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雪地棘豆

鎖定
雪地棘豆(學名:Oxytropis chionobia Bunge)是豆科、棘豆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粗壯。莖縮短,叢生,被銀白色柔毛,密被枯萎葉柄。輪生羽狀複葉;托葉膜質,寬卵形;葉柄與葉軸密被白色柔毛;小葉10-12輪,每輪4-6片,狹卵形、披針形,兩面密被絹狀柔毛。總狀花序2花或1花、稀3花;苞片披針形,被白色或黑色柔毛;花萼筒狀,密被白色綿花,並混生黑色短柔毛,萼齒線狀披針形;花冠紫藍色;子房被毛,胚珠18-22。莢果薄革質,長圓狀橢圓形,微膨脹。種子圓腎形,棕色。 [1] 
分佈於中國新疆;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也有分佈。 [1]  多生於較強石質化的高寒草甸土和高山草原土上,也見於高山裸石區。 [6] 
雪地棘豆犛牛和羊樂食,馬也採食。在植物種類貧乏的高山草地上它是夏季主要的飼用植物之一。 [6] 
中文名
雪地棘豆
拉丁學名
Oxytropis chionobia Bunge [2]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豆目
豆科
棘豆屬
雪地棘豆
分佈區域
中國、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命名者及年代
Bunge,1874

雪地棘豆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2-6釐米。根粗壯,根徑3-8毫米。莖縮短,叢生,被銀白色柔毛,密被枯萎葉柄。輪生羽狀複葉長1-3釐米;托葉膜質,寬卵形,於中部與葉柄貼生,於中部彼此合生,分離部分三角形,先端尖,被貼伏白色柔毛;葉柄與葉軸密被白色柔毛;小葉10-12輪,每輪4-6片,狹卵形、披針形,長1-3毫米,寬0.5-1.5毫米,兩面密被絹狀柔毛。 [1] 
總狀花序2花或1花、稀3花;總花梗略短於葉,或與之等長,密被開展銀白色柔毛,上部混生黑色柔毛;苞片披針形,長4-7毫米,被白色或黑色柔毛;花長22毫米;花萼筒狀,長12-15毫米,密被白色綿花,並混生黑色短柔毛,萼齒線狀披針形,長約4毫米,先端鈍;花冠紫藍色,旗瓣長16-22毫米,瓣片卵形,寬約8毫米,先端2淺裂,翼瓣長15-17毫米,瓣片先端擴展,截形,龍骨瓣長14-16毫米,喙長0.5-1毫米;子房被毛,胚珠18-22。莢果薄革質,長圓狀橢圓形,微膨脹,長13-20毫米,寬5-7毫米,喙長2毫米,腹面具溝,背面龍骨狀突起,密被白色短柔毛和黑色短柔毛,隔膜寬2-3毫米,不完全2室。種子圓腎形,長2毫米,棕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1]  [3] 

雪地棘豆生長環境

雪地棘豆是一種寒中生小豆科牧草,高寒草原、高寒草甸草地的建羣種或主要伴生種。它適宜於寒冷而濕潤的高山氣候,具有較強的抗寒性,多生於較強石質化的高寒草甸土和高山草原土上,也見於高山裸石區。在天山北坡海拔3000-3400米的高山地帶,雪地棘豆常伴生於由嵩草綠葉委陵菜Potentilla gelida)等幾種植物組成的高寒草甸草地,地表多碎石覆蓋,草層低矮,高不過10釐米,羣落覆蓋度25-40%;在天山南坡海拔3000-3600米的高山區,它做為主要伴生種參與到由嵩草、細果苔草組成的高寒草甸草地,草層高 10—20 釐米,覆蓋度 65—90%;在崑崙山海拔3600-3800米的北向緩坡和3600-4200米的陽坡、半陽坡上它常伴生於由穗狀寒生草茅、紫花針茅、新疆銀穗草等植物組成的不同高寒草原草地中;在帕米爾海拔4700米左右的高山帶,它以建羣種與帕米爾委陵菜羊茅狀早熟禾Poa festucoides)等組成高寒草原草地,主要伴生植物有阿克點地梅(Androsace akbaitalensis)、鱗葉點地梅(Androsace squarrosula)、薹草Carex sp.)、毛葶藶Draba eriopoda)、高山唐松草Thalictrum alpinum)等,草層低矮,大多呈墊狀,高3-8(15)釐米,總蓋度50%左右。 [6] 

雪地棘豆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新疆精河、博樂和伊犁等地;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也有分佈。 [1] 

雪地棘豆生長習性

雪地棘豆的生育期在各地區有一定的差異,一般花期6-7月,果期7-8月;在中國新疆,通常於5月底開始萌發,7月初開花,9月植株枯黃。 [1]  [6] 

雪地棘豆主要價值

雪地棘豆生活力強,耐踐踏,犛牛和羊樂食,馬也採食。在植物種類貧乏的高山草地上它是夏季主要的飼用植物之一,屬良等牧草。 [6] 

雪地棘豆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20)》——無危(LC)。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