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山兀鷲

鎖定
高山兀鷲又稱喜馬拉雅禿鷲, [13]  是隼形目鷹科兀鷲屬的大型猛禽動物, [14]  高山兀鷲成鳥頭頸部裸露,有少量髮狀黃白色羽毛,頸下部帶污白色絨羽,頸基部具有皮黃色的披針形族羽;背和翼上覆羽淡黃褐色具不規則褐斑,飛羽深褐色;下體淡皮黃色;虹膜黃褐色,啄和腳青灰色。幼鳥頭部褐色,絨羽較多;上體暗褐色具有淺皮黃色羽幹紋,飛羽黑褐色;下體棕褐色具淺茶色羽幹紋。 [15] 
高山兀鷲分佈於中亞至中國西部,在中國繁殖於西部高原地區,為留鳥,棲息於海拔2000米到6000米的高原和高山地區。高山兀鷲常單活結成十幾只小羣, [16]  善翱翔,嗅覺和視覺敏鋭,雖然體形巨大,但一般不攻擊活的動物,裸露的頭頸部和強壯的喙部可以方便地探入大型動物屍體的體腔內撕扯腐肉而不至沾污羽毛。高山兀鷲主要以食屍體和腐肉等為食。 [18]  高山兀鷲繁殖期在2-5月,營巢於懸崖上的巖壁凹處,每窩產卵1枚,常單獨成對繁殖,有時也見4-5對在一起繁殖。 [17] 
高山兀鷲是世界上飛得最高的鳥類之一。 [19]  高山兀鷲依賴死去的家畜和天葬中的屍體作為食物,而虔誠的藏族佛教徒也將天葬台周邊的神鷲視為“格龍”比丘的化身,當作死亡儀式上靈肉分離的關鍵角色而敬之有加。 [20]  高山兀鷲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近危(NT),也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2] 
中文名
高山兀鷲 [11] 
拉丁學名
Gyps himalayensis
別    名
黃禿鷲
外文名
Himalayan Griffon
國際瀕危等級
近危(NT) [2] 
中國動物保護等級
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8]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鷹形目 [5] 
鷹科
兀鷲屬
高山兀鷲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科
禿鷲亞科
亞    種
無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Hume,1869

高山兀鷲形態特徵

高山兀鷲屬大型猛禽。頭和頸上部被有淡黃色針毛,到下頸羽毛逐漸變白和變成絨羽,頸基部有長而呈披針形的簇羽形成領翎圍繞在頸部,淡皮黃色或黃褐色,具有中央白色羽軸紋。背和翅上覆羽淡黃褐色,羽毛中央較褐,形成一些不規則的褐斑,外側大覆羽、飛羽和尾羽暗褐色,內側次級飛羽具淡色尖端。上胸淡褐色,其餘下體淡皮黃褐色,肛區和尾下覆羽近白色,具不清晰的羽軸紋。幼鳥頭部褐色,絨羽較成鳥多。上體暗褐色,背、肩和翅上覆羽具粗著的黃白色縱紋,初級飛羽和尾羽黑褐色。下體暗褐色,具淡色羽軸紋。 [3] 
虹膜暗黃色、乳黃色或淡褐色,嘴角綠色或暗黃色,蠟膜淡褐色或綠褐色,趾綠灰色或白色。 [3] 
大小量度:體重8000-12000克;體長1200-1499毫米;嘴峯71-81毫米;翅755-805毫米;尾365-402毫米;跗蹠110-126毫米。 [3] 

高山兀鷲近種區別


高山兀鷲
體量
體重8000-12000克;體長1200-1499毫米
體重♂5750-8500克,♀6000-9200克;體長♂1100-1150毫米,♀1080-1160毫米
體重3500-5600克;體長1000-1400毫米
特徵
高山兀鷲成鳥頭頸部裸露,有少量髮狀黃白色羽毛,頸下部帶污白色絨羽,頸基部具有皮黃色的披針形族羽
成鳥頭頸部部分裸露,額至枕部具褐色絨羽;頭側眼周和耳區生有稀疏黑色毛髮狀絨羽,眉部和後頸裸露
頭頂與兩側灰白色;眼睛前面具又黑又長的黑色貫眼紋;嘴大而側扁;頦下有一簇黑色剛毛。上體黑灰色,下體乳白色;胸具黑領
圖片
高山兀鷲 高山兀鷲
禿鷲 禿鷲
胡兀鷲 胡兀鷲

高山兀鷲棲息環境

棲息於高山和高原地區,常在高山森林以上森林苔原地帶或高原草地、荒漠和裸岩地區活動。或在高空翱翔,或成羣停棲於地面或岩石上,有時也在雪線以上的高空盤旋。繁殖期多在海拔2000-6000米的山地,冬季有時也下到山腳地帶活動。 [3] 

高山兀鷲生活習性

高山兀鷲是留鳥。常翱翔於6000米高空、長時間在空中尋找動物屍體或殘骸,發現後落地撕食。它是世界上飛得最高的鳥類之一,能飛越珠穆朗瑪峯,最高飛行高度可達9000米以上。 [3] 
主要以腐肉和屍體為食,一般不攻擊活的動物。視覺極其敏鋭,常在高空盤旋尋找地面上的屍體。進食時競爭激烈,有時為了爭搶食物而相互攻擊。在食物貧乏或極其飢餓的情況下,有時也吃蛙、蜥蜴、鳥類、小型獸類和大的甲蟲和蝗蟲。 [3] 
由於較少捕食活的動物,其爪明顯退化,但趾下具有發育充分的足墊,利於其在地面上奔跑和跳動。為了從一些大型動物屍體上撕食腐肉或拖出沉重的內臟,高山兀鷲的喙進化得異常強大。另外,為適應取食屍體,尤其是將頭頸伸入動物體腔取食內臟或腐肉,其頭部和頸部的羽毛特化為短短的絨羽,在進食過程中被沾污板結後,通過與土石、草莖、灌木等摩擦恢復蓬鬆狀態,繼續發揮有效的保暖作用。頸部的基部生長的一圈較長的羽毛則構成領,象人用餐時使用的的餐巾一樣,起到防止弄污身上羽毛的作用。由於體形較大,翅膀大分寬闊,非常適合於在長時間、遠距離的翱翔飛行中節省體力,對於尋找難以得到的動物屍體十分有利。爭搶食物時,它總是伸直頭部,張開翅膀,將肩部的羽毛豎立起來,不停地向前跳動,作恐嚇的動作,以驅離其他個體。 [3] 
高山兀鷲不善鳴叫,叫聲為“嘶,嘶”或“哼,哼”的喉音。 [3] 

高山兀鷲分佈範圍

高山兀鷲世界

分佈於中亞至喜馬拉雅山脈。包括阿富汗、不丹、中國、印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馬來西亞、蒙古、尼泊爾、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泰國和烏茲別克斯坦。 [2]  [12] 
旅鳥:新加坡。 [2] 

高山兀鷲中國

喜馬拉雅山脈部分地區、青藏高原、中國西部。 [12] 
省份:西藏、青海、四川、甘肅、雲南、新疆、內蒙古、寧夏、重慶 [21] 
保護區:雪嶺雲杉、托木爾峯、六盤山(寧夏)、卧龍、天池(新疆)、阿爾金山、高黎貢山。
山脈湖泊:阿爾金山、喀喇崑崙山、崑崙山-西段、怒山、天山、準噶爾盆地、阿爾泰山山地、帕米爾高原、青海湖、北部天山山地、伊犁谷地、尤爾都斯盆地、南部天山山地、東部天山山地、東疆戈壁丘陵、東崑崙阿爾金山山地、巴音布魯克、托木爾峯南坡(瓊台蘭河)、那拉提、天山山脈、烏魯克恰提、紅其拉莆、民豐和口門子。 [3] 
2022年2月14日消息,在雲南龍陵縣首次拍攝到高山兀鷲。 [7] 
高山兀鷲分佈圖 高山兀鷲分佈圖 [2]

高山兀鷲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12月至翌年5月。通常營巢於高原、高山、峽谷的懸崖巖壁的凹處或壁龕內,經常將舊巢整修後繼續使用。巢材多取自附近地區,多為枯枝,內部鋪以柔軟物質,如動物毛髮等。巢材稀缺時,甚至拾取破舊衣物、鐵絲等築巢。每窩通常產卵1枚,卵的顏色為白色或污白色,表面光滑無斑,偶爾被有褐色斑點。有些繁殖對單獨營巢繁殖,但多數高山兀鷲在繁殖期共享巢區,巢間距離通常不太遠。 [3] 

高山兀鷲保護現狀

高山兀鷲保護級別

高山兀鷲種羣現狀

2001年認為高山兀鷲在六位數的存量是現實的。青藏高原的種羣約佔繁殖種羣的80%,估計約有230,000只,相當於約153,000只成熟個體(2009年)。假設該物種分佈範圍的其餘部分具有相似的密度,那麼對全球種羣的初步估計約為290,00 只(2009年)。基數在100,000-499,99只的範圍內,假設相當於平均66,000-334,000只成熟個體。 [2] 

高山兀鷲主要威脅

趨勢理由:該物種在其大部分分佈範圍內的種羣趨勢尚未得到很好的研究,但由於雙氯芬酸對牲畜的預期影響,預計在接下來的三代中它會下降25-29%。雙氯芬酸的獸醫使用在高山兀鷲的繁殖範圍內不太常見,因此成體不太可能接觸到,但當幼鳥遷移到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和巴基斯坦的低地地區時可能會接觸到。 [2] 
危及高山兀鷲生存的主要因素是環境污染。多年來草原地區經常進行大範圍的毒餌滅鼠,進食鼠類屍體常導致二次中毒。另外,亂捕濫獵現象在有些地區還時有發生。 [2] 

高山兀鷲相關報道

2022年1月,在雲南省保山市瓦馬鄉汶上一帶的巖山上,有上百隻高山兀鷲不時在天空中翱翔、盤旋,大部分時間停留在附近山頭上休息,吸引了不少人專程前來圍觀。 [6] 
2022年2月1日19時許,西寧野生動物園高山兀鷲夫婦“楊過”和“小龍女”在猛禽谷假山頂部產下一枚卵。經過59天的孵化,4月1日凌晨4時1分,雛鳥完全破殼。這是西寧野生動物園人工繁殖的第六隻高山兀鷲。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