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鄉縣

鎖定
西鄉縣,隸屬於陝西省漢中市,位於漢中東部,東與安康市石泉縣漢陰縣為鄰,南與鎮巴縣南鄭區和四川省通江縣交界,西與城固縣毗連,北與洋縣接壤,境域面積3229平方千米 [41]  。截至2022年10月,西鄉縣下轄2個街道、15個鎮 [50]  。截至2022年末,西鄉縣常住人口31.78萬人。 [48] 
夏、商(約前21—前11世紀)西鄉縣地屬梁州褒國。東漢永元七年(95年),為西鄉縣域建城之始。西鄉縣名始於晉太康二年(281年),因張飛在此地被封為西鄉侯,由南鄉縣改名為西鄉縣。隨後縣名屢改屢復,至隋大業元年(605年),再次復西鄉縣名,從此西鄉縣名延續至今。西鄉縣人文積澱豐厚,李家村遺址距今7000多年前,先民生息繁衍,史稱新石器時代文化早期代表。何家灣文化距今6000餘年前,族人聚集而居,骨雕人頭像由陝西博物館收藏。當代,西鄉縣還湧現了主持北京大學蘭州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天津美術學院黨政工作的江隆基張養吾、陳茵等紅色精英。 [1-2]  [40-41] 
2022年,西鄉縣地區生產總值147.2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9.9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56.7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60.48億元。 [48] 
中文名
西鄉縣
外文名
Xixiang County
別    名
西鄉
行政區劃代碼
610724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陝西省漢中市
地理位置
漢中東部
面    積
3229 km²
下轄地區
2個街道、15個鎮(截至2021年10月)
政府駐地
城北街道
電話區號
0916
郵政編碼
723500
氣候條件
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31.78 萬(2022年常住人口)
著名景點
午子山景區
櫻桃溝景區
太白洞景區
七星湖景區
棗園湖景區 展開
火車站
西鄉站
車牌代碼
陝F
地區生產總值
147.21 億元(2022年)

西鄉縣歷史沿革

夏、商
縣地屬梁州褒國附庸巴方。
西周
縣地屬雍州楚國。
春秋戰國
縣地仍屬楚有。
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秦楚發生“丹陽之戰”,秦師獲捷,乘勝佔領楚之漢江中上游地區,直至戰國末(前221年),縣地屬秦國漢中郡。
縣地屬漢中郡成固縣。
西漢
承襲秦制,仍行郡縣。
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全國為十三州(郡),縣地大部屬益州漢中郡成固縣,東北隅屬漢中郡之安陽縣。
新莽
地皇四年(23年),公孫述割據益州,佔有巴、漢,13年中,縣地為公孫政權所轄。
東漢
建武十二年(36年),破蜀滅述,縣地復歸漢有,仍屬益州漢中郡成固縣。
永元七年(95年),以班超平定西域有功,封定遠侯,食採於縣地(括今鎮巴),並建平西城(又名平陽城、定遠城),為西鄉縣建城之始。
初平二年(191年),張魯據漢中,改漢中郡為漢寧郡。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據漢中,復漢中郡名。郡名兩更,縣地仍屬。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取漢中,縣地歸蜀。
三國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分成固縣南境置南鄉縣(即今西鄉、鎮巴二縣地),從此西鄉縣脱離成固,獨立行政,仍為蜀漢益州漢中郡領轄,設縣治于歸仁山(今鎮巴縣漁渡壩古城堡)。是年,蜀將張飛晉封“西鄉侯”,寄食採於南鄉縣。
蜀漢炎興元年(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曹魏滅蜀,分廣漢、巴、涪陵以北7郡為梁州,西鄉縣歸魏,屬梁州漢中郡。
西晉
太康二年(281年),因張飛封侯西鄉,改南鄉縣為西鄉縣。治所由歸仁山北移平西城,仍屬梁州漢中郡。
建興元年(313年),仇池氐楊難敵據漢中,次年,梁州人張鹹起兵逐氐軍,投歸益州巴氐李雄,由此西鄉縣遂為李雄所建之“大成”所有,行政隸屬仍為梁州漢中郡。
東晉(括十六國)
初,西鄉縣尚歸成漢(即大成)所有。
永和三年(347年)桓温伐蜀,成漢滅,西鄉縣歸晉。
寧康元年(373年),苻堅派兵攻取梁、益二州,西鄉縣遂為前秦佔有。
太元九年(384年),桓衝遣將楊儉期收復漢中,西鄉縣復為晉土。
義熙元年(405年),譙縱叛晉,割據梁,益,仇池氐王楊盛乘虛據漢中,以地請降後秦,但因楊盛窺伺兩端,遊離於東晉、後秦之間,東晉、後秦皆無實際管轄能力,漢中郡、縣實為楊盛政權所轄。
義熙九年(413年),劉裕命益州刺史朱齡石滅譙縱,收復四川東晉王朝乘勝克漢中,西鄉縣再歸晉。在東晉103年中,漢中郡縣兵連禍結幾易統治,但西鄉縣名未變,治地平西城未動,始終歸梁州漢中郡所轄。
南北朝
歷劉宋、蕭齊至蕭梁武帝天監三年(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504年),梁州刺史夏侯道遷以漢中叛降北魏。北魏政權於縣境(今峽口)設豐寧戍。改西鄉縣為豐寧縣,寓五穀豐稔,四季咸寧之義。並立豐寧郡領豐寧縣,郡縣同駐豐寧戍,改屬東梁州領轄,舊治平西城遂廢。
梁大同元年(535年)北梁州刺史蘭欽收復梁州,西鄉縣還梁,復西鄉縣名,治所仍駐豐寧戍,屬北梁州漢中郡所轄。
西魏大統十七年(551年),侯景溯江犯江陵,梁蕭繹求救西魏,約許割讓漢中。
西魏乘機於元欽元年(552年),遣將達奚武佔領漢中,西鄉縣又為西魏所有。西魏恢復北魏建置,廢西鄉縣名,再立豐寧郡、豐寧縣於豐寧戍。
元欽二年(553年),析北梁州和直州(即北魏東梁州)之地置洋州於涇洋河口西岸蒿坪山之陽(即今四季河),以洋水為名,此為西鄉縣立州之始。洋州領洋州、懷昌、洋中、豐寧四郡。洋川郡轄黃金縣;懷昌郡轄懷寧縣;洋中郡無考,豐寧郡轄豐寧縣。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覺代魏立周,西鄉縣即為北周所有,仍屬洋州豐寧郡,縣名駐地均無變動。
開皇三年(583年),撤郡,行州縣兩級制,時,豐寧縣仍屬洋州。
大業元年(605年),廢州復郡。翌年撤梁、洋二州,合為漢川郡;改豐寧縣復西鄉縣名(從此縣名迄無更)多同時將縣治由豐寧戍移往所廢之洋州治地蒿坪山之陽,且立洋源鎮(軍事建置)於此,縣鎮同治,歸漢川郡所轄。
武德元年(618年),廢郡復州,析漢川郡之西鄉、興勢、黃金三縣,再立洋州於西鄉州縣同治蒿坪山之陽。
武德七年(624年),析西鄉南境置洋源縣(今鎮巴縣地)。
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10道,西鄉縣屬山南道洋州轄。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調整區劃,山南道分為東西二道,西鄉縣隨洋州屬山南西道。
天寶元年(742年),改洋州為洋川郡。
天寶十五年(756年),郡治由西鄉遷往興道(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改興勢為興道,今洋縣)。
乾元元年(758年),再撤郡復州,改洋川郡為洋州。一遷一改,西鄉縣仍屬。
大曆元年(766年),洋源縣治因兵事燒劫,僑駐西鄉縣白湍村(今古城子,亦為兩晉至蕭梁的西鄉縣治)。
寶曆元年(825年)撤銷洋源縣,其地大部併入西鄉縣。
光啓三年(887年),洋州設立武定軍(軍事建置)。
景福元年(892年),風翔節度使岐王李茂貞以討楊復恭為名,取鳳、興、洋三州。
天覆二年(902年),朱温進入關中,把持朝政,殺戮大臣,四川王建乘機以假道勤王為名,佔領興元(漢中),洋州武定軍節度使李思敬迎降,西鄉縣隨洋州歸前蜀。
五代十國
後唐同光三年(前蜀鹹康元年,925年),皇子魏王繼岌伐蜀至興州(略陽),前蜀武定軍節度使王承肇即以洋州北降後唐,西鄉縣隨之。
後唐應順元年(934年)正月,盂知祥遣將張業入興元,武定軍節度使孫汶韶又以洋州降後蜀,因避孟知祥諱,乃改洋州為源州,西鄉縣從屬。
北宋
乾德三年(965年)正月,宋將王全斌、劉光義滅後蜀,改源州復洋州,西鄉縣與興勢、黃金、真符同為洋州轄。
至道三年(997年),改道為路,分全國為15路,西鄉縣隨洋州屬陝西路。
熙寧五年(1072年),增建利州路,西鄉縣隨洋州屬之,縣治仍駐蒿坪山之陽。
南宋
仍行路、府(州、軍)、縣制。
紹興十四年(1144年),利州路東西兩分,西鄉縣歸利州東路洋州轄。
端平元年(1234年),金滅。
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軍入侵金、洋、梁(興元)三州,戰爭屢年,西鄉城毀治廢達18年。
寶祜元年(蒙古憲宗三年,1253年),忽必烈遣使戍守興元諸州,“草創之初,未暇為經久之規”,沿襲宋制,並利州東西兩路為興元路。西鄉縣歸興元路洋州轄。時,縣城已毀,因陋就治於蒿坪山之陽。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全國設10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後增至11個),代“中書省”分治天下。從此,西鄉縣脱離洋州,改屬陝西行中書省興元路。元晚期縣治方由蒿坪山之陽遷來今治。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夏明玉珍取興元,西鄉縣隨之又屬“大夏”6年。
洪武三年(1370年),大將徐達克興元,改興元路為漢中府。
洪武九年(1376年),廢行中書省,分全國為13個承宣布政使司,西鄉縣屬陝西承宣布政使司漢中府。
順治三年(1646年),肅親王豪格遣將貝勒尼堪等進佔漢中,縣土遂歸清有。清承明制,西鄉縣仍屬陝西布政使司(後改稱陝西巡撫部院,俗稱陝西省)陝安道漢中府轄領。
嘉慶七年(1802年),析西鄉縣南境24地置定遠廳(今鎮巴縣)。
中華民國
並漢中、興安(安康)、商州為漢中道,西鄉縣屬之。
民國十七年(1928年)撤道,行省、縣二級制,西鄉縣直屬陝西省。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省下增設行政督察區(即專員公署,簡稱專區),西鄉縣屬陝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治南鄭)所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2月5日,西鄉解放。新中國行省、縣兩級制,省下分區設置行政督察機構。西鄉縣初屬陝甘寧邊區陝南行政公署。
1951年,屬陝西省南鄭區專員公署。
1954年,屬陝西省漢中區專員公署。
1955年6月,屬陝西省漢中專員公署。
1968年,屬陝西省漢中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屬陝西省漢中地區行政公署。
1996年7月,漢中撤地設市後屬漢中市至今。 [1]  [41] 

西鄉縣行政區劃

西鄉縣區劃沿革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縣地脱離成固(今城固)管轄,獨立為縣,名曰南鄉。同時納入安陽縣西北土地之一部,全縣略大於今西鄉、鎮巴二縣之版圖。
西魏元欽二年(553年),在今四季河(舊名寺溪河)置洋州,調整郡縣政區,縣地因之三分:東北(今子午、碾子溝、七星壩、三花石、白龍塘一帶)入洋川郡黃金縣;西北(今桑園鋪一帶)入懷昌郡懷寧縣;全縣時名豐寧縣,屬豐寧郡,留有本土大部,版圖較前縮小。
隋大業二年(606年)撤銷洋州,調整郡縣,全縣治所自峽口遷往原洋州駐地(今匹季河),同時收回全縣東北、西北原於西魏時期撥交黃金、懷寧(時已改名懷昌縣)二縣之土地,版圖復歸。
唐武德七年(624年)析全縣南境立洋源縣,疆域縮小過半。寶曆元年(825年)撤洋源縣,其疆域絕大部分復歸全縣,原有版圖基本恢復。
明洪武十年(1377年)撤銷洋縣建置,其領土交撥全縣。未幾,洋縣收土復立。
清嘉慶七年(1802年)割南境24地(鄉)立定遠廳(今鎮巴縣),全縣疆域大減。嘉慶十四年(1809年)準樓房坪菩提河民眾所請,奉命以全縣蠟溪、大市川調換定遠廳之樓房坪、菩提河(今大河區)。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四川通江建立赤北縣,全縣西南樓房坪一帶為該縣第五區管轄。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紅四方面軍戰略轉移,赤北縣建置遂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2年,割楊家河一帶歸鎮巴縣。
1953年,接收鎮巴縣覺皇鄉王兒埡以北之插花地入高川區馬家灣鄉管轄。
1957年5月,割茶鎮區子午鄉金寶灘及松樹溝鄉廟壩、張家鋪子等地入石泉縣饒峯區。
1961年底,將松樹溝公社同心生產隊部分插花地劃歸石泉縣。 [41] 

西鄉縣區劃現狀

截至2022年10月,西鄉縣下轄2個街道、15個鎮 [50]  。西鄉縣人民政府駐地城北街道 [2]  [10] 
統計用區劃代碼
名稱
610724001000
610724002000
610724101000
610724102000
610724103000
610724104000
610724105000
610724106000
610724108000
610724109000
610724110000
610724111000
610724112000
610724114000
610724116000
610724117000
610724118000

西鄉縣地理環境

西鄉縣位置境域

西鄉縣位於漢中市東部,東與安康市石泉縣漢陰縣為鄰,南與鎮巴縣南鄭區和四川省通江縣交界,西與城固縣毗連,北與洋縣接壤。地理座標為東經107°15′26"—108°14′10",北緯32°32′16"—33°13′40"。東西長91.8千米。南北寬76.4千米,境域面積3229平方千米。 [41] 

西鄉縣地質構造

構造
西鄉縣大地構造屬揚子準地台西北部、漢南雜巖體分佈區。新構造運動以間歇性抬升為特徵。白勉峽—鍾家溝斷裂以南,為地台沉積蓋層分佈區。地層以震旦系至侏羅系均有分佈,燕山運動地層全部褶皺。受川東弧形構造影響,其南部構造線為近南北向,使褶皺形態複雜化。北部為漢南台拱,巖性以前震旦系花崗巖為主,間有變質岩俘虜體。
地台隆起區,受侵入岩影響和長期上升剝蝕,褶皺構造如三郎鋪背斜、馬家寨向斜和禹王溝背斜的形態已殘缺不全。其軸向均為北東50°—60°,並向北東方向傾斜。
該地區斷層有北東向青龍村斷裂、北西向的十里鋪斷層等。
地台沉降區,以褶皺的空間分佈和組合形態分為四個褶皺羣,均具有複式向斜性質,被三個簡單狹長背斜所分開。
塔子坪—楊泗廟扇狀褶皺羣:位於縣域南部中段,軸向近於北東60°,向斜兩端封閉,向中心傾伏狀,核部出露的最新地層為侏羅系。
光頭山—大梁背斜:位於褶皺軸,分佈於光頭山、大梁一帶,核部出露的最老地層是志留系。
羅鎮—九龍寨褶皺束:此褶皺以羅鎮—河坎子倒轉向斜為主體,走向北東45°左右,核部最新地層為侏羅系。
羅鎮司上倒轉背斜:其軸部由司上向南斷層切割,向北經杏子溝至河坎子東南向東傾伏,軸向南段近於南北向,北段向東偏轉成北東40°左右。
錢壩河—田壩子羽狀褶皺羣:位於西鄉縣東南,大部分位於鎮巴縣境內。
地層
以白勉峽—鍾家溝北東向斷裂帶為界,以南為大巴山褶皺帶,為古生代—中生代的地台型淺海相沉積;北部為漢南台拱,為一套前震旦系的侵入岩和變質岩組成的結晶基底。新生代地層主要在西鄉盆地發育。
下元古界西鄉羣(Pt1xx)前震旦系變質岩系在西鄉一帶剖面較完整,而命名為西鄉羣(Pt1xx),下部和中部以變質火山岩為主。
上元古界震旦系(Z)分佈於漢南雜巖體之南,大巴山沉積地層出露地帶的北部邊緣及司上一帶,與漢南雜巖和西鄉羣部分為斷層接觸,部分為不整合接觸。
寒武系(ε)假整合於震旦系之上,主要分佈於司上及塔子坪以西地區。
寒武—奧陶系(ε—O)dh主要為洞河羣,為一套變質的淺海相碎屑建造。
奧陶系(O)整合在寒武系之上,只有在司上地區直接超覆於震旦系之上。
志留系(S)為地槽沉積的淺海相碎屑建造,主要分佈於大河鎮河西村周圍,與奧陶系呈整合接觸。
泥盆系(D)呈條帶狀分佈於茶鎮明月觀一帶,在該區僅見中統和一統,為淺海相到濱海相沉積。
石炭系(C)為地台型沉積物,假整合於泥盆系之上,出露於明月觀—李成寨泥盆紀地層的東側。
二疊系(P)主要位於南部沉積區,假整合超覆於志留系不同層位之上。
三疊系(T)出露面積較廣,與下伏二疊系呈假整合接觸。
侏羅系(J)由陸相盆地碎屑岩沉積組成,下部夾劣質煤,分佈於峽口鎮麻柳、楊泗廟、羅鎮等地,假整合於三疊系之上。
下第三系(E)僅在縣域東北的茶鎮七星壩一帶有少量分佈,不整合與西鄉羣及漢南雜巖體之上。
第四系(Q)主要分佈於西鄉盆地及主要河谷兩岸。 [41] 

西鄉縣地形地貌

西鄉縣地處大巴山西部,米倉山北麓米倉山主脊在南部東西橫跨,構成地貌骨架秦嶺支脈插入東北一角,隔漢江巴山相對峙,形成四周環山凸起的地貌格局。中部是以牧馬河涇洋河沖積扇為主的盆地凹陷
中部盆地位於縣境中部,以牧馬河沿岸台地為主。東起堰口鎮古城,西到柳樹鎮,南起楊河鎮南山北麓為界,北止城關鎮北山腳邊緣。面積222.26平方千米,佔全縣總面積6.86%,海拔450—550米。
盆地西南高,東北低。地勢平緩,河谷縱橫,相對高差50米左右。主要高點所在的梁頂,一般都比較平緩,山嶺呈放射性。溝谷寬而淺,多呈“U”形。溝梁均與牧馬河幹流直交,並向河流方向平緩傾斜。是溝渠相間、連綿起伏的傳統農耕區,也是以經濟林為主體的觀光農業發展區域和城鎮化最快的縣域經濟核心區。
主要山脈
西鄉盆地向西南,以牧馬河為界,以南過渡到大巴山中山地帶,相對高差小於200米,涉及私渡鎮、駱家壩鎮、峽口鎮、柳樹鎮、沙河鎮、桑園鎮,面積918.52平方千米,佔全縣總面積的28.35%。主要山體有:神仙寨,位於峽口鎮文貫,東西走向,海拔946米,面積17.5平方千米;賀家嶺,位於峽口鎮文貫,東西走向,海拔891.8米,面積15平方千米;竹林坡,位於柳樹鎮,東西走向,海拔842.4米,面積15平方千米。盆地向東為低山,包括茶鎮、子午、白勉峽、高川、五里壩、兩河、白龍塘、堰口鎮等地,面積989.12平方千米,佔縣域總面積的30.54%。相對高差300米左右。主要山體有:柴埡子,位於白龍塘鎮豐寧,海拔761.2米,東西走向,面積20平方千米;望江山,位於白龍塘鎮豐寧,海拔1169.6米,南北走向,面積15平方千米;塔兒山,位於堰口鎮二郎,海拔1043米,南西走向,面積25平方千米;天鵝山,位於白勉峽鎮,海拔1523.6米,東西方向面積5平方千米,南北方向面積3平方千米;十二嶺,位於茶鎮,海拔1284米,東西方向面積12.5平方千米,南北方向面積1.5平方千米;父子山,位於高川鎮上高川,海拔1050米,西北方向面積10平方千米,東南方向面積3平方千米;白雲山,位於高川鎮下高川,海拔1500米,東西方向面積10平方千米,南北方向面積7.5平方千米;陷坑埡,位於兩河口鎮新瓦,海拔1265.6米,南北方向面積10平方千米,東西方向面積4平方千米。
盆地南部米倉山一帶為中山,東起堰口鎮洋溪,西至大河壩,面積1109.59平方千米,佔縣域總面積的34.25%,海拔在1200—2400米之間。主要山體有:佛頭山,位於大河鎮河西,海拔2388.7米,東西方向跨長25千米,南北方向跨長10千米;杜家梁,位於大河鎮河西,海拔2261米,東北方向跨長30千米,西南方向跨長10千米;南天門,位於大河鎮河西,海拔1842.4米,東北方向跨長20千米,西南方向跨長10千米;鳳凰寨,位於大河鎮樓房,海拔1925.6米,東西方向跨長10千米,南北方向跨長5千米;殺牛坪,位於峽口鎮麻柳,海拔1484.3米,南北方向跨長10千米,東西方向跨長5千米;大梁,位於楊河鎮高家池,海拔2263米,東西方向跨長10千米,南北方向跨長10千米;巴山林,位於堰口鎮羅鎮,海拔2081米,東西方向跨長15千米,南北方向跨長8千米。 [41] 

西鄉縣氣候特徵

西鄉縣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全年氣候温和,屬北亞熱帶半濕潤季風區,平均氣温14.4℃,年均日照時數1401.8小時,日照率為32%,年均降水量1100―1200毫米。平均蒸發量457.2毫米,總的氣候特點是:受南北兼有的氣候和多樣地形影響,氣候温和,雨量充沛,但時空分佈差異大,光照不足;春季氣温回升快,多春旱;夏無酷暑,常有初夏乾旱和伏旱;秋季多連陰雨,降温早;冬無嚴寒,少雨雪。氣候一般循環規律是:立春前後楊柳發芽時多偏東風,俗稱“擺條風”。驚蟄前後常有轉冷現象,並伴有霜凍,俗謂“反春”。春分至清明之間常有黃沙彌漫,日月不明。清明以後,氣温回升快,但乍暖還寒。立夏前後多旱,盼雨栽秧。小滿至芒種之間常多陰雨,間有山洪。夏至前後多雷陣雨,兼有短時大風和暴雨,局部地區偶降冰雹,盛夏時節常有伏旱發生。立秋後高温持續,俗稱“二十四個秋老虎”,但晝熱夜涼,遇雨氣温驟降。白露秋分時,淫雨經旬,甚者歷月方晴,常有“秋霖”雨發生。寒露後高山初雪。霜降前後多晴朗天氣,俗稱“十月小陽春”。立冬至冬至雨雪稀少,天氣乾冷,多生霧氣,直至次年春天。
西鄉縣的春季,大概起於3月27日,終於6月20日。氣温回升快而不穩,乍暖還寒。4月至5月常出現低温、陰雨和春旱。
西鄉縣的夏季,大概起於6月21日,終於8月31日。氣温高,濕度大,全年降雨量近一半出現在該季節;多暴雨。7月下旬至8月中旬多伏旱。
西鄉縣的秋季,大概起於9月1日,終於11月6日。降温急劇,多連陰雨。
西鄉縣的冬季,大概起於11月7日,終於次年3月26日。氣温較穩定,陰冷而無嚴寒;降水量少,積雪時間短;土壤夜凍晝消。 [41] 

西鄉縣河流水系

西鄉縣境屬長江水系,地跨漢江嘉陵江兩個流域巴山主脊以南屬嘉陵江流域,集雨面積327平方千米,佔縣總面積的10%;以北屬漢江流域,集雨面積2913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90%。全縣計有大小河流70餘條,流域面積在10平方千米—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55條。
麻石河,源出鎮巴縣河石溝,北入西鄉縣高家池麻石河(地名),東折至羅鎮壩入涇洋河,境內流長約17千米,河牀平均寬10米,洪流量160秒立方米,枯流量1.1秒立方米,流域面積109.83平方千米。
涇洋河,古名洋水,源出鎮巴縣金竹山,北至黃石板入西鄉界,再納茅坪河、麻石河、司上河、小峽河,至古城鎮涇洋村羅家嘴匯入牧馬河。全長91千米,境內流長37千米,河牀平均寬80米,常流量37.5秒立方米,洪流量1500秒立方米,枯流量12.5秒立方米,流域面積837平方千米。
白勉峽河,上游即洋溪河,源出鎮巴縣白火石山,至洋溪鄉竹園村十二嶺入縣境,逶迤北流,納林寨河、三岔河,經白勉峽街至柳壩村楊家山麓入漢江,境內長48.3千米,洪流量250秒立方米,枯流量1.5秒立方米。
漢江,至白沙渡容納子午河入縣境,東過茶鎮新漁壩入石泉縣,境內流長36.40千米,流域面積598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582700萬立方米。
子午河,從子午鎮孟家嘴入縣境,西至白沙渡(屬洋縣)入漢江,境內流長19.2千米,流域面積130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38700萬立方米。
牧馬河,從駱家壩鎮桃園子入縣境,東至子午鎮回龍灣入漢江,境內流長110千米,流域面積1883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72000萬立方米。
西鄉縣的地表水水質屬軟水或中等硬水pH值一般在7—8之間,總硬度一般在80毫克/升—140毫克/升,總礦化度一般在100毫克/升—270毫克/升。一般無污染,人口集中的城區,有工業粉塵或少量工業棄水,但檢測結果未超標,有害、有毒物含量甚微或無,地表水資源均可利用。
西鄉縣的地下水陽離子為主。岩漿岩分佈區,含量較高;鬆散巖分佈區,以為主。水質一般為中性,pH值在7—8之間,總硬度120毫克/升—220毫克/升,礦化度0.5克/升—1克/升。牧馬河涇洋河漫灘一級階地,水化學類型以碳酸氫鈣碳酸氫鎂型為主,礦化度一般小於1克/升,水質良好。南部灰巖岩溶區,地下水化學類型以碳酸氫鈣鎂離子型為主,礦化度小於0.5克/升,水質很好。西部、北部岩漿岩變質岩地區,地下水化學類型以碳酸氫鈣鈉離子型為主,在花崗岩地區礦化度0.09克—0.3克/升,變質岩地區0.07克—0.3克/升,水質較差。 [41] 

西鄉縣自然資源

西鄉縣水資源

西鄉縣多年平均地表水總量23.59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總量0.616億立方米,扣除地表水轉化為地下水的重複計算量1909萬立方米(主要為塘庫、渠道、田間水灌溉水滲入地下水),實際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4.015億立方米。
主要用於農業生產(灌溉)、工業用水、生產養殖、人畜飲水、水電開發等方面。水能藴藏量26.3萬千瓦,除石泉水電站已佔有量外,實際可開發水能發電裝機容量12.03萬千瓦。
全縣分為六個水資源涵養區。即:秦嶺南坡森林水源涵養區,涉及子午、三花石,共14個行政村;巴山北坡丘陵乾旱缺水區,涉及楊河、柳樹、城關、堰口,共57個行政村;西鄉平壩多種設施聯合灌區,涉及城關、堰口,共15個行政村;巴山北坡丘陵森林水源涵養區,涉及沙河、私渡、桑園、白龍塘,共71個行政村;巴山北坡中低山森林水源涵養區,涉及駱家壩、峽口、左溪、羅鎮、司上、白勉峽、馬家灣、茶鎮、高川、五里壩、兩河口,共98個行政村;嘉陵江流域森林涵養區,涉及大河鎮,共12個行政村。 [41] 

西鄉縣土地資源

截至2019年末,西鄉縣主要地類數據如下:
(一)耕地30345.43公頃(45.52萬畝)
其中,水田10099.52公頃(15.15萬畝),佔33.28%;水澆地198.39公頃(0.3萬畝),佔0.65%;旱地20047.52公頃(30.07萬畝),佔66.06%。堰口鎮、高川鎮、沙河鎮、柳樹鎮、楊河鎮、城南街道、桑園鎮耕地面積較大,佔全縣耕地的57.68%。全縣耕地均為一年兩熟制,位於年降水量1100—1200毫米之間。
位於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2207.69公頃(3.31萬畝),佔全縣耕地的7.28%;位於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3007.80公頃(4.51萬畝),佔9.91%;位於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9215.27公頃(13.82萬畝),佔30.37%;位於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9468.01公頃(14.2萬畝),佔31.2%;位於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6446.66公頃(9.67萬畝),佔21.24%。
(二)園地7579.05公頃(11.37萬畝)
其中,果園1022.93公頃(1.53萬畝),佔13.5%;茶園5451.67公頃(8.18萬畝),佔71.93%;其他園地1104.45公頃(1.66萬畝),佔14.57%。園地主要分佈峽口鎮、高川鎮、城北街道、駱家壩鎮和柳樹鎮,佔全縣園地的57.82%。
(三)林地267074.27公頃(400.61萬畝)
其中,喬木林地256778.73公頃(385.17萬畝),佔96.15%;竹林地653.43公頃(0.98萬畝),佔0.24%;灌木林地3228.46公頃(4.84萬畝),佔1.21%;其他林地6413.65公頃(9.62萬畝),佔2.4%。大河鎮、堰口鎮、峽口鎮、子午鎮、高川鎮、白勉峽鎮、駱家壩鎮等7個鎮林地面積較大,佔全縣林地的66.41%。
(四)草地575.55公頃(0.86萬畝)
其中,天然牧草地16.78公頃(0.03萬畝),佔2.92%;其他草地558.77公頃(0.83萬畝),佔97.08%。草地主要分佈在峽口鎮、堰口鎮、駱家壩鎮、子午鎮、兩河口鎮和城北街道辦等6個鎮辦,佔全縣草地的55.01%。
(五)濕地114.93公頃(0.17萬畝)
濕地是“三調”新增的一級地類,我縣濕地為內陸灘塗,全縣內陸灘塗114.93公頃(0.17萬畝)。濕地主要分佈在子午鎮和峽口鎮,佔全縣濕地的88.08%。
(六)城鎮村及工礦用地7762.48公頃(11.64萬畝)
其中,建制鎮用地1252.80公頃(1.88萬畝),佔16.14%;村莊用地5822.04公頃(8.73萬畝),佔75%;採礦用地616.48公頃(0.92萬畝),佔7.94%;風景名勝及特殊用地71.16公頃(0.11萬畝),佔0.92%。
(七)交通運輸用地3103.08公頃(4.65萬畝)
其中,鐵路用地213.89公頃(0.31萬畝),佔6.89%;公路用地1117.38公頃(1.68萬畝),佔36.01%;農村道路1764.55公頃(2.65萬畝),佔56.86%;港口碼頭用地5.53公頃(0.01萬畝),佔0.18%;管道運輸用地1.73公頃(0.003萬畝),佔0.06%。
(八)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5653.97公頃(8.48萬畝)
其中,河流水面3086.51公頃(4.62萬畝),佔54.59%;水庫水面1638.12公頃(2.46萬畝),佔28.97%;坑塘水面656.88公頃(0.99萬畝),佔11.62%;溝渠186.37公頃(0.28萬畝),佔3.30%;水工建築用地86.09公頃(0.13萬畝),佔1.52%。子午鎮、堰口鎮、沙河鎮、峽口鎮、城南街道辦等5個鎮辦水域及水利設施面積較大,佔全縣水域及水利設施面積的57.97%。 [49] 

西鄉縣植物資源

西鄉縣構成森林羣落的高等植物有340餘科,1800餘種。主要喬木樹種62科,138屬,近300種。其中,重點保護植物41科、75種,屬於國家級重點保護植物14科、21種,屬於省級重點保護植物29科、54種。
西鄉縣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
保護級別
紅豆杉科
國家Ⅰ級
國家Ⅱ級
銀杏科
國家Ⅰ級
杉科
松科
國家Ⅱ級
蘇鐵科
國家Ⅰ級
連香樹科
國家Ⅱ級
芸香科
木樨科
茜草科
木蘭科
樟科
豆科
蓼科
口蘑科
特色樹種
白皮松,別名,蛇皮松。樹形多姿,蒼翠挺拔,樹皮白褐相間,呈鱗片狀剝落,為名貴的觀賞樹種。對二氧化硫氣體有較強抗性,為國家特有樹種之一。堰口鎮午子山大約有1.11平方千米白皮松純林,茶鎮雙河村大約有0.07平方千米白皮松純林,子午、沙河等鎮有零星散生木存在。
巴山松,巴山松主要分佈西鄉縣在與鎮巴縣交界的石灰岩地區。樹幹通直高大、材質優良、生長快、耐瘠薄、病蟲害少,為米倉山區的速生優質樹種。
古樹名木西鄉縣有古樹名木共18科27種271株,其中成片分佈3科3種4片。已編號、登記,掛牌保護。 [41] 

西鄉縣動物資源

西鄉縣陸生動物爬行類有2目6科20種,鳥類達37科251種,獸類有6目24科69種;兩棲類動物有2目6科19種;水生動物魚類45種;昆蟲有13目97科1064種。其中,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87種,屬於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3綱10目17科48種,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6綱11目15科37種。
西鄉縣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保護級別
兩棲綱
有尾目
隱鰓鯢科
國家Ⅱ級
鳥綱
雞形目
雉科
雁形目
鴨科
鴞形目
鴟鴞科
鴿形目
鳩鴿科
隼形目
鷹科
國家Ⅰ級
國家Ⅱ級
灰臉鷹
隼科
鸛形目
䴉科
國家Ⅰ級
國家Ⅱ級
哺乳綱
靈長目
猴科
食肉目
犬科
熊科
鼬科
靈貓科
貓科
國家Ⅰ級
偶蹄目
麝科
鹿科
牛科
國家Ⅱ級
[41] 

西鄉縣藥材資源

西鄉縣有植物類藥材454種,其中傳統中醫常用的有:天麻杜仲山茱萸吳茱萸山藥蓮子白果百合薤白芡實慈姑山慈姑、白茅、蘆根大黃、元胡、葛根茵陳、二花、赤芍細辛防己扁蓄虎杖牛膝常山香薷商陸貫眾半夏麥冬天冬重樓玉竹黃精黃柏黃連茯苓、桑葚、桑寄生桑白皮何首烏馬兜鈴馬齒莧、石菖蒲、淫羊藿烏頭升麻木通厚朴、豆根、地丁、地榆十大功勞大血藤青風藤雷公藤夜交藤木瓜枇杷葉花椒苦木、遠志、大戟、芫花、辛夷花、迎春花密蒙花合歡花、杏仁、桃仁柏子仁胡桃仁、女貞子、菟絲子五味子五倍子、桫欏子、萊菔子地膚子、香附子、白附子、牽牛子、浮萍紅景天、延齡草、藜蘆薯蕷射干、白芨、通草金錢草燈籠草益母草夏枯草燈心草、魚腥草、車前草虎耳草鬼針草鴨跖草垂盆草柴胡、紫蘇、薄荷澤蘭荊芥梔子、連翹、麻黃秦皮椿皮五加皮藤黃地黃黨蔘玄蔘丹蔘沙蔘盤龍參牛蒡蒲公英土茯苓、曼陀羅、王不留行等。
西鄉縣的動物類藥材有:麝香牛黃蛇蜕蟬蜕雞內金鱉甲土鱉地龍蜂房、全蟲、蠶沙水蛭等。 [41] 

西鄉縣礦產資源

西鄉縣已發現礦產資源22類,180種。已查明礦產資源儲量的8種,已開發利用的礦產資源8種,其中特大型礦牀5處,大型礦牀2處,中型2處,小型30處,礦點100餘處。主要礦產資源是石膏、飾面用花崗岩,其次是石煤石炭)、黏土石灰石硫鐵,還有葉蠟石大理石瓦板岩膨潤土鉀長石、白雲岩、耐火黏土石墨水晶鋁土礦紫砂土重晶石頁岩等。
石膏,瓦道子石膏礦區位於縣城西南35千米處,地理座標為東經107°35′50″—107°36′15″,北緯32°49′44″—32°50′28″。屬海相沉積石膏礦牀。總儲量為45480.93萬噸。
飾面用輝長岩礦產地3處,分別在白龍塘鎮、子午鎮、駱家壩鎮。以白龍塘鎮分佈面積最大,為32平方千米。礦區位於西鄉盆地北側,屬低山丘陵區,海拔高度800—1100米之間,相對高差300米左右。礦石自然類型為輝長岩,工業類型為飾面用輝長岩,工藝類型為金點黑、黑金砂、西鄉黑等,總儲量約1億立方米。
石煤石炭),木竹壩礦點煤層的可採長度1千米,可採面積0.43平方千米,厚度0.55米—3.46米,屬無煙煤。總儲量77萬噸。另在木竹壩、高川、五里壩、兩河口區域內,共探明石炭預測儲量4億噸。
鐵礦產地2處,分別是子午鎮的青泥坑和堰口鎮的雞冠山、李家溝,分佈面積約40平方千米。其中堰口鎮雞冠山礦區為東西向展布,分為王家溝、瓦房子、雞冠山、南溝四個礦化帶。長度6000多米,寬10米—60米。分析品位全鐵量27.40%—56.50%,以磁鐵礦為主,赤鐵礦次之,地表有磁鐵褐鐵鐵帽鐵礦石資源量為1800萬噸—2000萬噸,全鐵量平均品位47.04%。
錳礦產地4處,分別位於白勉峽鎮水晶灣、雙河,羅鎮葛家河、水晶坪,其中以羅鎮水晶坪規模為最大。水晶坪錳礦區地理座標為東經107°53′43″,北緯32°51′02″,礦石原生礦石為主,主要礦物菱錳礦,次為錳方解石錳白雲石硬錳礦軟錳礦等,儲量為482286噸。
黏土礦產地多處,規模較大的兩處。堰口鎮古城村北部的古城黏土礦,屬第四系沉積物,分佈廣泛,礦物質量符合水泥配料要求。大河鎮的周家屋基黏土礦礦體產於下迭統梁山組中,可作水泥原料或日用粗瓷原料,屬沉積型礦體
石灰岩礦產地3處,分別為茶鎮七家山、楊河鎮蓋仙寺和堰口,總資源儲量2億噸。其中,七家山石灰岩礦體呈層狀,最大厚度201米,屬一級品。工業儲量5008萬噸,遠景儲量4605萬噸,合計9613萬噸,資源儲量12736萬噸。蓋仙寺石灰岩位於楊河鎮中雨村,礦區東接羅鎮,東西礦體長1800米,厚235米—251.84米,屬一級品。為沉積型礦牀,工業儲量8431.6萬噸,遠景儲量5352.1萬噸,合計13783.7萬噸。
硫鐵礦產地兩處,分別為五里壩鎮和駱家壩鎮,五里壩鎮的礦體規模最大,儲量578.82萬噸,表外儲量91.62萬噸。
鉛鋅礦產地兩處,分別為大河鎮和駱家壩鎮。大河鎮面積最大,為66.38平方千米。東礦帶長約30千米,寬10米—60米,預測資源量180萬噸。 [41] 

西鄉縣人口

截至2022年末,西鄉縣共有户籍總人口41.1664萬人,總户數15.559萬户。其中,男性21.7501萬人,佔52.84%;女性19.4163萬人,佔47.16%。人口年齡構成為:0—17歲人口73739人,佔17.91%;18—34歲人口83644人,佔20.32%;35—59歲人口167580人,佔40.71%;60歲及以上人口86701人,佔21.06%。城鎮人口16.7872萬人,佔40.78%;鄉村人口24.3792萬人,佔59.22%。出生人數2474人,其中男性1307人,女性1167人。死亡人數2940人,其中男性1689人,女性1251人。年平均常住人口31.78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81‰,死亡率為9.38‰。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40.69%。 [48] 

西鄉縣經濟

西鄉縣綜述

2022年,西鄉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7.21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9.94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56.79億元,增長7.8%;第三產業增加值60.48億元,增長4.5%。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佔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3.74%。生產總值中,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分別為20.3%、38.6%、41.1%。與上年相比,第一產業增加值佔比下降0.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佔比提高1.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下降0.8個百分點。全年新增市場主體3651户,新增“五上”企業32户。 [48] 
固定資產投資
2022年,西鄉縣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2%。分類型看,5000萬元以上項目完成投資同比增長37.9%;500—5000萬元項目完成投資增長26.2%;房地產開發項目完成投資下降18.3%。民間投資增長22.4%。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增長8.7%;第二產業投資增長54.6%;第三產業投資增長12.8%。三次產業投資佔比分別為24.2%、25.9%和49.9%。分行業看,農林牧漁業投資增長7.8%,製造業投資增長92.1%,房地產業投資下降20.9%,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增長21.4%。 [48] 
財税收支
2022年,西鄉縣財政總收入完成39110萬元,同比下降21.6%。地方財政收入20086萬元,同口徑下降10%。其中,税收收入13255萬元,下降16.6%。財政支出319336萬元,增長10.5%。 [48] 
人民生活
2022年,西鄉縣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33元,比上年增加1299元,增長6.0%。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106元,比上年增加1694元,增長4.7%;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16元,比上年增加966元,增長7.3%。
2022年,西鄉縣全體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4606元,比上年增加270元,增長1.9%。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0082元,比上年減少132元,下降0.7%;農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1367元,比上年增加469元,增長4.3%。 [48] 

西鄉縣第一產業

2022年,西鄉縣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52.67億元,比上年增長4.5%。其中,農業產值29.54億元,增長5.1%;林業產值0.81億元,增長8.4%;牧業產值19.35億元,增長3.3%;漁業產值1.28億元,增長7.4%;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69億元,增長3.3%。 [48] 
種植業
2022年,西鄉縣糧食播種面積40.25萬畝,比上年增加0.62萬畝。其中,夏糧9.91萬畝,秋糧30.34萬畝。油料種植面積14.5萬畝,減少1.13萬畝。茶園面積33.95萬畝,增加0.45萬畝。果園面積2.15萬畝,增加0.06萬畝。蔬菜種植面積8.19萬畝,中藥材種植面積2.33萬畝。
2022年,西鄉縣糧食總產量10.1萬噸,下降0.8%;蔬菜及食用菌產量13.65萬噸,增長4.6%;園林水果1.04萬噸,增長7.9%。 [48] 
林業
2022年,西鄉縣造林面積3.62萬畝,育種育苗面積3.95萬畝,零星植樹198萬株。 [48] 
畜牧業
2022年,西鄉縣肉類總產量4.74萬噸,增長5.5%。生豬出欄53.21萬頭,比上年增長5.5%;牛出欄1.26萬頭,下降3.3%;羊出欄4.62萬隻,增長0.2%;家禽出欄53.6萬隻,增長0.4%。12月末,生豬存欄32.9萬頭,增長0.3%。
漁業
2022年,西鄉縣水產品產量6677噸,比上年增長7.2%。 [48] 

西鄉縣第二產業

工業
2022年,西鄉縣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138.16億元,比上年增長8.8%。其中,輕工業完成產值89.57億元,增長9.5%;重工業完成產值48.59億元,增長7.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5%。從三大行業看,採礦業完成產值22.08億元,增長10.4%;製造業完成產值113.95億元,增長8.5%;水電氣的生產和供應業完成產值2.13億元,增長4.6%。分產業看,鐵礦採選業19.77億元,增長21.8%;食用植物油加工業8.27億元,增長20.3%,肉製品及副產品加工業6.53億元,增長31.3%,精製茶加工業40.72億元,增長17.7%;天燃氣生產和供應業0.47億元,增長26.2%,自來水生產和供應業0.77億元,增長11.8%。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0.9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03.12億元,增長3.9%。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14.69萬噸標準煤。 [48] 
建築業
截至2022年末,西鄉縣具有資質等級的施工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16户,實現增加值10.02億元,增長9%。完成產值12.36億元,比上年增長3%。其中,建築工程產值完成11.73億元,下降2.3%;竣工產值6337萬元。資質以上建築業共簽訂合同額19.22億元,比上年下降14.8%。其中,當年新簽訂合同額8.43億元,增長34.4%,新簽訂合同額佔全部合同額的比重為43.9%。 [48] 

西鄉縣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22年,西鄉縣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9億元,比上年增長10.9%。其中,限額以上單位完成消費品零售額35.41億元,增長14.2%。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43.84億元,增長10.4%;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4.06億元,增長12.7%。按消費類型分,餐飲收入8.19億元,增長8.3%;商品零售49.71億元,增長11.4%。批發業銷售額增長3.4%;零售業銷售額增長13.6%;住宿業營業額下降1.2%;餐飲業營業額增長5.1%。 [48] 
對外經濟
2022年,西鄉縣實現外貿出口3000萬元,電商網絡交易額達27億元。 [48] 
招商引資
2022年,西鄉縣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31個,累計到位資金185.8億元,利用外資2205萬美元,外商直接投資200萬美元,新設立外資企業2户。117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97億元。 [48] 
房地產業
2022年,西鄉縣房地產開發房屋施工面積222.3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3%。房屋銷售面積22.38萬平方米,下降15.1%。截止2022年末,待售面積37.59萬平方米,增長55.5%。 [48] 
郵電通信
2022年,西鄉縣電信業務總量22158萬元,比上年增長20.7%;郵政業務總量8597萬元,增長4.7%。 [48] 
旅遊業
2022年,西鄉縣接待遊客809.3萬人次,增長5.7%,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4.04億元,增長9.6%。 [48] 
金融業
截至2022年末,西鄉縣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存款餘額235.61億元,同比增長13.3%,較年初新增27.75億元。其中,住户存款餘額205.99億元,增長14.8%,較年初新增26.63億元。貸款餘額102.45億元,增長9.2%,較年初新增8.67億元。其中,住户貸款餘額54.83億元,增長10.1%,較年初新增5.04億元。金融機構存貸比為43.5%。 [48] 

西鄉縣交通運輸

西鄉縣交通

截至2022年末,西鄉縣境內公路總里程3005.7千米。其中,高速公路93千米,國道(G316、G210)122千米,省道263.12千米(新增),縣道315.24千米,鄉道245.54千米,村道2151.47千米,215個行政村(社區)全部實現通村公路。擁有公交線路8條,航道113千米,其中漢江五級航道50千米,有9個渡口和14個客貨碼頭。 [48] 

西鄉縣運輸

截至2022年末,西鄉縣運營公共汽車52輛,出租汽車113輛。擁有客貨運輸船舶45艘。客貨運輸週轉量53521萬噸千米,比上年增長2.2%;旅客週轉量4383萬人千米,下降23.4%;貨物週轉量53083萬噸千米,增長2.5%。公路客運量79萬人,比上年下降21%;公路貨運量387萬噸,下降1.7%。 [48] 
西鄉縣十天高速涇洋河大橋 西鄉縣十天高速涇洋河大橋

西鄉縣社會事業

西鄉縣科技事業

2022年,西鄉縣新培育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32家。專利授權78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3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57件,外觀設計專利授權18件。全社會研發經費總量(上年度)4830萬元,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上年度)0.3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經費支出(上年度)4143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經費投入強度(上年度)0.42%。 [48] 

西鄉縣教育事業

截至2022年末,西鄉縣共有各類學校138所。其中,高級中學2所,職業高中1所,初級中學10所,九年制學校13所,小學28所、教學點23個,特殊教育學校1所,幼兒園60所。全縣高級中學招生2695人,在校學生7625人,畢業2382人,專任教師486人。職業高中招生662人,在校學生1225人,畢業364人,專任教師62人。初級中學招生3884人,在校學生12126人,畢業4544人,專任教師1064人。小學招生3423人,在校學生21527人,畢業3818人,專任教師1445人。特殊教育學校在校生57人,專任教師17人。幼兒園招生3432人,在校學生11437人,畢業3413人,專任教師527人。 [48] 

西鄉縣文化事業

截至2022年末,西鄉縣共有文化館1個,文化站17個,影劇院2個,公共圖書館1個,智慧書屋2個,圖書藏量10.2萬冊。 [48] 

西鄉縣體育事業

截至2022年末,西鄉縣共有體育場館2個,體育健身場地151塊,其中農村111塊,城鎮40塊。 [48] 
西鄉縣體育館 西鄉縣體育館

西鄉縣醫療衞生

截至2022年末,西鄉縣擁有各類醫療機構396個。其中,縣級醫療機構2個,縣級婦幼保健和計劃生育服務中心1個,民營醫院5個,社區服務中心1個,鎮衞生院22個,村衞生室338個,其他衞生所(室、門診部)3個,個體診所25個。衞生機構牀位數2710張。衞生專業技術人員2448人,其中:註冊執業(助理)醫師898人,註冊護師護士1197人。 [48] 

西鄉縣社會保障

勞動就業
2022年,西鄉縣新增城鎮就業人數3648人。 [48] 
社會保險
2022年,西鄉縣城鄉居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人數24.7萬人,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商保險和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28011、21375、17111和11689人。 [48] 
社會救濟
截至2022年末,西鄉縣享受城市低保1082户、1481人,全年累計發放保障金1239.39萬元;享受農村低保9096户、17097人,全年累計發放保障金8488.41萬元。優撫補助5158人,發放撫卹金5348.7萬元。 [48] 
社會福利
截至2022年末,西鄉縣共有各類養老服務機構14所,年末養老服務機構在院人數1272人,其中民辦養老服務機構2所,提供牀位538張。 [48] 

西鄉縣環境保護

2022年,西鄉縣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38天,優良率92.6%,優良天數比上年減少6天。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符合國家年均值二級標準(≤70微克/立方米);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28微克/立方米,符合國家年均值二級標準(≤35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SO2)平均濃為5微克/立方米,符合國家年均值二級標準(≤60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NO2)平均濃度為14微克/立方米,符合國家年均值二級標準(≤40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CO)第95百分位濃度為1.2毫克/立方米,符合國家24小時均值二級標準(≤4毫克/立方米);臭氧(O3)第90百分位濃度為114微克/立方米,符合國家8小時最大均值二級標準(≤160微克/立方米)。降塵量範圍為3.77—5.45噸/平方千米·月,平均為4.83噸/平方千米·月,符合省控標準(18噸/平方千米·月)。未檢出酸雨。空氣質量綜合指數2.84。 [48] 
2022年,西鄉縣漢江、牧馬河和涇洋河8個斷面中,高錳酸鹽指數(IMn)等24個基本項目,水質現狀達到II類標準。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監測高錳酸鹽指數(IMn)等61個項目,符合II類水質標準,達標率為100%,水質狀況優。城區20.3平方千米範圍聲環境監測,等效聲級範圍在40.3—66.5分貝之間,平均等效聲級值52.0分貝,區域環境噪聲總體水平為二級(較好)。噪音主要來源為社會生活噪音,與上年相比,城區晝間平均等效聲級基本持平。 [48] 
2022年,西鄉縣能耗總量51.11萬噸標準煤,單位GDP能耗0.368噸標準煤,單位GDP能耗降低率3.3%。 [48] 

西鄉縣安全生產

2022年,西鄉縣未發生生產經營性安全事故。 [48] 

西鄉縣歷史文化

西鄉縣 綜述

西鄉縣境內遠溯到六七千年前即有多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秦、漢、三國時期,軍事、人文活動頻繁,全縣出土的歷史文物,自史前迄至清代,計有石器、陶器、青銅器、骨角器及碑、碣、字、畫、貨幣等共千餘件。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西鄉縣為川陝邊革命根據地組成部分之一,革命文物豐富。西鄉縣民間藝術形式多樣,其特色為音樂醇樸,舞蹈粗獷,口頭文學及美術、雕塑等土色上香,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 [11] 

西鄉縣文物古蹟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鄉縣城南街道和平社區。1958年,農民在深翻土地時,發現有古代器物,經考古單位考核、證實,為史前文物。先後兩次發掘,出土文物大致分兩類;一為石器類,其特徵以磨製為主,打製次之,磨製的器物有石斧、石錛、石鏟、砥礪器(即磨刀石)等,打製的石器主要是刮削器。另一類為陶器,有陶罐、陶鼎、陶碗、陶盂及陶銼等,其中以圈足碗、三足器、平底缽以及扁平磨光雙弧刃石鏟等,最具有新石器時代文物的代表性。陶器內黑外紅,以夾砂灰白陶為主,亦有泥質深灰陶、夾砂紅陶等,其製作工藝原始,造型簡單,均系素陶,器物壁薄,火候也較低。陶器上的飾紋,多為線紋、繩紋或鋸齒狀。此外,還發掘出墓葬區一處,甕罐葬兩個,房屋遺址一處,柱洞數個。屋為園形,門向南開,屋後背水,室內地面夯燒堅固,房中有燒陶之窯跡,室外有殘陶窯坑和灰坑,並有鹿角、獸骨等。從李家村遺址所發掘的器物以及炭灰取樣化驗鑑定,考古學家認為該遺址距今7000年以上,處於繁榮的母系氏族社會階段,屬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
李家村遺址 李家村遺址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鄉縣城南街道涇洋村,總面積約4.5萬平方米。1959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漢水考古隊調查發現。至1982年11月,累計發掘面積共1475平方米。共發現房屋殘跡35座、灶坑14個、灰坑262個、墓葬177座;出土遺物中有各種生產工具1200多件,完整及可復原的生活用具(陶器)340多件,裝飾品50多件,骨雕和陶塑藝術品6件,及較多的動物骨骼。1982年4月出土的骨雕人頭像及線刻人面紋骨管,是中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骨雕人頭像,也是珍貴的原始骨雕藝術品,均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在何家灣遺址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灰坑和文化層中,還發現不少草拌泥紅燒土塊,其中雜有植物根莖和稻穀種子的印痕,或可證明當時該地已有稻作農業存在。何家灣遺址的發現和發掘,首次發現了老官台文化李家村類型疊壓於仰韶文化半坡類型之下的地層關係。證實了老官台文化李家村類型,早於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這一新石器時代歷史分期的重大研究成果。 [11-14]  [41] 
何家灣遺址 何家灣遺址
午子觀又稱“武子觀”,第四批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鄉縣堰口鎮堰口社區午子山景區內,是道教全真派道觀古建築羣,始建於西漢,由“底觀、腰觀、頂觀及500餘座靈官廟”組合而成,錯落有致的坐落在午子山上,面積1854.5平方米,是道教活動聖地和陝南道教活動中心。 [18]  [32]  [37]  [41]  [43-45] 
午子觀 午子觀
鹿齡寺又名“巴巴寺”,位於西鄉縣城北街道鹿齡社區,是伊斯蘭教大拱北門宦派三大勝地之一,建於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第四批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佔地面積約0.067平方千米,有悠久亭、禮拜殿、牌坊門、前後照壁、淵穆院、中和院、仰止院、禮拜殿、靜室、清心齋、經堂等99間房舍及1座鹿齡寺文化廣場,是中國西部地區最大的伊斯蘭文化展示中心。 [41]  [44]  [46] 
鹿齡寺 鹿齡寺

西鄉縣非遺文化

西鄉縣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清單(截至2022年)
序號
項目名稱
保護單位
備註
1
貫溪村地圍子
西鄉縣文化館
省級
2
貫溪村打鑼鑔
西鄉縣文化館
省級
3
西鄉清真牛肉乾
西鄉縣文化館
省級
4
漢中綠茶手工製作技藝
西鄉縣文化館
省級
5
石質粗瓷製作技藝
西鄉縣文化館
省級
6
午子山三月三廟會
西鄉縣文化館
省級
7
西鄉石雕
西鄉縣文化館
省級
8
西鄉孝歌
西鄉縣文化館
市級
9
西鄉松花蛋
西鄉縣文化館
市級
10
西鄉面皮子製作技藝
西鄉縣文化館
市級
11
血豆腐製作技藝
西鄉縣文化館
市級
12
大河竹編制作技藝
西鄉縣文化館
市級
13
穆氏針灸、推拿、按摩技藝
西鄉縣文化館
市級
14
黃氏手工桿秤製作技藝
西鄉縣文化館
市級 [51] 
西鄉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清單(截至2022年)
序號
項目名稱
項目編號
保護單位
批次
備註
1
貫溪村地圍子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2
貫溪村打鑼鑔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3
城關鎮蓮花碗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4
西鄉孝歌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5
西鄉清真牛肉乾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6
西鄉松花蛋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7
西鄉綠茶製作技藝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8
秦巴茶藝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9
午子仙毫製作技藝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10
西鄉黑陶製作技藝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11
吳氏根雕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12
西鄉面皮子製作技藝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13
白勉峽民歌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14
巴山婚禮習俗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15
巴山葬禮習俗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16
端公戲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17
鑼鼓草(操)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18
漢調二簧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19
故事傳説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20
民間諺語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21
民間歌謠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22
炕炕饃製作技藝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23
菜豆腐製作技藝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24
醬辣子製作技藝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25
手工掛麪製作技藝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26
木竹壩紅豆腐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27
血豆腐製作技藝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28
喬山村米豆腐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29
西鄉醪糟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30
木竹壩甜漿飯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31
泡巴饃製作技藝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32
漿巴饃製作技藝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33
鍾家溝豆腐乾製作技藝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34
紅豆腐臘肉製作技藝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35
鹽菜豆豉製作技藝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36
西鄉扎染技藝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37
貫山藤編工藝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38
高川蔑編工藝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39
手工打鐵焠火技藝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40
高川土布十字繡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41
巴山草鞋編制技藝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42
土布紡織工藝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43
馬家窯酸菜罈子燒製工藝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44
耐火材料燒製工藝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45
靜寺壩儺面具製作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46
貫山土法制醋工藝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47
午子山廟會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48
民間童耍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49
西鄉春節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50
西鄉元宵節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51
西鄉清明節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52
西鄉端午節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53
西鄉中秋節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54
西鄉重陽節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55
西鄉臘八節
西鄉縣文化館
第一批
56
西鄉石雕石刻
西鄉縣文化館
第二批
57
手工桿秤
西鄉縣文化館
第二批
58
西鄉社火
西鄉縣文化館
第二批
59
西鄉高蹺
西鄉縣文化館
第二批
60
五里壩嗩吶
西鄉縣文化館
第二批
61
針灸、推拿、按摩
西鄉縣文化館
第二批
62
中醫正骨療法
西鄉縣文化館
第二批
63
午子山傳説故事
西鄉縣文化館
第二批 [52] 

貫溪村打鑼鑔
是西鄉縣白龍塘鎮貫溪村地圍子演出時的開場舞蹈,產生於清道光年間。名為打鑼鑔,但舞者並不使用鑼鑔,而是雙手各持一個竹扎、紙糊的鑼鑔圈,隨鑼鼓伴奏起舞。鑼鼓點以本地社火“三點水”曲調為基礎,吸收了民間花鼓詞的節奏,形成了瀟灑、活潑的風格。原有10套動作,2套失傳,只存8套。每套均有固定程式,簡潔明快,剛勁有力,講究穩、準、狠,有南拳遺風。20世紀70年代初,縣文教局、文化館在調查民間舞蹈中予以登記。該村老藝人李厚壁與韓德煥等人攜手,總結全套動作、程式,並授藝於後人。2007年,“打鑼鑔”得到搶救保護。2008年3月,被錄入《漢中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6月,錄入《陝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貫溪村打鑼鑔 貫溪村打鑼鑔
是在西鄉縣白龍塘鎮貫溪村一帶流傳的傳統民俗舞蹈,據説產生於清道光年間。通常在春節、船橋會和安靈寺廟會,由男女演員二人表演,以表達祈求平安、吉祥的心願。表演方式有扎老場和走馬場兩種,音樂包括打擊樂、絃樂和歌唱,顫步是動作特點。據調查,1949年前,共有劇目百餘個。20世紀70年代,還有30多個節目上演。《送郎當義兵》《趕會路上》曾參加省、市文藝匯演。受地理環境和師徒傳承關係限制,後來只在貫溪村流傳。2007年,經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調查、整理,聘請年近70歲的老藝人韓世清回憶、演示,組織縣劇團青年演員學習、排練,終於使瀕臨失傳的民間舞蹈重上舞台。2008年3月,被收錄入《漢中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6月,錄入《陝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貫溪村地圍子 貫溪村地圍子
西鄉牛肉乾製作技藝
西鄉牛肉乾是傳統名貴清真食品,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特性,素有“功同黃芪”的食療功用。外觀紅褐色或咖啡色,精肉呈桃紅色;切面油潤、光澤,氣味芬芳、濃郁;口感鮮嫩,酥而不綿;口味鹹淡適中,餘味悠長。產品已載入《中國土特名產辭典》《中國土特名產大全》《秦巴山區土特名產》《陝西名優土特產》等典籍。產地以回民較多的城關鎮、私渡河、沙河坎、峽口、柳樹為主,代表性傳承人有城關鎮世代為業的馬氏一族。傳統技藝分“取皮整形”“醃製烘烤”“配料煨煮”等步驟。製法是:精選優種黃牛“西鎮牛”前後軀的主要肌肉羣,剔出黏膜、筋等結締組織;切成條塊,洗淨、瀝乾;均勻撒抹適量食鹽和中藥材香料粉末,置於容器內,分季節醃漬1—3天;對醃漬肉塊加壓、排水後入爐,以70—80℃温度烘烤3小時;爐温降至50℃時取出半成品,用温水洗淨、瀝乾;放入鍋中,加入秘製調料熬製的百年老湯,先用急火燒開,再改以文火煨煮1.5—2小時;然後出鍋、晾乾,切片、包裝即可。2008年3月,西鄉牛肉乾製作技藝被錄入《漢中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6月,錄入《陝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西鄉孝歌 
西鄉孝歌在民間辦理喪事坐夜守靈時使用,通常由一至三人演唱、鑼鼓伴奏。據傳產生於明末,今以子午鄉、高川鎮、柳樹鎮三地道場班子傳唱為主。其中,子午道場班頭宋德元、高川道場班頭冀孝烈行內有名。演唱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在靈堂設立的當晚,開歌頭或請神時,唱引入主題的開喪歌;入夜和連續的守靈夜,主唱歷代孝子故事、傳統孝文化歌謠、讚頌亡者功德的孝歌;出殯前的凌晨,即送神或還陽環節,主唱感念亡者、致謝親友、奉送亡魂、祝福後輩的收喪場。演唱內容多依據舊時唱本,講究雅俗共賞。為迎合現代人辦喜喪理念,唱詞和曲風也會改變。有原始蒼涼、典雅肅穆、説唱詼諧、山歌互謔、戲曲唸白等不同風格。歌者力求曲調高亢,音色質樸,感情充沛,表意準確。有的還結合亡者實際,現場原創歌詞,改編老調新歌,渲染悲情,與人互動,使演唱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增強感人的教化效果。20世紀70、90年代,全縣調查、收集民間歌曲500餘首,整理了西鄉孝歌。2007年,再次對全縣民歌進行系統調查,收集、整理。2008年3月,經西鄉縣文化館、鎮巴縣文化館、漢中市非遺保護中心申報,西鄉孝歌併入漢中孝歌,收錄入《漢中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西鄉面皮製作技藝
西鄉面皮子是陝南著名美食,是西鄉人十分喜愛的一種地方風味小吃。創制歷史無考,技藝傳於清初。原料以西鄉所產的純天然優質大米加地方特產桂潮米為上。經過配比、選撿、浸泡、打漿、蒸制、抹油、切條等程序,再裝盤,以適量辣椒油、芝麻、鹽、姜、蒜、醋等調味品拌勻即可。成品厚薄均勻,色澤光亮,入口綿軟,富有彈性,滋味豐富,鮮香可口。2010年12月,經西鄉縣文化館和城固縣文化館申報,將西鄉、城固兩縣的麪皮加工技藝統一冠名為漢中麪皮,收錄入《漢中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西鄉松花蛋製作技藝
西鄉松花蛋又稱皮蛋、變蛋,因其蛋體表面佈滿松枝狀晶體花紋而得名,是西鄉縣獨具風味的傳統名特食品。已載入《中國土特名產辭典》《秦巴山區土特名產》《陝西名優土特產》等書目。其歷史源流,可見於北魏賈思勰至清代李漁等古代典籍。清乾隆年間,列入本地特產,至今已有200多年曆史。其製法是:選用新鮮、優質的綠皮、白皮鴨蛋,包裹松、柏等植物灰和石灰、茶葉、穀殼等10多種配料拌勻的泥膏,裝入容器,密封,醃製數天至一月而成。成品蛋體離殼,易剝易取,晶瑩油潤,呈透明的茶褐色,形似琥珀,具有彈性,蛋黃略帶溏心,外圈墨晶,內呈橘紅,鹹淡適宜,滑潤爽口,具有食療作用。清代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西鄉松花蛋製作技藝以家族傳承為主。縣城有天生德、天同心、蘭芝軒等作坊。20世紀50年代,西鄉縣成立綜合食品公司,其製作工藝得以傳承、發展。2010年12月,被收錄入《漢中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1] 

西鄉縣風俗民情

社會交往
西鄉民風淳樸,熱情好客,尊老愛幼,待人接物注重禮節。同性見面,點頭招呼或握手寒暄;異性見面,彼此問好。一般打招呼有“幹啥子”“去那兒”“吃了吧”等。客到先讓坐、沏茶、敬煙,或拿瓜子、水果招待,再敍友情、拉家常。用餐時間,一定請客人共享。做客臨走時,常用“打擾了”“多謝了”等語告別;而主人要送到門外,用“慢走”“有空常來”回敬。凡親戚、鄰居、朋友、同事逢災遇難,知者必前往探望、安慰,有的還送禮金援助。逢婚嫁、生日、孩子滿月、建新房、喬遷新居、上大學、參軍、開業、喪葬等家庭大事,親友、同事多會前往表達心意。禮物薄厚,禮金多少,視其關係親疏、遠近和經濟條件自定。宴會席次講究上、下位,一般以橫木為上或背靠中堂,面向大門為上。貴客、尊者和長者坐上席,上席位以右為尊,左次之。主人一般居下席,待上、下席位坐定後,兩邊的側席可隨便就座。若是婚宴,新娘的孃家人坐上席。喪事,若死者為女性,則孃家人坐上席;若為男性,則族中長者坐上席。上菜位置在側席與下席之間,不能從上席位上菜。敬酒、奉菜先從上席開始。小孩第一次到親戚家,家中長輩要賞見面禮。旅居港、澳、台及海外僑胞或遠在外地者久別還鄉時,家人、親友到車站相迎,並設宴洗塵。還鄉者在家逗留期間,親友都要邀請走訪,設宴款待。被邀者多以紅包(禮金)和特產等物品相贈。還鄉者離鄉前,親友設宴餞行,並相贈禮物,送至站、場,祝願“一路平安”“多多保重”。回敬的禮物一般為茶葉、松花變蛋、牛肉乾等家鄉特產,其價值總要大於收到的禮物。
婚嫁
西鄉縣的青年男女談婚論嫁,除回族同胞遵教義,婚禮須請阿訇主持,按宗教儀式舉行婚禮外,戀人均需請人做媒,做好溝通協調,以便進入組成新家的具體步驟。主要有:訂婚,雙方家長商定吉日,邀請主要親友聚會,公佈戀愛成果。由戀人依次以對方親戚關係互相尊稱親友,俗稱改口,以此確認雙方親屬關係,從此結成親戚。三節(端午、中秋、春節)、兩壽(女方父母生日),男方均需到女家送禮、看望。如果接女方到男方家過節,臨走時男方要送女方衣物或金錢。迎娶,結婚條件成熟,履行婚姻登記手續後,男方擇定吉日,拿上彩禮,用紅紙開具結婚日期和發親時間送往女方,約定婚期。女方出嫁前日,父母設宴待客,接受添箱致賀,安排送親陣容。迎娶之日,新郎家的至親、好友(樂隊),率車隊或花轎前往,待新娘磕頭拜祖,拜別父母,由其兄長揹負至婚車前,上車登程,孃家親友隨同前往。一路吹打,到婆家時,鳴放鞭炮,新郎或背或抱,迎新娘下車、進門。婚禮,無論城鄉,都時興由專業公司操辦,選在豪華酒店舉行。程式繁密,花樣翻新,無不講究排場、氣派,樂和、圓滿。而城區另有一俗,將公婆二人扮上戲裝,與新娘一起戲謔席間,也有人迫令公公背上新娘給客人敬酒,讓客人取樂,以增添喜慶、歡樂氣氛。但人多嘴雜,酒酣耳熱,有時難免弄出不雅。宴罷散席,男方贈送女方送親客人禮金或日用品表示感謝,並安排車輛送客歸家。新人卸妝,往往日暮。多數家庭會體恤新人幾天來的緊張、疲憊,將晚餐送進洞房後,不再攪擾二人世界。但也有部分地方,混鬧洞房,令新人不快。回門,婚後第三天(如逢農曆單日則推後一天,意取雙吉),舊時的新娘要回門,看望父母,取走舊物,順便與本家嬸孃、嫂子等人交流一番。當天必歸。如今,不少男女天南海北遠距離嫁娶,更時興旅行度蜜月,回門漸成傳説。
喪葬
西鄉縣人多地處山區,曾經歷戰亂,常遭苦難,生存不易。天長日久,傳下了苦中作樂,哀傷化喜的特異能力。舊時,老人故世,需移屍堂屋,然後向户族親友通告,稱為報喪。孝子見到弔唁者,都要叩頭,並告知亡者離世時間。待户族親友或孃家人的主事者到齊,商定安葬事宜,便安置遺體入棺。然後,孝家子孫,披麻戴孝,高香明燭,焚化紙錢,輪番哭泣,晝夜不止。有的還邀請高僧做法,道長設醮,吹打數日。百姓家庭,也會唱唸孝歌,連續三夜。出殯安葬時,由長子頭頂灰盆、摔於門前,懷抱遺像,直到墳頭;其餘子孫打幡、撒錢。其他親屬分成幾批,接力抬送靈柩,最後入厝、累土、起墳、跪拜,以作最後訣別。現在推行火葬,安葬骨灰不需很多勞力。火化前夜,常以開會追悼,請有名望的人致以悼詞,慰問遺屬。鄉村也有堅持傳統葬俗的,但受家庭成員男丁較少,青壯年外出務工等影響,入殮、守夜、哭喪、抬喪、舉幡、撒錢等,均多由非至親的專業人士代替。甚至於廣設帳帷,連放電影,翻唱情歌,大跳熱舞,競搓麻將,嘻哈熱鬧,不一而足,名為辦喜喪。逢七祭奠,連續七期,則經常會陣容稀疏,徒增悽清。以後還有百日、週年,直至三週年除孝,大都難以遵行。西鄉回族葬俗,奉行“土葬、速葬、從簡”原則。臨終前,請阿訇為其頌念“清真言”和“討白”,自行懺悔。歸真後,家人將亡人瞑目、合口,順其手足,頭北足南,面朝天房安置妥當。一般停放時間不超過兩天。晚上12點之前落氣的,第二天安葬。葬前要給遺體淨身,穿上用4丈2尺和4丈8尺白布做成的屍衣,男穿3件,女穿4件,然後移入經匣。通常在下午1點晌禮後在清真寺內舉行殯禮畢,由男性穆斯林抬送至墳地,將柏木或杉木做成的有蓋無底、四周鑲木的“撒彌”鑲在土坑中,把屍體安放其中,蓬蓋,掩土,起壟成駝峯形。同時,阿訇為亡人誦經,其他送葬者聆聽祈禱,葬禮告成。亡後的5天、1個月、40天、100天及每年的生日、週年等,請阿訇在清真寺,或家中,或墳上誦經,以示紀念。1990年5月,規定除回族保留習俗外,縣城及交通便利的鄉鎮亡人實行火葬。2001年5月,西鄉縣北山公墓正式建成投入運營,傳統土葬舊習得到改觀。以前,親友弔唁、送喪,多送紙錢、花圈、靈幄等。20世紀90年代後,更多人直接送錢。喪儀料理消費也大幅增加。除不足2平方米的墓室需花費幾千甚至10餘萬元外,大部分禮金將用於殯儀館的各項服務。以前的唱孝歌、吹嗩吶漸被淘汰,改為僱用新式電聲樂隊。報喪不再是隻用人力,用電話通知的增多。土葬需要8或16人抬棺,火化骨灰盒葬則節省了人力。時實行土葬,在出殯前弔喪為合禮;實行火化,遺體火化前弔喪也為合禮。祭祀時,傳統的七期各期設祭,此後的百日祭、頭週年至三週年祭等,都有減少。祭品除香、蠟、紙錢、食品外,紙紮的家用電器,版印的各色冥幣等都已出現。 [41] 

西鄉縣地方音樂

民歌
山區農民在從事各種勞動中,因事而作,即興而唱,如耕作中的薅秧號子,築路、修房中的打夯號子,行船中的上灘號子、拉縴號子等,其音調高亢而圓滑多變,往往有腔無詞,領唱者脱口而出,和唱者遙相呼應,形成團結緊張的氣氛。除號子外,民間流傳還有小調,音腔平穩細膩,常為多段體表現故事情節,如《黑五更》、《雙探妹》等。最普遍的是山歌,平川稱“通山歌”,山區稱“茅山歌”,詞意除勞動內容外,大都表現男女之情,故又稱“姐兒歌”,曲調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和小調一樣,專曲專用,都有固定內容和標題,如《擔水調》、《繡香袋》等,演唱形式多變,有獨唱、合唱及一領眾和。1981年,組織文藝工作者6人,深入高川、貫山等數十個山村,普查和蒐集民歌1000餘首,選編上報。1985年出版的《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陝西卷》選用民歌10首。
説唱音樂
漁鼓在清康熙時由湖廣移民傳入,調帶川楚之音,旋律悠揚,節奏自由。新創作的漁鼓節目,1979年曾獲漢中地區音樂二等獎。
風俗歌曲
種類多,流傳廣,如宴席中的“酒歌”,喪葬前的“孝歌”,婚禮前的“哭嫁歌”等。農村耕作時,歌師身背鑼鼓,邊敲邊唱,鼓舞勞動熱情,民間稱為“鑼鼓草”,在山區、丘陵均甚流行,歌師是指揮,鼓聲是命令,歌起薅秧,歌停休息,成為勞動與音樂的最佳結合。諺雲:“鑼鼓敲得響,秧苗向上長”。
民間器樂曲
民間器樂以嗩吶吹奏為多,應用於婚喪嫁娶、祝壽修房等。嗩吶配以雲鑼、鼓、鉸、鈸等,曲調有大小開門、滿堂紅等50餘種。此外,吹樹葉在楊河一帶較為流行,歌手採用質韌而柔的冬青樹葉,可吹出高低不同的音階,豐坦鄉農民張建寬曾以吹樹葉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民間音樂會演。 [11] 

西鄉縣民間舞蹈

西鄉縣民間舞蹈的特徵是情緒熾熱,舞姿粗獷。按其表現手法有樂舞、歌舞之分。樂舞只舞不唱,伴以打擊樂器,如《彩龍》、《蚌殼》、《高翹》、《跑驢》、《竹馬燈》、《地馬子》、《高台芯子》、《地社火》、《打鑼叉》等;歌舞則是又唱又舞,配以鑼鼓絃樂伴奏,表演細膩,如《綵船》、《金錢棍》、《小場子》等。這些舞蹈,雖然有部分已成為全國普遍的娛樂形式,但一經滲入地方特色,便別具獨異的風格,如前鋒、結友的《火燒獅子》,玩獅人舞於煙霧燎繞之中,體現了勞動人民赴湯蹈火的無畏精神,有時加上《麻婆娘》、《懶婆娘》,詼諧幽默,妙趣橫生。而《打鑼叉》模擬啞劇的表演,穿插跑動,動作和技巧都很別緻。再如白龍貫溪村的傳統形式《地圍子》,歌、舞、戲三者巧妙結合,動作中加有雜耍成份。這些具有鮮明地方性的民間舞蹈,深為羣眾喜聞樂見,每逢節日、盛會,百演不衰。
在祭祀樂舞方面,大多淵於宗教活動,種類頗多。其中雖含有大量的封建迷信色彩及不健康的一面,但這些舞蹈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圖騰祭祀,有其原始古老的風格特點。如城關地區的《蓮花碗》,舞者頭頂、肩放、手託荷花瓣狀的彩碗,伴隨着閃肩、轉臂、扭腰等動作,碗裏燭火閃爍,千姿百態,典雅質樸。西鄉縣獨有的端公木殼面具,面目猙獰,凶神惡煞,其神態造型,酷似出土的殷商銅臉殼。從宗教文化的角度看,這些舞蹈堪稱珍貴的藝術遺產。
西鄉縣民間舞蹈藴藏豐富,家底厚實,文化館1971年挖掘整理,其中《蓮花碗》等5個項目分別被介紹在《陝西日報》及《文匯報》上,《禳星》及《斬旱魃》被編入《陝西省民間舞蹈簡介》。 [11] 

西鄉縣民間美術

西鄉縣民間美術作品工藝精湛,品種繁多,計有骨、石、磚、木、竹、泥雕、陶塑、壁畫、門畫、農民畫、刺繡、挑花、扎染、蠟染、竹藤編織、紙紮、剪紙及泥、布玩具等40餘種,各具精、優、絕、巧之特徵。
雕塑
1982年,在何家灣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掘的骨雕人頭像,是中國所發現的年代最早的一件骨雕珍品,被列為省級文物十最之一的國寶。
木雕藝術在西鄉縣由來已久,廣泛應用於門窗户格。宮燈匾額以及桌椅邊框的雕花,圖案鏤空,備極精巧;其他如木雕神像,木殼面具,木偶頭像等亦多精品,文化館現存“武魁”、“土地”、“歪嘴”等木殼面具造型生動。
挑花刺繡
據舊志載“女工之刺繡,其精妙不在顧繡、湘繡之下,有秀巧之美,無粗拙之態……”西鄉縣挑花分架花與結花,刺繡分扎花、割花、遊花等,常見作品有為敬老祝壽用的《松鶴延年》,新婚嫁娶用的《龍鳳呈祥》、《迎親圖》及戲劇圖案《三孃教子》、《水漫金山》、《槐蔭樹》等。在收得的一幅7寸見方的架花手帕上,繡有花轎3乘,騾馬2頭,食合4付,人物64個,接迎有序,儀杖繽紛,鼓樂齊鳴,其細微處如轎上的窗花,披戴的彩巾,均經緯分明,一絲不苟,反映了鄉土迎親風俗的生動場面。另有東嶽廟帳幔半幅,高5米,寬5.5米,上繡神荼鬱壘,着盔甲,持寶劍,豹頭環眼,濃眉飄髯,乘龍騎虎,鬼怪托足,形象威武。1986年6月,被省上選中,複製送法國展出。
門畫及宗譜畫
西鄉縣門畫頗具特色,其中尤以油漆門畫(俗稱落地門神)工藝獨到,系用土漆、桐油及灰泥攪拌,擠壓在門板上,構勒成人物形象,陰乾後彩畫塗油即成。現存馬家山、龔家營、丁家塝3處9對油漆門畫,圖案精細,線條勻稱。民間畫師風格各異,有的重神采、手法誇張,有的則近於寫實。這些門畫多用於寺廟山門,色澤經久不衰。1986年6月,省、地徵集柏樹埡鄉落地門神兩幅,送往法國展出。
沙後鄉發現宗譜畫一幅,長160公分,寬90公分,上畫宗祠殿宇、列祖列宗,靈牌上書姓名、生卒年月,構圖細膩,五色塗染,技法屬於工筆,在民間美術中頗為罕見。 [11] 

西鄉縣民間文學

西鄉縣民間流傳着大量故事和傳説,有關於地名的,人物的,風俗的以及動、植物擬人化的等,內容豐富,如關於午子山的傳説就有20多篇。但由於它是保留於羣眾口頭之中,變異性較大。長時間來,通過文藝工作者的記錄整理,成文的約有百餘篇,其中30餘篇選編在《西鄉民間傳説故事集成》中。
在山區,從放牛娃到老農大多能歌,有的且能即興編詞,出口成歌。1983年,文化館組織人員在採錄民歌曲調的同時,也記錄了大量的歌詞,約5萬餘字。在地區編印的《陝南情歌》中,選用西鄉縣60餘首。但由於採風工作未能在全縣範圍內進行普查,散失者尤多,特別是民間諺謠的收集工作尚未正式進行。解放初,曾有不少下鄉駐隊的幹部,為工作方便,記錄了大量的農諺和羣眾語彙,動輒數千條之多。這些勞動人民口耳相傳的語言藝術,有待於繼續挖掘整理。 [11] 

西鄉縣民間戲劇

據《薛志》記載:“西鄉通行戲劇為梆子、二簧。梆子戲俗稱桄桄子,又名亂彈,與關中梆子(按指秦腔)音調大同小異,擅長慷慨悲歌之詞,激昂而能婉轉,二簧戲包括二簧、西皮,音調與湖北漢調相近。”建國後,在西鄉縣演出並有一定影響的劇種有秦腔、眉户、漢調二簧(俗稱土二簧)、道情、洋縣桄桄、皮影戲、木偶戲等。地方劇種還有端公戲、山歌劇、八岔、花鼓戲等。
漢調二簧
清咸豐年間,沙河坎楊金蓮首組二簧科班,招生數十人,以鴻、來取名,後又有革、永、吉、元、福、壽等派,至清末,漢二簧已普及全縣。當時五里壩、茶鎮、桑園、楊河、白龍、柳樹店、貫子山、子午、白沔峽、沙河坎及縣城均有二簧戲曲的科班或班社,出名的有鴻來科、元泰班、九泰班、雲泰班、安泰班、壽字科、鳴鳳班等,較出名的藝人有屈來壽(淨、外號“活靈寶”),蘇德泉(生、又號“活林沖”)、張安平(武旦、外號“銀蝴蝶”)等。另有楊履春、楊全年父子二人傾家興藝,在沙河坎辦科班,併為漢中、安康等地培養藝人。至光緒末年,九字科人才輩出,著名的如九梨(旦)、九成(生)、九強(武丑)等聞名遠近,曾去成都、綿陽等地演出。民國年間,五里壩、貫子山、柳樹店、城關等地均組織戲班、自樂班,或三五成羣聚集一處,或逢廟會唱社戲以助樂。劇本多為三國戲及其他宣傳忠孝節義的內容。二簧戲在西鄉縣由於滲進土語和山歌小調的韻味,受到市民階層的喜愛,至今老人猶哼此調自賞。建國後,二簧已趨衰微。
秦腔
民國十八年(1929年),西安易俗社易風分社由漢中來縣城演出,是為西鄉縣演出秦腔之始。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趙壽山部一○二團隨軍劇團在山陝會館演出秦腔本戲《蝴蝶杯》、《周仁回府》等,使秦腔在西鄉縣羣眾中影響日深。北小與察小師生亦於此時先後排演秦腔摺子戲《三回頭》、《楊氏碑》、《小姑賢》等,均向羣眾公演。二十六年(1937年),平津流亡學生演劇隊給察小師生導排《黃花崗》、《姑嫂送信》,以秦腔曲調配唱,是為西鄉縣以古典戲曲演現代劇之始。
端公戲
又叫“對對戲”、“二蹦子”,是由跳神驅鬼和祈求吉祥的民間歌舞形式發展起來的。最初演員戴假面,考其淵源,與古代角牴百戲有關。數百年來,它經歷了由娛神到娛樂、廣場到舞台的演變過程,約在清嘉慶年間即已成型,初為一旦一醜,至光緒年間,此戲大盛,發展為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戲,其時有半職業性班社在農村作季節性演出。民國初年,峽口、大河、高川演出經常,演員多為臨時搭班子,戲演畢即散,當時演出的劇目有《張良賣布》、《藍橋擔水》、《餘老四反情》等。
建國後,文藝工作者創作出數十個優秀節目,農民作者明登文創作的《一分工》被錄製唱片,並出席了全國青年業餘文藝創作會,受到周總理的接見。東風文工團演出的《養豬場上》被選拔為陝西省代表團赴京參加全國職工業餘文藝會演的節目,榮獲創作及演出獎。
山歌劇
西鄉縣獨有的戲劇品種,縣劇團根據白龍塘民間故事創作的《鯉魚招親》,以山歌小調配曲,1956年獲漢中地區會演二等獎。1958年,該劇與端公戲《趕工》一同參加西北五省戲劇會演,風靡西安,中央歌舞劇院、解放軍文工團等7箇中央、省級直屬劇院(團)紛紛索取劇本,邀請排練,錄音播放,併為外賓作了演出,中國唱片公司為山歌劇灌片4張。1990年省青年演員現代戲調演中,縣文工團以山歌劇《招夫》參賽,音樂獲一等獎,其餘六項獲二、三等獎。 [11] 

西鄉縣風景名勝

位於西鄉縣城北街道蓮花社區,總面積12平方千米,是國家農業旅遊示範點,是集休閒、度假、農業生態觀光為一體的中國西部地區頗具特色的生態旅遊勝地。景區櫻桃種植歷史約有200多年,集中連片櫻桃園近13.33平方千米,是西北地區最大的櫻桃生產基地。盛產的櫻桃,以其個大、肉厚、汁多、味美、色豔而飲譽省內外。 [23] 
位於西鄉縣堰口鎮堰口社區,也稱“午子山風景名勝區”,簡稱“午子山”,亦名“武子山”或“母子山”,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總面積約27平方千米,始建於西漢,是集自然山水風光、珍稀植物、茶園、果園、田園風光、堰上古鎮和宗教文化活動等於一體的旅遊風景名勝區,為道教活動聖地和陝南道教活動中心,素有“漢南勝景區、陝南小華山、陝南小武當”之稱,是觀光旅遊、宗教朝拜的聖地。 [11]  [15-21]  [30]  [32]  [37-38] 
位於西鄉縣茶鎮,由峭壁下三個溶洞組成,洞底深潭清澈見底,太白洞洞外有數人合圍的楠木13株,姿態峭拔。流泉飛瀑,古木參天,為消暑勝地,歷代多有題詠傳世。 [41] 
位於西鄉縣茶鎮,水道長70餘千米,水面25平方千米,直通石泉,是漢中最大的人工湖,素有“黃金小三峽”之稱。一湖碧水如明鏡,兩岸青山似畫屏。盪舟湖上,彩雲飄逸,峯巒迭翠,白鶴騰飛,鴛鴦戲水,湖岸百花爭豔,集湖光山色、蒼勁與靈秀於一體。漢王古鎮雄立江邊,荔枝古道奇險依然,夕陽斜照漁歌唱晚,已建成旅遊專線公路,浮動碼頭,豪華遊輪,高速快艇。 [22]  [41] 
位於西鄉縣城北街道棗園村,依託牧馬河天然半環形河道形成的半島形山巒修築而成,水域面積0.8平方千米,湖光山色,碧波盪漾,天然形成的山、水、湖、沙灘、松、林、茶、果與歷史遺留的廟宇和三國時期魏主曹睿之子曹芳幼年居住的王子嶺、太子溝渾然成為一體,與東裕漢茶養生谷隔河相望,形成優美的山水、茶園、人文景觀。 [24]  [42] 
位於西鄉縣駱家壩鎮駱鎮村,地處巴山腹地的牧馬河源頭,是一處集自然山水、歷史古鎮、紅色文化、民俗風情、田園風光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景區,是陝西省省級文化旅遊名鎮。 [25] 
位於西鄉縣的大河鎮駱家壩鎮境內,面積341.92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水青岡屬植物原始林保持面積最大、種類分佈最集中的地區。陝西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理位置特殊,既是南北氣候帶的分界嶺,又是東西植物區系的交匯處,特殊的地質、地貌特徵和豐富多樣的自然生態系統,具有較高的科普科考及觀賞價值。陝西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有眾多的奇山、秀水、異石、怪洞、長峽、飛瀑,亦有罕見的珍禽異獸,尤其是眾多森林植物組成的生態系統更是魅力無窮,享有“仙境”之美譽。 [26-28] 
位於西鄉縣城北街道十里村與古元村交匯處,背靠青山,面前是水波盪漾的牧馬河,因一個美麗的民間傳説而得名。民間相傳兩鯉魚得道成仙助百姓修築鯉魚堰渠灌溉農田,得道後仙遊葬於十裏村豌豆坡上的故事,現鯉魚堰還存在。2020年,規劃5.1平方千米,修繕了鯉魚大仙殿、玉皇殿、三清殿、觀音殿、文殊菩薩殿、千佛塔等民間信仰場所。新建了文化長廊、仿古山門,千佛塔等景觀。 [29] 
位於西鄉縣城南街道涇洋村,是集林業生產、生態觀光、鄉村休閒、文化體驗等功能的田園綜合體。沐陽生態園內有人工濕地休閒區、園林景觀綠化展示區、户外烤吧、親青草原親子游樂區、丘比特之箭婚慶廣場、夏洛特徘徊月季長廊參觀區、喬灌木科普區、維納斯港灣水生植物科普區、生態萌寵園動物觀賞科普區、田園綜合體創意中心。沐陽生態園是“漢中市首批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是以家庭為單位的週末親子游的好去處。 [31] 

西鄉縣特產美食

麪皮
麪皮是西鄉縣的風味小吃之首,它是把大米放入水中浸泡後打成米漿,上籠鋪上布把漿均勻倒上蒸熟後,置於通風處,抹上菜油,切成細條,再調入鹽、醋、醬油、薑汁、蒜泥及細油辣椒等調料,拌勻即可,也可配上豆芽、菠菜、青筍絲等。吃起來味道鮮美,酸辣可口。 [33] 
茶葉
西鄉縣茶葉種植歷史悠久,始於秦漢、盛於唐宋。1975年,西鄉被省、市確定為茶葉生產基地縣。1977年5月,在全國茶葉基地建設經驗交流會上,西鄉被列為全國100個茶葉基地縣之一。1977年7月,西鄉縣恢復茶葉生產辦公室,負責全縣茶葉生產的組織協調工作。1985年8月7日,西鄉縣研製出的茶葉通過陝西省科委的技術鑑定,鑑定委員會主任陳椽教授親自命名為“午子仙毫”。2005年,漢中市啓動茶葉品牌整合,將漢中市原有的“午子仙毫”和其它茶業品名整合為“漢中仙毫”。2007年,獲國家質監總局“地理標誌產品認證”。 [34]  [41] 
松花變蛋
源於清乾隆年間,已有200餘年的歷史。西鄉松花蛋晶瑩油潤,呈透明的茶褐色,形似琥珀,具有彈性,表面滿布晶狀松枝花紋;蛋黃略帶溏心,外圈墨晶,內呈橘紅,油亮照人,層次分明;鹹淡適宜,柔軟細膩,滑潤爽口。 [41] 
牛肉乾
制於清同治年間,生產歷史已逾百年,選用西鎮牛的腱子肉,經醃、烤、燻、烘乾等程序加工而成,顏色紅潤鮮嫩,呈紅褐色或咖啡色,精肉呈桃紅色,切面帶光澤,香味芬芳,瘦而不柴,酥而不綿,鹹淡適中,餘味悠長,風味獨特,營養豐富,久貯不壞。為高蛋白低脂肪食品。2017年,獲國家質監總局“地理標誌產品認證”。 [39]  [41] 
櫻桃
西鄉縣土層深厚,中性偏酸,年降水量800—1300毫米,年均氣温14.5℃,年日照量1500小時,無霜期246天,適宜櫻桃生長栽培。西鄉縣生產櫻桃的歷史悠久,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其中因盛產“瑪瑙”櫻桃而得名,據西北農林大學食品系專家教授分析,每百克鮮果肉中含碳水化合物8克,蛋白質1.2克,鈣6毫克,磷3毫克,鐵5.9毫克及多種維生素,VC含量高達8毫克,有利於降血脂、防治冠心病、高血壓等。 [41] 
黑木耳
西鄉縣因其優質的自然生態環境,黑木耳產業的發展由來已久,產出的黑木耳朵大肉厚、營養豐富,深受市場青睞。 [35-36] 

西鄉縣著名人物

陳淺倫(1906—1933年
西鄉縣私渡鎮廷水人。又名典倫,字徽五。紅軍第29軍軍長。民國十七年(1928年),加入了共產黨。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月1日,因叛徒出賣,馬兒崖軍部被國民黨軍隊攻破,陳淺倫在突圍中被捕,6日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於駱家壩邊界梁。
江隆基(1905年—1966年)
又名泮庵,字盤安。西鄉縣豐東白楊溝人。民國十六年(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全國解放後,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部長,北京大學黨委書記兼副校長,蘭州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文化大革命中,受“四人幫”迫害致死。1978年4月,中共中央給予徹底平反昭雪。
張養吾(1905—1995年
又名張培芳,西鄉縣沙河鎮三河村人。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會辦公廳主任,西北民族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中央民委文教司司長,中央民族經濟研究會第一屆會長,中國教育會少數民族教育研究會、中國民族理論研究會理事長。中共八大代表。
餘洪遠(1932年—1991年)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家鄉從事黨的秘密工作。同年冬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任紅四方面軍第十師政治部宣傳員。曾任中共川陝省省委委員、組織部部長、中共巴中縣委書記、巴中蘇維埃政府主席。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月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執行委員。川陝省蘇維埃政府執行委員、副主席、政治保衞局局長。1991年10月5日,因病在南京逝世。
原名李應鐘,生於民國六年(1917年),西鄉縣豐東人。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縣委秘書、宣傳科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後任哈爾濱市公安分局局長,松江省(即黑龍江省)公安廳政治部主任,黑龍江省公安廳副廳長,遼寧省外事處處長,外交部第二亞洲司副司長等職務。
原名陳永福,民國十年(1921年)生。西鄉縣城關鎮二里人。擅長版畫,精於書法。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後,歷任華北文聯美術創作委員會副主任,天津文聯副主席,天津市文化局黨委書記,天津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天津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協第三屆理事。20世紀70年代末,出任天津美術學院院長、黨委書記,直至離休。 [41] 

西鄉縣榮譽稱號

獎項
授予單位
授予時間
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
商務部
2018年9月
第二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
生態環境部
2018年12月
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
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
2019年3月
2020中國縣域全生態百優縣
小康雜誌社
2020年5月
2019年重新確認國家衞生縣城
全國愛國衞生運動委員會
2020年7月
第四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
水利部
2021年7月
陝西省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示範縣
陝西省委農辦、陝西省農業農村廳
2021年11月
入選陝西省級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典型縣名單。 [47] 
陝西省農業農村廳
2022年12月
2023年3月,入選2022年度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名單。 [53] 
[3-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