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榆

鎖定
黑榆(學名:Ulmus davidiana Planch.)是榆科、榆屬落葉喬木或灌木狀。樹皮淺灰色或灰色,縱裂成不規則條狀,幼枝被或密或疏的柔毛,小枝有時具向四周膨大而不規則縱裂的木栓層;冬芽卵圓形,芽鱗背面被覆部分有毛。葉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稀卵形或橢圓形。花在去年生枝上排成簇狀聚傘花序。翅果倒卵形或近倒卵形,果翅通常無毛,稀具疏毛,果核部分常被密毛,或被疏毛,宿存花被無毛,裂片4,果梗被毛。 [4] 
分佈於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蒙古、俄羅斯; [5]  在中國分佈於遼寧、河北、山西、河南及陝西等省。生於石灰岩山地及谷地。 [4] 
作庭蔭樹,或列植作行道樹;也可選作造林樹種。 [4]  [7]  木材可作傢俱、器具、室內裝修、車輛、造船、地板等用材;枝皮可代麻制繩,枝條可編筐。 [4]  樹皮富含澱粉,去除表面粗糙老皮後,取白色內皮曬乾磨成粉稱榆皮面,摻入麪粉中食用。嫩果可做湯菜或做麪食。 [1] 
中文名
黑榆
拉丁學名
Ulmus davidiana Planch. [2] 
別    名
山毛榆
熱河榆
東北黑榆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2] 
薔薇目
榆科
榆屬
黑榆
命名者及年代
Planch.,1872

黑榆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或灌木狀,高達15米,胸徑30釐米;樹皮淺灰色或灰色,縱裂成不規則條狀,幼枝被或密或疏的柔毛,當年生枝無毛或多少被毛,小枝有時(通常萌發枝及幼樹的小枝)具向四周膨大而不規則縱裂的木栓層;冬芽卵圓形,芽鱗背面被覆部分有毛。葉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稀卵形或橢圓形,長4-9 (-12)釐米,寬1.5-4 (-5.5)釐米,先端尾狀漸尖或漸尖,基部歪斜,一邊楔形或圓形,一邊近圓形至耳狀,葉面幼時有散生硬毛,後脱落無毛,常留有圓形毛跡,不粗糙,葉背幼時有密毛,後變無毛,脈腋常有簇生毛,邊緣具重鋸齒,側脈每邊12-22條,葉柄長5-10 (-17)毫米,全被毛或僅上面有毛。 [4] 
花在去年生枝上排成簇狀聚傘花序翅果倒卵形或近倒卵形,長10-19毫米,寬7-14毫米,果翅通常無毛,稀具疏毛,果核部分常被密毛,或被疏毛,位於翅果中上部或上部,上端接近缺口,宿存花被無毛,裂片4,果梗被毛,長約2毫米。花果期4-5月。 [4] 

黑榆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蒙古、俄羅斯; [5]  在中國分佈於遼寧、河北、山西、河南及陝西等省。生於石灰岩山地及谷地。適應性強,耐乾旱抗礆性較強。 [4] 

黑榆繁殖方法

種子成熟後就在冷牀中播種,通常會在幾天內發芽。儲存的種子發芽不太好,應該在早春播種。可以採集“綠色”的種子(當它完全發育但在樹上曬乾之前),並立即在冷牀中播種。它應該很快發芽,並在生長季節結束時長出更大的幼苗。當幼苗大到可以處理時,將幼苗移入單獨的花盆中,然後在温室中種植,確保幼苗能夠度過第一個冬天。在春季末或夏季初,在最後一次預期霜凍之後,將幼苗種植到苗圃中。幼苗在苗圃中的生長時間不應超過兩年,因為它們會形成主根,然後會難以移動。 [9] 

黑榆主要變種

春榆Ulmus davidiana var. japonica (Rehder) Nakai):與黑榆的區別在於翅果無毛,樹皮色較深。分佈於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東、浙江、山西、安徽、河南、湖北、陝西、甘肅及青海等省區;朝鮮、俄羅斯、日本也有分佈。生於河岸、溪旁、溝谷、山麓及排水良好的沖積地和山坡。 [6] 

黑榆主要價值

園林綠化:作庭蔭樹,或列植作行道樹;也可選作造林樹種。 [4]  [7] 
經濟價值:邊材暗黃色,心材暗紫灰褐色,木材紋理直或斜行,結構粗,重量和硬度適中,有香味,力學強度較高,彎撓性較好,有美麗的花紋。可作傢俱、器具、室內裝修、車輛、造船、地板等用材;枝皮可代麻制繩,枝條可編筐。 [4] 
食用價值:樹皮富含澱粉,去除表面粗糙老皮後,取白色內皮曬乾磨成粉稱榆皮面,摻入麪粉中食用。嫩果可做湯菜或做麪食。 [1] 

黑榆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5]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20)》——無危(LC)。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