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針鼴

鎖定
針鼴是單孔目針鼴科哺乳動物。 [11]  體長40-60釐米。背部覆蓋褐色或黑色的毛,腹面毛短而柔軟,顏色較淡;尾巴極短;眼睛和耳朵都很小,具有發達的外耳殼;頭部灰白色,前部有一個堅硬無毛的喙,呈圓筒狀,並且向下彎曲;鼻孔和嘴都位於喙的前端,沒有牙齒;舌長並帶黏液;4只腳上都有5個趾頭,各趾有強大的鈎爪,爪堅硬而鋭利。 [12] 
針鼴分佈於澳大利亞東部、塔斯馬尼亞島及新幾內亞。白天睡覺,夜晚覓食。體温隨周圍環境温度的變化而變化。跑得很快,很會爬樹。天氣寒冷時,即使一個月不攝取食物仍可存活。 [13]  主要食物是蟻類,不能咀嚼,用舌頭壓碎食物。 [14]  繁殖期在5月,雌獸腹部生出育兒袋,並將卵銜入其中孵化,孵化期約10天。 [15] 
針鼴是最原始的哺乳動物之一, [16]  也是世界僅有的兩種單孔目動物之一。 [17]  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其中西部長吻針鼴與大衞長吻針鼴被列為極危(CR), [18]  東部長吻針鼴被列為易危(VU)。 [19-20] 
別    名
刺食蟻獸
中文學名
針鼴
拉丁學名
Tachyglossidae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原獸亞綱
單孔目
針鼴科
針鼴屬原針鼴屬
4種
命名者及年代
Gill,1872

針鼴形態特徵

針鼴
針鼴(5張)
針鼴頭部灰白色,前部有一個堅硬無毛呈管狀的長嘴,口中無牙,只是一個小孔,且向下彎曲;鼻孔和嘴都位於喙的前端;舌長並帶粘液,以取食白蟻和蟻類等;四肢堅硬,各趾有強大的鈎爪,爪長而鋭利,可以用來掘土和挖掘蟻巢。身體的背面佈滿長短不一、中空堅硬的的針刺,外表像刺蝟。體表還被有褐色或黑色的毛,腹面的毛短而柔軟,顏色較淡。眼睛和耳朵都很小,但具有發達的外耳殼。沒有尾巴。爪堅硬而鋭利。 [1-2] 
雄獸的後足內側生有距。但事實上,針鼴與刺蝟是迥然不同的動物,在親緣關係上相距甚遠,刺蝟是食蟲類哺乳動物,針鼴卻是鴨嘴獸的近親,同屬於哺乳動物中的單孔類,消化道、排泄道與生殖道均開口於身體後部的泄殖腔內,所以也是一種原始、低等的奇異哺乳動物 [1-2] 
針鼴身上短小而鋒利的棘刺是它的護身符,但這些刺並沒有牢牢地長在身上。當遇到敵害時,針鼴會蜷縮成球或鑽進鬆散的泥土中迅速消失,針鼴能以驚人速度掘土為穴將自身埋在土中。刺蝟身上的刺是骨質刺,呈錐形,牢牢地長在身體上,沒有倒鈎也不可以脱離身體飛向敵害體內,死後要用鉗子才能拔出。針鼴體毛黑色而柔軟。 [1-3] 

針鼴棲息環境

針鼴以古老的生活方式生存在澳大利亞古老的生態環境中。棲息於內陸沙漠地區的灌叢、草原、疏林和多石的半荒漠地區等地帶,白天隱藏在洞穴中。 [1] 

針鼴生活習性

針鼴行為

針鼴不爬樹,卻是些極為出色的“工兵”。它們能快速掘土,甚至土地很硬也不在乎,用不了十分鐘,針鼴就鑽入土裏藏起身子。但是,在自然條件下針鼴自己並不做窩,而是利用其他動物的住處。即使針鼴想挖土時,那也只是把身體的下部藏起來,上部露在外面也就算了,因為它總是指望有針刺保護自己。另外,針鼴還會蜷成個圓球形,像刺蝟一樣。針鼴很難使針刺間的毛保持清潔,這一點也與刺蝟一樣,毛裏一般都有寄生蟲,因此它們總是不斷搔癢。大自然給針鼴後腳的第二趾安上了很長的彎爪,那是用來梳毛搔癢的。 [4] 
針鼴的視力不好,然而卻能敏鋭地察覺土壤中輕微的震動。它們主要吃螞蟻和昆蟲,從它們的嘴巴構造長管狀,沒有牙齒,舌頭長而靈活。可是遇到機會,也不會反對改動一下自己的食譜,不過只能吃那些能通過它那“象鼻子”般的嘴上的小孔的食物。針鼴不同於自己的近親——鴨嘴獸,它們能長時間不吃不喝,有時甚至長達一個月之久。看來,它們時而處於類似於休眠狀態。這很可能是對環境的一種適應。它們棲息在維多利亞州和塔斯馬尼亞島上,那裏的冬季氣温比較寒冷。 [4] 

針鼴捕食

針鼴雖然眼睛很小,視力欠佳,但是能敏鋭地察覺土壤中輕微的震動。它的嘴巴堅實而呈長管狀,上下頜都不生牙齒,舌頭長達30釐米以上,靈活而且有倒鈎,可以伸出口外很遠。平時,針鼴居住在洞穴裏,下午和傍晚外出活動,常把堅硬、尖長的嘴插入蟻穴,然後伸出細長而充滿黏液的舌頭,在蟻穴內取食白蟻和螞蟻。它除了用舌上黏液黏取食物外,還常用舌上小鈎鈎捕食物。因為沒有牙齒,針鼴的食物僅僅限於那些能夠用舌頭捉到的動物。然而,它們卻頑強地生存了下來,而且在至少八千萬年裏沒有什麼改變。 [1] 
針鼴能夠成功的生存是有原因的。它們最主要的捕食對象是螞蟻,而螞蟻是所有昆蟲中生存最成功的一種,它分佈在最廣泛的地區。針鼴專心致志地以螞蟻為食。它那象鏟子一樣粗壯的腿更適合於挖掘而不是行走,正是它們這種笨掘使得它更能適應環境。針鼴能夠非常技巧使用它那長長的、堅硬的舌頭摸索着深入蟻巢。 [1] 
針鼴一天有十八個小時外出找食,用鼻子探測尋找蟻類和蚯蚓及其他無脊椎動物,它的口鼻可以發現、感受到十分細微的生物電子信號,敏捷地捕捉食物。針鼴會在蟻巢用餐長達半個小時,吞食幾千只白蟻。它不能咀爵,因為它沒有咀嚼肌,也沒有牙齒,它只能把食物放在舌頭的後部壓碎。一天中為了覓食,針鼴要來回徘徊十八公里。它主要以白蟻和螞蟻為食,有時也吃其他昆蟲和蠕蟲等小型無脊椎動物。 [1] 

針鼴防禦

針鼴的外貌像刺蝟,但這些刺並沒有牢牢地長在身上,當它們遇到侵害時,這些有倒鈎的刺就會像箭一樣飛速射向敵害體內。針鼴身上短小而鋒利的棘刺是它的護身符。在禦敵時,針鼴還有兩個絕招。一個是受到驚嚇時,它會像刺蝟那樣,迅速地把身體蜷縮成球形,使敵人看到的只是一隻沒頭沒腦的“刺毛團”,很難下手。再一個是它的四肢短而有力,有五趾或三趾,趾尖是鋭利的鈎爪,能快速挖土,然後將身體埋入地下,或者鈎住樹根,或者落入岩石縫中,使對方無法吃掉它。 [1] 
針鼴能夠同時用四肢挖掘,它把地面上的土刨到身體兩邊,這樣它就可以垂直地往下鑽。當針鼴毫無保護的腹部下到地面,它就會用針刺形成一個頗具有效的防護體系,以抵抗任何可能出現的食肉動物的攻擊。當遇到敵害時,針鼴會蜷縮成球或鑽進鬆散的泥土中迅速消失,針鼴能以驚人速度掘土為穴將自身埋在土中。針鼴身上的針刺十分鋭利,且長有倒鈎。一旦遇到敵害,針鼴就會背對敵人,它的針刺能脱離針鼴的身體,刺入來犯者的體內。一段時間以後,脱落處又會長出新的針刺。 [1] 

針鼴分佈範圍

分佈於澳大利亞(澳大利亞首都特區、新南威爾士州、北領地、昆士蘭州、南澳大利亞州、塔斯馬尼亞州、維多利亞州、西澳大利亞州)、 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新幾內亞。 [5] 
針鼴分佈圖 針鼴分佈圖

針鼴該科物種

針鼴針鼴屬

短吻針鼴 短吻針鼴
短吻針鼴(學名:Tachyglossus aculeatus):
又稱刺食蟻獸,身上即有毛又有棘刺,喙長,以白蟻等為食,擅長挖掘。針鼴雖為卵生的單孔類,卻也有育兒袋,卵直接產到育兒袋中孵化,而孵化後幼獸繼續在袋中生活一段時間。
短吻針鼴是現存分佈最廣泛,最常見的單孔目,遍佈澳洲大陸,塔斯馬尼亞島以及新幾內亞島的中部和南部。塔斯馬尼亞島的短吻針鼴身上毛較多,曾經被當作是獨立的種。 [2]  [6] 

針鼴原針鼴屬

阿滕伯勒長喙針鼴鼠 阿滕伯勒長喙針鼴鼠
阿滕伯勒長喙針鼴鼠Zaglossus attenboroughi):
是原針鼴屬中體型最小的成員,與澳洲針鼴接近。它的前後肢均有五趾,有濃密的短毛。
由於人類發展影響了森林棲息地,故有指它們已是瀕危或在當地消失。但是,由於巴布亞省的生物研究並不完整,故有可能它們仍然活在當地的山區。於2007年有指發現阿滕伯勒長喙針鼴鼠的巢及蹤跡,當地人民亦指曾於2005年見過它們。 [7] 
長吻針鼴 長吻針鼴
長吻針鼴Zaglossus bruijni):
體重達到16.5千克,吻長及可以向下,其刺混雜在長毛之間。體型幾乎比短吻針鼴大一倍,是最大的單孔目成員,喙長而彎,身上的刺短而稀疏,毛髮則比較多。前後肢均具3爪,爪堅硬鋭利,適合挖掘。
生活在高原的森林。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數量因棲息地減少及狩獵而下降。雖然狩獵長吻針鼴已被印尼及新幾內亞政府所禁止,但傳統的狩獵仍然繼續。於2006年,保護國際巴布亞省的福亞山脈發現大量的長吻針鼴。 [8] 
大長吻針鼴 大長吻針鼴
大長吻針鼴Zaglossus bartoni):
有4個不同的亞種。每一個亞種都在地理上分隔開,它們之間主要在體型上有分別。前肢有五趾,後肢則有四趾,趾上均有爪。它重5-10公斤,體長60-100釐米,是單孔目中體型最大的。它有濃密的黑毛,沒有尾巴及行動緩慢。它們受到攻擊時會捲曲身體來防禦。
主要分佈在巴布亞新幾內亞海拔2000-3000米的地區。 [9] 

針鼴繁殖方式

每年5月是針鼴的繁殖期。此時,雌獸的腹部會長出一個像袋鼠那樣的育兒袋。育兒袋為新月形、佈滿粗毛的袋囊,為由肌肉的收縮而形成的皮膚褶皺,僅在每年繁殖期間才出現,可以使卵在其中孵化,成為臨時的育兒袋,並蓋住腹部的乳孔區。此外還具有一個上恥骨,與骨盆相聯接,可能是用來支持袋內的卵或幼仔。 [1-2] 
產卵時,雌獸像毛蟲一樣把身體彎曲,將泄殖腔對準袋囊,使卵由泄殖腔流出時正好落入袋內,同時由泄殖腔內還流出一些很粘的液體,把卵粘在袋囊的毛上。雌獸大多僅產1枚卵,偶爾產2枚。由於它沒有固定的住所,卵產下以後就由雌獸隨身攜帶並孵化。針鼴的卵呈白色,裏面有一個極大的卵黃,沒有卵白,大約長15毫米,直徑13毫米,大小與鴨嘴獸的卵差不多。它的卵殼表面很粗糙,如同粗羊皮紙一樣,很像許多爬行動物的革質卵殼。 [1-2] 
針鼴有一個很奇怪的特性,會把剛剛產下的卵送到腹部育兒袋裏,如同袋鼠以及其他有袋類將幼仔裝在育兒袋裏那樣,並把它裝在育兒袋裏孵化。孵化幾周後,幼仔就出殼了。剛出世的幼仔,體長不足12毫米,留在育兒袋中繼續生長。由於雌獸沒有乳頭,幼仔只能在袋囊中舔食由雌獸腹部的乳孔流出的乳汁。剛出生的小針鼴僅重0.4克,剛出生的小針鼴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奶吃。但是母針鼴沒有奶頭,當小針鼴刺激育兒袋內的皮膚時,奶汁就會從特殊的細孔中分泌出來其乳汁十分濃稠,並隨着小針鼴的長大而越來越濃稠。 [1-2] 
針鼴的幼仔剛從卵裏孵出時,長不過12毫米。它們舔吃母獸毛上從乳腺流出的很濃的淺黃色乳汁。小針鼴在育兒袋裏一直生活到背上長出針刺為止,一般是6-8周,體長9-10釐米。到了這時,雌針鼴便把幼仔從育兒袋裏掏出,藏在灌叢等比較隱蔽的地方,繼續哺育。五十天之後,當小針鼴長好了脊樑骨,雌針鼴就把幼仔推到體外。五個星期之後,小針鼴便能夠獨立生活了。長到一歲時,小針鼴已性成熟,體重2.5-6千克,背上的針刺長達6釐米。 [1-2] 

針鼴種羣現狀

該屬物種分佈範圍狹窄、有限,被認為有一個適度數量減少的趨勢,下降的原因是因為棲息地喪失、降水量減少、旅遊影響、道路發展,致使生存環境發生改變。已被列為生存易危和極危的物種。 [6] 

針鼴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5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
2種——極危(CR);1種——易危(VU);1 種——無危(LC)。 [6-9] 

針鼴相關研究

2012年12月,澳大利亞珀斯動物園新添了兩位新成員——兩隻剛剛5個月大的短吻針鼴寶寶。兩隻小針鼴的誕生意義重大,因為它們是全球首次由人工飼養的針鼴雙親繁育的後代。澳大利亞環境部長表示,生下這兩隻針鼴寶寶的是一隻4歲的雌性針鼴,而在此之前,人們普遍認為針鼴只有在年齡達到5歲後才能繁殖。因此,這兩隻針鼴寶寶的誕生有助於人們進一步對針鼴的繁殖習性進行研究。這兩隻針鼴寶寶和父母生活在珀斯動物園的針鼴繁育區,還沒有和遊客見面。 [10] 
在哺乳動物中,針鼴可以算是一種長壽動物。記錄表明,一隻針鼴在倫敦動物園生活了30年8個月,而在柏林動物園有活到36歲的紀錄。美國費城動物園的一隻針鼴,從1903年活到1953年,共49年9個月,而且還不知道送到動物園時它的年齡已有多大。由此推斷,針鼴的壽命可能超過50年。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