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仁峒

鎖定
高仁峒(1840-1907),龍門派二十代傳戒律師。法名明峒,字云溪,號壽山子。 [3]  山東濟寧任丘人,少時家貧到店鋪做學徒,15歲喪父,19歲到山東蒙山道觀出家,其自言是厭惡浮沉出家,也有傳言是因失金逃入道門中。1877年,移居北京白雲觀,同年推任白雲觀監院。1881年繼任為白雲觀住持。他任住持期間,白雲觀聲勢達到了頂峯,影響力遍及全國,曾多次開壇傳戒,弟子有三千多人。 [1]  著有《雲水集》。
中文名
高仁峒
別    名
法名明峒,字云溪,號壽山子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山東濟寧
出生日期
1840年
逝世日期
1907年
職    業
道士
主要成就
龍門派二十代傳戒律師
著    作
《雲水集》

高仁峒“總道教師”

高仁峒性喜交遊,為人以符篆咒語驅鬼招神,治病祛邪,占卜未來之事,皆異常靈驗,故在京城頗有威望。1882年時,他開壇演戒百日,求戒者四百餘人。特別是他與宮廷太監劉誠印為同門師兄弟,交情深厚,傳言通過劉的推薦,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賞識和眷顧,還與大太監李蓮英結成了異性兄弟。傳説,高以進獻長生不老術得到慈禧太后的信任,因此慈禧能老而不衰,能駐顏且健步,因此被招進宮廷,取得資本。當時還有傳言慈禧太后以高仁峒為其替身代為修道,並稱之為老神仙,因高仁峒身材高大,鬚髮濃密,慈禧太后戲稱其為毛道士。因此高仁峒在晚清常出入宮廷,往往停留數日之久。1889年,慈禧太后攜光緒帝到白雲觀玉皇殿上香,封高仁峒為“總道教師”。他還仿效清初全真教龍門派第七代嗣師王常月收納康熙皇帝承戒皈依的先例,特意起課卜卦,慫恿慈禧太后先後讓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承戒皈依,以便大清脈氣為神靈所佑。高仁峒通過大內太監,與慈禧等清廷高官建立了密切的聯繫,導致白雲觀在朝野的影響力迅速膨脹。此後北京王公、八旗顯貴,但凡做法事道場,莫不爭相延請白雲觀道士。曾有官員多次上書要求嚴查白雲觀有神仙惑人及夜間收容婦女等傷風敗俗之事,但是由於慈禧對高仁峒格外偏愛,因此雖然朝廷多次下旨查辦,實際上白雲觀依然如故。 [1] 
與其他道士相比較,高仁峒更熱衷於政治,深知通過政治擴大宗教的影響,遊走於宗教與政治之間,可謂“神仙中人兼政治中人者也”,有人形象地把高稱為“政治中的神仙”。高仁峒善於交遊,雖幼時受教育程度較少,但入道觀後,受到多方面薰陶,詩書畫都有可取之處,其個人文集《雲水集》在1885年刊印,其中即有其個人的修道心得,也有所做詩歌,時人曾誇其文字功夫上佳。正是由於其較高的文化涵養,常來往於達官顯貴之間,詩文唱和,又有道教神仙之名,加之輕財樂善,刻意結交朝廷顯貴,“名公巨卿,羣相過訪,車馬冠蓋,絡繹於途,一時稱盛事焉”。當時顯貴如榮祿、奕劻、載振等人都與之有舊,高也常出入他們的府邸。他還多次舉辦“香會”等社會性的活動, 親自組織白雲觀“祈福消災會”, 在民間亦有很大影響。 [1] 

高仁峒政治交易所

由於高仁峒對慈禧太后有較大的影響力,兼之與清廷權要結好,當時權貴、宮中太監多寄名為白雲觀弟子。高利用其影響力,掌握了官員的升遷門路,使得白雲觀成為北京的一個政治交易所,賣爵鬻官,一時間聲勢異常顯赫,門庭若市,甚至有官員為求升遷,把妻妾子女寄名為高之義女。坊間傳聞高仁峒沉迷女色,在白雲觀三清閣修有很多密室,高在密室中與往來道觀的達官貴人妻妾發生了不少風流韻事。 [1]  《白雲觀道士之淫惡》一則野史,內雲:“凡達官貴人妻妾子女有姿色者,皆寄名為義女,得為所幸則大榮耀。有杭州某侍郎妻絕美,亦拜峒元為假父,為言於慈禧,侍郎遂得廣東學差,天下學差之最優者也。此不過舉其一端耳。舉國若狂,毫無顧忌。觀中房闥數十間,衾枕奩具悉精美,皆以備朝貴妻女之來宿廟會神仙者,等閒且不得望見之也。”民國時期,賈文島在《白雲觀紀遊》中提到白雲觀三清閣上有很多密室,晚清時期發生了諸多風流韻事,每到新正,“閣上滿是北地胭脂,南朝金粉,髫影釵光,徘徊簪際”,達官貴人以及各王公的姬妾常有花樣演出,而高仁峒就是此中的無冕王。在遊至火德殿附近,作者發現一密室,提到:“聽説此處便是仁峒道人的銷魂窟,當年許多王公的姬妾,秘密進出,曾鬧過幾椿風流笑話,終因仁侗手腕靈活,沒有發生慘劇,但街頭巷尾,已都傳為美談。”在《北平旅行指南》中,作者介紹了高氏晚年耽於女色的確證:“高晚年酖於女色,狎一孀婦,藏春於宣內某巷。熱中者,乃又趨奉於孀婦之門下,以冀代為吹噓,高病危時,猶奄卧於春帳粉被中,及舁之觀內,逾日氣絕。” [2] 
各省督撫進京,對高仁峒也是禮敬有加,不敢得罪。還有人鼓吹高仁峒“入世可以希聖,即出世可以成仙者也”。高每次進京城,必定住在萬福居,飯館內有專門留給他的靜室。時人慾結交高仁峒,則到萬福居,他也常在該處與人宴會。萬福居菜品中有雞丁異常鮮美,為人所讚歎,相傳就是高道士秘密傳授的烹飪之術,時人稱之為“高雞丁”。高仁峒還在正陽門外秘密開設了太升堂酒家,名義上為其弟子山東某人所開,裝飾清潔,設備一應俱全,其夥計也是特別選用親信之人,為其在城內會見要員的密會場所。更有傳聞,高晚年與一寡婦來往密切,更有甚言其病危時,還卧於其牀上,有求之人常託其代為吹噓。義和團事件後,年邁的慈禧太后尋求心靈歸宿,高仁峒得以常入宮在慈禧身邊伺候讀經。因其接近清政府的最高權力核心,被當時北京的大員所重視,均在白雲觀尋找機會接近,當時那桐徐世昌榮慶等人常常以白雲觀清雅幽靜為名舉辦宴會,以求交好高仁峒,袁世凱也曾經派親信到白雲觀接觸高仁峒,打探慈禧對袁世凱的態度。 [1] 

高仁峒間諜活動所

高仁峒與清政府顯貴的關係路人皆知,引起了外國間諜的注意。清末俄國間諜璞科第精通中文,能言善辯,熟悉中國社會,經常花大把銀子來使“鬼推磨”,他打入白雲觀,結交高道士,租用了白雲觀後院的花園,長期住在觀內,通過結識李蓮英影響慈禧的對俄態度和政策,使得白雲觀成為了其進行間諜活動的場所。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期間,璞科第等人利用白雲觀在京師的影響力,與在京的部分官員等人籌集鉅款,購置米粟於白雲觀,並在京師設立八處粥場,收買人心。引起了當時有識之士的警醒,在報紙上揭發,要求政府警惕。其後日本間諜效仿俄國間諜,以小恩小惠接觸白雲觀道士,用捐獻名義贈以金錢聯絡高仁峒,通過其聯繫大太監李蓮英及崔玉貴等人,進而獲取清廷內部的動向。 [1]  在社會交往方面,高仁峒樂意與社會各色人物交往,對內交往的不僅有內宮太監,還有中央、地方大員。在對外方面,既有俄國人璞科第,還有日本使館秘書高尾等人。此外,作為一個“世外高人”,高仁峒還極樂意與士人交遊,並常在白雲觀內設宴。翁同龢日記曾記載光緒十八年二月初七(1892年3月5日)豫錫之在白雲觀請客,翁同龢應約的情形:“詣白雲觀豫錫之之約,蔭軒未到,到者五客:榮仲華、李蘭孫、譚文卿、祁子禾及餘也。方丈高雲溪,山東濟寧人,治蔬菜尚佳,亦俗人耳。有姚道人者,能畫,今往彰德。”豫錫之乃晚清名士豫師。蔭軒是徐桐,其他四人分別為榮祿李鴻藻譚鍾麟祁世長,皆是清廷大員。正是如此,高仁峒不僅同意在觀內設宴,他本人以及能畫的“姚道士”出面陪同。雖然高仁峒“治蔬菜尚佳”,但終究難脱翁同龢“俗人”的評價。高仁峒“俗”在哪裏?翁同龢沒有明言。黃釗在《帝京雜詠》中也有表達過道士的俗氣:“但饒寡慾與清心,要語還徵道行深,一事真人難免俗,白雲觀主説燒金。” [2] 
高仁峒雖然並未受過近代教育,缺乏對時事的認識,日本間諜在記錄中認為他對時局並無系統高明的見解,翁同龢也在日記中認為他是俗人一個。但他在時局中不斷轉換,隨波逐流,得以保全並擴大白雲觀的影響。義和團運動中,高仁峒曾在端王府讚頌拳民神術。義和團運動失敗後,高仁峒則宣講“無論是那一教的人,都曉得合羣愛眾,再不能鬧庚子那樣的禍了。”清末為籌集經費開辦學堂,地方大員瞄準了寺廟廟產,意圖以廟產興學,浙江、廣東等省紛紛將廟產改作學堂經費,袁世凱也有將白雲觀廟產撥做學堂經費之意。高仁峒迅速通過李蓮英等人使清廷頒佈上諭禁止提取廟產。京師上下稱之為太監上諭予以諷刺。見事不可為後,1906年高仁峒主動向學部申請在白雲觀觀內設立了初級小學堂,教育道友。由於得到政治眷顧,白雲觀影響力日增,在晚清全真道的興盛中,發揮了龍頭作用,成了培養人才、闡教揚道的中心。宮廷太監劉誠印在拜入白雲觀後,引薦和傳授眾多太監進入道門,由於入道的太監眾多因進而創立了全真道霍山派,其後發展迅速。據傳清末著名太監、宮廷總管小德張,道名張緒英,為霍山派第五代弟子。太監陳澤川,道名陳修復,為霍山派第六代弟子,其弟子末代太監孫耀廷,道名孫善福,為霍山派第七代弟子。高仁峒在任期間,白雲觀成為全國最有影響與威望的道觀,對上海、東北等地的道觀都有支持。得益於權貴信任的影響,白雲觀吸引了京師附近大量的信眾,其中既有權貴,也有普通百姓、士紳和商人。 [1] 
白雲觀作為重要的宗教場所,是當時信徒的重要精神寄託,其興盛與道眾及信徒的捐贈密不可分。劉誠印與高仁峒都是張宗璿的弟子,關係親厚,多次幫助高仁峒募集傳戒經費,總數達萬兩之多。此外,劉誠印還捐錢三千多兩購買上等良田十五頃交給白雲觀作為其觀眾營生之本,僅此項每年收租就有三百三十兩。1890年白雲觀拓修後院,劉誠印又捐修園牆樓房錢一萬五千多兩。由於白雲觀的特殊地位,京師的其他道士也經常捐贈白雲觀,而京師周邊的信徒也貢獻尤多,他們組成眾多的香會,不僅捐錢修觀,還捐贈田產,作為白雲觀的觀產。如規模較大的九皇會,不僅捐錢修葺齋堂,還為白雲觀購置良田一頃,用以收租,成為白雲觀的經常收入之一。不斷的捐贈使得白雲觀觀產日增,到清末民初白雲觀以觀產富甲天下,僅土地就有588餘畝。這使得高仁峒在白雲觀有資產可以弘道傳法,不斷擴修廟宇,成為京城顯赫一時的道觀及景點。1907年高仁峒去世後,清廷贈號壽山大真人,訃告中所列的皇家御賜之物就佔四頁之多,可見其寵幸之隆,當時王公貝侯及各國公使等人贈聯稱讚他“名滿大千世界,功在第一叢林”。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