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旭水河

鎖定
旭水河,是長江支流沱江支流釜溪河的支流,發源於四川省九宮山餘脈榮縣東興大尖山,流經榮縣貢井區自流井區,在大安區雙河口與威遠河相匯入釜溪河,全長118公里,流域面積733.7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洛陽水、臭水河、花香溝、雙源河、李子橋河、照石河、中溪河等。
旭水河是榮縣、自貢市區的主要河流,境內很早就有築堰、提水灌溉的歷史。建國後,雙溪水庫、勝利水庫、重灘水庫、艾葉灘水庫、東風水庫建成,進一步提高了蓄水保灌的能力。
榮縣是著名的川鹽產區,早在南宋時期,旭水河航道已通行船舶以外運川鹽。清代保持常年分段通航。並形成了較大的碼頭,有艾葉灘、灘壩、中橋、五皇洞、雷公灘5個。1940年代,隨公路交通暢通而沒落。 [10] 
中文名
旭水河
別    名
榮溪河
所屬水系
長江支流沱江支流釜溪河的支流
地理位置
四川省自貢市
流經地區
榮縣、自貢市區
發源地
九宮山餘脈四川省榮縣東興鄉大尖山
主要支流
洛陽水、臭水河、花香溝、雙源河、李子橋河
河    長
118 km
流域面積
733.7 km²
河    口
自貢市大安區鳳凰鄉雙河口

旭水河幹流概況

旭水河的位置及水系 旭水河的位置及水系
旭水河上游分為兩大支流,主支流東川水發源於榮縣東興鄉大尖山,往南經東興、同心、富北、富西至城南;另一支流梧桐水發源於榮縣墨林鄉卡房店,往南經墨林、東興、富東至城南與東川水匯合為旭水河干流。幹流轉向東南經富南、望佳、懂政、雙石、李晏、李子、青雲、鼎新、龍潭、關上、橋頭出縣境,旭水河全長118公里 [9]  ,榮縣內長70餘公里,流域面積650平方公里。 [1] 
旭水河上游東川水與梧桐水匯合的雙溪水庫庫區段 旭水河上游東川水與梧桐水匯合的雙溪水庫庫區段
旭水河榮縣縣城段 旭水河榮縣縣城段
旭水河榮縣望佳鄉段 旭水河榮縣望佳鄉段
河流上游流經低山帶與丘陵過渡帶,上游河谷幽深,河牀坡降大,灘口多,水流急;中、下游流經淺丘區,河道迂迴曲折,河牀坡降小,水流平緩,形成一些河谷平壩。整個河流流程短,平均流量10立方米/秒左右,一般洪水時,流量為500~1000立方米/秒,枯水時為0.5立方米/秒,乾旱年有時斷流。旭水河歷史上水患頻繁,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旭水河氾濫成災,洪峯達1426立方米/秒;1962年,洪峯高達1430立方米/秒。 [1] 
旭水河貢井區平橋灘瀑布 旭水河貢井區平橋灘瀑布
旭水河從榮縣橋頭鄉堰下進入貢井區境,至榮邊鎮白果村,有“一洞橋”溪流來匯,經雙塘鄉,河道折向西北,續又由西轉東,再向北。這一帶地勢平曠,田連阡陌,畦田水足,溪如玉帶,水流平緩。至艾葉鄉有灘,落差數米;至貢井,右岸有金魚河小溪來匯,江面展寬;平橋灘瀑布,構成“城中飛瀑”,甚為壯觀。至中橋左岸有久負盛名的“公井”,系鹽業發祥地之古蹟,五皇洞左岸有中溪來合,在大安區鳳凰壩瑪瑙山下雙河口出境。旭水河境內段長23.8公里,河道曲折迂迴,灘多落差大,河面寬約60米,常年徑流深400毫米,流域面積83.7平方公里。 [2] 
大安區威遠河與旭水河交匯處 大安區威遠河與旭水河交匯處
旭水河,在大安區鳳凰鄉雙河口匯入釜溪河,境內有一條支流相接,長4.7公里,水域面積1324畝。 [3] 

旭水河水文特徵

旭水河水位隨汛期升降,變幅多在3至5米,水面平均寬度40米;洪枯水面寬度變化在40至50米間。石佛寺至平橋段地形開闊,中等洪水,面積60米,高洪時,面寬可達80至150米之間。筱溪街、建設路、艾葉橫街子地勢較低,洪期有部分浸濕受淹。光緒十四年(1888)旭水河水位比常年上漲13米多。民國35年(1946)7月30日,旭水河水位比常年上漲11米。1956年9月16日,洪水暴漲,水位上升10多米。1959年8月9日,一夜大雨,河水上漲5米。
旭水河源頭海拔高度836米,河牀平均比降6.68‰;由橋頭鄉堰下入境,海拔高309、2米;雙河口出境,海拔高279.6米,進出口相對高差29.6米。境內灘多,河牀落差大,艾葉灘4米,平橋灘5.9米,中橋灘5米,五皇洞灘4米,四個灘落差竟達18.9米。
旭水河流量主要受榮、威兩縣集雨區影響,兩縣雨量大,河流流量亦大,相反則小。其次隨季節變化而變化,夏、秋降雨多,流量大;冬、春降雨少,流量即小。多年平均天然流量12.88立方米/秒,實測7.84立方米/秒。年流量最大值出現於民國34年(1945),平橋灘瞬時流量為1125立方米/秒。常年流量最大值為180立方米/秒。年流量最大值與常年流量最大值相差6.2倍。枯水期只有0.5立方米/秒,有時甚至斷流。中溪河常年流量為2.78立方米/秒。 [4] 

旭水河主要支流

主要支流有洛陽水、臭水河、花香溝、雙源河、李子橋河、照石河、中溪河等。
中溪河,發源於榮縣墨林鄉觀音巖(一説榮東鄉的燕子巖 [5]  ),往東南流經墨林、正安、威遠縣鎮西區、榮東、章佳、成佳、高洞、往威遠縣新店區出境,於五皇洞匯入旭水河。上、中游大部分河段為威遠縣與榮縣之界河,下游是貢井與威遠(向義、聯勝鄉)的界河。全長39公里,貢井區內境內段長16.17公里,流域面積208平方公里,其中威遠縣境內100平方公里,榮縣內流域面積約100平方公里,貢井區內流域面積8.46平方公里,河道平均寬約30米,系榮、威界河。主要支流有張家河(威遠縣境內),張家橋河、章家堰河、藍家橋河等。洪、枯水位變化大,年均流量約為3立方米/秒。 [1]  [5]  [2] 
東川水,發源於榮縣東興大尖山,流經東興、同心、富北、畜西,河長26公里,在縣城南門橋,入旭水河。
梧桐水,發源於榮縣墨林卡房店,流經墨林、東興、富東,河長32公里,在縣城南部,入旭水河。
三河(土扁)河,發源於榮縣富西陳家橋,流經側石橋、貴州橋、郝家橋,河長5公里,在二美橋附近入旭水河。
花香溝,發源於榮縣高山五龍寺,流經高山、富東、望佳,河長18公里,在復興橋入旭水河。
雙源河,發源於榮縣樂德易家嘴,流經樂德、李晏、青雲,河長36公里,在青雲張家場,入旭水河。
雙石橋河,發源於榮縣金台破頭山,流經金台、雙石,河長8公里,在懂家堰茅廝灘,入旭水河。
李子橋河,發源於榮縣金台蔡家堰,流經金台、李子、鼎新、龍潭,河長30公里,在獅子橋入旭水河。
照石河,發源於榮縣五寶對親窪,流經五寶、鼎新,河長48公里,在大龍灘入旭水河。
響灘河,發源於榮縣李晏、柑子窪,流經李晏、青雲,河長12公里,在鯉魚塘入旭水河。 [1] 
倒流水,系旭水河支流,在東川水的滲漏河段。長約一公里,地屬東興鄉高峯村五組,距東興場6公里處。由於倒流水河牀“凹凸極甚,岩石塞流,崢嶸駭瞻,為一漏段”。河水滲入岩石下面,散流各方,上下游水量懸殊。故稱為“倒流水”。 [7] 

旭水河治理開發

旭水河水庫

勝利水庫,位於貢井區榮邊鄉尖山村,分一庫二庫。一庫一期工程,1956年9月開工,1958年10月竣工,投資12.52萬元,可灌面積6000畝,可儲水100多萬立方米。二期工程1959年開工,1960年2月竣工:1969年加高大壩3米;1984年3月經複查,此項水利工程,集雨面積1.33平方公里,受水面積0.30平方公里,總庫容量120萬立方米,有效容量94萬立方米,死庫容量11萬立方米,壩型為均質土壩,設計壩高20.5米,實際壩高17.6米,壩頂高程為424.74米(黃海高程)。 [6] 
勝利二庫,於1964年12月開工,1965年4月完工,投資17.96萬元,社隊投勞13.7萬個,完成土石方12.3萬立方米,經水利工程複查,集雨而積1.22平方公里,總庫容144萬立方米,有效容量126萬立方米,死庫容量1萬立方米;壩型為均質土壩,設計壩高23米,實際壩高20米,壩頂高程434.46米。後鑿通隧洞,把一二兩庫蓄水連通利用。勝利一、二庫設計灌溉面積1.85萬畝,經工程複查灌溉面積為1.44萬畝(包括榮縣橋頭鄉四、五大隊0.28萬畝)。 [6] 
重灘水庫,位於貢井區建設鄉重灘村和雙塘鄉元壩村之間,系旭水河攔河築壩而成。1950年後在重灘建一高2.76米的條石固定壩,能儲水100萬立方米。1969年11月開工,1971年3月竣工,建成泄洪快淹沒少的橡膠壩,國家投資32.5萬元,社隊投勞9.52萬個,原名反修堰,又名新豔尼隆壩,現名重灘水庫。1976年2月,更換橡膠壩投資22.8萬元,其中,國家投資20.15萬元,自籌2.65萬元。重灘水庫回水長14.3公里,集雨面積733.3平方公里,興利庫容350萬立方米,壩型橡膠壩,最大壩高5.56米。灌溉面積,設計為1萬畝。1984年3月複查,灌溉面積為1.33萬畝(其中,有榮縣橋頭鄉三大隊2900畝)。 [6] 
艾葉灘水庫,位於貢井區艾葉街前進居委會。1972年11月開工,1973年6月竣工,建成後,有效庫容量106萬立方米,集雨面積739.5平方公里。壩型為閘墩壩,最大壩高3.5米。設計灌溉面積8300畝,工程複查灌溉面積7700畝。建壩同時,修建配套工程項目:提灌站4處,裝機6台,提水量每小時1638噸,能灌溉建設、艾葉兩鄉8個村46個居民組的灌溉面積;配套幹、支渠20條,全長15公里。主體工程國家投資3.2萬元,社隊投勞6100個,共用土石方506立方米。配套工程國家投資19.74萬元,社隊投勞15萬個,其中,電力提灌站高壓部分為3.24萬元,低壓部分為1萬元。 [6] 
東風水庫,位於貢井區建設鄉大田、煙河之間。1958年冬開建,1959年春耕下馬,為時4個月,人力、物力、財力均為平調,後來按規定折價退賠4.67萬元。1963年,執行“以機電提灌為主”的方針,被扒壩還耕,後來修復時,由小(一)型降為小(二)型水庫。集雨面積12.5平方公里,土壩高3.4米,庫基佔地150畝,總庫容量30萬立方米,死庫容量2萬立方米,正常水位2.4米,設計灌溉面積1142畝,有效灌溉面積870畝。 [6] 
雙溪(原紅旗)水庫 雙溪(原紅旗)水庫
雙溪水庫(原紅旗水庫),位於旭水河上游雙溪書閣,下距縣城1.5公里,交通方便,是一項以灌溉為主,兼有防洪,城鎮用水、發電、旅遊等綜合效益的中型水利工程。“大躍進”時期倉促動工興建,因缺少工程前期勘測設計等原因,不久即停建。1973年省計委和省水利局分別批准工程規劃報告,1977年2月批准初步設計和開工報告,1981年壓縮基建規模停工緩建。1988年3月,省水電廳同意復工興建。1990年8月10日動工,預計1993年竣工。按設計方案,建成後,總庫容5800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300萬立方米。經過水庫調洪後,下游縣城的防洪能力可從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可灌溉附城、成佳、龍潭和貢井區的耕地21.6萬畝,90%屬自流灌溉。 [7] 

旭水河引水

1959年10月,在旭水河電力提灌站建設的同時,全力抓石河堰的興建。從旭水河的鎖江橋至橋頭堰共建蓄水20~100萬立方米的石河堰10道(其中100萬立方米4道),新增蓄水727萬立方米。 [7] 
狗鑽洞,屬旭水河一級支流東川水系,位於富北與同心鄉交界處,小地名“狗鑽洞”,屬古代引水工程。始建於明代,為攔河堰,堰長40米,高3米,寬0.4米,引水渠全長5000米,堰壩已淤塞,無庫容。用水時,在堰頂築埂,攔水入渠,自流灌溉宋家壩農田650畝。 [7] 
倒流水,系旭水河支流,在東川水的滲漏河段。長約一公里,地屬東興鄉高峯村五組,距東興場6公里處。由於倒流水河牀“凹凸極甚,岩石塞流,崢嶸駭瞻,為一漏段”。河水滲入岩石下面,散流各方,上下游水量懸殊。故稱為“倒流水”。民國28年(1939),由沿河筒車户集資銀幣600元,縣府資助1000元,建成石河堰,長50米,寬12米。因質量差,被洪水沖毀,1958年,東興公社下游左岸開引水渠12華里,自流灌溉一村三、四、五組稻田430畝,渠道質量差,滲漏大,1964年改建為石渠,後建電力提灌站,灌面縮小到50畝。 [7] 

旭水河供水

1959年,3月9日經自貢市城建局批准,在長土獅子山腳下修建長土水廠,佔地面積8900平方米,水源採用旭水河水。由西南給排水設計院設計,土建工程由市建築一公司負責,設備和管道安裝由市自來水公司承擔。建廠規模為日產水5000噸。預算投資40萬元。 [8] 

旭水河航運

旭水河航道

旭水河全長118公里,榮縣縣境內70餘公里,民國《榮縣誌》載:“汪家灘集市矣,初止編木而泭,乾隆中鹽業滋熾,始行舟,道鹹間,運石炭至八百餘舟,光緒三十二年官運局築石堰,期積水閉泄,用暢舟行,以防農灌,縣人訟止之。”後沿河設筒車引水灌田,洪水期仍可行舟。民國25年(1936)後,每年利用洪水行船4至5次,時有木船100餘隻,抗日戰爭時期登記有船主28人,木船49只,每隻載重15噸,為25家煤炭商運煤至艾葉灘壩,年運量2萬噸。後因路運量增加,石堰失修,而逐步歇業。 [9] 
五皇洞堰閘 五皇洞堰閘
南宋(1127~1179)時期,自貢市旭水河航道已通行船舶。清嘉慶二年至二十一年(1797~1816),繼續修堰,蓄水提高通航行船能力。光緒三十年(1904),從橋頭鋪至雷公灘由堰公局主持重修和新修了艾葉灘、灘壩、中橋、五皇洞、雷公灘等石堰,保持常年分段通航。
旭水河支流中溪河航道起於上灘河口,止於雙河口,全長9.5公里,後廢棄。 [10] 

旭水河碼頭

旭水河上,較大的碼頭有艾葉灘、灘壩、中橋、五皇洞、雷公灘5個。南宋乾道末年(1173),艾葉灘已成為上游物資的起岸碼頭,明末因戰亂曾一度衰落,清初鹽業生產恢復,碼頭業務再度興旺。光緒三十年(1904),貢井堰公局主持修建灘壩、中橋、五皇洞、雷公灘為翻灘轉運碼頭。由於建堰提高了水位,兩岸商旅過往不便,出現了東源井上渡口、下渡口、寶善井渡口、浩海井渡口、石佛寺渡口、濫碼頭渡口、惶桶房渡口等。民國28年(1939)井榮公路建成通車,艾葉灘碼頭開始沒落。 [10] 
旭水河上,貢井鹽場原鹽經灘壩、中橋、五皇洞、雷公灘4個碼頭轉運外銷。民國34年(1945)後,海鹽恢復生產,井鹽產銷鋭減,碼頭業務逐年下降,渡口減少。1950至1958年,碼頭僅有少量業務,隨着陸路交通增多,碼頭漸被淘汰,渡口僅剩濫碼頭、石佛寺、楻桶房3處。 [10] 
參考資料
  • 1.    榮縣誌編纂委員會.榮縣誌: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63-65
  • 2.    自貢市貢井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自貢市貢井區志(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51
  • 3.    自貢市大安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自貢市大安區志(第一輪):四川辭書出版社,1991:73
  • 4.    自貢市貢井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自貢市貢井區志(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52
  • 5.    威遠縣誌編纂委員會.威遠縣誌(第一輪).:巴蜀書社出版社,1994:78-79
  • 6.    自貢市貢井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自貢市貢井區志(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158-159
  • 7.    榮縣誌編纂委員會.榮縣誌: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155-157
  • 8.    榮縣誌編纂委員會.榮縣誌: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109
  • 9.    榮縣誌編纂委員會.榮縣誌: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211
  • 10.    自貢市貢井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自貢市貢井區志(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