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洪

(近代研究院)

鎖定
高洪(1880—1935),字容齋,號綿谷山人,山西長子人。
中文名
高洪
國    籍
中國
籍    貫
山西長子
出生日期
1880年
逝世日期
1935年
容齋
綿谷山人

高洪簡介

光緒三十年(1904),被選送到日本東京鐵道學堂留學,次年,在日本加入山西同鄉會,積極為《晉學報》撰稿,宣傳進步思想。歸國後,執教於長子縣高等小學堂,提倡“女學”與“天足”。後投身於省城的實業教育,執教於山西鐵路學堂、實業學堂,被選為山西省諮議局議員。辛亥革命後,當選為山西省臨時省議會議員,不久被推選為省議會副議長。民國2 年(1913),參與同成鐵路(大同至成都)公司的創建作。民國8 年(1919),出任新創設的省統計處處長,親自主持調查、統計,前後歷時10 年編纂成全省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人口、氣候等資料,並彙編成冊。同時兼任省國民教育補習教材編纂會會長、國語研究會會長。他主編的《國語報》刊行全省。他還舉辦了注音字講習會,講授語音知識,為推動漢語讀音統一作出了貢獻。曾於太原籌置長子縣會館。將乾隆《潞郡舊聞》書稿自費鉛印500 部,並親為寫序,分贈各地。民國13 年(1924)任國會參議員時,反對曹錕賄選,堅拒“冰炭費”,棄權歸裏,潛心研究曆法,著有《曆法私議》一書。民國21 年(1932)7 月,與郭寶清、馬駿、連天祥等集資創辦上黨聯立鄉村師範學校,被推選為董事長。積極聯絡革命人士王中青、史紀言、趙樹理等來校主持校務工作,為後來的抗日戰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高洪嗜圍棋,奕理極深,並擅長書法,尤工行草,兼及隸篆;晚年致力於古籀文、金文、甲骨文研究,終生不輟。 [1] 

高洪人物成長

高洪艱苦的青少年時期

高洪出身寒微,其先世於明朝末年為逃避戰亂災荒,由山東省遷到山西上黨地區,落籍長子,累世農耕,不獲小康。出生之年正值清末,政治腐敗,外患頻仍,民生凋敝,上黨地區幾度荒旱,家計益形窘迫。高洪6歲時父親病歿,家裏生活更加艱難,全賴寡母一人苦苦支撐,將其撫養成人。母親雖系普通農婦,然治家甚嚴,沉毅果決,敦睦鄰里,共度時艱。她克勤克儉,節衣縮食,督課其子讀書向學不遺餘力,傾全力支持其學業。加以高洪本人穎敏嗜學,博覽強識,憂國傷時,奮發圖強,不數年,歲科兩試,名列前茅,補為廩膳生員。廢除科舉後,1904年(光緒30年)山西省奉令選派科甲出身優秀士子50人,官費留學日本,高洪順利入選,成為山西省首批官費留日學子之一,亦為本縣官派出國留學第一人。至日本,入東京鐵道學堂。其時反清革命運動方興未艾,國外科學文化、政治經濟日新月異,都給他思想上以深遠影響,於是毅然加入同盟會,成為孫中山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堅定追隨者,積極參與了流日學生山西同鄉會的革命活動,為《第一晉話報》等革命刊物撰稿,宣傳革命。

高洪感恩母親

對於自己的成長,高洪特別感恩於其母。為報答寡母在極其艱難困苦的境遇中培養撫育之恩,曾於1916年其母60壽誕之日,邀集各界友好,舉行大型壽誕慶典。消息傳出,大總統黎元洪及民國政要徐世昌等人,也分別以國民政府或個人名義送來總統“褒獎狀”及賀帳、賀聯等多宗。事後又將趙戴文等多人所撰壽序、壽文,以仿古線裝本印成《高府宋太夫人壽文集》一書,分送鄉黨及友人,以為紀念。

高洪留學歸來服務桑梓

高洪於1909年留學歸來。為開啓民智,返鄉後積極投身於教育事業,執教於縣立高等小學堂。在授課中向學生積極介紹海外新知,開拓其視野,宣傳反封建民主思想。聯絡業界同人,大力提倡“女學”、“天足”,贊助縣內女子求學,親自動員族中堂妹、侄女等親友中女子不纏足,入學求知,增長文化。在其積極倡導下,不少親友中已經纏足之青年女子也放足入學,這批女子後來大多又到太原長治等處女子師範深造,成為縣內女子教育的先行者。
其後,高洪又至省城太原,投身於新興實業教育,先後執教於山西鐵路學堂、實業學堂,並廣泛聯繫社會各方賢達人士,其社會影響也與日俱增,成為諮議局 [2]  議員。其時,諮議局雖系清廷御用機構,但許多同盟會員、革命志士也滲入其中,成為一種特殊的政治鬥爭場所。

高洪人物生平

高洪當選議員

武昌起義,太原響應,1911年10月29日,山西同盟會發動新軍起義,擊斃巡撫陸鍾琦,推翻滿清地方政權。當天在諮議局召開緊急會議,推舉閻錫山為都督,組成軍政府。諮議局中立憲派議員在形勢逼迫下,也一致同意。但其後清軍反撲,閻錫山放棄太原遠走包頭,清廷派張錫鑾為山西巡撫鎮壓革命,守舊勢力死灰復燃,諮議局又在立憲派把持下恢復原狀。直到南北議和達成協議,諮議局才終於土崩瓦解不復存在。而這時,一批守舊政客、紳士又趁機成立“國民公會”代替諮議局,自稱民意機關。1912年初,河東軍政分府兵馬節度使、著名同盟會員王用賓趕來太原,倡議取消國民公會,組織臨時省議會,在留住省城各縣人士中,每縣選一人為議員,組成正式民意機關。當時,守舊人物不少已逃離太原,所以臨時省議會中新派革命力量大增。高洪積極參與其事,當選議員。

高洪當選副議長

同年,根據民國政府選舉條例,籌備山西省首屆議會選舉。年末,經初選、複選,選出正式議員120人,候補議員120人。高洪當選為正式議員。其時,閻錫山取得袁世凱信任,已攫取了山西省軍政大權,急欲控制省議會,遂多方干預,安排其黨羽競爭正副議長席位。對議會正副議長,各方均矚意於三道平分權益,閻即內定擁閻派雁門道杜上化、冀寧道賈景德、河東道王某(佚其名)為正副議長人選。然賈景德原在外省謀事,辛亥革命大局已定方回省投靠閻錫山,社會聲望不高。且其為人諂上而驕下,官僚氣十足,不得眾望;多數議員對於冀寧道人選均矚意於高洪。賈無奈,於選舉前,一方面求見高洪,乞求其放棄競選;一方面指使黨羽胡某散佈流言,並在《唐風報》上刊文,詆譭高洪,謂其“不孚眾望”“難當大任”。為此,高洪訟之於法院,結果胡某潛逃,賈之圖謀未能得逞。河東道王某,也未能當選,而選出張端(平陸縣議員)。最終,杜上化當選議長,高洪、張端當選副議長。後來杜上化又與閻錫山發生矛盾,所以閻錫山完全控制第一屆省議會的圖謀,未能得逞。

高洪歡迎孫中山蒞並視察

在此期間,高洪還參與了山西省辛亥革命史上的一件盛事:歡迎孫中山蒞並視察。
1912年4月,孫中山根據南北和議有關條款,辭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務,同年8月24日應袁世凱之邀,至北京共商國是。山西省同盟會乘便邀孫先生蒞並視察。9月18日,孫中山乘專車至太原,21日離去。三天內與晉省全體同盟會員、各界羣眾、山西省高級軍政人員等會見、演講,進行了許多革命宣傳活動和調查研究工作,事後並與各方人士分別合影留念。

高洪政壇蒙塵,空留感嘆

辛亥革命後,高洪進入山西政界,前後大致有四種身份:第一屆省議會副議長;國會參議員;山西省政府統計處處長;山西省綏靖公署參議。此外,還曾充任省臨時議會議員和北洋系省長孫發緒組織的“山西省地方自治促進會”的評議委員等,不過都很短暫,無大影響。
山西省第一屆省議會成立之初,由於推翻帝制之後的某種民主空氣,加以閻錫山未能完全控制,尚能依法行使某些權責,特別在興利除弊、彈劾貪官污吏方面,曾提出不少積極議案,大會通過後移交省政府通令執行,有幾個劣跡昭著者受到了查處。但後來這類議案轉到省署,逐漸被擱置拖延,最後以“派員查辦,無甚實據”為由,不了了之。特別是1914年袁世凱復闢帝制時,更與閻錫山形成尖鋭矛盾。
1913年,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失敗,各省同盟會員所任都督均被撤換,而閻錫山反於1914年5月,被袁世凱授予“同武將軍”稱號,實際上成為袁復辟帝制的幫兇。省議會羣情激憤反對帝制,而閻卻指使其爪牙以“共和與帝制有國會兩院決定,省議會無權提議”為由,加以阻止。高洪與杜上化、張端等不為所動,主持議會開會,形成議案,付諸表決,結果反對帝制者居絕對多數。而後領銜通電全國各省議會,呼籲一致反對袁世凱稱帝。此舉閻錫山十分不滿。不久,奉袁世凱之命,將省議會武力解散。
1916年,袁世凱死後由黎元洪任大總統,通令各省召集第一屆省議會復會。復會後,閻錫山欲賄賂議員選其嶽叔丈徐一清為國會參議員,事情敗露未達目的,乾脆置省議會於不顧。省議會的議案移文概不執行,應提交省議會審議的議案也不提交,一切獨斷專行,省議會落得形同虛設。
在這種情勢之下,高洪身為議會副議長而無所作為,思想上極端苦悶,曾給友人寫了這樣一副對聯相贈:
“尊前時復中清聖,燈下還能讀漢書。”
這副聯語,是他個人心跡的表述,也是當時政局黑暗的寫照。拖延至1918年,第二屆省議會選出,第一屆省議會宣告解散,結束了他的省議會副議長的政治生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