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伍氏櫛鰕虎魚

鎖定
伍氏櫛鰕虎魚,學名:Ctenogobius wui (Lin,1940),鰕虎魚科櫛鰕虎魚屬的一種魚類。俗稱:廬山石魚(江西九江縣)、春魚(湖北陽新縣)、麥魚(安徽東至縣)、琴魚(安徽涇縣),古稱:沙鰛。英文名:Barcheek goby 。
別    名
廬山石魚
春魚
麥魚
中文學名
伍氏櫛鰕虎魚
拉丁學名
Ctenogobius wui (Lin,1940)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硬骨魚綱 Osteichthyes
亞    綱
硬骨魚綱 Osteichthyes
鱸形目 Perciformes
亞    目
鱸形目 Perciformes
鰕虎魚科
亞    科
鰕虎魚亞科
櫛鰕虎魚屬
亞    屬
櫛鰕虎魚亞屬
伍氏櫛鰕虎魚
分佈區域
珠江水系長江中、下游

伍氏櫛鰕虎魚動物信息

學名:Ctenogobius wui Lin
科屬:鰕虎魚科

伍氏櫛鰕虎魚形態特徵

體細長,頭平扁。吻短,平扁,略尖。兩眼靠近,間距小於眼徑。鱗大,體被櫛鱗,頭部無鱗。胸鰭大,圓形,基部寬;腹鰭寬短,圓盤狀。吻至鰓蓋上方有1暗縱帶,頰部具3-4暗紅斜條,頭腹面具有硃紅色小點,臀鰭具白邊。

伍氏櫛鰕虎魚種羣生活習性

櫛鰕虎魚喜生活在底質為沙土、礫石、水質清亮而含氧豐富的池塘、湖泊、小河流的淺水區及山澗小溪中。平時分散居住在石隙裏,用強有力的吸盤狀腹鰭攀附於石壁,覓食時才從石隙中外出。成魚喜吹跳躍,有時跳出水面,有時從一塊石上跳往另一塊石頭。鰕虎魚一冬齡達性成熟,每年4-5月,親魚開始集羣,雌雄魚互相嬉戲追逐,進行生殖活動,雌魚用鰭翻動沙粒,將卵產於沙穴中。1-2釐米的幼魚喜歡逆水羣遊。每當暴雨過後,山洪下瀉的兩三天內,水温上升至22℃以上,洪水陡漲並轉清而流速加快時,幼魚便於白天紛紛從湖中擁入小河,與河中幼魚彙集結羣沿着河流兩側逆流向上奮進,並不停地吞食從山澗沖刷下來的水生昆蟲和浮游生物。它們晚上則沉入水底用吸盤吸附於礫石上或躲在石頭縫隙中休息。4釐米以上的成魚較少有成羣溯水的現象。櫛鰕虎魚個體雖小,但性極貪婪兇殘,經常採用襲擊的方式吞食底棲性的更小的魚,或用胸鰭挖掘與翻攪水底泥沙,尋找底棲無脊椎動物,以便吞食。

伍氏櫛鰕虎魚生存環境

小型魚類。生活於底質為砂石的山澗溪流中。個體很小,一般體長30-40mm。 分佈於珠江水系

伍氏櫛鰕虎魚經濟價值

石魚除鮮食外,作為商品的均為乾製品。通常製法為:將魚洗淨晾乾後,放入鍋內,用文火烤乾,並放入少量食油翻炒,待呈金黃色時取出,再曬一天即可裝袋投放市場。每5公斤鮮魚可加工成1公斤乾魚。魚乾的烹飪方法多為泡發後炒蛋、蒸蛋、氽湯或略煮後加麻油、醬油涼拌成冷盤,一貫被視為席上之珍品。在安徽琴溪一帶,它還是名貴的飲茶珍品。當地羣眾每年清明前後,把捕撈之小魚,燒鹽開水(伴有茴香、茶葉、食糖等作料)熗熟,用炭火烘乾,製成魚乾後,仍保持栩栩如生的狀態:寬嘴微張,小眼圓睜,鰭乍而尾曲。用琴魚沏茶,猶如鮮活魚兒在杯中團團戲遊,入口清香味醇,別有一番情趣。

伍氏櫛鰕虎魚其他種類

子陵櫛鰕虎魚(Ctenogobius giurinus)
硬骨魚綱鱸形目鰕虎魚科櫛鰕虎魚屬。又稱普櫛鰕虎魚、子陵魚、廬山石魚等。因產於中國富春江嚴子陵釣台附近而得名。為小型經濟魚類。分佈於中國、朝鮮、日本、越南等江河水域。魚體前部呈圓筒形,後部側扁。吻鈍,口大斜裂,上頜具數行細牙。眼上位。頰部肌肉發達。項部被圓鱗,體披櫛鱗。左右腹鰭癒合成吸盤,尾鰭圓形。體略灰色。多棲於江河、 湖泊 、水庫及池塘的沿岸淺灘 。攝食小魚 、小蝦、水生昆蟲、水生環節動物、浮游動物及藻類等,並有同類殘食現象。春季幼苗結羣溯江形成魚汛。4 ~6 月為繁殖期,1齡魚開始性成熟,2 齡產卵 ,受精卵以粘絲附着在石礫或其他硬物上孵化 。子陵櫛鰕虎魚用佈網 、 推網和蝦網等捕撈。
體細長,頭平扁。吻短,平扁,略尖。兩眼靠近,間距小於眼徑。鱗大,體被櫛鱗,頭部無鱗。胸鰭大,圓形,基部寬;腹鰭寬短,圓盤狀。吻至鰓蓋上方有1暗縱帶,頰部具3-4暗紅斜條,頭腹面具有硃紅色小點,臀鰭具白邊。
小型魚類。生活於底質為砂石的山澗溪流中。個體很小,一般體長30-40mm。
波氏櫛鰕虎魚
分佈於長江上游各支流。 體細長,略呈圓筒狀。頭略平扁。頭部和背鰭前的背部裸露。第2背鰭前的鱗片不規則。背鰭2個,彼此分離。腹鰭胸位,左右癒合成吸盤。體鱗邊緣呈黑色。
棲息于山澗溪流的底層。為30-50毫米長的小型魚類。無經濟價值。

伍氏櫛鰕虎魚名稱由來

櫛鰕虎魚廣泛分佈於長江至珠江的各水系中,但僅在長江中、下游才構成漁業。具有商品價值的櫛鰕虎魚,係指1-2釐米長的幼魚。江西九江縣沙河,因地處廬山腳下,所產櫛鰕虎魚因其形狀特殊,味鮮美,別具風味,與廬山同享盛名,故得名“廬山石魚”。湖北陽新縣富水河的櫛鰕虎魚因其捕撈季節在春末夏初、百花盛開之時,故稱為“春魚”。而安徽東至縣張溪一帶以其在麥收時節捕撈,且形同麥子,故稱之“麥魚”。安徽涇縣傳説:遠在晉朝時期,有一位名叫“琴高”的隱士,來到怪石嵯峨的獅子石洞中煉丹,丹渣棄入溪水之中,便化成了“虎頭蛇尾”的小魚,自那以後,每到午夜,淙淙流水中就有了錚錚的琴聲。後來,人們便把這條溪取名“琴溪”,溪中小魚也得名為“琴魚”。自古以來,石魚、春魚、麥魚琴魚均被列為貢品,故也統稱之“貢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