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加棟

鎖定
2006年畢業於南開大學並獲博士學位。多年來一直從事生物傳感器相關研究工作,參與並完成了多種實用化的生物傳感器的構建。自96年參加工作以來主持或作為主要參與者共承擔了10餘項國家和省市級科研課題。現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項,以課題組副組長承擔國家863專題課題1項。
現任濟南大學副校長。 [2] 
中文名
黃加棟
出生日期
1974年
出生地
山東青島
職    稱
濟南大學教授

黃加棟人物經歷

黃加棟教育經歷

2003/09–2006/06,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
1999/09–2002/06,山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碩士
1992/09–1996/06,山東師範大學,生物系,學士

黃加棟工作經歷

2006/09–至今,濟南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講師、副教授、教授
1996/08–2003/08,山東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黃加棟任免信息

2022年7月21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決定,任命黃加棟為濟南大學副校長(試用期一年)。 [2-3] 

黃加棟教學工作

承擔研究生課程:生物分析化學
承擔本科生課程:生命科學發展簡史

黃加棟承擔項目

(1)基於基因工程單鏈抗體的食品中小分子化學污染物快速檢測壓電免疫傳感器研究。編號:311717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12.1-2015.12,項目負責人,65萬,在研。
(2)基於納米增效分子印跡膜的農藥多殘留高通量快速檢測傳感器微陣列研究。編號:3097205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10.01-2012.12,項目負責人,32萬,已結題。
(3)基於糖基功能化分子印跡聚合物細菌毒素檢測生物傳感器。編號:3091114027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韓合作與交流項目,2009.06-2011.05,8萬,項目負責人,已結題。
(4)農產品中痕量環境內分泌干擾物殘留檢測的納米增效分子印跡仿生傳感技術研究,編號:3070053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2008.01-2010.12,18萬,項目負責人,已結題。
(5)加工食品中生物危害物多元識別與控制技術,編號:2012AA101604,國家863項目,2012.1-2015.12,64萬,第六參加人,在研。
(6)基於基因工程單鏈抗體的重要真菌毒素檢測研究,編號:2007AA10Z430,國家863專題課題,2007.10-2010.10,15萬,第二參加人(課題組副組長),已結題。
(7)基於納米增效分子印跡膜的痕量重要真菌毒素快速檢測仿生傳感系統。編號:BS2009NY001,山東省優秀中青年科學家科研獎勵基金,2009.12-2012.12,項目負責人,已結題。
(8)納米增效分子印跡膜為感受器的農藥多殘留高通量快速檢測傳感芯片。 編號:2010GNC10960,山東省科技發展計劃,2010.1-2012.12,項目負責人,已結題。

黃加棟專利發明

(1) 糖基功能化細菌毒素分子印跡膜基片及其製備方法和應用,發明專利,專利號:ZL200910018460.6,第一位。
(2) 檢測細菌毒素的納米增效糖基功能化分子印跡膜電極的製備方法及應用,發明專利,專利號:ZL200910018459.3,第一位。
(3) 檢測細菌毒素的糖基功能化分子印跡膜電極的製備方法及應用,發明專利,專利號:ZL200910018461.0,第一位。
(4) 一種糖基功能化細菌毒素分子印跡聚合物、製備方法及應用,發明專利,專利號:ZL200910020308.1,第一位。
(5) 痕量真菌毒素分子印跡柱製備方法及應用,發明專利,專利號:ZL2008100166995,第一位。
(6) 納米增效糖基功能化細菌毒素分子印跡膜基片及其製備方法和應用,發明專利,專利號: 200910018456.X,第一位。
(7) 一種糖基功能化細菌毒素分子印跡柱的製備方法及應用,發明專利,專利號:ZL 200910018457.4,第一位。
(8) 一種檢測細菌毒素的糖基功能化分子印跡膜電極,實用新型專利,專利號:ZL200920239018.1,第一位。
(9) 納米增效的檢測細菌毒素的糖基功能化分子印跡膜電極,實用新型專利,專利號:ZL200920239017.7,第一位。
(10) 用於真菌毒素檢測的分子印跡膜電極,實用新型專利,專利號:ZL2008200217460,第一位。
(11) 用於環境內分泌干擾物檢測的分子印跡膜電極,實用新型專利,專利號:ZL200820021748X,第一位。

黃加棟獲獎情況

(1)分子識別生物活性界面的基礎研究,天津市人民政府,天津市自然科學獎,三等獎,第五位,2012。
(2)基於新型發光試劑和傳感器設計的高選擇性發光分析研究,山東省教育廳,山東高等學校優秀科研成果獎,一等獎,第三位,2010。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