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魯珀特·布魯克

鎖定
英國詩人。才學出眾,英俊瀟灑。畢業於劍橋大學在文學界及政界結交許多要人。1914年參加海軍,在去達達尼爾海峽的途中死於血液中毒。所著以戰爭為主題的十四行詩組詩《一九一四年》(1915)使他聲名大振,被英國人民視為民族英雄
中文名
魯珀特·布魯克
外文名
Rupert Brooke
國    籍
英國
民    族
英格蘭
出生日期
1887年
逝世日期
1915年
畢業院校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
職    業
詩人
主要成就
所著以戰爭為主題的十四行詩組詩《一九一四年》
出生地
沃裏克郡拉格比市的希爾莫頓五街
代表作品
組詩《一九一四年》
死    因
血液中毒

目錄

魯珀特·布魯克生平

魯伯特·布魯克RupertBrooke(1887~1915)英國詩人。當時因為他孩童般的長相而被另一位愛爾蘭詩人威廉·耶茨稱為“英國最英俊的男人”。生於沃裏克郡拉格比市的希爾莫頓五街,為家裏三個孩子中的第二個。他的父親威廉·帕克·布魯克是拉格比市一所學校的校長,母親為盧瑟·瑪麗·布魯克。兒童時期,布魯克就讀於拉格比市兩所當地學校希爾布拉學校和拉格比學校。在歐洲旅行的時候,布魯克寫了一篇研究伊利莎白一世時期戲劇的論文,並憑藉此贏得了當時英國國王學院的獎學金。在拉格比中學學習時開始寫詩。顯示了他對於和平的熱愛。1906年入劍橋大學學習文學並加入了費邊社,布魯克在倫敦布魯姆伯利區結識了大量朋友,其中就包括仰慕其布魯克才華的維吉尼亞·伍爾芙。伍爾芙在一次和布魯克裸泳時告訴他自己和薇塔·薩克維爾·韋斯特是情人。畢業後先後去德國、意大利、美國等地旅遊。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在1914年十月,布魯克在被温斯頓·丘吉爾接見後參加了英國皇家海軍志願預備隊。1915年初參加防衞比利時安特衞普港之役,英軍失利後又隨軍遠征達達尼爾海峽,參加加里波利之戰,不幸由於蚊子叮咬而引發敗血症,隨即被一艘法國醫療艦救走。1915年4月23日下午四點四十六分,在前往位於愛琴海希臘斯基羅斯島途中,死於船艙。在地中海遠征軍撤離時,布魯克於當晚十一點被其好友威廉·丹尼斯·布朗埋葬在斯基羅斯島。

魯珀特·布魯克作品

布魯克於1911年發表熱情洋溢的《詩集》。1915年發表十四行詩集《1914》,歌頌英國青年軍人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英雄行為,其中最著名的有《軍人》、《和平》、《安全》、《死者》等,慷慨激昂,傳誦一時。布魯克生前風采動人,多才多藝,死後被看作為國捐軀的英國青年的典型和戰爭詩人的典範。《詩結集》於1918年出版。《美國書簡》於1916年出版,書前有著名美國小説家亨利·詹姆斯所著序言。布魯克早期受浪漫主義詩歌影響,後來受17世紀詩歌影響(1916年他發表對約翰·韋伯斯特的研究),在這一點上,他與托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相似。布魯克後期詩歌的代表作有《天堂》、《泥土》等,表現出他的機智和獨創的特點 [1]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十四行詩組詩《一九一四年》(1915),包括流行的十四行詩《士兵》(The Soldier),表達了面對死亡時的理想主義,與他後來在戰壕裏寫的詩形成強烈的對比。這首詩開頭寫道:
“If I should die,think only this of me:
That there’ s some corner of a foreign field
That is forever England。”
“如果我死了,不只要這樣想:
在異鄉田野上的一角有一處,
永遠是英國的土地。”
詩人對戰爭持一種浪漫主義的觀點,因為詩人並沒有親眼目睹戰爭的殘酷。“如果他還活着,他很可能在這個問題上重新發表他的看法。”
參考資料
  • 1.    巫寧坤, 《中國大百科全書 外國文學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第18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