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原委陵菜

鎖定
高原委陵菜(學名:Potentilla pamiroalaica Juz.)是薔薇科、委陵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粗壯,圓柱形。花莖通常上升,稀直立,被白色伏生柔毛。基生葉為羽狀複葉,有小葉3-5對,葉柄被白色伏生柔毛,小葉對生或互生,小葉片卵形或倒卵長圓形,莖生葉1-2;基生葉托葉褐色膜質,外面被白色絹毛,莖生葉托葉草質,綠色。花序疏散,少花,花梗密被伏生柔毛;萼片三角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花瓣黃色,倒卵形;花柱近頂生,基部稍膨大。瘦果光滑。 [1] 
分佈於中國新疆、西藏;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也有分佈。 [1]  生於海拔3300-4700米的山坡、河谷陰處、山地草甸草原、林緣草甸、高寒草原及高山座墊植被中。 [1]  [5] 
高原委陵菜莖葉柔軟,各類家畜均樂食,尤以犛牛和馬最喜食,羊挑食花序,適口性好。 [5] 
中文名
高原委陵菜
拉丁學名
Potentilla pamiroalaica Juz. [2] 
別    名
帕米爾委陵菜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薔薇目
薔薇科
委陵菜屬
高原委陵菜
命名者及年代
Juz.,1941

高原委陵菜形態特徵

高原委陵菜
高原委陵菜(6張)
多年生草本。根粗壯,圓柱形,根莖常有數個分枝,殘存多數褐色枯死托葉。花莖通常上升,稀直立,高5-22釐米,被白色伏生柔毛,下部彼毛近於伸展。基生葉為羽狀複葉,有小葉3-5對,極稀小葉接近掌狀排列,間隔0.3-0.5釐米,連葉柄長3-10釐米,葉柄被白色伏生柔毛,小葉對生或互生,無柄,上部小葉大於下部小葉,小葉片卵形或倒卵長圓形,通常長0.5-1.3釐米,寬0.3-0.7 釐米,邊緣羽狀深裂,裂片長圓帶形,頂端圓鈍,邊緣平坦,靠近,常微彎曲,上面綠色或灰綠色,密被白色伏生柔毛,下面密被白色絨毛,脈上密被白色絹狀長柔毛,莖生葉1-2;基生葉托葉褐色膜質,外面被白色絹毛,稀以後脱落幾無毛,莖生葉托葉草質,綠色,卵形或卵披針形,全緣。 [1] 
花序疏散,少花,花梗長1.5-3釐米,密被伏生柔毛;花直徑1.2-1.5釐米;萼片三角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頂端急尖或漸尖,副萼片披針形或橢圓披針形,頂端圓鈍,比萼片短稀近等長;花瓣黃色,倒卵形,頂端微凹,比萼片長;花柱近頂生,基部稍膨大。瘦果光滑。 [1] 

高原委陵菜近種區別

高原委陵菜與絹毛委陵菜Potentilla sericea L.)較為相近,但植株常有數個短縮叢生的根狀莖,花莖和葉柄伏生柔毛,小葉裂片較為靠近,邊緣平坦,下面白色絹狀柔毛較疏,白色絨毛可見,莖生葉托葉常全緣,可以區別。 [1] 

高原委陵菜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新疆、西藏;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也有分佈。 [1] 
生於海拔3300-4700米的山坡、河谷陰處、山地草甸草原、林緣草甸、高寒草原及高山座墊植被中。 [1]  [5]  高原委陵菜具有耐寒、耐瘠薄的特點,適宜的土壤為高山草甸土;是高山草地植被中重要的種類之一。在帕米爾高原海拔4300-4700米的高山座墊植被中,它作為建羣種與中亞早熟禾Poa litwinowiana)、羊茅狀早熟禾Poa festucoides)、雪地棘豆Oxytropis chionobia)、多葉棘豆Oxytropis chiliophylla)等組成草地型,在海拔 4000-4400米的高山平緩地帶,它則與崑崙早熟禾、多葉棘豆組成高寒草原草地;在崑崙山海拔3800-4200米的高寒草甸中為常見種。由高原委陵菜建羣的草地草層低矮,匍匐狀,高僅2-15釐米,蓋度35-80%。 [5] 

高原委陵菜生長習性

高原委陵菜約於5月初萌發,7月上旬開花,8月底開始枯黃,生長期短。 [5] 

高原委陵菜主要價值

高原委陵菜莖葉柔軟,各類家畜均樂食,尤以犛牛和馬最喜食,羊挑食花序,適口性好,屬中等牧草。 [5] 

高原委陵菜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20)》——數據缺乏(DD)。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