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店屋

鎖定
店屋(英語:Shophouse),香港稱為下鋪上居,是常見於華南地區東南亞鄉土建築,多為兩至三層高,一樓作店鋪使用,二三樓為民居。店鋪前設有騎樓,此設計有利通風及避雨。
東南亞不少店屋,礙於税務及結構規限,都為窄長設計,當地的騎樓因為法例規定為5英尺(1.5米)闊,名為五腳基
中文名
店屋
外文名
Shophouse

目錄

店屋簡介

店屋(英語:Shophouse),香港稱為下鋪上居,是常見於華南地區東南亞鄉土建築,多為兩至三層高,一樓作店鋪使用,二三樓為民居。店鋪前設有騎樓,此設計有利通風及避雨。
東南亞不少店屋,礙於税務及結構規限,都為窄長設計,當地的騎樓因為法例規定為5英尺(1.5米)闊,名為五腳基 [1] 

店屋五腳基

五腳基又稱五腳起,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的閩南移民習慣稱街為五腳基,“腳基”是直譯自馬來語“kaki”一詞。“Kaki”的本意是“腳”,這裏是指英尺,是馬來語對英語的“feet”一詞的意譯。別稱為“五腳氣”,系轉音之誤,意指店鋪住宅臨街騎樓下的走廊,因法規規定,廊寬都是五英尺。 [1] 

店屋騎樓

騎樓(英語:veranda,在粵語中亦可引申為“露台”),東南亞閩南話稱為五腳砌(源自馬來西亞華人對騎樓的稱呼),閩南語泉漳話稱亭仔跤(或作亭仔腳,台羅作tîng-á-kha),客家話稱店亭下,是一種外廊式建築設計。建築物一樓臨近街道的部分建成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則為二樓的樓層,猶如二樓“騎”在一樓之上,故稱為“騎樓”。
在華人地區,騎樓具有濃厚的華南特色的建築設計,用於店屋建築。現時華人地區的騎樓一般地下(一樓)用於經商,二樓以上住人。騎樓既可防雨防曬,又便於展示櫥窗,招徠生意。
台灣數次大地震後的建築倒塌分析,騎樓對建築抗震可能有嚴重的負面影響,結構設計妥當則可避免。 [1] 
參考資料
  • 1.    Goh, Robbie, Yeoh, Brend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ity, Theorizing The Southeast Asian City As Text: Urban Landscapes, Cultural Documents, And Interpretative Experiences, World Scientific Pub Co Inc., 2003. ISBN 978-981238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