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鴨嘴獸科

鎖定
鴨嘴獸科(Ornithorhynchidae)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原獸亞綱,單孔目的一科。該科僅鴨嘴獸Orhithorhychus anatinus一種,是單孔目中人們最熟悉的代表,僅分佈於澳洲大陸東南部和塔斯馬尼亞島,是澳洲的象徵性動物之一。
中文名
鴨嘴獸科
拉丁學名
Ornithorhynchidae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原獸亞綱
單孔目
鴨嘴獸科
分佈區域
澳洲大陸東南部和塔斯馬尼亞島

鴨嘴獸科簡介

僅1屬1種 [1]  。鴨嘴獸是體型最小的單孔目動物,適應水陸兩棲的生活,在溪流或湖泊邊挖穴居住,在水中捕食螯蝦等水生動物。鴨嘴獸最顯著的特徵是似鴨般扁平的嘴,嘴觸覺靈敏,可以用來在渾濁的水中尋找獵物。腳上有,尾部似河狸,擅長游泳,在晨昏活動。
現生哺乳類中最原始而奇特的動物。僅分佈於澳大利亞東部約克角至南澳大利亞之間,在塔斯馬尼亞島也有棲息。
鴨嘴獸是現生哺乳類中最原始的動物,僅分佈於澳大利亞東部約克角至南澳大利亞之間,在塔斯馬尼亞島也有棲息。鴨嘴獸獨特的身體構造為證明哺乳動物是由爬行類進化而來提供了證據。
雄性鴨嘴獸後足有刺,內存毒汁,噴出可傷人,幾乎與蛇毒相近,雌性鴨嘴獸雖然也分泌乳汁哺育幼崽成長,但卻不是胎生而是卵生。雌性沒有乳房和乳頭,在腹部能夠分泌乳汁,幼崽就伏在母獸腹部上舔食 [2] 

鴨嘴獸科外形特徵

澳大利亞的單孔類哺乳動物,最奇特的要數鴨嘴獸。所謂單孔類動物,是指處於爬蟲類動物與哺乳類動物中間的一種動物。它雖比爬蟲類動物進步,但尚未進化到哺乳類動物。兩者相同之處在於都用肺呼吸,身上長毛,且是熱血;而單孔類動物又以產卵方式繁殖,因此保留了爬蟲類動物的重要特性。
凡見過鴨嘴獸的人都説它長得實在太怪異了。當初英國移民進入澳大利亞發現鴨嘴獸時,驚呼其為“不可思議的動物”。鴨嘴獸長約40釐米,全身裹着柔軟褐色的濃密短毛。腦顱與針鼴相比,較小,大腦呈半球狀,光滑無回。四肢很短,五趾具鈎爪,趾間有薄膜似的蹼,酷似鴨足;在行走或挖掘時,蹼反方向褶於掌部。吻部扁平,形似鴨嘴,嘴內有寬的角質牙齦,但沒有牙齒。尾大而扁平,佔體長的1/4,在水裏游泳時起着的作用。
嘴形寬扁似鴨嘴,無唇而具角質鞘。尾扁平,指間具蹼,無耳殼。無乳頭,成束的乳腺開口於腹部的乳腺區,幼獸用舌頭舔食乳區的乳汁。如鴨嘴獸( Ornithorhynchus anatinus),棲息於河邊洞穴內,能在水中游泳 [3]  。僅分佈於澳洲。

鴨嘴獸科生活習性

雄性鴨嘴獸後足有刺,內存毒汁,噴出可傷人,幾乎與蛇毒相近,人若受毒距刺傷,即引起劇痛,以至數月才能恢復。這是它的“護身符”。鴨嘴獸為水陸兩棲動物,平時喜穴居水畔,在水中時眼、耳、鼻均緊閉,僅憑知覺用扁軟的“鴨嘴”覓食貝類。其食量很大,每天所消耗食物與自身體重相等。
母體雖然也分泌乳汁哺育幼仔成長,但卻不是胎生而是卵生。即由母體產卵,像鳥類一樣靠母體的温度孵化。母體沒有乳房和乳頭,在腹部兩側分泌乳汁,幼仔就伏在母獸腹部上舔食。
幼體有齒,但成體牙牀無齒,而由能不斷生長的角質板所代替,板的前方咬合面形成許多隆起的橫脊,用以壓碎貝類、螺類等軟體動物的貝殼,或剁碎其它食物,後方角質板呈平面狀,與板相對的扁平小舌有輔助的“咀嚼”作用。
鴨嘴獸在水中追逐交尾,卵似烏龜蛋狀。小鴨嘴獸孵化出世後,靠母乳餵養4個月方能自己外出覓食。鴨嘴獸的生物鐘是顛倒的,它們慣於白天睡覺,夜晚活動。

鴨嘴獸科分佈

僅分佈於澳洲 [3] 

鴨嘴獸科生活環境

鴨嘴獸能潛泳,常把窩建造在沼澤或河流的岸邊,洞口開在水下,包括山澗、死水或污濁的河流,湖泊和池塘。它在岸上挖洞作為隱蔽所,洞穴與毗連的水域相通。它是水底覓食者,取食時潛入水底,每次大約有一分鐘潛水期,用嘴探索泥裏的貝類、蠕蟲及甲殼類小動物以及昆蟲幼蟲和其他多種動物性食物和一些植物。 鴨嘴獸分佈在澳大利亞南部及塔斯馬尼亞島,是現存最原始的哺乳動物,是形成高等哺乳動物的進化環節,在動物進化上有很大的科學研究價值。

鴨嘴獸科生長繁殖

冬季不活動或冬眠。雌獸挖相當於16米長的澗穴,將卵產於用濕水草築成的巢內,每產產卵,有時3卵。卵比麻雀卵還小,彼此粘在一起。孵卵期洞口堵塞,孵出的幼獸發育很不完全,鴨嘴獸既無育兒袋也無乳頭,成束的乳腺直接開口於腹部乳腺區。幼獸用能伸縮的舌頭服食乳區的乳汁,哺乳期大約五個月。

鴨嘴獸科發展的代價

如今,它們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現代化進程、污染和物理上的變化威脅着它們生存的水域。許多河流已經變得不再適合鴨嘴獸生存,原因是因人類使用而引起的水利條件改變。人工設施如堰、排水溝、大壩的建造使得鴨嘴獸步履維艱。
污染對任何淡水動物來説都是一個問題。對鴨嘴獸而言,賴以保暖的厚毛髮可能因為廢棄的化學物質而失去作用,洗滌劑則可能會破壞其毛皮中用於防水的天然油脂。一隻成年鴨嘴獸胃口很大,每天晚上要吃掉占身體重量一半的食物,所以任何影響到其食物的因素很快就會對鴨嘴獸數量帶來影響:例如,來自於農田的肥料所產生的營養物質似乎有益無害,但最終卻與毒藥一樣具有破壞性:在“富營養化”過程中,營養過剩而引起的藻類突然爆發會迅速阻塞河流或湖泊,耗盡所有水中的溶解氧,以致其他植物和無脊椎動物無法繼續生存:除此之外,一些種類的藍綠藻毒性很強,它們甚至可以殺死體形碩大的動物。
對圈養鴨嘴獸的研究有助於更好地瞭解野生種羣面臨的諸多問題。例如,近年在南澳大利亞的一項研究——旨在提高圈養環境下的成功率——顯示了在剩餘的棲息地維持天然化學物質平衡的極端重要性。在1990年之前,只有一隻鴨嘴獸在圈養條件下繁殖成功。研究的結果表明,水質的酸鹼度在成功繁殖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鴨嘴獸深受大眾喜愛,也賺足了眼球。因此,它是一個很好的“旗艦物種”。一些量身定做的保護措施也有利於生態系統中其他物種的保護,對鴨嘴獸有益的舉措同樣也有利於其他非“明星”水生生物 [4] 
參考資料
  • 1.    傅力浦,林軒編著,郵票圖説哺乳動物,科學普及出版社,2014.03,第1頁
  • 2.    崔鍾雷編,世界瀕危動物大集合,萬卷出版公司,2010.03,第21頁
  • 3.    趙海泉主編,基礎生物學實驗指導 動物學分冊,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8.8,第112頁
  • 4.    (英)蒂姆·哈里斯著;張貴紅譯,迫在眉睫:瀕臨滅絕的動物 瀕臨滅絕的南半球哺乳動物,湖南教育出版社,2014.12,第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