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增生性骨關節病

鎖定
增生性骨關節病是指由於關節退行性變,以致關節軟骨被破壞而引起的慢性關節病。又稱退化性關節炎骨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等。
中醫病名
增生性骨關節病
外文名
hypertrophic osteoarthropathy
別    名
增生性骨關節炎
就診科室
骨科
多發羣體
中老年人羣
常見病因
身體逐漸老化及退行性變、外傷、手術等
常見症狀
受累關節持續性隱痛,活動時加重,休息後好轉

增生性骨關節病病因

1.原發性骨關節病的基本病因是,人體成熟後的逐漸老化及退行性變,在骨關節方面的表現。
2.繼發性骨關節病是指因某種已知原因,例如外傷、手術或其他明顯因素而導致的軟骨破壞,或關節結構改變。由於關節面摩擦或壓力不平衡等因素,造成關節面的退行性變。

增生性骨關節病臨牀表現

起病緩慢,無全身症狀,多為50歲以上的中老年。常為多關節發病,也有單關節發病者。受累關節可有持續性隱痛,活動增加時加重,休息後好轉。疼痛常不嚴重,氣壓降低時加重,與氣候變化有關。有時可有急性疼痛發作,同時有關節僵硬感,偶爾可發現關節內有磨擦音。久坐後關節僵硬加重,稍活動後好轉,有人稱之為“休息痛”。後期關節腫脹、增大及運動受限,很少完全強直,一般表現為骨阻滯徵。

增生性骨關節病檢查

1.實驗室檢查
血細胞沉降率血象均無異常變化,關節液常為清晰、微黃黏稠度高,白細胞計數常在1.0×109/L以內,主要為單核細胞黏蛋白凝塊堅實。
2.其他輔助檢查
X線平片在早期並無明顯異常,約數年後才逐漸出現關節間隙狹窄,此表明關節軟骨已開始變薄。起初,關節間隙在不負重時正常,承重後出現狹窄。病變後期,關節間隙有顯著狹窄,軟骨下可有顯微骨折徵,而後出現骨質硬化,最後關節邊緣變尖,有骨贅形成。負重處軟骨下可有骨性囊腔,形成典型的骨關節病徵象CTMRI檢查,可在早期發現關節軟骨及軟骨下骨質的異常改變。

增生性骨關節病診斷

根據慢性病史、臨牀表現和X線所見,診斷比較容易。必要時可做關節滑液檢查,以證實診斷。X線改變不能説明是原發性骨關節病,應從病史中明確病損是原發性或繼發性

增生性骨關節病鑑別診斷

1.急性風濕熱
發病急,全身症狀重,持續時間短。關節表面皮膚呈紅熱。受累關節疼痛、壓痛,為遊走性,無關節功能障礙。多伴發心髒病變。X線檢查無變化
多發在20~50歲。急性發作,全身症狀較輕,持續時間長。受累關節多對稱或多發,不侵犯遠端指間關節。關節早期腫脹呈梭形,晚期功能障礙及強直畸形。X線檢查局部或全身骨質疏鬆關節面吸收骨性癒合,強直畸形。實驗室檢查血沉快,類風濕因子陽性。
多發於15~30歲男性青壯年。發病緩慢,間歇疼痛,多關節受累。脊柱活動受限關節畸形。X線檢查骶髂關節間隙狹窄、模糊,脊柱韌帶鈣化,呈竹節狀改變。實驗室檢查血沉快或正常,HLA-B27為陽性。類風濕因子多屬陰性。

增生性骨關節病併發症

可併發關節內遊離體及創傷性滑膜炎

增生性骨關節病治療

減少關節的負重和過度的大幅度活動,愛惜患病關節,以延緩病變的進程。肥胖者應減輕體重,以減少關節的負荷,延緩病變的發展。下肢關節有病變時可用枴杖或手杖,以減輕關節的負擔。可以做理療及適當的鍛鍊,以保持關節的活動範圍,必要時可使用夾板支具及手杖等,有助於控制急性期症狀。消炎鎮痛藥物可減輕或控制症狀,但不能改變病變的進展,只是在急性疼痛發作期間起治標作用,應在評估患者風險因素後慎重使用且不宜長期服用。軟骨保護劑硫酸氨基葡萄糖具有緩解症狀和改善功能的作用,同時長期服用可以延遲疾病的結構性進展。對晚期病例,在全身情況能耐受手術的條件下,行人工關節置換術是公認的消除疼痛、矯正畸形、改善功能的有效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 
參考資料
  • 1.    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07年版):中國臨牀醫生,2008, 01: 28-30: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