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1728年

鎖定
1728年,傳統紀年,年號:清世宗雍正六年,是一個閏年,農曆戊申年(猴年)。
中文名
1728年
大事記
5月26日——頗羅鼐佔領拉薩

目錄

  1. 1 大事記
  2. 1月
  3. 5月
  1. 7月
  2. 8月
  3. 2 出生
  1. 3 逝世
  2. 4 歷史紀事

1728年大事記

1728年1月

1月29日,《乞丐歌劇》倫敦首次製作演出,劇詞出自蓋伊之手。

1728年5月

5月18日,中俄雙方代表在恰克圖正式簽字,稱《恰克圖條約》。

1728年7月

7月1日,埃德斯特羅姆正式宣佈從蘇克羅地區全部撤軍,並且在當天就率軍離開了被他佔領了長達六十六天的蘇克羅首都維納斯城,返回他的老巢哥斯拉地區。

1728年8月

8月26日——原籍丹麥的俄國探險家維他斯·白令率領探險隊發現了在亞洲北美洲之間的海峽。後為紀念他將這一海峽命名為“白令海峽”。
詹姆斯·布萊德裏通過光行差計算光速
印度齋浦爾王宮建成。。
柏林條約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於1728年12月23日簽署的一份秘密條約。

1728年出生

2月21日——彼得三世,俄羅斯沙皇(逝世1762年
8月26日——約翰·亨利克·蘭伯特,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逝世1777年
1月16日,皮欽尼,意大利作曲家,生於巴里的一個音樂家庭,1800年5月7日卒於巴黎附近的帕西。
4月16日,法國化學家、物理學家布萊克出生。
8月,維他斯·白令出生于丹麥霍爾森斯,1741年12月19日逝世於白令島

1728年逝世

楊晉,中國畫家(出生1644年)。
隆科多,清朝大臣(生卒不詳)

1728年歷史紀事

永順土司受封
永順宣慰司是湖廣有名的大土司之一。湖廣的土司邊遠省份大不相同,由於這裏的經濟發展要超過邊遠省份,因此,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土司地區的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土司制度在這裏已出現危機。土民們迫切要求改土歸流,土司難以繼續控制局面。特別是在大規模改土歸流的情況下,湖廣的土司絕大多數自動呈請改流,永順宣慰司彭肇槐便是第一個呈請者。雍正五年(1727)十二月,彭肇槐在看到臨近的桑植、保靖二土司的土民奔向官府要求改流的情況下,主動向桑植副將楊凱呈請自願改土為流,並繪具本司輿圖,冊開土民一萬九千八百六十一户,男女九萬九千三百七十口。湖廣總督邁柱得知此情,立即向雍正帝彙報。雍正六年(1728)二月二十一日,雍正帝批准永順宣慰司改土歸流,並表示:彭肇槐實願改土為流,情辭忌切,不忍拒卻,特沛殊恩,以示優眷。為了表彰彭肇槐的舉動,雍正帝下令授其為參將,即於新設流官地方補用,並賜以拖沙喇哈番(漢名為雲騎尉)之職,世襲罔替。再賞銀一萬兩。聽其在江西祖籍立產安插。
擒拿刀正彥
刀正彥是雲南車裏宣慰司所轄之土目,盤踞茶山一帶。他素與土司刀金寶不睦,久欲奪取車裏宣慰司世職,終未得逞,遂於雍正五年(1727)四月煽動茶山一帶的窩泥人打家劫舍,危害地方,企圖嫁禍於刀金寶,乘機取而代之。雲貴總督鄂爾泰聞訊,令普威營參將邱名揚等領兵千餘人進剿,並檄知土司刀金寶協同擒拿不法之徒。刀金寶起初不知是刀正彥暗中作祟,接到命令後還委其前去與官軍協商會剿事。不久,清軍捉住一些窩泥人,其中有帶頭滋事的麻布朋等人。後,清軍終於獲悉真正的元兇乃刀正彥,於是下令捉拿,並攻打窩泥人聚集的攸樂地區。同地十一月,邱名揚大敗窩泥人於攸樂,事態平息,但刀正彥卻潛匿。清廷一面安撫百姓,一面嚴守各關卡,並行文老撾、緬甸等鄰國,不許容留刀正彥。雍正六年(1728)三月初四,刀正彥及其隨從在孟臘地方被清軍擒拿歸案。
雍正帝推廣官話
雍正帝 雍正帝
雍正帝繼位之後,經過幾年的觀察,發現一些地方的官員,特別是福建、廣東兩省官員不能很好地講官話,以至影響治理地方。雍正六年(1728)八月初六日,他下諭推廣官話。諭示中説:官員有臨民之貴,其語言必須讓百姓共曉,才能通達上下之情,進而把政務辦好。可是每逢召見福建、廣東官員,總是帶有濃厚的鄉音,他們已經赴部演禮,尚有不可通曉之語。如果赴任他省,如何保證宣讀訓諭,審繼詞訟都讓百姓聽得清清楚楚呢?一旦官民上下,語言不通,需用吏胥從中代為傳遞,必然會出現弊病。應令福建、廣東督撫轉飭所屬各府、州、縣有司及教官遍為傳示,多方教導,務期語言明白。他還要求兩省有力之家,先於鄰省延請官音讀書之師教其子弟,然後轉相授受。並且規定,以八年為限,如生童不能如期學會官話,則不許參加科舉考試,直到官話習會之日為止。雍正帝推廣官話的效果並不明顯,雍正十年(1732)五月二十七日,署理廣東巡撫楊永斌上奏摺反映:廣東人學官話很困難,自從奉旨推廣官話已經四年,但鄉音未改。建議改建粵秀書院,延師教徒,並推廣官話,得到了雍正帝的讚賞。
削奪八旗旗主之權
雍正六年(1728),雍正帝進一步削奪八旗旗主權利。八旗自努爾哈赤始建時,即由旗主管理旗下事務,皇帝對八旗只是間接管理,這就造成了皇權與旗主權的矛盾。自皇太極起,清朝的前幾代皇帝都謀求削弱旗主的權力。首先是對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定為上三旗,由皇帝親自統領。對於其他五旗,即下五旗,康熙時又採取派皇子到下五旗作管主的辦法,以替代原來的旗主地位。至雍正帝即位,又對本已衰弱的八旗旗主勢力做了進一步的削減。八旗都統是八旗的軍政長官,是一種職務,由皇帝臨時任命,不能世襲,與所在旗的旗民是官民關係,而非主從關係。而管主與都統並存,不僅還會影響皇帝對旗民的直接統治,而且兩者易產生磨擦。於是,自雍正六年(1728)起,採取減少管主的辦法,同年(1728)十月十六日取消崇安、錫保及信郡王德昭等人的管理旗務,即管主地位。雍正七年(1729)以後再派到八旗的親王、郡王等均以管理都統事務的身份到任。實際上是去擔任(或兼任)都統職位。至此,八旗即全部由皇帝所親自控制,任何影響皇權在八旗中行使的力量已不復存在。同時,雍正帝還從意識形態上革除旗主的痕跡。八旗都統,滿文譯為“固山額真”,而“額真”滿語意為“主”,雍正帝為正名份,下令改稱“固山昂邦”,意為總管,即漢文之都統,而此時的都統,早已不再是旗主的意思。文字上的改變,也標誌着旗主權力的實際消失。設鹹安宮官學
鹹安宮官學是清代八旗中的上三旗子弟學校。因設於西華門內鹹安宮,故名。雍正六年(1728)十一月十日,因鹹安宮房屋空閒,雍正帝下令在此設官學,選內府三旗佐領、管領下幼童及八旗俊秀者九十名,以翰林官居住鹹安宮教之。次年正式興辦。分漢書十二房、清書三房,分別教授滿、漢文及翻譯。各設教司一人,教射、教國語各三人。規定五年後欽派大臣考試,一、二等用七、八品筆帖式。後增加學生名額,並設管理大臣一人,由內務府大臣內特簡;協理事務大臣一人,由六部堂官中之滿員內特簡。同時規定學生結業目標:凡由“閒散人”(未授職者)挑補者,學習十年要能考中“生員”(即府州縣學學生),由貢生(各省舉報學行俱優者)、監生(在國子監入學者)挑補者,要在三屆鄉、會試中(每三年一屆)考取舉人、進士。凡不能達到這一標準者,一律退回本旗。對入學生除供給生活、學習用品外,每月給銀二兩,每季另給米五石三鬥,待遇可謂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