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鴟尾

鎖定
鴟尾最早的名稱應該是蚩尾。
鴟尾是古代屋頂正脊兩端使用的兼具構造性與裝飾性的建築構件,外形似鴟鳥的尾巴而得名。 [2] 
鴟尾早期是魚尾巴的造型,後來與佛教中的摩羯魚形象融合,形成了半龍半魚的樣子。明清時期,鴟尾變成為張開大嘴向內吞吃屋脊,背上還插着一把劍的龍頭形象。 [1] 
中文名
鴟尾
別    名
蚩尾
出    處
蘇氏演義
定    義
古代屋頂正脊兩端使用的兼具構造性與裝飾性的建築構件,外形似鴟鳥的尾巴

鴟尾形制演變

魚尾巴造型的鴟尾 魚尾巴造型的鴟尾 [1]
鴟尾,又稱鴟吻螭吻蚩吻正吻、吞脊獸,原是一種海中怪獸。《太平御覽》轉引《唐會要》載:“漢柏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於屋以厭火祥。” [1] 
(唐)鴟尾——陝西省咸陽市禮泉縣昭陵祭壇出土——昭陵博物館藏 (唐)鴟尾——陝西省咸陽市禮泉縣昭陵祭壇出土——昭陵博物館藏 [2]
晉代開始,有了鴟(chī)尾的裝飾,據《晉書》記載:“丙寅,震太廟鴟尾”;“鵲巢太極東頭鴟尾”。唐代,在宮殿的正脊兩側裝飾鴟尾成為了定製。 [1] 
大約到了中唐至晚唐這一時期,鴟尾的前端和正脊相接處,變為張口吞脊,很像一獸頭帶有粗短的尾巴,正在吞吻着正脊,於是當時人們改稱它為“鴟吻”。 [3]  (參見:唐三彩吻獸)宋代開始,製作的“鴟吻”越來越像龍形,漸漸地人們又把“鴟”附會為“螭”,傳説中的“螭”是一種沒有角的龍,是龍的九個兒子之一,法力比“鴟”更大。到了明清時期,屋脊上的“鴟”完全被“龍”所代替,因此“鴟吻”又稱“吻獸”。 [3] 

鴟尾現實建築

(中唐建築參見:南禪寺大殿;晚唐建築參見:佛光寺大殿
清代鴟吻——北京東嶽廟藏 清代鴟吻——北京東嶽廟藏
在我國古建築的屋脊上,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到一些神獸的造型,這就是人們所説的吻獸。吻獸是中國古建築中屋脊獸飾的總稱,要説的鴟尾指的是正脊兩端的這種吻獸,它是吻獸的一種。

鴟尾歷史記載

鴟吻 鴟吻 [3]
唐代蘇鶚寫的《蘇氏演義》中提到:“蚩者,海獸也。漢武帝作柏梁殿,有上疏者雲:蚩尾,水之精,能闢火災,可置之堂殿。今人多作鴟字。”鴟尾=鴟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