支出。充分發揮貨幣政策的作用,適當控制貨幣信貸規模,優化信貸結構,既要支持經濟增長,又要防止通貨膨脹和防範金融風險。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
適當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堅決遏制部分行業和地區盲目投資、低水平重複建設,是今年(2004年)宏觀調控的一項重要任務。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主要運用經濟、法律手段,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強引導和調控。一要完善產業政策和行業規劃,健全行業信息發佈制度,正確引導社會投資方向。二要抓緊制定和完善行業准入標準,嚴格市場準入。凡在環保、安全、能耗、技術、質量等方面不符合標準的項目,尚未建設的不準開工,在建的要進行清理,已建的要限期改造。三要依法加強用地管理。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行業准入標準的建設項目,一律不得批准用地。繼續清理開發區,整頓規範土地市場。四要強化信貸審核和監管。對不符合市場準入條件的新建項目和改擴建項目,金融機構不予貸款。五要嚴肅税制,堅決禁止和糾正擅自出台税收優惠政策的行為。通過這些措施,努力使投資結構得到調整和優化,投資總規模保持合理水平,投資效益得到提高。要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帶動作用大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加快振興裝備製造業。大力發展現代流通、旅遊、中介服務等第三產業,逐步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緩解當前能源、重要原材料和運輸的供求矛盾。一方面,要增加煤炭、電力、油品生產;加強經濟運行調節,促進煤、電、油、運和重要原材料的供需銜接,保證居民生活、重要行業和重點企業的需要;加快大型煤炭基地、重要電源電網建設,加快石油等重要資源勘探開發,加快重大交通運輸幹線與樞紐工程建設。另一方面,要堅持增產與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優先位置。這不僅是當前解決供需矛盾的迫切需要,也是緩解我國資源環境壓力的長遠之計。必須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各行各業都要杜絕浪費,降低消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合理調整投資與消費的關係,是今年(2004年)宏觀調控的重要方面。我國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偏低,不利於國內需求的穩定擴大,不利於國民經濟持續較快增長和良性循環。要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提高居民購買力水平;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費能力;發展消費信貸,完善消費政策,改善消費環境;適應消費結構的變化,擴大服務消費領域,改善生產供給結構;各項改革措施要有利於增強消費者信心,形成良好的消費預期,增加即期消費。要通過不斷努力,逐步改變投資率偏高、消費率偏低的狀況。
(二)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實現農民增收和農業增產
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我們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當前,我國農業發展又處在一個關鍵時期。今年(2004年)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採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強農業,支持農業,保護農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第一,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依法加強耕地管理,堅決制止亂佔濫用耕地,糾正隨意改變基本農田用途的現象。加快改革土地徵收、徵用制度,完善土地徵收、徵用程序和補償機制,確保佔補平衡。擴大糧食播種面積,努力提高單產。重點支持主產區發展糧食生產,啓動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建設穩產高產基本農田。
第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競爭力。推進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發展畜牧業,切實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動物疫病的防治工作。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等農村非農產業,壯大縣域經濟。穩步推進城鎮化,改善農民進城就業環境,加強農民工培訓,多渠道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
第三,繼續推進農村税費改革。除煙葉外,取消農業特產税,每年可使農民減輕負擔48億元。從今年(2004年)起,逐步降低農業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個百分點以上,五年內取消農業税。今年(2004年)農業税率降低可使農民減輕負擔70億元。為支持農村税費改革,今年(2004年)中央財政拿出396億元用於轉移支付。加快推進縣鄉機構等配套改革。
第四,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全面放開糧食購銷市場,加快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加強糧食市場管理和調控,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今年(2004年)國家從糧食風險基金中拿出100億元,直接補貼種糧農民,以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加強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監管,保護農民利益。
第五,加大對農業和農村投入力度。各級政府都要增加對“三農”的投入。今年(2004年)中央財政投入增加300億元以上,比上年增長20%以上。國債投資重點加強農村“六小工程”和農田水利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繼續搞好農村扶貧開發,多渠道增加扶貧資金投入,擴大以工代賑規模。改進農村金融服務,農村信用社要增加農户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户聯保貸款,支持農民發展生產。
第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科研攻關,增強農業科技創新、儲備和轉化能力。加強農村科技推廣體系建設,大力推廣增產增效的先進適用技術,擴大農作物良種補貼範圍和規模。
(三)統籌區域協調發展,推進西部大開發和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要堅持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認真總結經驗,完善政策,落實各項措施,積極有序地推進。紮實搞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風沙源和石漠化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抓好關係全局的重大項目,不斷增強經濟發展後勁,繼續抓好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的小型工程建設;以義務教育、公共衞生和基層文化建設為重點,促進社會事業發展;積極發展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推進重點區域和地帶開發。
認真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今年(2004年)要有一個良好的開端。落實中央的各項政策措施,突出體制機制創新,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着力抓好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調整改造,做好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和採煤沉陷區治理工作。要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充分發揮廣大幹部羣眾的進取精神和創造精神。
加快中部地區發展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方面。國家支持中部地區發揮區位優勢和經濟優勢,加快改革開放和發展步伐,加強現代農業和重要商品糧基地建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有競爭力的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提高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
東部地區加快發展,有利於增強國家財力、物力和科技實力,更好地支持中西部地區發展。要繼續發揮優勢,加快產業結構升級,進一步發展外向型經濟,有條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東、中、西部地區要加強多種形式的合作,在協調發展中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國家繼續採取措施,支持革命老區加快發展。
(四)繼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切實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用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財力加快教育事業發展。實施新一輪《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重點加強義務教育特別是農村教育。今年(2004年)要啓動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到2007年使西部地區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中央財政將為此投入100億元。要完善農村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中央財政和省、市(地)財政要增加對貧困縣義務教育的轉移支付。繼續實施第二期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中央財政將投入60億元。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還將加大投入,發展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優化教育結構,積極穩步發展高等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各級各類學校都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規範和發展民辦教育。堅決治理教育亂收費,切實減輕學生家庭負擔。
今年(2004年),要繼續集中力量完成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的編制,確定未來15年我國科技發展戰略、目標、任務和政策。要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和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加強基礎研究。組織實施一批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科技項目,促進科學技術與產業結合,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堅持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並重,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認真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大力培養、積極引進、合理使用各類人才,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積極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按照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資源、環境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完善基層計劃生育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切實加強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做好老齡人口工作。認真實施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規劃,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加大執法力度,強化生態環境監管,嚴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抓緊解決嚴重威脅人民羣眾健康安全的環境污染問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依法保護與合理利用國土資源。重視海洋資源開發與保護。加強水資源保護和節約利用。做好防災減災工作。
(五)加快衞生文化體育事業發展,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發展衞生事業,今年(2004年)重點抓好三件事。一是加強公共衞生體系建設。力爭用三年時間,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功能完善的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體系,提高應對重大傳染病等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的能力。要高度重視並採取堅決有力措施,做好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血吸蟲病等重大傳染病的防治工作。二是改善農村醫療衞生條件,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工作。要切實把醫療衞生工作的重點放在農村,加強農村醫療衞生基礎設施和農村衞生隊伍建設,逐步改善農村缺醫少藥的狀況。要從各地實際出發,積極穩妥地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逐步建立由政府組織和引導,農民自願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確保農民羣眾受益。三是積極推進城鎮醫療衞生體制改革試點。繼續改革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醫療衞生和藥品生產流通體制。實行醫療機構分類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衞生資源,發展社區衞生事業,改進醫療衞生服務。同時,在城鄉廣泛開展愛國衞生運動。
隨着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人民羣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長,必須把文化建設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以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特別要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積極開展羣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農村、社區和企業等基層文化建設。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進一步發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和廣播影視業,實施精品戰略,提供更多健康向上、人民羣眾喜聞樂見的精神文化產品。抓緊制定文化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和文化發展綱要。積極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加大對公益性文化事業扶持力度,完善文化產業政策,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共同發展。搞好文物、檔案工作和自然、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繼續加強文化市場和互聯網的建設與管理,堅持不懈地進行“掃黃”“打非”鬥爭。積極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努力提高競技體育水平。繼續做好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的準備工作。
因字數限制,未盡全文見中國政府網: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