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亨利·詹姆斯

(英籍美裔小説家)

鎖定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年4月15日—1916年2月28日),英籍美裔小説家、文學批評家劇作家散文家。代表作有長篇小説《一個美國人》《一位女士的畫像》《鴿翼》《使節》《金碗》等。
1843年4月15日,生於紐約市。幼年主要是在紐約州的奧本尼和紐約市長大的。1860—1862年期間,住在羅得島的紐波特。後到波士頓,寫文學評論,遊記和短篇小説。1875年,他決定去歐洲定居。最初他住在巴黎,並結識了屠格涅夫,福樓拜莫泊桑左拉。次年,移居英國。1876年,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説《羅德里克·赫德森》。在他的早期創作階段,寫了《一個美國人》、《貴婦人的畫像》、《黛西·密勒》、《華盛頓廣場》以及《艾斯朋遺稿》,並周遊了美國、法國和意大利。1889年開始,試圖躋身戲劇創作,但沒有成功,只上演了他寫的兩個劇本《一個美國人》和《未成熟的少年時代》。19世紀90年代,出版了《悲慘的詩人》《梅西所知道的》《波音頓的珍藏晶》《螺絲在擰緊》等。1904年—1905年,對美國作了一次訪問,訪問後寫了《美國所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成為英國公民,並被授予最高文職勳章。1916年2月28日去世。 [1] 
中文名
亨利·詹姆斯
外文名
Henry James
國    籍
英國
出生地
美國紐約
出生日期
1843年4月15日
逝世日期
1916年2月28日
職    業
小説家
代表作品
一個美國人
一位女士的畫像
鴿翼
使節
金碗

亨利·詹姆斯人物經歷

亨利·詹姆斯16歲時照片
亨利·詹姆斯16歲時照片(4張)
1843年4月15日,生於紐約市一個富裕人家。詹姆斯在紐約市曼哈頓區度過了童年,12歲時跟父母去了歐洲,在日內瓦波恩等地上中學。
1862年至1864年,入哈佛大學念法律時,認識了豪威爾斯,兩人成了終身好友。期間,開始在《大西洋月刊》《國家》《北美評論》等報刊上發表小説和評論。
1864年,第一個短篇小説《伊羅的悲劇》問世,但未獲得較大反響。1869年,獨自去歐洲各國遊歷,決定暫住英國。期間,陸續發表了一些短篇小説,出版了短篇小説集《大西洋的輪廓》(1875)和旅遊小説集《羅德里克·赫德森》(1875)。
1875年—1876年,在巴黎待了近兩年,認識了法國作家福樓拜莫泊桑左拉,俄國小説家屠格涅夫和美國詩人史蒂文斯等,併為《紐約論壇》寫了許多文學通訊。
1876年底,訪問倫敦,因感到那裏是他的精神故鄉,於是定居在倫敦。1877年,發表了長篇小説《美國人》。1879年,《黛西·米勒》問世,受到好評,奠定了國際聲譽;同年,推出了小説《歐洲人》,影響進一步擴大。
1881年,《貴婦人的畫像》發表,增強了他的小説家地位。1886年,發表《波士頓人》《卡薩瑪西瑪公主》。1890年,發表《悲慘的繆斯》。1884年,《小説的藝術》出版,該作品集彙集了他在多部長篇小説的“序”中,自己對一些文學創作問題的看法。
20世紀初,創作邁入巔峯時期,接連推出三部長篇小説《鴿翼》(1902)、《專使》(1903)和《金碗》(1904)。晚年,他還寫了三部自傳:《童年及其他》(1913)、《作為兒子和兄弟》(1914)和《中年》(1917)。
1911年,哈佛大學授予詹姆斯名譽文學博士學位,表彰他在小説創作的理論和實踐上的突出貢獻。1912年,牛津大學授予他名譽文學博士稱號。1915年,他對美國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採取中立態度強烈不滿,憤然宣佈加入英國籍。1916年初,英國政府授予他最高文職勳章;同年2月28日,在倫敦病逝。 [2] 

亨利·詹姆斯個人生活

亨利·詹姆斯出生在美國紐約華盛頓廣場旁邊的一個書香門第。哥哥威廉·詹姆斯是美國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其父老亨利是哲學方面的作家,家中常常出入一些美國文化界名流,如哲學家愛默生、散文家梭羅等。這讓年幼的詹姆斯從小就對文學、藝術、哲學浸潤很深。詹姆斯的父親是一位國際文化推崇者,將瞭解歐洲文化當做子女教育的重要部分。於是詹姆斯從幼年起就開始了歐洲的漫遊之旅,足跡遍及日內瓦倫敦巴黎羅馬等地。對詹姆斯而言,歷史悠久而又文化底藴深厚的歐洲大陸就像是人類理想的文化形態,而短暫的美國文化與之相比則顯得單薄而天真。詹姆斯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衝突中不斷探索。
亨利·詹姆斯終身未婚,與美國女作家伊迪絲·華頓是好友。 [3] 

亨利·詹姆斯主要作品

中文名
英文名
年份
體裁
《時刻戒備》
Watch and Ward
1871

《羅德里克·赫德森》
Roderick Hudson
1875

《大西洋的輪廓》
Transatlantic Sketches
1875
遊記
《美國人》
The American
1877

《黛西·米勒》
Daisy Miller
1878
中篇小説
《歐洲人》
The Europeans
1878

《華盛頓廣場》
Washington Square
1880

《一位女士的畫像》
The Portrait of a Lady
1881

《法國掠影》
A Little Tour in France
1884
遊記
《波士頓人》
The Bostonians
1886

《卡薩瑪西瑪公主》
The Princess Casamassima
1886

《阿斯彭文稿》
The Aspern Papers
1888
中篇小説
《悲慘的繆斯》
The Tragic Muse
1890

《蓋伊·湯姆威爾》
Guy Domville
1895
劇本
《被凌辱的伯頓》
The Spoils of Poynton
1897

《梅茜所知道的》
What Maisie Knew
1897

《螺絲在擰緊》
The Turn of the Screw
1898
中篇小説
《在籠中》
In the Cage
1898

《尷尬年月》
The Awkward Age
1899

《聖泉》
The Sacred Fount
1901

《鴿翼》
The Wings of the Dove
1902

《使節》(或譯:《奉使記》)
The Ambassadors
1903

《叢林猛獸》
The Beast in the Jungle
1903
中篇小説
《金碗》
The Golden Bowl
1904

《英國風情》
English Hours
1905
遊記
《美國掠影》
The American Scene
1907
遊記
《意大利時日》
Italian Hours
1909
遊記
《過去的韶光》
The Sense of the Past
1917
未竟長篇小説
《象牙塔》
The Ivory Tower
1917
未竟長篇小説 [2] 

亨利·詹姆斯創作特點

亨利·詹姆斯主題思想

在他的小説中,國際主題(International Theme)是不變的主旋律,他刻畫了大量旅居歐洲的美國人的形象。通過這些人物的經歷,描述了美國人在歐洲生活時所經歷的種種遭遇,揭示了美國與歐洲的文化衝突。在他前期的作品中,小説中的美國人往往因為這種衝突而經歷坎坷,最終導致死亡。但在他後期的作品中,主人公雖然仍舊會經歷種種磨難,但最後卻會成功地融入歐洲文化之中,並在一定程度上對歐洲文化注入新的美國元素。 [4] 

亨利·詹姆斯風格特點

亨利·詹姆斯簽名 亨利·詹姆斯簽名
亨利·詹姆斯把“真實”當作現實主義的基本原則,他解釋説:“一部作品之所以可以稱其為小説的首要原因就是它的真實性,即對某一事件的真實描繪,不管這一事件在道德和情趣方面有何爭議,其真實性是用來衡量該作品質量的基本標準。”詹姆斯還認為“予人以真實之感是一部小説至高無上的品質”。雖然如此,詹姆斯更注重經驗在小説創作中的應用,他把經驗看作是懸在理想世界裏用最優秀的絲織成的網,用來捕捉每一樣臨空的東西。論及經驗,詹姆斯曾經用了一個真實的例子説明他自己對經驗的理解:一位英國有才華的女作家曾經刻畫過一個法國青年耶穌教徒,可是她創作這個人物的經驗僅僅是憑短暫的一瞥——有一次她在巴黎經過一位牧師的家門,偶爾看到裏面圍坐在餐桌前幾位剛吃完飯的年輕耶穌教徒,她獲得了一個印象,並藉此創造了一個典型人物。因為她瞭解她所生活的法國社會中青年的特點,也瞭解耶穌教義,所以她能把這些概念融合在一起,創作出一個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她得天獨厚地具有窺一斑而見全豹的才能。詹姆斯認為這短暫的一瞥足以給作家構成經驗,“那一瞥產生了一幅畫面,它雖只持續了一剎那,但只一剎那就是經驗,這種現實生活中的經驗給作家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種經驗才能與創作環境或社會地位等偶然因素相比,是一種大得多的創作源泉”。在詹姆斯的論述中,“窺一斑”和“見全豹”頗有深意,前者道出了小説藝術的先決條件,而後者反映了他對小説本質的看法。詹姆斯一直認為“小説就是個人對生活的印象”,“藝術就是選擇,可是它是一種以典型性和全面性為主要目標的選擇”。此外,詹姆斯用一個藝術類比來描述小説的真實性,即“如同圖畫就是現實,小説就是歷史”。詹姆斯認為小説對現實的富有想象的轉化發生在藝術家的思想裏,他把小説定義為“個人對生活的直接印象”,突出了小説創作中作者的經驗和主觀性。在這個定義中,“個人”和“印象”強調主觀性,而“直接”和“生活”強調了小説的真實性即小説與生活的對應性。
亨利·詹姆斯相關著作 亨利·詹姆斯相關著作
詹姆斯認定的小説本質是對代表性生活印象的選擇和再現。生活是小説創作的源泉,經驗構成了小説的素材,這就是詹姆斯的現實主義。詹姆斯認為小説家應具有“窺一斑而見全豹”的想象能力,這是一種“由所見之物揣測未見之物的能力,揭示事物內在含義的能力,根據某一模式判斷事物整體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全面感受生活的條件,有了這一條件,你就能很好地全面地瞭解生活”。詹姆斯的這些理論代表了他對“真實性”的看法。他認為小説存在的理由在於它的逼真性,而這種逼真性既具有典型意義的真實,又要着眼於深層意義上的真實。詹姆斯自小在美國長大,他成人後除了偶爾幾次回美國探親以外一直漂泊在歐洲,他在歐洲的親身經歷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給他留下豐富的生活經驗,為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素材,同時也為他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觀察歐美社會、歐美人,為他反映社會現實的國際主題小説創作奠定了基礎,正是這種國際場景為他提供了揭示歐美社會人物性格的平台,他自己那窺一斑而見全豹的創作才能得以展現。詹姆斯他有生活在歐美社會的經驗,瞭解歐美社會,熟諳歐美人的區別。他一直想把歐洲和美國的文明進行對比,想在自己的小説世界裏以具體的形象再現歐美社會的現實—即歐洲文明與美國文明之間的衝突就是一個非常感人、非常吸引人的現實。在這種現實主義思想的支配下,在他對歐美社會產生了較深的印象之後,詹姆斯把他對生活的直接印象創作成小説,也給他的很多早期作品賦予了濃厚的現實主義色彩。他筆下的小説人物通常都來自美國,後置身於歐洲大環境中遭遇其美國文化背景與歐洲文化觀念的衝突。從《黛西·米勒》《一個美國人》到《一位女士的畫像》等等,詹姆斯小説的故事經常發生在真實的地方,人物也是對現實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真實人物的客觀描述。詹姆斯演繹了一個個美麗的故事,描寫了千姿百態的人物和人生,詹姆斯是現實主義的倡導者、實踐者、改革者。 [5] 
詹姆斯在早期作品《黛西·米勒》中運用第三人稱視角,但仍具有明顯的全知敍述和現實主義痕跡;在其中期作品《螺絲在擰緊》中採用套疊式敍事視角,運用第一人稱由多個敍事主體敍述故事,使故事更加撲朔迷離;詹姆斯在後期形成了更加成熟的單一敍事視角、雙重敍事視角及多重敍事視角的綜合運用,是作品更具現代性。 [6] 

亨利·詹姆斯人物影響

亨利·詹姆斯開創了心理分析小説的先河,他的筆下,出現了彷彿是迷宮般的普通人的內心世界。
20世紀初,詹姆斯接連發表《鴿翼》、《使節》和《金碗》3部長篇小説,使他的創作達到高峯。在蘭登書屋(Random House)1996年評選的20世紀百佳英文小説中,詹姆斯就憑藉這三部小説榜上有名,且都排名靠前。這些小説大多頌揚美國資產階級高尚的品德。詹姆斯被譽為西方現代心理分析小説的開拓者。 [5] 
2023年8月24日,編劇的穿越時空題材科幻愛情片《野獸》發佈海報。 [9-10] 

亨利·詹姆斯人物評價

以歐洲人的眼光來看,詹姆斯是個跨越國界的“文學大師”,但他的藝術風格與馬克·吐温的文學傳統背道而馳,所以他在世時,鍾情於他的美國讀者為數不多。馬克·吐温酷愛富有鄉土色彩的民眾口語,詹姆斯則愛用晦澀難懂的副詞和長句,堆砌比喻,對話過分雕琢,意思含糊不清。因此,他和他的作品一度受到指責,直到兩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出現了“第二次文藝復興”時,作為小説家和批評家的詹姆斯才受到充分重視。他被公認為美國一位傑出的心理現實主義小説家。——廈門大學英文系教授楊仁敬 [7] 
他寫戲劇不是很成功,但寫小説卻極為拿手,善於創造模稜倆可的情節,使讀者費腦筋,但因此也可被永無休止地讀下去。他的那些豐富的作品,寫出來就是為了要人慢慢回味、細細分析的。——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 [8] 
參考資料
  • 1.    (美)羅伯特·哈欽斯(RobertM.Hutchins),(美)莫蒂默·艾德勒(MortimerJ.Adler)主編,西方名著入門  2  文學,商務印書館  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公司,1995.06,第651-652頁
  • 2.    楊仁敬著,簡明美國文學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07,第163-164頁
  • 3.    劉瓊著.世界文學專題研究:文本與影像的相遇: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12:76
  • 4.    王軍. 淺析亨利·詹姆斯小説中的歐美文化衝突與融合[J]. 北方文學, 2018, (33):69-70,73.
  • 5.    段軍霞,張月娥,石卉著.20世紀英國小説流派研究:新華出版社,2013.12:第7-10頁
  • 6.    郭文紅, 王躍洪. 論亨利·詹姆斯的敍事視角[J]. 文學教育, 2019, (2):27-29.
  • 7.    楊仁敬.20世紀美國文學史:青島出版社,2000年12月:35
  • 8.    羅文敏,韓曉清,劉積源編著.外國文學經典導論:民族出版社,2013.03:162
  • 9.    《野獸》發佈海報,將亮相威尼斯、多倫多、紐約電影節。  .守望好萊塢.2023-08-24[引用日期2023-08-24]
  • 10.    野獸 (豆瓣)  .豆瓣電影[引用日期2023-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