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鳳凰橋

(四川省自貢市大安區鳳凰鎮境內的一座古橋)

鎖定
鳳凰橋,又名永濟橋。系與威遠連界的橋。據乾隆二十八年富順進士李芝記述,橋系明時建,後毀。清順治初年重修。 [2-3]  [7] 
鳳凰橋系旭水河上的重要古橋,橫跨於大安鳳凰壩與威遠向義鎮地界之間。“重修鳳凰橋碑記”石碑載,鳳凰橋原名永濟橋,始建於明代萬曆二十七年(1599),在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進行培修,坍塌後,又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由自貢鹽商顏昌英李振亨等人捐資重建,是自貢鹽商熱心地方公益的重要物證。 [5-6] 
中文名
鳳凰橋
所屬地區
四川省自貢市大安區鳳凰鎮
別    名
永濟橋
位於大安區鳳凰鎮的鳳凰橋,橫跨旭水河,是連接自貢和威遠向義鎮兩地羣眾的橋樑。1997年,“6·27特大洪災”造成橋面毀損嚴重。1999年,當時的大安區鳳凰鄉政府和威遠縣聯勝鄉,合資再建鳳凰橋。
2006年由楊光主編的,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的《中華鹽都歷史建築》。上面記載到,“鳳凰橋昔名永濟橋,是當年釜溪河西岸自流井鹽場到威遠陸上通道中的主要橋樑。該橋始建於明朝……”
貢井區退休教師,作家邱昌新在《中溪河,流淌鹽場往事》中寫道,因為公井鎮井鹽擴大外運……使大公井和後來的金流井等附近的鹽運物資……過中溪河橋向東經“灣凼溝橋”過水井坳,石板田,瑪瑙山,再過鳳凰橋到火井沱地區。“鳳凰橋是過去貢井地區到自流井運鹽最便捷的陸上之路,見證了自貢的井鹽發展。” [1] 
鳳凰橋作為自貢明代井鹽陸路外運的北起點,此通碑記將成為自貢鹽業發展的“活化石”,是自貢井鹽興盛變遷的見證物。 [4] 
鳳凰橋是明代萬曆以來,自貢井鹽運到威遠及威遠煤炭運至自貢鹽場的要道,便利了兩地的商貿流通和兩岸商民的日常往來。此橋所處的鳳凰壩-雙河口片區,是自貢井鹽業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見證了自貢井鹽水陸運輸的歷史。
鳳凰橋及其碑記具有重大的文物價值,2019年8月此橋部分橋墩被洪水沖毀,局部橋面垮塌,其完整性受到一定影響。 [5] 
三百多年前,自流井李氏族人以“當為而為尚可以不為,而卒能為之”之志捐建鳳凰橋,其後世亦在建橋百年後一場山洪面前,將毀橋復又修葺。並“亦若以此為己力所當為”以繼承先人之美德。民間對李如蓮“獨資修橋善意深,暢通兩岸永濟人”的高尚品質大加傳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李氏家族終成為自流井鹽業之大家,必有其積善傳家之美德淵源矣!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