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鬧洞房

(中國民間習俗)

鎖定
鬧洞房又稱“吵房”,在迎親的當天晚上進行。做法是先由小姑送燈,早早抱學生。送罷燈,無論長輩、平輩、小輩,聚在新房中,祝賀新人,有“三日無大小”、“鬧喜鬧喜,越鬧越喜”之説。
中文名
鬧洞房
目    的
能驅逐邪靈的陰氣,增強人的陽氣
起始時間
先秦漢代時期
來    歷
驅邪避災

鬧洞房習俗

鬧洞房是“三天不分大小”,新郎新娘賀喜取樂的一種方式。通常在婚宴後的晚上進行。至時,親友不分輩分長幼,聚於新房中嬉鬧。
鬧房結束後,還要讓新娘擀麪條,製作子孫湯,認為可白頭偕老,子孫滿堂。新娘接着喂牲口,象徵接替家務,同心協力,共同致富。

鬧洞房來歷

洞房花燭夜,長夜燃明燈,新娘開櫃,新娘開櫃,新郎試鞋,夫妻對話,窗外偷聽的耳貼牆壁,若得其一言半語,常為人們傳揚多年。
上古把婚禮視為幽陰之禮,不奏音樂,人們也不祝賀。周代以前,結婚儀式並不熱鬧。《禮記·郊特牲》雲:“婚禮不用樂,幽陰之義也。婚禮不賀,人之序也” [1]  。到了秦漢這樣熱衷享樂的時代,婚禮不賀的狀況並沒持續下去。到漢宣帝五鳳二年八月,詔曰:“夫婚姻之禮,人倫之大者也。酒食之會,所以行禮樂也。今郡國二千石,或擅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酒食相賀召。由是廢鄉黨之禮,令民亡所樂,非所以導民也。……勿行苛政。”這是我國首次以政令的形式對婚禮不賀的否定,從此婚姻相賀便逐漸傳襲下來。
洞房花燭 洞房花燭
關於鬧房習俗的來歷,源於驅邪避災。相傳,很早以前紫微星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個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隨在一夥迎親隊伍之後,他看出這是魔鬼在伺機作惡,於是就跟蹤到新郎家,只見那女人已先到了,並躲進洞房。當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進入洞房時,紫微星守着門不讓進,説裏面藏着魔鬼。眾人請他指點除魔辦法,他建議道:“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勢眾,魔鬼就不敢行兇作惡了。”於是,新郎請客人們在洞房裏嬉戲説笑,用笑聲驅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時分,魔鬼終於逃走了。可見,鬧房一開始即被蒙上了驅邪避災的色彩。
上古時期通常是盲婚啞嫁,不僅缺少婚前交往,甚至素未謀面。雙方特別是新娘,缺乏男女交往和作為主人家招呼客人的經驗,新人往往陷入不知道怎麼跨越僵持尷尬氣氛而親近對方的困惑。鬧洞房有着一個迫使新郎新娘相互配合的過程和必須親近依賴對方才能過關的感覺,而這些不得已、半推半就,實際上幫助了他們自己更快進入夫妻的角色。

鬧洞房形式

鬧洞房驅邪的風俗南北各地均有。新人入洞房前,長江中下游地區,新郎前一晚就須睡在洞房,事先請兩名女 童手執紅燭將新房內照一遍;天津人則請吹打班子在新房內吹打,以求吉利。新人入房後,驅房內邪氣依然十分重要。諸如在東漲,新郎進屋後要象徵性地向新房四角各射一箭,或手執單刀朝每個角落虛砍一刀,並歌曰:“一砍妖,二砍怪, 三砍魔鬼壞腦袋,四砍喪神快離開,笑看麒麟送子來。”更普遍的習俗是在新房內置長明燈。所謂“洞房花燭夜”説的就是這個意思。有學者研究説,“聽房”習俗,實質上也是防鬼怪進入洞房的一種保護措施。

鬧洞房新説

鬧房,無論是純民間習俗也好,故事傳説也罷,它畢竟也屬於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應該有選擇性的保留和發揚才對。婚姻,無論對誰而言,畢竟是人生之大喜、人生之大事。人都很忙,平時很少有機會一塊聚聚,鬧房倒不失為一種很好的交流與敍舊的好機會。作為親朋好友,平時小事很難聚頭,但是親朋好友的婚姻大事,一般都不會怠慢,那就索性藉此機會好好的鬧一鬧,只要鬧的有分寸、鬧的有文化,鬧出親情、鬧近了距離,我認為鬧房還是很值得地。

鬧洞房避免難堪

中國的傳統婚禮大家都喜歡鬧洞房。但有時往往一不注意就鬧得不開心了,這是大可不必的。
為了避免洞房出現難堪,新郎新娘最好事先準備一些節目,如唱歌、跳舞、舞蹈或小魔術、笑話等自己擅長的小節目。
如果實在找不出表演節目也不要緊,你可以事先準備一些迷語、對聯,並説好答不出者表演節目,這樣就能順水推舟地把節目轉移到別人身上。
鬧洞房時,一般都要講講羅曼史,你不妨事先理頭緒,把要講的內容想好。
在洞房裏,新郎、新娘要積極配合,協調行動。特別是新郎,一定要時刻注意為新娘解圍,別讓她陷入難堪的境地。

鬧洞房爭議

2014年11月,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手機騰訊網對21155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9.2%的受訪者都曾經歷過“鬧洞房”,60.9%的受訪者直言並不喜歡“鬧洞房”婚俗。 [2] 
儘管“鬧洞房”在傳統社會婚姻關係中具有積極作用,但在當下社會,這種作用已經不再明顯。調查中,74.3%的受訪者認為“鬧洞房”無助於促進婚姻關係,17.0%的受訪者認為會有負面影響 [2] 
一些地方的“鬧洞房”存在什麼問題?有部分認為是鬧的分寸掌握不好,造成不愉快。也有覺得一些做法太低俗。其他還有“假鬧變成真為難,引發糾紛”,“讓新人筋疲力盡,得不償失”。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