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騎樓街

鎖定
作為一種典型的外廊式建築物,騎樓的淵源最早可上溯到約2500年前的希臘“帕特農神廟”,那是雅典衞城的主體建築。現代意義上的騎樓最早起源於印度的貝尼亞普庫爾,是十八世紀後半期英國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稱之為“廊房”。 [1] 
十九世紀初,新加坡總督萊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設計中,規定臨街的店屋在臨街面要留出五英尺的公共空間,也就是著名的“五腳基”,各家店屋的五腳基相連,成為連續的走廊,從街道的一端直通到另一端。這種歐陸建築與東南亞地域特點相結合的一種建築形式可以擋避風雨侵襲,擋避炎陽照射,造成涼爽環境,因此在東南亞十分風靡。而從南洋返鄉的華人,也在華南地區建起類似的騎樓 [2]  。騎樓是我國海南福建廣東廣西等沿海僑鄉特有的南洋風情建築,曾經是當地城鎮的主要建築形式。
1849年,海口市的四牌樓街建起了第一座騎樓 [3]  。1875年以後,騎樓出現在廈門的部分街道 [4]  。1878年,香港殖民地政府頒佈了《騎樓規則》,並開始建造騎樓。10年之後,兩廣總督張之洞從香港得知騎樓的功用,便參考香港的經驗,建議在廣州興建類似騎樓的“鋪廊”。1918年,廣州開始拆除城牆和大量西關房子,同時鼓勵興建騎樓,取而代之 [5]  。短短10年間,建成了近40公里長的騎樓街。
中文名
騎樓街
性    質
殖民地建築 [1] 
起源地
印度新加坡香港等殖民地 [1] 
所屬地區
南亞東南亞、中國華南 [6] 
國外代表城市
孟買新德里加爾各答新加坡吉隆坡
中國代表城市
海口、廈門、廣州、梧州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