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芽鱗

鎖定
芽鱗是包在芽的外面,起保護作用的鱗片狀變態葉。芽鱗上有毛茸(如玉蘭)或分泌樹脂(如楊),可以防止寒冷、乾旱和蟲害。大多數的冬芽具有芽鱗,稱為鱗芽 [5]  。當年生營養芽一般有1—3個鱗片,越冬芽有3—5個鱗片。隨着芽的膨大展開,鱗片很快脱落。 [4] 
芽鱗可分為鱗芽裸芽。鱗芽又稱被芽,其外圍有芽鱗包被。芽鱗是一種具有保護作用的變態葉,其細胞常強烈角化、栓化或木化,外表又常具絨毛或蠟質,有的植物還分泌樹脂之類的粘液,這些特徵均與保護作用有關。鱗芽常見於多年生木本植物,生於乾旱或寒冷地區的高位芽植物芽鱗更為發達。絕大多數草本植物(尤其是一年生植物)和少數木本植物的芽不具芽鱗,稱為裸芽。 [6] 
芽鱗的鱗片是葉的變態,相當堅硬,不具葉綠體,呈棕褐色,表面生有細毛或樹脂。鱗片的表層細胞變成厚壁組織,或外具較厚的角質層,有時具有木栓保護組織。芽鱗直接與莖相連,待芽開放後,不久就脱落,脱落後留在枝上的痕跡為芽鱗痕。芽鱗痕的數目與芽鱗一致,如柳屬只有一個芽鱗,其芽鱗痕不明顯,懸鈴木科也只有一個芽鱗,楊屬具多數芽鱗,芽鱗痕顯著。 [7] 
植物界
裸子植物門
松柏綱
松柏目
松科
松屬
芽鱗
芽鱗族
中文學名
芽鱗

芽鱗簡介

芽鱗是包在芽的外面,起保護作用的鱗片狀變態葉。芽鱗上有毛茸(如玉蘭)或分泌樹脂(如楊),可以防止寒冷、乾旱和蟲害。大多數的冬芽具有芽鱗,稱為鱗芽 [1] 

芽鱗形態特徵

葉脱落後在莖上留下的疤痕,叫作葉痕。芽鱗脱落後留下的痕跡,叫作芽鱗痕,常在莖的周圍排列成環,一般頂芽的芽鱗痕比較明顯,側芽長成側枝後芽鱗痕位於枝掖處不明顯,側枝上明顯的芽鱗痕是側枝的頂芽的芽鱗痕。根據芽鱗痕可判斷枝條的生長年齡。

芽鱗主要價值

鱗片脱落後留下的芽鱗痕,因為無明顯的節間,芽鱗痕密集,易於和葉痕區別,所以可以根據其判斷枝條的年齡和年伸長量。

芽鱗芽鱗狀托葉結構

每朵花具芽鱗狀托葉4-6枚,每層1枚,深褐色、革質,外面密被淺黃綠色,或淡灰黃色的絲狀長柔毛,芽鱗狀托葉脱落後,留一環痕,其上有一小葉芽,並具有較濃芳香氣味。望春玉蘭芽鱗狀托葉形態結構,第一芽鱗狀托葉(外層)橫切面的外表皮細胞呈石細胞狀,大多向外突出形成3-5個細胞的柔毛,長1200-2400μm,中部寬約20μm,基部寬60μm;內表皮細胞一層,類方狀體狀,排列整齊;主脈部位維管束5-9個,外切型,呈半圓球狀排列。芽鱗狀托葉內為薄壁組織,細胞類圓球狀,排列疏鬆,有細胞間隙;其裏面散生多數石細胞羣、油細胞及小型維管束(周韌型):芽鱗狀托葉一側的合縫邊緣為一列類方狀體形整齊細胞,芽鱗狀托葉內石細胞呈卵圓球狀、不規則體狀,或分枝狀,長80-180μm,寬20-60μm,壁厚薄不一,紋孔大多不明顯。第二芽鱗狀托葉(中層)主脈部位維管東4-5個,外韌型,放射狀排列;柔毛於外表皮着生,具1-2個細胞,長200-5000μm,寬約20um;近內表皮處散生有多數石細胞及少數油細胞,第三芽鱗狀托葉(內層)主脈維管束1個,周韌型;外表皮有多數柔毛,由1-2個細胞組成,長200-400μm;石細胞及油細胞均多數,散生 [2] 

芽鱗芽鱗分類

可分為鱗芽與棵芽。鱗芽又稱被芽,其外有芽鱗包被。芽是一種具有保護作用的變態葉,其細胞常強烈角化、栓化或木化,外表又常具絨毛或蠟質,有的植物還分泌樹脂之類的粘液,這些特徵均與保護作用有關。鱗芽常見於多年生木本植物,生於乾旱或寒冷地區的高位芽植物芽鱗更為發達。絕大多數草本植物(尤其是一年生植物)和少數木本植物的芽不具芽鱗,稱為裸芽 [3] 
參考資料
  • 1.    夏徵農,辭海 生物學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2,第714頁
  • 2.    趙天榜,宋良紅,田國行,陳志秀主編,河南玉蘭栽培,黃河水利出版社,2015.06,第87頁
  • 3.    徐漢卿,植物學(農學類各專業用),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年05月第1版,第92頁
  • 4.    陳宗懋主編.中國茶葉大辭典[M].2000:292.
  • 5.    夏徵農.辭海生物學分冊[M].1987:714.
  • 6.    徐漢卿. 植物學(農學類各專業用)[M]. 1996:92.
  • 7.    陳青法,方靈蘭編著.簡明林業辭典[M].198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