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胡兀鷲

鎖定
胡兀鷲是隼形目鷹科胡兀鷲屬鳥類,別名大鬍子鷲、鬍子雕、髭兀鷲、胡禿鷲。頭頂與兩側灰白色;眼睛前面具又黑又長的黑色貫眼紋;嘴大而側扁;頦下有一簇黑色剛毛。上體黑灰色,下體乳白色;胸具黑領;嘴黑褐色;跗蹠被羽,趾蒼灰色,爪黑色。因其頦下剛毛形如鬍鬚而得名。
胡兀鷲分佈於歐亞大陸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中國分佈於新疆西部、青海、甘肅、寧夏、四川西南部及西藏地區。棲息於海拔500-4000米的山地裸岩地區。 [8]  性機警兇猛,常單獨活動,在山頂或山坡上空緩慢飛行和翱翔,搜尋地面動物屍體,經常與禿鷲、渡鴉等一起取食。 [9]  主要以大型動物屍體為食,特別喜歡腐屍和骨頭,也捕食鼠類和野兔等。繁殖期2-5月,每窩產2枚卵,卵黃色或褐色,具暗色斑。 [9]  孵化期53天。
胡兀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列為近危(NT); [10]  被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Ⅱ級保護動物;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Ⅰ級。 [8] 
中文名
胡兀鷲
拉丁學名
Gypaetus barbatus
別    名
大鬍子雕
鬍子雕
髭兀鷲
胡禿鷲
外文名
Bearded Vulture、Lammergeier、Lammergeyer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鷹形目
鷹科
胡兀鷲屬
胡兀鷲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科
兀鷲亞科
亞    種
3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護級別
近危(NT)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 [1]  [7] 

胡兀鷲形態特徵

胡兀鷲
胡兀鷲(56張)
胡兀鷲頭頂具淡灰褐色或黃白色羽毛,頭的兩側亦多為白色或黃白色,臉前面被有黑色剛毛,頭部有一條寬闊的黑貫眼紋延伸到頦部,與頦部長而硬的黑毛形成的“鬍鬚”連成一體;眼先和嘴基亦被有黑色剛毛,蠟膜剛毛基部白色。上背、短的肩羽和內側覆羽暗褐色,具皮黃色或白色羽軸紋,其餘上體黑灰色或黑褐色,具白色羽軸紋。尾長、楔形,暗褐色或灰褐色。下體橙皮黃色到黃褐色,胸部橙黃色尤為鮮亮,有時下體為白色或乳白色,但明顯的綴有棕色或紅褐色,跗蹠被羽到趾或幾乎到趾。 [2] 
幼鳥主要為暗褐色,上體具淡色羽軸紋,頭頸多為黑色,頦部有黑色“鬍鬚”。通常到4-5年時才能具有和成鳥一樣的羽色,而在此之前下體逐年變淡,但直到變為成鳥前,下體一直沒有變為棕色。 虹膜淡黃色。喙灰色,趾鉛灰色。 [2] 
胡兀鷲
胡兀鷲(3張)
胡兀鷲全身羽色大致為黑褐色。它的名字因吊在嘴下的黑色“鬍鬚“而得。頭和頸都不象禿鷲、兀鷲那樣裸露,而具有黃白色的羽毛,眼睛周圍有一圈又黑又長的眉狀斑紋——黑色貫眼紋,向前延伸與頦部,羽色非常與眾不同。 [3] 
大小量度:體重3500-5600克;體長1000-1400毫米;嘴峯51-54毫米;翅780-860毫米;尾540-630毫米;跗蹠90-100毫米。(注:♂雄性;♀雌性) [2] 
胡禿鷲成鳥頭部特寫 胡禿鷲成鳥頭部特寫
胡禿鷲幼鳥頭部特寫 胡禿鷲幼鳥頭部特寫
胡禿鷲成鳥頭部特寫 胡禿鷲成鳥頭部特寫

胡兀鷲近種區別


胡兀鷲
體量
體重3500-5600克;體長1000-1400毫米
體重8000-12000克;體長1200-1499毫米
體重♂5750-8500克,♀6000-9200克;體長♂1100-1150毫米,♀1080-1160毫米
特徵
頭頂與兩側灰白色;眼睛前面具又黑又長的黑色貫眼紋;嘴大而側扁;頦下有一簇黑色剛毛。上體黑灰色,下體乳白色;胸具黑領
高山兀鷲成鳥頭頸部裸露,有少量髮狀黃白色羽毛,頸下部帶污白色絨羽,頸基部具有皮黃色的披針形族羽
成鳥頭頸部部分裸露,額至枕部具褐色絨羽;頭側眼周和耳區生有稀疏黑色毛髮狀絨羽,眉部和後頸裸露
圖片
胡兀鷲 胡兀鷲
高山兀鷲 高山兀鷲
禿鷲 禿鷲

胡兀鷲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在海拔500-6000米山地裸岩、高寒草甸、山地乾草原、荒漠等地區。在溝壑,峽谷和草原穿插的山地亦可見到。在喜馬拉雅山,可飛越超過8000米的山峯。在非洲與亞洲的部分山地分佈較廣,但數量稀少。歷史上,在歐洲多數地區受到較大威脅而絕跡,再引入後野外種羣逐漸復壯,分佈區也在逐步擴大。 [2] 

胡兀鷲生活習性

胡兀鷲習性

胡兀鷲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很少與其他猛禽混羣。常在山頂或山坡上空緩慢地飛行和翱翔,頭向下低垂,並時常左右轉動,眼睛緊盯地面,尋覓動物屍體。由於它嗜食腐肉和骨頭,所以腳有所退化,但高而側扁的喙變得格外強大,先端鈎曲成90度,象鋼鉗一樣。依靠強大的喙從動物屍體上去撕下腐肉吞食,剝離大塊的骨頭,在岩石上摔碎後來填飽肚子,這種習性非常獨特。 [3] 
在非繁殖季節,胡兀鷲偶爾與高山兀鷲、兀鷲混羣活動,但要比兀鷲機警得多。它們發現屍體後,並不立即上前,而是先是翱翔觀察,然後落在50米以外的地方進行窺測,確認沒有危險後,才一哄而上搶食,在幾十分鐘內即可將一具龐大的動物屍體吃得只剩骨頭。 [3] 
胡兀鷲的視力很強,在視網膜的斑帶區中央凹內的視覺細胞有150-200萬個,遠多於人類在相似區域的20萬個。因此,在相同的距離內,胡兀鷲比人類看到的物體要清晰得多。在覓食過程中,胡兀鷲還會特別注意觀察烏鴉、鳶、豺、鬣狗等食屍動物的行為。當這些動物發現動物屍體時,胡兀鷲也會去分一杯羹。 [3] 
在自然界中,找到動物屍體絕非易事,需要花費很長時間,飛行很長距離。胡兀鷲採用了一種很節省能量的飛行方式——翱翔。它們展開翅膀在高原、荒漠、戈壁等的上空自在地翱翔。胡兀鷲能夠敏鋭地感知空氣中的上升氣流。上升氣流開始從地面升起時呈圓柱形,漸漸發展為蘑菇狀,此時靠近它的胡兀鷲便進入到上升氣流中,隨之持續升高,翱翔到更高、更遠的地方,而且不需要耗費很多能量。胡兀鷲是飛行的能手,為了尋找食物,一天可以翱翔9-10個小時,飛行高度達7000米以上。需要時,它們也可以藉助尾羽的活動和初級飛羽的微微轉動,在離地面3-5米的高度,作快速的貼地面飛行。 [3] 

胡兀鷲食性

主要以大型動物屍體為食,特別喜歡新鮮屍體和骨頭。有時也獵取水禽、受傷的雉雞、鶉類和野兔等小型動物。常在裸露的山頂或山坡上空緩慢地飛行搜尋食物。一般它不和其他猛禽爭搶食物,而是等在一邊,等其他猛禽吃完後,才去撿吃剩下的殘肉、內臟和骨頭,最後打掃戰場。 [2] 
胡兀鷲的食物相當特別,主要以骨頭為主。胡兀鷲的食管非常有彈性,因此它可以吞下大塊的骨頭(大至牛脊椎骨)。如果骨頭太大,胡兀鷲會叼着它飛至50至80米高然後,對準岩石讓骨頭落下,摔成可以吞嚥的大小。骨髓是它們90%的食物來源。在食物短缺的時節,它們也吃其他小型哺乳動物,甚至昆蟲,蜥蜴等。 [2] 

胡兀鷲分佈範圍

胡兀鷲世界

分佈於中國、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不丹、埃及、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法國、格魯吉亞、希臘、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哈薩克斯坦、肯尼亞、吉爾吉斯斯坦、萊索托、馬其頓、前南斯拉夫共和國、蒙古、英國、尼泊爾、巴基斯坦、巴勒斯坦領土被佔領、俄羅斯聯邦、沙特阿拉伯、南非、西班牙、蘇丹、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干達、烏茲別克斯坦、也門。 [1] 
滅絕地區: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約旦、列支敦士登、黑山、塞爾維亞。 [1] 
重引入:瑞士。
旅鳥:奧地利、保加利亞、克羅地亞、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國、吉布提、德國、韓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黎巴嫩、毛里塔尼亞、莫桑比克、納米比亞、葡萄牙、羅馬尼亞、索馬里、阿拉伯敍利亞共和國、津巴布韋共和國。 [1] 
胡兀鷲分佈圖 胡兀鷲分佈圖

胡兀鷲中國

分佈於西藏、青海、甘肅、四川、新疆、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湖北、雲南、寧夏、北京等地,除了在西藏及其附近地區較為常見外, 其他省、區均不常見,其中新疆為夏候鳥或繁殖鳥,西藏、青海、四川、雲南、甘肅為留鳥,其他地區為偶見的迷鳥。 [3] 

胡兀鷲繁殖方式

繁殖期12-次年5月。營巢於高山懸崖巖壁上大的縫隙和巖洞中,巢為盤狀,主要由枯枝構成,其內襯以枯草,細枝、棉花、廢物碎片、動物毛髮等。胡兀鷲之間常常會為爭奪最好的築巢位置而爭鬥,有時候胡兀鷲也會利用金雕留下來的舊巢。 [2]  每窩產卵通常2枚,偶爾3枚和1枚,卵為鈍卵圓形,暗灰色或污白色。孵化持續大約55至60天。孵化工作由雌雄鳥共同承擔,一般情況下,第二隻雛鳥會在第一隻破殼一週之後出殼,並且要比第一隻雛鳥小很多。這隻小雛鳥實際上只是較大雛鳥出現意外時的替補。在食物緊缺的年份,較小雛鳥有時會因缺少食物死亡,併成為較大雛鳥的充飢之物。 [2]  [4] 

胡兀鷲亞種分化

胡兀鷲(3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Gypaetus barbatus barbatus
Linnaeus, 1758
2
Gypaetus barbatus aureus
Hablizl, 1783
3
Gypaetus barbatus meridionalis
Keyserling & J. H. Blasius, 1840
[2]  [5] 

胡兀鷲保護現狀

胡兀鷲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ver 3.1:
  • 2004-2013年——無危(LC)。
  • 2014-2021年——近危(NT)。 [1]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一級。 [7] 

胡兀鷲種羣現狀

20世紀初胡兀鷲在歐洲的一些高山地區是比較常見的鳥,後來,當地人誤認為它是為害畜牧業的害鳥,甚至有人認為胡兀鷲不僅捕殺羊羣,甚至吃嬰兒,因此加以捕殺,致使其數量鋭減。加之食物資源越來越少,導致胡兀鷲處境每況愈下。60多年前,胡兀鷲在西歐的阿爾卑斯山地區就已經消失了。1913年,意大利的最後一隻胡兀鷲在阿奧斯特山谷中死去。在瑞士,胡兀鷲於1886年就已被斬盡殺絕。這種神秘的大鳥在歐洲的數量總共不足50對,大部分棲息於比利牛斯山脈的荒野之中。胡兀鷲在中國尚有一定的數量,主要棲息於青藏高原及其毗鄰地區,雖然在中國西部地區這種大型的猛禽還比較容易見到,但數量也在逐漸減少。 [3] 
20世紀末,一個精心設計的胡兀鷲再引入計劃被實施,瑞士選擇格勞賓登州的國家公園作為胡兀鷲的棲息地,除瑞士之外,奧地利、法國、意大利和德國也參加了這項計劃。1987年第一批胡兀鷲在奧地利放歸自然,一年以後,其中一隻飛行了600公里,到法國境內棲息。 [4]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