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齊風·東方未明

鎖定
《齊風·東方未明》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此詩描寫了在統治者的殘酷剝削和壓榨下,勞工們被強迫服苦役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的殘暴,訴説了被統治者受壓榨的痛苦,反映了他們的怨恨和反抗心聲。全詩三章,皆為四句。前兩章運用迴環復沓的藝術手法,渲染環境氣氛,且以工整的排列及朗朗上口的語言形式,增強了音樂效果。第三章則轉變風格,顯得起伏有致,體現了勞動人民口頭歌謠創作的藝術特點。
作品名稱
齊風·東方未明
作品別名
東方未明
作    者
無名氏
創作年代
周代
作品出處
《詩經》
文學體裁
四言詩

齊風·東方未明作品原文

齊風·東方未明
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
東方未晞,顛倒裳衣。倒之顛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則莫 [1] 

齊風·東方未明註釋譯文

齊風·東方未明詞句註釋

⑴齊風:齊國的詩歌。《詩經》“十五國風”之一,今存十一篇。
⑵衣裳(cháng):古時上衣叫“衣”,下衣叫“裳”。
⑶公:公家,官府。一説指齊國君主。召:召喚。
⑷晞(xī):“昕”的假借,破曉,天剛亮。
⑸樊:即“藩”,籬笆。這裏用作動詞。圃:菜園。
⑹狂夫:指監工。一説狂妄無知的人。聞一多風詩類鈔》曰:“夫之在家,從不能守夜之正時,非出太早,即歸太晚。婦人稱之為狂夫。”瞿瞿:瞪視貌。一説疑惑貌。
⑺不能辰夜:指不能掌握時間。辰,時,守時不失。一説借為“晨”,指白天。
⑻夙:早。莫(mù):古“暮”字,晚。 [2-6]  [7]  [8] 

齊風·東方未明白話譯文

東方還未露曙光,衣褲顛倒亂穿上。衣作褲來褲作衣,公家召喚我憂急。
東方還未露晨曦,衣褲顛倒亂穿起。褲作衣來衣作褲,公家號令我驚懼。
折下柳條圍籬笆,狂漢瞪眼真強霸。不分白天與黑夜,不早就晚真作孽。 [7] 

齊風·東方未明創作背景

關於《齊風·東方未明》的意旨,《毛詩序》説:“《東方未明》,刺無節也。朝廷興居無節,號令不時,挈壺氏(掌計時的官員)不能掌其職焉。”古代學者意見分歧不多。今人一般認為這首詩是反映勞動者對繁重勞役的怨憤。 [6]  [7] 

齊風·東方未明作品鑑賞

齊風·東方未明整體賞析

《齊風·東方未明》全詩共三章。據李塨《詩經傳注》、方玉潤詩經原始》、丁以此毛詩正韻》、王力詩經韻讀》等之説,此詩每章兩韻:一、二句一韻,三、四句一韻。
這首詩抒寫勞動者對奴隸主貴族頻繁不已的勞役的怨憤。全篇採用純粹的“賦”法,但並沒有對勞役的繁重艱苦展開正面鋪寫,而是在“不夙則莫”的長期勞役生活中截取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瞬間——“東方未明”時公家監工催促奴隸早起的情景,加以集中描寫;在這個瞬間,又抓住“顛倒衣裳”和“狂夫瞿瞿”兩個細節加以突出渲染。這兩層集中,把勞役的沉重壓迫和奴隸的不滿怨憤都凝聚起來了。
一開頭就展現出在一片昏黑中奴隸們倉皇起身的情景。“顛倒衣裳”這個生動而富於表現力的細節,不僅顯示了奴隸在統治者淫威面前囚犯式的本能行動反應——幾乎是一聽到吆喝便緊張慌亂地摸黑起身,而且瑟瑟縮縮地胡亂穿衣,這才弄得顛倒衣裳,不分上下;而且可以想見監工狐假虎威、一迭連聲地窮兇極惡的吆喝喊叫。三四兩句不妨看作奴隸們的心理反應:這顛三倒四不像人過的日子是“自公召之”造成的。第三句表面上是重複上一句的“顛”“倒”,實際上內涵已經發生了由實到虛的變化。前後對照,正活現出一個行動上懾於淫威、內心充滿怨憤的被奴役者形象。第二章從文義上看,是對首章的同義重複。但在情緒表達上,卻是在反覆渲染中強化。連章吟誦,彷彿可以聽到被奴役者越來越強烈的怨憤。文字的更換與句式的變化帶給讀者的正是這種加強感。
第三章不再採用重章迭句的結構方式。這是由於詩情發展到這裏,需要對“勞者歌其事”的“事”作一個明確的交待,並且就勢對全篇作一收束。這“事”便是“折柳樊圃”,而催逼奴隸去幹“事”的監工此刻正橫眉豎眼地瞪視着奴隸。“狂夫瞿瞿”,是奴隸眼中的監工形象。雖只極儉省地畫了一雙瞪得溜圓的眼睛,卻傳神地描繪出了凶神惡煞般的形象,不妨説,這就是靠皮鞭和棍棒維持生產秩序的奴隸制生產方式的象徵。面對如此兇狠的“狂夫”,奴隸內心激起的是更大的怨憤。“不能辰夜,不夙則莫”,透露出起早摸黑地服勞役,絕不是一天兩天,而是成年累月。這個收束,一方面擴大延伸了“東方未明”的時間,別一方面又深化了奴隸內心的怨憤,收得乾脆、有力。
到這裏也就可以明白作者何以集中寫“東方未明”的瞬間情景。奴隸們白天被迫進行超強度的勞作,只望晚上能睡個囫圇覺,但奴隸主卻連這點起碼的要求也不予理睬。成年累月的積憤便在這未明即被催起的瞬間爆發。而通過這瞬間的爆發,又正可窺見奴隸成年累月的超強度勞動和非人生活。這正是集中的妙用。 [7]  [8] 

齊風·東方未明名家點評

清代牛運震《詩志》:“奇語入神,寫忽亂光景宛然。” [7] 
參考資料
  • 1.    朱 熹.詩經集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0
  • 2.    周明初等 註釋.詩經.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61-62
  • 3.    李山 解讀.詩經.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142-143
  • 4.    程俊英.詩經譯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98
  • 5.    王秀梅 譯註.詩經(上):國風.北京:中華書局,2015:193-194
  • 6.    周振甫.詩經譯註.北京:中華書局,2013:135-136
  • 7.    姜亮夫 等.先秦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193-194
  • 8.    周嘯天.詩經楚辭鑑賞辭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25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