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1389年

鎖定
公元1389年是公元紀年中的一年。
發生在這一年的大事記有科索沃戰役,塞爾維亞軍隊被奧斯曼帝國戰敗,明朝基本實現全國統一,挪威、丹麥、瑞典三國共戴君主,印度尼西亞麻喏巴歇王朝開始衰敗,明朝交河縣知縣武聰修新橋驕等。
中國歷史記載有大寧、會州、富峪、寬河城的拓修,兀良哈三衞的設立,朱元璋詔賜貧民鈔。
中文名
1389年
性    質
公元紀年中的一年
大事記
科索沃戰役,塞爾維亞軍隊被
記    載
朱元璋詔賜貧民鈔

目錄

1389年大事記

1389年6月28日,科索沃戰役,塞爾維亞軍隊被奧斯曼帝國戰敗
1389年,明朝基本實現全國統一,並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1389年,大理巍山古城達到600年曆史
1389年,挪威、丹麥、瑞典三國共戴君主,唯各國仍維持國家的身份,史稱卡爾馬(Kalmar)聯盟
1389年,明置兀良哈三衞
1389年,蒙古脱古思帖木兒子恩克卓裏克圖即汗位
1389年,明置泰寧衞(今吉林省洮南市附近)、朵顏衞(洮兒河上源)。
1389年,印度尼西亞麻喏巴歇王朝開始衰敗
1389年,二月,明廷命燕王朱棣選派精騎,巡視大寧、全寧,沿老哈河南北,遇有兀良哈軍隊,跟蹤追擊。五月,明於兀良哈地區置泰寧,福佘,朵彥三衞,今喀喇沁旗地屬朵顏衞,以元遼王阿札失裏為泰寧衞指揮使,海撒南達溪為福餘衞指揮同知,脱魯忽察兒為朵顏衞指揮同知。三衞同隸於北平行都司
1389年,雲南沐英入京拜見朱元璋,回滇時帶江南軍民百萬到雲南屯田
1389年,明朝交河縣知縣武聰修新橋驕,此後,管河郎中行台,管河通判相繼設於此

1389年歷史記載

大寧、會州、富峪、寬河城的拓修
洪武二十二年(1389)正月十二日,會寧侯張温、北平都指揮使周興奏修拓大寧等城,並上其規制:大寧城門五,城週三千六十丈,濠長三千一百六十丈,深一丈九尺,會州城門四,城週一千一百二十丈,濠長一千一百八十九丈二尺,深一丈八尺;富峪城門四,城周九百丈,濠長九百八丈二尺,深一丈三尺;寬河城門四,械周八百一十二丈,濠長八百五十九丈,深一丈五尺。創蓋倉廒四十七所,計五百五十間,營房計七千三百三十三間。
宗人府的改立
洪武三年(1370)四月置大宗正院,秩正一品。洪武二十二年正月十六日,改宗人府,設宗人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並正一品。以秦王樉為宗人令,晉王棡為左宗正,燕王棣為右宗正,周王捕為左宗人,楚王楨為右宗人。掌皇九族之屬籍,以時修其玉牒,書宗室子女嫡庶、名封、嗣襲、生卒、婚嫁、諡葬之事。凡宗室陳請,為聞於上,達才能,錄罪過。其後,以勳戚大臣攝府事,不備官,而所掌事務盡移於禮部。其屬,經歷司,設經歷一人(正五品),典文移出納。
傅友德大戰阿資
雲南越州阿資起事,以其地險要,曾揚言:“國家有萬軍之勇,我地有萬山之險,豈能盡滅我輩!”傅友德奉命征討。洪武二十二年 (1389)傅友德道經平夷,因其山險惡,宜駐兵屯守,遂徙山民往駐卑午村,留神策衞千户劉成置堡戍守。不久,阿資率眾寇普安,友德迎戰,斬其營長,阿資敗退。正月二十四日,友德又派兵襲擊。阿資屯普安,倚壁為寨,其眾皆緣壁攀巖,墜死者不可勝計,生擒一千三百餘人,獲馬畜甚多。阿資逃遁還越州。二月,沐英遣都督寧正傅友德往討,大敗阿資,斬殺五十餘人,獲馬牛羊以千計。阿資畏懼,與其母請降。沐英便請置越州、馬隆二衞,扼其衝要。又分兵追捕,其地平定。沐英又以陸涼為西南要地,請置陸涼衞指揮使司,得到朱元璋批准。後阿資不時起事,至洪武二十八年正月,沐春等率師趨越州,分道逼其城,伏精兵於道旁,以羸卒誘其出,伏兵盡起,阿資逃往山谷。沐春暗結附近土官,詢阿資所在,然後樹壘斷阿資糧道,阿資被困。沐春遣兵,出其不意攻其穴,遂擒阿資並誅其黨二百四十人。接着分兵破廣南酋,俘斬千餘人。何福分徇寧遠,大勝而還。
禁武臣預民事
其初,朱元璋命軍衞武臣管領所屬軍馬,除軍民詞訟事重者許約問外,其餘不許干預,至洪武二十二年(1389)二月,廣西都指揮耿良造譙樓,令有司起發民丁,科斂財物;青州等衞造軍器,亦擅科民財,違越禁例。於是,朱元璋於同月二十二日下詔嚴禁武臣預民事,申明:凡在外都司衞所,遇有造作,千户所移文達衞,衞達都指揮使司,都指揮使司達五軍都督府奏準,方許興造。其合用物料,並自官給,勿擅取於民。違者治罪。民間詞訟,雖事涉軍務,均歸有司審理,勿得干預。並著為令。
軍丁習工藝
朱元璋以軍衞營作,多出百姓供給而加重百姓負擔。於洪武二十二年(1389)三月十九日,命天下軍丁習工藝。他告諭五軍都督府遣官至各都指揮使司,令所屬衞所置局,每百户內選軍丁四人,並正軍中的萎弱者,俾分習技藝,限一年有成。絲、鐵、箸、角、皮革、顏料等物料,皆由官供給,勿取於民。
朱元璋詔賜貧民鈔
洪武二十二年(1389)四月初七日,朱元璋諭户部尚書楊靖説:聞知九江、黃州、漢陽、武昌、嶽州、荊州諸郡多貧民,其遣人運鈔前往賑濟,每丁鈔一錠,沿河遞運所水驛夫每人五錠,共九十一萬二千六百一十七錠。初九日,又賜居京師的山東流民每人鈔二十錠。十二日,賑山東萊州、兗州二府饑民鈔共二十六萬九千二百一十錠。十五日,賑湖廣常德、長沙、辰州、靖州、衡州、永州、寶慶、郴州、德安、沔陽、安陸、襄陽貧民鈔共一百四十六萬八千七百餘錠。
兀良哈三衞的設立
兀良哈原是元朝大寧路的北境。朱元璋立國,為有效控制其地,將錦州、義州、劍州、利州劃歸遼東都司,並在大寧設都司,管轄興、營等二十餘衞。洪武十四年(1381)封皇子權為寧王,開府其地,洪武二十年納哈出投降,將降卒安置於兀良哈。洪武二十二年五月二十三日,在兀良哈之地設泰定、朵顏、福餘三衞。以故元遼王阿札失裏為泰寧衞指揮使、塔賓帖木兒為指揮同知,脱魯忽察兒為朵顏衞指揮同知,海撒男答奚為福餘衞指揮同知各領其眾,為大寧聲援。三衞地亙千餘里,自錦、義歷廣寧至遼河為泰寧,自全寧抵喜峯口近宣府為朵顏,自黃泥窪逾瀋陽、鐵嶺開原福餘。其中朵顏尤險而強,叛服無常。
唐鐸致仕
唐鐸(1329—1397),字振之,虹縣人。朱元璋初起,即侍左右。守濠州,從定江州,授西安縣丞,召為中書管勾。洪武元年(1368)出任延平知府,拊輯新附,士民安寧。洪武五年召為殿中侍御史,復出任紹興知府。洪武六年十二月召拜刑部尚書,次年改太常卿。丁母憂歸裏。洪武十四年起改兵部尚書,洪武十五年改任諫議大夫、右副都御史。洪武十八年十月遷刑部尚書,洪武二十一年六月又任兵部尚書。洪武二十二年四月兼詹事院詹事,五月致仕。洪武二十六年起任太子賓客,進太子太保。洪武二十八年奉命往龍州招諭土官,且參軍事。洪武三十年七月二十三日卒於京師,年六十九。唐鐸為人長者,性慎密,不妄取。朱元璋曾説:“唐鐸自友及臣至今三十餘年,其與人交,不至變色,絕亦不出惡聲。”又説:“都御史詹徽剛斷嫉惡,胥吏不得肆其貪,謗訕滿朝。唐鐸厚重,又謂懦而無為。人心不古,有若是耶!”福王時追諡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