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黴菌性食管炎

鎖定
黴菌性食管炎應防治相結合,特別應預防醫源性因素所致的感染,嚴格掌握抗生素、激素使用的適應證,以減少該病的發生。治療方法較多,用中藥錫類散、雲南白藥、大蒜素等治療,西藥制黴菌素、二性黴素B、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抗黴菌治療均有效。
中醫病名
黴菌性食管炎
就診科室
消化內科
常見發病部位
食道
常見病因
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
傳染性

目錄

黴菌性食管炎簡介

黴菌性食管炎主要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念珠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正常人皮膚、口腔肛門、陰道中都可分離出該菌,但以消化道帶菌率最高,約佔50%。但一般情況下不會導致食管炎,當機體狀況發生一定變化,如長期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長期接受激素或抗腫瘤藥物治療;慢性病及營養不良致機體抵抗力低下等情況下,宿主和微生物之間的動態平衡發生紊亂,機體免疫功能受損均易發生黴菌性食管炎。 黴菌性食管炎應防治相結合,特別應預防醫源性因素所致的感染,嚴格掌握抗生素、激素使用的適應證,以減少該病的發生。治療方法較多,用中藥錫類散、雲南白藥、大蒜素等治療,西藥制黴菌素、二性黴素B、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抗黴菌治療均有效。

黴菌性食管炎症狀

黴菌性食管炎患者大多因上消化道症狀來就診,比如吞嚥異物感、胸骨後不適感、反酸噁心、飽脹感。也可能僅有上腹不適感及厭食。常規胃鏡檢查時,醫生可發現食管出現不連續點狀及島狀白色物質附着,用水沖洗不易沖走,進行細菌刷檢塗片,可發現白色念珠菌、隱球菌或球狀孢子菌等真菌感染。

黴菌性食管炎病因

1、長期大劑量應用廣譜抗菌素,使機體內敏感的細菌被抑制,破壞了機體平衡,如某些可以產生抗黴菌物質的革蘭氏陰性桿菌被抑制,黴菌繁殖速度就會加快。
2、長期應用大量腎上腺皮質激素,可促使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溶解,抗體減少,增加了黴菌的毒素作用。
3、大劑量放射線照射及使用免疫抑制劑,引起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數量下降,甚至直接損傷正常組織和細胞,從而為黴菌感染創造條件。
4、營養不良、年老體衰、消耗性疾病、手術等都會導致機體細胞免疫功能低下及白細胞吞噬、殺菌功能降低。

黴菌性食管炎注意

慢性病和長期應用抗菌素可增加黴菌對食管的感染機會,導致黴菌性食管炎的發生。例如患有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血液病惡性腫瘤、慢性腎病等患者。但應注意,部分健康人也可能會出現食道黴菌感染,可能與其暫時性免疫能力下降有關。另外,周長江主任特別提示,黴菌性食道炎常與口咽部念珠菌病或肢體黴菌感染並存,也提示健康人可能繼發食道黴菌感染。治療用藥通常需聯合應用抗真菌藥。如制黴菌素加氟康唑2 4周治療,個別病人需要六週治療。  由於黴菌性食管炎患者大多為慢性疾病病人,長期應用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胃腸道反應或肝腎損害症狀。為了避免抗真菌藥物的副作用,一經胃鏡發現,可以立即噴灑一種藥物,通過表面殺菌作用,可以有效去除食管粘膜表面感染的真菌,並且沒有抗真菌藥物引起的副作用,局部治療效果明顯。

黴菌性食管炎防治

黴菌性食管炎應防治相結合,特別應預防醫源性因素所致的感染,嚴格掌握抗生素、激素使用的適應證,以減少該病的發生。治療方法較多,用中藥錫類散、雲南白藥、大蒜素等治療,西藥制黴菌素、二性黴素B、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抗黴菌治療均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