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螭吻

(古代神話中的瑞獸,典故龍生九子中的第九子)

鎖定
螭吻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説中的龍生九子中的第九子,他們分別是:囚牛(qiú niú)、睚眥(yá zì)、嘲風(cháo fēng)、蒲牢(pú láo )、狻猊(suān ní)、霸下(bà xià)、狴犴(bì àn)、負屓(fù xì )、螭吻(chī wěn)。螭吻由鴟尾、鴟吻(音吃吻)演變而來,它是龍與魚結合所生,所以螭吻又叫魚龍,常見於中國古代皇家宮殿建築之中。 [13] 
螭吻的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龍頭魚身,喜歡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能噴浪降雨,可以用來闢火,於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 [2] 
中文名
螭吻
外文名
a kind of ornament of roof ridge
Chiwen
別    名
鴟尾
別    名
鴟吻
神話體系
中國神話
形象特徵
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龍頭魚身,喜歡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

螭吻歷史淵源

據東漢時期許慎所撰《説文虫部》(説文解字)記載:"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從蟲,離聲,或無角曰螭"。
據東漢時期班固所撰《漢書司馬相如傳》記載:有"蛟龍,赤螭"之載,張揖的註釋稱:"赤螭,雌龍也",其名稱又叫螭,螭龍,其形盤曲而伏者,稱蟠螭。
據唐朝劉餗所撰《隋唐嘉話》卷下:“(王右軍《告誓文》)開元 初年, 潤州江寧縣瓦官寺修講堂,匠人於鴟吻內竹筒中得之。”
據唐朝蘇鶚《蘇氏演義》捲上:“蚩者,海獸也。 漢武帝作栢梁殿 。有上疏者雲:‘蚩尾水之精,能闢火災,可置之堂殿。’今人多作鴟字,見其吻如鴟鳶,遂呼之為鴟吻, 顏之推 亦作此鴟。”
據宋朝時期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奉敕編纂《太平御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説的「巫」是方士之流,「魚虯」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中國民間也稱鰲龍。
據北宋吳楚原所撰《青箱雜記》記載:“海為魚,虯尾似鴟,用以噴浪則降雨”。在房脊上安兩個相對的鴟吻,能避火災。
據明代李東陽所著《懷麓堂集》後稿十二《記龍生九子》中有記載:“龍生九子,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為何在建築正脊兩端這種神獸又變成龍的九子之一。這是因為到了明代這種吻獸造型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逐步變成龍的形狀。所以人們又把它和龍生九子的傳説聯繫到一起。明清時期這種龍形吻獸的造型日趨嚴整,故又有龍吻之稱。
據清朝時期畢沅所撰《續資治通鑑·宋太祖開寶五年》記載:帝既平廣南,漸欲經理江南,因鄭王從善入貢,遂留之。國主大懼,是月,始損制度,下令稱教,改中書、門下省為左、右內史府,尚書省為司會府,其餘官稱,多所更定,宮殿悉除去鴟吻。

螭吻形象變遷

螭吻● 鴟尾期

鴟尾期建築藝術風格
風格簡介
圖片
唐代中期以前的螭吻大多為上翹的尾部形態,從這一時期螭吻的外形來看,可以將其劃分為鴟尾期。鴟尾期的螭吻,造型十分簡潔,非常古樸、大氣。唐代鴟尾的典型特徵就是在鴟尾的外圍會有一圈細長的珠狀紋飾,鴟尾造型雄偉。另外,已經開始出現“拒鵲子”,所謂“拒鵲子”就是為了防止鳥鵲等動物在屋頂的鴟尾上築巢,而在鴟尾上翹的尾部上沿插上—些鐵製的刺針,來達到驅趕鳥昔西息、築巢的目的。 [3] 

螭吻● 鴟吻期

鴟吻期建築藝術風格
風格簡介
圖片
唐代的鴟吻,在造型上開始逐漸出現“吻”部造型。螭吻到了唐代中後期,其外形開始出現了由“尾”到“吻”的變化,螭吻的表面也逐漸出現了鱗片。唐代以後的螭吻,“吞口”造型已經成為主流,在造型裝飾上也開始變得日益豐富,如:鱗片、龍角、帶有龍角的背獸等等。
北宋《營造法式》一書中,沿用的是“鴟尾”這一名稱。書中對螭吻(鴟尾)的規制有着詳細記載:凡用鴟尾若高三尺以上者,於鴟尾上用鐵腳子及鐵束子、安搶鐵,其搶鐵之上施五叉拒鵲子,三尺以下不用,身兩面用鐵鞠;身內用櫃木樁、或龍尾,唯不用搶鐵、據鵲,加攀脊鐵索。 [3] 

螭吻● 螭吻期

螭吻期建築藝術風格
風格簡介
圖片
明清以後,螭吻開始逐漸呈現兩極分化:一是明清官式螭吻的造型開始形成日益固定的形制:螭吻的造型敦實,尾部捲起;螭吻通身為一個整體的顏色,如黃色、綠色等等;裝飾元素中也更多地加入“龍”的特徵。二是民式螭吻則在造型、紋飾、色彩上都十分靈活多變,沒有固定的造型。 [3] 

螭吻文化特色

螭吻歷史典故

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書説大海中有一種魚,虯尾似鷗鳥,能噴浪降雨,可避火災,驅除魑魅。因此脊獸鴟吻起初並不是龍形的,有鳥形的,但更多的是魚龍形的。到清朝以後龍形的鴟吻增多,表面龍紋四爪騰空,龍首怒目做張口吞脊狀,背上插着一柄寶劍,立於建築物的尾脊上,被稱作“好望者”。據説此物能吞萬物,就叫它負責看護房屋建築橫脊;它喜歡登高俯瞰,因此在民間被視為祈求降雨和避火消防的飾物。 [1] 
據傳説,鴟吻住在南海,能噴水成雨。漢武帝時,因宮殿經常發生火災,依據“術士”們的説法,在宮殿的正脊兩端裝飾鴟吻寓意鎮火,後來沿襲成制。細心的人們會發現在鴟吻的背上插有一把短劍,相傳這把寶劍是晉代名道士許遜之物,插在鴟吻背上以防鴟吻逃跑,使其永遠噴水鎮火。 [4] 

螭吻文物遺址

螭吻遺址
遺址名稱
遺址簡介
遺址圖片
螭吻
(唐)陝西省禮泉縣昭陵獻殿遺址出土文物。 [8] 
唐朝時期鴟尾(螭吻)圖片 唐朝時期鴟尾(螭吻)圖片
大成殿是孔廟的主建築,是供奉孔子神位,祭孔時皇帝行禮的地方。現存大成殿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擴建而成,五進九間,雙層飛檐,四坡五脊,通高33米,黃色琉璃瓦,頂部正脊兩端均裝飾龍形鴟吻,殿內金磚鋪地,整體規制,與故宮太和殿無二。 [9] 
(清)北京大成殿的螭吻 (清)北京大成殿的螭吻
及至明代,北京智化寺萬佛閣正脊上的龍吻,吻的尾部向外捲曲,通體刻有鱗甲,吻背出現了插上寶劍,的形象,劍柄略向內彎曲,形態秀麗,雕工精細。 [10] 
(明)北京智化寺萬佛閣 (明)北京智化寺萬佛閣
故宮所有建築連廊的橫脊兩端都有兩個身背寶劍的瑞獸,他們就是龍的九子之一:鴟吻。 [15] 
故宮鴟吻 故宮鴟吻

螭吻藝術形象

螭吻影視形象

螭吻的影視作品
作品名稱
作品簡介
類型
《神探巴爾思之螭吻獸》
元朝初年,陰雨連綿的大都來了一個不速之客,把皇宮攪和的天翻地覆,因他龍頭龜尾被人們稱為“螭吻獸”。真金太子屢遭螭吻獸襲擾,並離奇遇害,成為震驚朝廷的大案。巴爾思發現這個案件背後隱藏一個驚天動地的大陰謀。 [11] 
電影
《龍生九子》
影片改編自同名民間傳説,講述了護龍一族後人風一凡意外吞下秘寶九龍珠生下天賦異稟的龍九子,被迫踏上了一段啼笑皆非的逃亡旅程的故事。 [12] 
電影

螭吻文學形象

螭吻的文學形象
詩詞名稱
作者及朝代
全文
《和黃預久雨》
北宋 · 陳師道
甲子仍逢夏,連朝雨腳垂。黑雲玄甲駐,鐵騎冷官馳。映日還濛霧,懸麻卻散絲。頹牆通犬豕,破柱出蛟螭。野潤風光秀,涼生枕蓆宜。撥雲開日月,噀水出虹蜺。貧可留須睫,恩當記扊扅。蒼頭行冒雨,赤腳出衝泥。詩好聲生吻,書工手著胝。衰年得佳句,懷抱頓能移。 [7] 
《冬景 地爐煨榾柮》
宋末元初 · 劉辰翁
片地為爐古,長鑱斫雪來。蒲團容膝坐,榾柮向人煨。鑿破崑山璞,方如煖閣開。一根深雨露,四壁漲煙煤。光怪浮螭吻,雲(四庫本作零)星撥芋魁。朱門香獸擁,何意早成灰。 [6] 
《陳方伯邀觀惠山泉》
明 · 楊守阯
古廟三賢在,方塘一鑑開。水流螭吻出,源發鷲峯來。樹影波心見,茶香雲外栽。竹爐有風味,醒卻紫霞杯。 [5] 

螭吻關係説明

螭吻的關係説明
姓名
親屬姓名
人物關係
簡介
螭吻
囚牛
兄長
據明朝楊慎所撰《升庵集》卷八十一《龍生九子》篇中所載:一曰贔屓,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龍而小,性好叫吼,今鐘上紐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於獄門;五曰饕餮,好飲食,故立於鼎蓋;六曰蚣(左蟲右夏),性好水,故立於橋柱;七曰睚眥,性好殺,故立於刀環;八曰金猊,形似獅,性好煙,故立於香爐;九曰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於門鋪首。 [13-14] 
睚眥
嘲風
蒲牢
狻猊
霸下
狴犴
負屓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