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頭郎

鎖定
《黃頭郎》是唐代詩人李賀的詩作。此詩通過寫押運管理船運的下級官吏的境遇,來反映唐代社會生活中的思婦懷人這一主題。全詩由思念和盼歸兩部分組成,前後呼應,構成了哀怨婉轉、情感深摯的境界風格。
作品名稱
黃頭郎
作    者
李賀
創作年代
中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古詩

黃頭郎作品原文

黃頭郎
黃頭郎,撈攏去不歸
南浦芙蓉影,愁紅獨自垂
水弄湘娥珮,竹啼山露月。
玉瑟調青門,石雲濕黃葛
沙上蘼蕪花,秋風已先發。
好持掃羅薦,香出鴛鴦熱 [1] 

黃頭郎註釋譯文

黃頭郎詞句註釋

⑴黃頭郎:漢代掌管船舶行駛的吏員。後泛指船伕。根據“五行”理論,土勝水,其色黃,所以古代撐船的人都戴黃帽,號為“黃頭郎”。
⑵撈攏:搖船蕩槳。葉葱奇注:“撈攏,指搖船蕩槳。”
⑶南浦:南面的水邊。古人送別之地的習稱。語本《楚辭·九歌·河伯》:“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芙蓉影:明言荷花,暗喻臨浦送別的少婦的豔美姿容。
⑷愁紅:被風雨摧殘的花。亦以喻女子的愁容。
⑸湘娥:指湘妃。即帝舜二妃娥皇女英。《文選·張衡西京賦〉》:“感河馮,懷湘娥。”李善注引王逸曰:“言堯二女,娥皇、女英隨舜不及,墮湘水中,因為湘夫人。”珮(pèi):系在腰間的玉飾。
⑹玉瑟:一作“玉琴”。青門:曲調名。一説是長安城東南的城門。
⑺石雲:山石間通起的雲氣。古人認為雲氣萌生於山石中,所以稱石為“雲根”,云為“石雲”。黃葛:開黃花的葛草,蔓生植物。
⑻蘼(mí)蕪(wú):草名,其葉有香氣,七、八月間開白花。
⑼羅薦:用絲羅做的墊褥。
⑽鴛鴦:指鴛鴦形的薰香爐。 [2] 

黃頭郎白話譯文

黃頭郎,搖船外出,久久未歸還。
一個荷花般的身影在南面的水邊,獨自佇立,愁容滿面。
流水潺潺,像撥弄着湘娥的佩環,竹啼生露,月光佈滿山澗。
輕拂玉瑟,彈起《青門》曲,山間的雲露把黃色的葛花濕染。
白色的蘼蕪花開滿了沙灘,早來的秋風預告着丈夫即將回返。
為迎接親人,鋪掃羅錦褥墊,還急急忙忙把鴛鴦爐裏的薰香點燃。 [2] 

黃頭郎創作背景

唐代詩壇出現了許許多多寫思婦幽怨的篇章。這種主題,在中國古典詩歌領域裏是傳統的主題。漢樂府中就有大量這樣的作品,《古詩十九首》中寫這種主題的作品也很出色。然而唐代的思婦詩寫得多而且好。李賀此詩中的黃頭郎,從其身分和家庭狀況來看,當是一個管理船運的小官。這類官員同船隊一起外出,所以夫妻經常分離。此詩即為這類下級官吏的妻子代言。 [2]  [3] 

黃頭郎作品鑑賞

黃頭郎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思婦的怨歌。宋代大詩論家嚴羽説過:“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離別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李賀這首《黃頭郎》通過押運管理船運的下級官吏的境遇,來反映唐代社會生活中的思婦懷人這一主題。
詩的開頭兩句,“撈攏”一詞點出了造成夫妻分離、家人不能團聚的原因。“去不歸”表面上只是敍述,但這一“敍述”卻包含着幽怨。他成年累月離家在外,引起自己無限的思念。兩句詩似脱口而出,又似呼喚遠方的丈夫。這樣,詩一開頭就把一個情感豐富的少婦形象呈現出來。
“南浦芙蓉影,愁紅獨自垂。”寫的是荷花般豔美而又孤獨的思婦。送別丈夫的水邊,一支荷花,影影綽綽,那紅色顯得那樣的哀愁,獨自低垂着頭。這裏是寫荷花,但更是寫人。在煙波渺渺的南浦,一支愁紅慘淡的荷花,孤伶伶的,把氣氛渲染得那樣寂寞淒涼。這淒涼的荷花其實也是人,正是那寂寞哀愁的少婦形象的藝術化。丈夫出遠門,長久未歸,她獨自一個人又到了送別丈夫的水邊,佇立着,眺望遠處的船帆,一張張帆過去了,過去了,卻不是自己丈夫的歸帆,她只能哀愁傷感地低下頭。這花似人,以花寫人;這人似花,以人擬花。花人合一,人比花更愁。詩人把思婦苦苦相待的心情生動形象地傳給了讀者。接下去詩人用了一個流淚的典故。娥皇、女英這一傳説富有美麗的神話色彩,能引起讀者豐富的幻想。特別是李賀在運用這個典故時突出了聲、色兩個方面,使這個人們常用的典故和當時的環境十分吻合,有聲有色地渲染了環境,渲染了思婦的怨思之情。這裏的月影、水聲、幽竹、露珠,把“愁紅獨自垂”的“芙蓉”襯托得更加哀怨,也把少婦思念的情懷渲染得婉曲感人。以上是詩的第一部分。
“玉瑟調青門”一句可看作是“青門調玉瑟”的倒裝。這裏場景變換了,從送別的“南浦”到了“青門”,這中間有時間的跳躍,不是連續性的場面。她算計着時間,自己心愛的丈夫大概要歸來了,於是抱起玉瑟到霸城門邊守候,盼望丈夫的歸來。她時而翹首歸途,時而彈瑟以消磨時光;一直到傍晚降臨,暮雲冉冉而起,把開着黃花之葛藤都沾濕了。在河邊沙灘上的蘼蕪,開着白白的花,在秋風中擺動。這時候少婦想到要把羅薦打掃好,在鴛鴦爐上點燃香料,讓丈夫一到家就感受温暖芳香。這位少婦盼望丈夫歸來的感情是多麼熱烈真摯。這一部分裏寫得親切動人,除了得力於詩人描繪了這位思婦的兩個行動:深情地抱瑟等候於青門外邊,在家中掃乾淨墊薦、焚熱香爐;更得力於這六句詩對色彩的點染:青門、黃葛、白雲、蘼蕪花,交匯成多姿多彩的畫面,這就更能突出少婦的感情了。全詩就是這樣,由兩部分組成:思念、盼歸。這兩部分前後呼應,構成了哀怨婉轉、情感深摯的境界。 [2]  [3] 

黃頭郎名家點評

宋代吳正子《箋註李長吉歌詩》卷二:“此篇大意,疑黃頭郎者耽樂忘歸,家人有曠別之思耳。” [4] 
明末清初曾益《昌谷集註》卷二:“黃頭郎,夫也;撈攏,夫所事也。不歸,言忘返唯不歸,故睹美蓉之影,憐其獨紅,覺其愁也。美蓉喻己。至思之極,不特美、即水之鳴、疑其弄佩;竹露之滴,謂其啼。由是調界為青門之曲,將以寄思也。而石雲淹黃葛而借濕,又若因已之愁而掩而思吳屬那?試沙上藤蕪之花,先秋開發,是豈無意而然?殆將持是以掃羅薦,而使枕蓆之潔清,且備薰爐熱香以待,而令衾稠之馥郁,以俟郎之歸也。” [4] 
清代姚文燮《昌谷集註》卷二:“漢鄧通以濯船為黃頭郎,有寵於帝。賀蓋譏世之以身事人而忘其家者,故託黃頭郎之婦以致請也。“撈攏去不歸”,言流蕩忘返也。朱顏臨流,含悲弔影。凌波弄珮,倚竹夜啼。寫怨哀絲,雲流葛濕。花發藤蕪,秋期已及。持此拂拭,以待雙棲,或可邀同夢矣。” [4] 
清代陳本禮《協律鈎玄》卷一引董伯音:“此思婦之吟詩意,只‘熱’三字見意,借托微妙,他人便字字藁砧矣。思船中之人不歸,而故遷怒於濯郎,莫認客作主。 [4] 

黃頭郎作者簡介

李賀像 李賀像
李賀(790—816),唐代詩人。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西)人。唐皇室遠支,家世早已沒落,生活困頓,仕途偃蹇。曾官奉禮郎。因避家諱,被迫不得應進士科考試。早歲即工詩,見知於韓愈皇甫湜,並和沈亞之友善,死時僅二十七歲。其詩長於樂府,多表現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憤。善於熔鑄詞采,馳騁想像,運用神話傳説,創造出新奇瑰麗的詩境,在詩史上獨樹一幟,嚴羽《滄浪詩話》稱為“李長吉體”。有些作品情調陰鬱低沉,語言過於雕琢。有《昌谷集》。 [5]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76
  • 2.    馮浩非 徐傳武.李賀詩選譯[M].成都:巴蜀書社,1991:68-70
  • 3.    齊天舉.離絕尋常筆墨畦徑 ——李賀《黃頭郎》詩賞析[J].文史知識,1989,0(1):38-40
  • 4.    閔澤平.李賀全集匯校彙編匯評[M].武漢:崇文書局,2015:373-375
  • 5.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