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鹿齡寺

鎖定
鹿齡寺,又名巴巴寺,位於陝西省漢中市西鄉縣城櫻花大道西側的牛頭山下,建於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為第四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3] 
鹿齡寺是伊斯蘭教嘎德忍耶派創始人祁靜一隱修、傳教、歸真之地,也是伊斯蘭教大拱北門宦派三大勝地之一。 [2]  原寺區由仙根寺、靜思寺、鹿齡寺三寺組成,總面積6萬平方米。現僅存鹿齡寺,佔地約1800平方米。 [3] 
中文名
鹿齡寺
地理位置
陝西省漢中市西鄉縣城西2公里
氣候條件
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佔地面積
約 1800 m² [3] 
所屬教派
卡迪林耶派
始建時間
1719年(清康熙五十八年)

鹿齡寺發展歷史

鹿齡寺始建於清朝康熙末年,先是甘肅河州(今臨夏市)人祁靜一(卡迪林耶派支系大拱北門宦創始人)於康熙二十一年來西鄉,在滴水涯、玄陽洞等地修真傳教,並建茅庵作為靜室。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祁靜一歸真後,眾徒建香亭,葬其遺體於亭內。
同治元年(1862)庵亭毀於兵事。同治七年,卡迪林耶派教徒妥雲清重修香亭,命名為悠久亭,並建客廳,當家住宅等50餘間及三欞牌樓一座,後經多次增修,規模宏敞,建築瑰麗。現存殿堂房舍106間。並保存有古桂、古柏、銀杏、白皮松等珍稀樹種11株,還保存有仿周、商、春秋、戰國和漢代銅禮器及字畫多件,如明代藍瑛山水真跡,康熙御書真跡等,都是文物中的珍品。
從康熙58年(公元1719年)祁靜一歸真後修建鹿齡寺,已近300餘年。期間,西鄉縣城屢遭匪患,特別是同治元年(1862年)雲南土匪藍大順進犯縣境,知縣巴彥善帶領全城軍民,與匪徒相持7日,在賊眾攻破城池後,與匪徒巷戰,最終巴彥善與妻、兩女、一子盡被殺死,縣城毀於一旦。又經歷文革“破四舊”浪潮,西鄉大地古建大多難逃劫難。雖然,鹿齡寺周邊後來被氮肥廠、水泥廠包圍,厚厚的塵土蔓延在寺內,但鹿齡寺主體建築終究完整地保留下來了,堪稱奇蹟。 [1] 
眾多川、陝、甘、青、寧等地的伊斯蘭教教徒年年前往拜謁,慕名前來參觀的遊客讓鹿齡寺門庭若市 [2] 

鹿齡寺建築特色

原寺區由仙根寺、靜思(室)寺、鹿齡寺三大部分組成。目前,鹿齡寺佔地面積近百畝,現有悠久亭、禮拜殿、牌坊門、前後照壁、淵穆院、中和院、仰止院、禮拜殿、靜室、清心齋、經堂等99間房舍及鹿齡寺文化廣場一座。其規模宏偉,建築風格凝重嚴謹,磚雕藝術獨具一格。它將伊斯蘭教清真寺與中國傳統古建元素融為一體,體現了伊斯蘭教文化與中國傳統的完美結合。 [2] 
鹿齡寺門前有一堵照壁,高約10米,長11米。 壁基七層,第一層磚雕“雲紋”,第二層正中有 磚雕“纏枝牡丹雙龍搶寶”,兩邊分別有磚雕“蓮 子荷花”和“雙龍戲雲”圖案。款識為道光歲次 己酉(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林綏月 (六月) 重建,光緒歲次甲午年(光緒二十年,1894年) 季春(三月)重建。壁周飾以竹、梅、牡丹、石 榴、日、月、橋等磚雕。壁脊廡殿頂,全部磚構, 檐下有磚圍。 [3] 
寺門為牌樓式,四柱三間,門額懸有一面光 緒十一年(1885年)“鹿齡寺”橫書匾額。 [3] 
大門內為正殿前院,東西牆都有水磨對縫 方形磚雕圖案。東牆磚刻“書齋圖”,款識為“大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潘憲書”; 西牆磚刻 “松月牡丹圖”,款識為 “時丁巳歲孟夏月創建, 升初謹題,導河 (今甘肅臨夏) 馬忠義”。 [3] 
正殿三間,高大篤實,為回教建築風格,全 部青磚結構。正殿東側有小院,為過去阿訇住 所,現有阿訇墓十座。 [3] 
院內石鹿一對,造型準確、精巧,為寺名之象徵。 [2] 
鹿齡寺總體佈局基本屬漢族傳統寺廟形式 (不同於一般清真寺坐西面東的形式),建築裝飾 多為阿拉伯文字圖案、幾何紋樣,以及傳統的琴 棋書畫、松竹梅蘭等,採用手法有平雕、浮雕和 透雕。磚石建築全部模仿木結構,雕刻出斗拱、 額枋、垂蓮柱花窗等構件式樣,精巧,細膩,逼 真,具有很高的技藝水平。 [3] 

鹿齡寺遺址保護

鹿齡寺是陝南地區現存建築年代較早且規模宏大的一座伊斯蘭教清真寺。現寺內保存有明代仿商、周、春秋、戰國和漢代銅禮器及字畫多件,如明代藍瑛山水真跡、康熙御書真跡等。寺門前及後院有稀有植物白皮松4株,為國家保護植物。
鹿齡寺於1985年4月25日被西鄉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8月1日被漢中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9月24日,陝西省人民政府將鹿齡寺公佈為第四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公佈保護範圍為:寺院院牆以內,建設控制地帶為:保護範圍的四面外延100米。

鹿齡寺地理位置

地址:陝西省漢中市西鄉縣城櫻花大道西側的牛頭山下

鹿齡寺祁靜一與鹿齡寺

祁靜一,生於順治13年(公元1656年9月19日),卒於康熙58年(公元1719年9月11日),經名希拉里,阿文道號卯倆納希拉弄迪尼(意為主道的新月),中文道號靜一,回族,生於甘肅河州(今臨夏市)小西關,自幼喪父失母,與祖母相依為命,苦度光陰。祁靜一從小就讀於當地的清真寺小學,12歲入清真寺阿拉伯大學,習業於大教長馬天龍(經名易司瑪伊來)門下,攻讀伊斯蘭教經典兼學漢文詩書,熟悉阿拉伯文、波斯文。“秉賦聰明,過目成誦,師不能難”。年少時即以“明心見性,修已育人”為夙願,對生命、聖諭恪遵不渝,講經論道,令人悦服。
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初的一天,遠在聖城麥加阿里尕德忍耶堂執掌大印、傳教授道的穆罕默德第二十九代聖裔華哲·阿卜杜拉浩然曰:“赤尼(指中國)有異才,吾將趨而造就之”。於是以“期頤”(逾百歲)之年遠涉重洋,先行抵廣州、次及三江兩湖,再輾轉陝甘。後駕臨河州,尋訪“希拉里”(祁的經名),在當地人的協助下見到了祁靜一,華哲阿布董拉希大喜:“此吾心目中之人!”遂相約赴河州西郊江水河西岸沿頭淨地,口傳尕德忍耶大道,指點清真之奧妙、啓迪造化之玄機、示以修養之苦功,並再三盯囑:“尕德忍耶教門的特點是‘單獨的’,你必須拋家離鄉,超塵脱俗,入山僻谷,慎獨靜修”。祁靜一在穆聖的耳提面命下,受導師之秘傳,蹈先知之遺蹟,虔守師訓,篤志清修,先後隱居潛修於陝西漢中、壩縣(今留壩縣)紫柏山、西鄉縣滴水崖各三年。到康熙二十三年秋,祁靜一篤志清修,“出則簞食瓢飲,屢空晏如;入則僻谷絕塵,慎獨靜修”,前後靜修六十三次(其中大靜三十六次,小靜二十七次),完全達到“天人無二、性命合一”、“人極大全,真一還真”之境界。華師對祁的靜修之功頗為讚賞,欣然囑託:“我已奉主命將伊斯蘭教尕德忍耶大道根植於東土!你的功修全美已達聖品,從今後有你無我了。你要肩負起承前啓後、脈脈相傳,以彰明斯道之重任”,遂將“天人之奧、性命之微、理道之旨、靜修之功”,盡傳於祁,以讓其傳播和弘揚伊斯蘭教尕德忍耶教理。
此後,祁靜一不負恩師重望,踐行聖訓,以閬中(史料記載中多以“川北保寧”稱)為中心,經常往返於四川、陝西、甘肅等省傳授尕德忍耶教理,導人自引,引人遷善。遵五時參拜之典,重七日朝向之禮。不久信眾日增,名震遐邇,竭誠謁見,風起雲湧。他在殫精竭慮傳教義,不遺餘力育弟子的同時,還根據師授的教義和參悟的真蒂,先後提出了諸多大道哲理,如“道為教之精髓,教為道之膚表”、“身不修不能明心,心不明不能顯性,性不顯現是己私所遮蔽”;“教乘是上念,道乘是心念,志顯是意念,三者之間縝密關聯”、“常道如人之身,中道如人之心,至道如人之命”、“有身無形謂之木偶,有心無命謂之行屍”、“絕塵僻谷為入道之門,清心寡慾為修道之功”、“淡泊持其志、寧靜守其身”、“讀書得妙意理合天經三十部,功修踐三乘道統古聖百千年”、“心恆存乎守已,身正方能化人”等等。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陰曆三月二十五日,華哲·阿卜杜拉在閬中歸真,正在陝西西鄉縣傳教的祁靜一聞訃後星夜趕回,與其師門弟子、時任川北鎮總兵官左都督的馬子云等遵囑安葬於城東北蟠龍山之陽,併為其師建造墓廬,依山立亭,以祁的一部著述《久照亭》為墓廬命名,以表“清光之照,常風不已耳”。同時又以阿拉伯語“巴巴”(意為祖先、師祖)尊稱,並親植松柏於墓旁,至今仍枝繁葉茂,挺拔蒼翠。祁靜一與師門弟子、陝南教眾還分別撰立了《先師碑記》、《師祖人文碑記》立於墓旁。三年後,祁靜一亦息影於閬中,守護恩師墓廬,一邊弘揚尕德忍耶教理,一邊收納信徒為弟子,其中,一位羌族弟子因其得益於祁的醫道真傳,曾出入皇宮,為康熙帝治過病,後被人稱之為“官府太爺”。歸真後也葬於巴巴寺。另一位名叫安定川(漢族,江蘇人)的翰林,時任保寧知府,因受祁的感化,毅然辭去官職,掛冠從遊,並在青川縣河巖洞靜修養性,歸真後的墓廬稱為“太爺拱北”。
除《久照亭》之外,祁靜一一生著述頗豐,大多為闡述弘揚尕德忍耶教理的文章。可惜,連同他眾多的詩詞、論著、書畫後來均毀於兵燹。能見到的僅有一篇於康熙五十年前後寫成的《遺訓》,因其在陝西西鄉一帶被廣泛傳抄珍藏,方能流傳於後世。現茲錄於後:
憶餘自西而來,感為主之生成,於今二十七載矣!始而安榻寺中,南北社之雅家堪志,繼而建庵城西,數十家之深情難忘,親戚之所為者,無非至教,道末所圖維者,亦是清真。可戀者碧山綠水,可慕者樸素淳風,人謂餘觀妙入微,則吾豈敢?餘且思淡泊寧靜,乃其所願。叨蒙垂顧,莫酬分毫,雖浩浩之量,庶或見原;然區區之衷,多有抱愧。良夜思之,無由報人以德,我重思之,切願贈人以言。先民有言:饒一着,添子孫之福壽,退一步,寬駒隙之易過,忍一言,免駟馬之難追,息一怒,養身心之精神。善哉言乎,良可憶也。大凡非禮之加,唾面自乾者為賢,倘有橫逆而來,存心忍耐者為貴。否泰皆有命,何必爭長兢短,得喪總在天,不須論是説非。休掉三寸舌,只陷七尺軀。鷦鷯爭巢於林,祗借一枝之棲,所佔無多,鼴鼠競飲於河,不過滿腹之水,所求有限。來來往往,終屬幻境,行行走走,到底成空。獨不見綠鬢末幾,而白髮早侵,又不見賀者才臨,而吊者隨至,想及於此,良可概也。夫今者,餘年向衰,辭氣漸覺顫動,鄙性事懶,容止殊多不恭。況躬屆巖阱狹道,稍即偏倚,恐為所陷,且身駕汪洋扁舟,微起風波,必為所墜,聊具荒談,奉懇諸親,凡有公務,自度為高,若以私言,貽咎不少。開口神氣散,所以因箴自警,舌動是非生,是故座右常銘。伏維鑑照,原宥是禱。
康熙五十八年,祁靜一歸真於陝西省西鄉縣鹿齡寺,並始葬於此,後遷葬於河州八坊,其墓廬被後人尊稱為“河州大拱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