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魏武侯與諸大夫浮於西河

鎖定
《魏武侯與諸大夫浮於西河》是一篇散文,出自西漢文學家劉向編的《戰國策》。
作品名稱
魏武侯與諸大夫浮於西河
創作年代
西漢
作品出處
《戰國策》
文學體裁
散文
編    者
劉向

魏武侯與諸大夫浮於西河作品原文

魏武侯與諸大夫浮於西河,稱曰:“河山之險,豈不亦信固哉!”王鍾侍王,曰:“此晉國之所以強也。若善修之,則霸王之業具矣。”吳起對曰:“吾君之言,危國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危也。”
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説乎?”吳起對曰:“河山之險,信不足保也;是伯王之業,不從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險也,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夫夏桀之國,左天門之陰,而右天溪之陽,廬、繳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險也,然為政不善,而湯伐之。殷紂之國,左孟門而右漳、釜,前帶河,後被山。有此險也,然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且君親從臣而勝降城,城非不高也,人民非不眾也,然而可得並者,政惡故也。從是觀之,地形險阻,奚足以霸王矣!”
武侯曰:“善。吾乃今日聞聖人之言也!西河之政,專委之子矣。” [1] 

魏武侯與諸大夫浮於西河作品譯文

魏武侯和大臣們乘船在西河上游玩,魏武侯讚歎道:“河山這樣的險峻,邊防難道不是很堅固嗎!”大臣王鍾在旁邊陪坐,説:“這就是晉國強大的原因。如果再修明政治,那麼我們魏國稱霸天下的條件就具備了。”吳起回答説:“我們君主的話,是危國言論;可是你又來附和,這就更加危險了。”
武侯很氣憤地説:“你這話是什麼道理?”吳起回答説:“河山的險是不能依靠的,霸業從不在河山險要處產生。過去三苗居住的地方,左有彭蠡湖,右有洞庭湖,岐山居北面,衡山處南面。雖然有這些天險依仗,可是政事治理不好,結果大禹趕走了他們。夏桀的國家,左面是天門山的北麓,右邊是天溪山的南邊,廬山和嶧山在二山北部,伊水、洛水流經它的南面。有這樣的天險,但是沒有治理好國政,結果被商湯攻破了。殷紂的國家,左邊有孟門山,右邊有漳水和滏水,前面對着黃河,後面靠着山。雖有這樣的天險,然而國家治理不好,遭到周武王的討伐。再説您曾經親自率領我們佔領、攻陷了多少城邑,那些城的牆不是不高,人不是不多,然而能夠攻破它們,那還不是因為他們政治腐敗的緣故嗎?由此看來,靠着地形險峻,怎麼能成就霸業呢?”武侯説:“好啊。我今天終於聽到明哲的政論了!西河的政務,就全託付給您了。” [1] 

魏武侯與諸大夫浮於西河作品評析

古往今來的社會興衰,關鍵因素是國家的政務是否清明、制度是否進步。至於地形、自然災害之類的原因只是枝節問題。同一個中國,改革開放前後就是兩個不同的面貌,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國家之間自然資源相差不大,但強弱興衰各有不同,其中的關鍵因素是制度不同。所以制度的進步才是國家興盛的關鍵。
吳起非常善於説服君王,首先他以驚人之語抓住了聽眾的心,他居然説君主的話是危國之言,這確實是很好的開場白。然後他列舉三苗、夏桀、殷紂雖有地理天險但由於國家不能治理而亡國的先例,最後現身説法,從聽眾的親身經歷再次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整個論證具有事實和邏輯的強大力量,聽後不能不折服於吳起的雄辯與高見。 [2] 

魏武侯與諸大夫浮於西河作品出處

《魏武侯與諸大夫浮於西河》出自《戰國策 [1] 
戰國策 戰國策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是第一部)又稱《國策》。是戰國時期遊説之士的著作。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bǎi hé)的鬥爭。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衞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約12萬字。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滅範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即策士〕遊説之辭的彙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這部書有文辭之勝,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佔有重要地位。
《戰國策》是我國一部優秀散文集,它文筆恣肆,語言流暢,論事透闢,寫人傳神,還善於運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來説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濃厚的藝術魅力和文學趣味。《戰國策》對我國兩漢以來史傳文政論文的發展都產生過積極影響。

魏武侯與諸大夫浮於西河編者簡介

劉向(約前77—前6)又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中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説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生平事蹟見《漢書》卷三十六。 [3-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