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文赤鼎

鎖定
龍文赤鼎乃是夏禹王鑄九鼎之一,秦武王洛邑求鼎舉此鼎受傷而死。
相傳,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象徵九州,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龍紋赤鼎就是其中之一。
九鼎象徵天下社稷,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周顯王時,九鼎(包括龍文赤鼎)沒於泗水彭城下。
中文名
龍文赤鼎
所屬年代
夏商周
鑄造人
夏禹王
別    名
雍州鼎
事    件
秦武王舉此鼎受傷而死
文獻記載
龍文赤鼎 龍文赤鼎
龍文赤鼎,又被稱為“雍州鼎”或者“秦鼎”。
史書記載,秦武王四年,秦軍攻佔了韓國的都城宜陽,於是命令“樗裏子”率領“車百乘”先行抵達周畿王都,周王使人列隊恭迎。隨後秦武王“興師臨周而求九鼎”,於周王太廟,與孟説比賽舉“龍文赤鼎”,絕臏而死。
《史記》:“秦惠王卒,太子武王立。……秦使甘茂攻韓,拔宜陽;使樗裏子以車百乘入周,周以卒迎之,意甚敬。” [1] 
戰國策》:“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
《史記》:“秦武王與孟説舉龍文赤鼎,絕臏而死。” [2] 
《史記》:“武王竟至周,而卒於周。其弟立,為昭王。” [3] 
《資治通鑑》胡三省注曰:“八月,王與孟説舉鼎,絕脈而薨。脈者,系絡臟腑,其血理分行於支體之間,人舉重而力不能勝,故脈絕而死。按《史記·甘茂傳》雲:武王至周而卒於周。蓋舉鼎者,舉九鼎也。世家以為龍文赤鼎。” [4] 
史書上關於秦武王舉龍文赤鼎絕臏而死的記載並不詳細,史官只是寥寥幾句交代秦武王死在了周王畿
而在明代演義小説《東周列國志》中,這一事件被加工描繪得更加細緻——
龍文赤鼎 龍文赤鼎
秦兵乘之,遂拔宜陽。
韓王恐懼,乃使相國公仲侈持寶器入秦乞和,武王大喜,許之,詔甘茂班師,留向壽安戢宜陽地方,使右丞相樗裏疾先往三川開路,隨後引任鄙、孟賁一班勇士起程,直入雒陽。
周赧王遣使郊迎,親具賓主之禮,秦武王謝弗敢見,知九鼎在太廟之傍室,遂往觀之,見九位寶鼎一字排列,果然整齊,那九鼎是禹王收取九州貢金,各鑄成一鼎,載其本州山川人物,及貢賦田土之數,足耳俱有龍文,又謂之“九龍神鼎”,夏傳於商,為鎮國之重器,及周武王克商,遷之於雒邑,遷時用卒徒牽挽,舟車負載,分明是九座小鐵山相似,正不知重多少斤兩。
武王周覽了一回,讚歎不已。鼎腹有荊、梁、雍、豫、徐、揚、青、等九字分別,武王指雍字一鼎嘆曰:“此雍州,乃秦鼎也。寡人當攜歸咸陽耳。”
因問守鼎吏曰:“此鼎曾有人能舉之否?”吏叩首對曰:“自有鼎以來,未曾移動,聞人傳説每鼎有千鈞之重,誰人能舉?”
武王遂問任鄙、孟賁曰:“二卿多力,能舉此鼎否?”
龍文赤鼎 龍文赤鼎
任鄙知武王恃力好勝,辭曰:“臣力止可勝百鈞,此鼎十倍之重,臣不能勝。”
孟賁攘臂而前曰:“臣請試之,若不能舉,休得見罪。”即命左右取青絲為巨索,寬寬的繫於鼎耳之上,孟賁將腰帶束緊,揎起雙袖,用兩枝鐵臂,套入絲絡,狠狠的喝一聲,“起!”那鼎離起約有半尺,仍還於地,用力過猛,眼珠迸出,目眥流血。
武王笑曰:“卿大費力!既然卿能舉起此鼎,寡人難道不如?”
任鄙諫曰:“大王萬乘之軀,不可輕試。”
武王不聽,即時卸下錦袍玉帶,束縛腰身,更用大帶扎縛其袖,任鄙拖袖固諫,武王曰:“汝自不能,乃妒寡人耶?”鄙遂不敢復言。
武王大踏步向前,亦將雙臂套入絲絡,想道:“孟賁止能舉起,我偏要行動數步,方可誇勝。”乃盡生平神力,屏一口氣,喝聲:“起!”
那鼎亦離地半尺,方欲轉步,不覺力盡失手,鼎墜於地,正壓在武王右足上,趷札一聲,將脛骨壓個平斷,武王大叫:“痛哉!”登時悶絕。
左右慌忙扶歸公館,血流牀蓆,痛極難忍,捱至夜半而薨。
武王自言:“得遊鞏雒,雖死無恨。”今日果然死於雒陽,前言豈非讖乎?
周赧王聞變大驚,急備美棺,親往視殮,哭吊盡禮。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