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馮瑋

(前復旦大學教授)

鎖定
馮瑋,男,前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導 [1]  ,日本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代表作品是《“總體戰”和現代日本經濟體制三大特徵的形成》。 [2] 
中文名
馮瑋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主要成就
復旦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
代表作品
《“總體戰”和現代日本經濟體制三大特徵的形成》
職    稱
教授

馮瑋個人作品

編譯
世界學術名著精華《科學·愛·秩序·進步——〈孔德實證主義概論精粹〉》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主要學術論文
《“總體戰”和現代日本經濟體制三大特徵的形成》,《歷史研究》,2004年第5期
《評日本政治“存異”和文化“求同”的殖民統治方針》,《世界歷史》,2002年第3期
《日本“新歷史教科書編纂會新動向述評》,《世界歷史》,2004年第2期
《試論幕末和明治初期日本“洋學”的基本動向》,《世界歷史》,1994年第3期
《重新認識鎖國政策對日本吸收西方科學文化的影響》,《世界歷史》,1992年第5期 (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世界歷史》1993年第1期全文轉載)
“文明形態史”研究補遺——影響斯賓格勒與湯因比的三位學者及其理論,《史學理論研究》,2009年第3期
《當今日本史壇值得關注的理論動向》,《史學理論研究》,2004年第3期
《俄國和歐洲及文化·歷史類型―――論比較文明論的先驅尼古拉·達尼萊夫斯基》,《史學理論研究》,1999年第4期
《“現代日本經濟體制源流論”闡析》,《日本學刊》,2004年第3期
《從“尊王攘夷”到“尊王擴張”——對日本近代國家戰略思想演變軌跡的探析》,《日本學刊》,2002年第2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2年第2期轉載)
《西學和日本殖民擴張主義的內在聯繫》,《日本學刊》,2000年第6期
《日本西學的基本歷程》 《日本學刊》1996年第1期
《外來壓力:日本向近代社會轉變的催化劑》 《日本學刊》1993年第4期
《日本在台灣推行殖民統治的本質特徵》,《抗日戰爭研究》,2000年第3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2001年第2期全文收錄)
《“從滿蒙領有論”到“大東亞共榮圈”——對日本殖民擴張主義的再認識》,《抗日戰爭研究》,2002年第2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現代史》2002年第9期全文轉載)
《試論福澤諭吉的 “貿易立國論”》,《復旦學報》,2009年第2期
《“洋學”家的“尊王”論在日本近代政治體制形成中的作用》,《復旦學報》,2002年第4期
《從“同化政策”看日本殖民統治和殖民擴張主義的特徵和本質--對日本在台灣推行同化政策的歷史考察》《復旦學報》1999年第6期
《南蠻學時代:日本西學的初創時代》,《復旦學報》,1994年第2期
《從近代日本和英國宗教動向的反差看兩國傳統文化的差異》,《復旦學報》,1988年第2期
《解構日本戰後經濟民主化改革“三大支柱”》,《史林》,2008年第5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世界史》2009年第1期全文轉載)
《“總體戰”和現代日本間接金融體制的形成》,《史學集刊》,2004年第4期
《對鎖國時代日本吸收西方科學文化狀況的歷史考察》,《史學月刊》,1994年第1期
《清政府鼓勵赴日留學政策的二律背反――簡論清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學術研究》,2004年第10期
《“總體戰體制論”:當今日本史壇值得關注的理論》,《歷史教學》,2004年第6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世界歷史》2004年第8期)
《論殖產興業指導者的政策理念》,《江西師大學報》,2009年第3期
《再論戰後日本經濟體制的特徵、問題及改革――對戰後日本經濟體制的歷史學分析》,《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世界經濟研究》2004年第10期)
《社會過程·文明過程·文化運動――阿爾弗萊德·韋伯的“歷史內在結構論”述評》,《河北學刊》,2004第5期
《論“日本資本主義之父”澀澤榮一的三大貢獻》,《江西師大學報》,2008年第4期
《近代前後日本西學的歷史性演變》,《外國問題研究》,1993年第2期 (人大“複印報刊資料”1994年第2期全文收錄)
《東西方社會變動的共時性——西學傳入中國的基本前提》(日文),(日)中國社會文化學會主辦《中國———社會與文化》,第21號,2006年6月
《對中日兩國“戰時金融體制”的歷史考察和分析》(日文),《地域綜合研究》,第34卷第2號,2007年2月
《“政祀合一”:日本近代國家形成過程中的“特異現象”―-與歐美的比較》(日文),《“水户學”與國際交流論文集》(東京大學主辦),2005年12月
《中、日、韓三國的相互理解和誤解》(日文),京都大學人文科學論叢,第1輯,1998年12月
《“總體戰”和日本經營方式“三大神器”的形成――史證和質疑》,《“集體暴力及其記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2005年7月
《西學:明治憲法體制的“推進劑”》,《北京論壇2008’論文集》,2008年11月
《“文明”和“文化”的辨析》,《北京論壇2006’論文集》,2006年11月
《“美國因素”對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影響》 《北京論壇2005’論文集》,2005年11月
《戰爭:日本金融體制的推進器》,《亞洲研究輯刊》第4集,2008年12月
《阿爾弗萊德·韋伯:〈文化社會學〉》,載《外國史學名著導讀》,復旦出版社2007年
《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載《外國史學名著導讀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廓清“文明”和“文化”的差異:從語源到現實意義的觀照》,載《史與詩:世界諸文明的歷史書寫》,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論日本政治體制的“否定之否定”運動規律》,《東亞政治體制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9月
《論清政府派遣留學生赴日政策的“二律背反”》,《亞洲研究集刊》,2004年創刊號
《日本戰時經濟體制在戰後的延續――“1940年體制論”解析》,《日本研究集林》,2004年第1期
《當今日本史壇值得關注的理論動向》,《“史學理論熱點與前沿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6月
《論日本“民族主義”與殖民擴張主義的聯繫》,《第七屆日本殖民主義問題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7月
《“總體戰”和“日本型經營”的形成》,《“東亞發展模式與區域合作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11月
《試論“台灣問題”的歷史地位》,《“海峽兩岸台灣歷史研究現狀與未來趨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12月
《論與蘭學“失之交臂”對朝鮮西學發展的影響》,《韓國研究論叢第9輯》,2002年
《從中、日、韓西學的形成看其傳統文化的差異》,《第4屆韓國傳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4月
《論日本殖民統治和殖民擴張主義的特性》,《第二屆近代日本內外政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8月
Can two tigers peacefully coexist on a mountain,The Korea Times,2001-05-21
Who is Christian?The Korea Times,2001-04-21
Can Korea make “the multiple choice?The Korea Herald,2001-04-20
What is Koizumi’s desire to visit Yasukuni Shrine ?The Korea Herald,2001-05-16
The chalice and the blade.The Korea Herald,2001-05-14
We were advised to keep quiet:An answer to “Questioning to China’s Policies on Tibet”,The Korea Herald,2001-04-14
Cultural Aspects of Spy Plane Incident.The Korea Times,2001-04-10
Japan’s intention to distort history.The Korea Herald,2001-04-07
《軍用飛機的衝突和措詞的對立》,《東亞日報》,2001-04-8
《歷史教科書,還是歷史劇本?》,《東亞日報》,2001-04-10
圖冊
圖冊(3張)
《從中國、日本、朝鮮西學的形成看傳統的差異和影響》,《韓國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新探國際學術論文集》,2002年9月
《論“日鮮一體”和日本在朝鮮推行的殖民主義同化政策》,《韓國研究論叢第7輯》2001年
《1801年辛酉教難及其對朝鮮西學發展的影響》,《韓國研究論叢第7輯》,2001年
《論日本在台灣推行的殖民政策的實質》,《面向21世紀優秀論文集》,2001年
《論“堪和貿易”的中斷對日本西學的影響》,《日本研究集林》,2001年第2期
《辛酉教難及其對朝鮮西學發展的影響》,《韓國研究論叢》,第7輯(2000年)
《論日本在朝鮮推行的“皇民化”政策》,《韓國研究論叢》,第7輯(2000年)
《試論朝鮮西學的接觸期》,《韓國學論叢》,第1輯(2000年)
《“西洋化”與國際化――日本西學的歷程及與國際化的關係》,載《國際化:島國日本的歷史抉擇》,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
《從新聞媒體的宣傳看近代日本對朝鮮的認識――兼論對中國的認識》,《韓國研究論叢第2輯》,1996年
《孔德和他的實證主義概論》,《西方智慧通典》,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年8月
《從中、日、韓西學的形成看其傳統文化的差異》,《第4屆韓國傳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沖繩硫磺日美血戰》,《文匯報》,1995年8月15日
C譯文
《日本近代政治體制的演變》(日譯漢),日本研究中心,1999年
《中國必須注意日本民眾的戰爭責任》(日譯漢),探索與爭鳴,1995年第7期
《日本文化模式論》(日譯漢),載《文化人類學理論構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荷蘭結構主義》(日譯漢),載 《文化人類學理論構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現象學和文化人類學》(日譯漢),載《文化人類學理論構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馮瑋科研項目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地重大項目,批准文號:2007JJD770094 ,此批准號批准的項目是:區域推進戰略長三角區域現代化進程的模式解構與普遍意義。接此項目的研究中心為: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

馮瑋獲獎情況

2007年6月獲復旦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

馮瑋爭議事件

名校“綁架”學生
因連發數十條揭露名校“招生內幕”的重磅微博,復旦大學湖北招生組組長、該校歷史系教授成了網絡紅人。1日,他再次連發7條微博,呼籲“拯救‘北清神話’受害者”。
1日10時11分,馮瑋在其個人微博上發佈一“典型案例”:“今天清晨,高考理科成績在湖北宜昌市名列前茅的夷陵中學某考生,因實在經受不住各方壓力,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改變志願。他父親今天上午和我長時間通話,表達了萬般歉意和萬般無奈。他説:‘女兒每次接到電話都流淚,我每次接到電話心裏都流血!’”
馮瑋介紹説,該考生此前已和復旦籤“預錄取協議”,但由於其成績明顯能進入“北清”(北大和清華),考生家裏就從未“消停”,“其父近些天從未能夠晚上12時以前睡覺。在和我校籤‘預錄取協議’後,該生父親還特意給我發來短信,讓我‘暫時保密’。但是,由於該考生遲遲沒選那些學校,與其有關的各路人馬全線出動,讓該家長和考生都很崩潰。”
1日下午,記者聯繫到馮瑋微博中所提到的考生家長。對方表示,此前的確和復旦簽過“預錄取協議”,但1日已決定改填別的學校,“孩子的理科好,分數夠上這所學校,正在選擇專業。”對於是否曾被某所名校“圍追堵截”,他則三緘其口。
招生黑幕
事實上,上述考生並非馮瑋所提及的唯一被“綁架”考生。此前,他還在微博上披露,2010年,湖北一考生本想報復旦,可在前來簽約的路上,接到副縣長5個電話,考生最後“選”了清華。
馮瑋認為,這一現狀由多種因素導致:地方行政為凸顯“政績”;高中校長為凸顯辦學“水準”招攬優質初中生源;教師為考核和高額獎金;考生受“北清神話”長期影響而“迷信”,“自願”選擇“北清”,或迫於壓力“不自願”選擇“北清”。
有人質疑,復旦的老師揭露這一現象是好生源被搶,有吃不到葡萄説葡萄酸的意思。對此,連續4年參與湖北招生工作的馮瑋説,“大家沒必要猜測和懷疑我的‘動機’,是否破除‘北清神話’,和我個人利益沒有任何關係。我個人既不是‘北清神話’的受益者,也不是受害者。我僅僅是盡一名知識分子應盡的義務。不同的學校互有短長,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應該讓學生擁有‘自由選擇權’,而非意志‘綁架’着去某所學校讀書。”
道德範疇升級為觸犯法律
從“綁架”高分考生上“北清”,到明明已經預錄取的考生又被另一所學校“撬走”,手段包括惡意詆譭、冒充電話,或是通過當地有關部門來“勸説”,無一不用其極。正在湖北參與招生工作的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馮瑋,昨天對這種惡性招生競爭唯有一聲嘆息。
馮瑋老師指出,為了“掐尖”,遭到其他招生組中傷、詆譭、攻擊這種現象見多了,但沒沒想到這次性質如此惡劣!
馮瑋表示,如果為搶生源,詆譭中傷惡意攻擊都還是道德層面的話,那麼,此次事件真可謂是“登峯造極”,欺詐行為當屬觸犯法律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