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餘剛

鎖定
馬餘剛,男,漢族,1968年3月生,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核物理學家。現任復旦大學副校長。 [28-31] 
馬餘剛於1989年從杭州大學物理學系畢業 [15]  ;1994年獲得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博士學位 [14]  ,之後留所工作;1997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1999年入選“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第一、二層次人選;2014年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副所長 [3]  ;2015年當選為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2]  ;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3]  ;2023年任復旦大學副校長 [30]  ;2024任復旦大學研究生院院長。 [32] 
馬餘剛主要從事重離子核物理實驗與唯象研究 [4] 
中文名
馬餘剛
外文名
Yugang Ma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浙江餘姚
出生日期
1968年3月
畢業院校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主要成就
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馬餘剛人物經歷

1968年3月,馬餘剛出生於浙江餘姚市鹿亭鄉曉雲村一個普通鄉村教師家庭,籍貫浙江寧海。高中畢業於餘姚梁弄中學(現餘姚市第八中學) [8] 
1989年,從杭州大學(現浙江大學)物理學系畢業,獲得學士學位 [15] 
1994年,從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現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畢業,獲得博士學位,之後留所工作。
1997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0] 
1999年,入選“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第一、二層次人選。
2014年6月,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副所長 [17] 
2015年,當選為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2] 
2017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3] 
2023年8月,任復旦大學副校長。 [30] 
2024年1月,任復旦大學研究生院院長。 [32] 

馬餘剛職務任免

2024年1月18日,復旦大學召開研究生院院長任免宣佈會議,任命馬餘剛同志為研究生院院長。 [32] 

馬餘剛主要成就

馬餘剛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馬餘剛領導RHIC-STAR中國組研製完成了基於MRPC型的大型飛行時間譜儀,極大提升了STAR探測器的粒子鑑別能力;與合作者發現了首個反物質超核—反超氚核,發現了最重的(截至2017年11月)反物質原子核—反氦4,首次實現了對反物質相互作用的測量,以上成果兩次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提出了原子核Zipf定律,測量了氬核的量熱曲線並系統給出了氬核液氣臨界現象的實驗證據;測量獲得了22Mg的高激發態雙質子發射的實驗證據,提出了利用輸運模型研究核反應總截面的新方法,提出了輕核α團簇結構的新探針等 [6] 
  • 學術交流
馬餘剛先後在法國崗城大學核與粒子物理實驗室、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回旋加速器研究所訪問研究 [16] 
  • 承擔項目
截至2017年11月,馬餘剛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科技部97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羣體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重要方向性項目、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計劃、上海市科技發展基金重點項目等 [6] 
項目時間
項目名稱
項目來源,編號
金額
1997年9月—2000年8月
熱核的激發能——温度和液氣相變
上海市科技啓明星項目,97QA14038
8萬
1998年1月—2001年12月
熱核的反應動力學和熱力學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9725521
80萬
2005年10月—2007年9月
相對論重離子對撞中的高温高密的新物質尋找及其性質研究
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計劃,05XD14021

2006年2月—2009年2月
夸克膠子等離子體QGP尋找和高温高密強相互作用性質研究
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非組織間協議項目),10620120285
100萬
2008年1月—2010年12月
23Al核的核子-核子動量關聯函數的測量
國家基金面上項目,10775167
40萬
2010年1月—2012年12月
偶—偶異質同位素輕核的雙質子關聯和同位素分佈測量
國家基金—中科院合作聯合項目,10979074
35萬
2011年1月—2014年12月
基於STAR-TOF探測器上的能量掃描和強相互作用性質的實驗研究
國家基金重點項目,11035009
260萬
2013年1月—2017年12月
在相對論重離子碰撞中研究重味產生以及尋找奇特粒子態和反物質原子核
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非組織間協議項目),11220101005
300萬
2014年8月—2018年8月
高温高密核物質形態研究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2014CB845400
2800萬
2015年1月—2020年12月
重離子物理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羣體,11421505
1200萬
2016年7月—2020年7月
TeV能區重離子碰撞中的反物質與共振態粒子研究
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QYZDJ-SSW-SLH002
300萬
2016年—2021年
等離子體環境下聚變反應截面測量
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課題,XDB16
~600萬
2019年1月—2023年12月
量子色動力學的相結構和新穎拓撲效應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1890710
1946萬
2020年1月—2024年12月
核物質相結構與重元素合成研究
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XDB34000000
1.8億
2020年7月—2025年6月
高温高密核物質集體性質研究
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重大項目,課題2,2020B0301030008
468萬 [1] 
  • 科研成果獎勵
截至2017年11月,馬餘剛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兩次),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二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6] 
獲獎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1997年
重離子核反應的集體效應和奇異核產生及其性質研究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名第二)
2001年
重離子核反應的集體效應和奇異核產生及其性質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名第二)
2008年
中能重離子碰撞中的核液氣相變和同位旋相關的物理研究
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排名第一) [24] 
2010年
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上發現首個反超核粒子——反超氚核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2] 
2014年

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2016年
重離子碰撞中的反物質探測和夸克物質的強子譜學與集體性質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名第一) [5] 

馬餘剛人才培養

  • 指導學生
2013年,馬餘剛指導的博士生薛亮的學位論文《反物質氦4原子核的實驗觀測及其產生機制研究》入選中國科學院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19] 
2021年,馬餘剛指導的博士生王秋紅的學位論文《利用PandaX二期探測器尋找暗物質》入選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11] 
  • 寄語學子
馬餘剛在浙江大學2018屆本科生畢業典禮上寄語學子:一是堅定信念,做自己心中的“超級英雄”。二是追求卓越,成功就會在不經意間追上你。三是強健體魄,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 [15] 
  • 教育成果獎勵
獲獎時間
獎勵名稱
2006年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優秀教師
2009年
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 [7] 
2021年
中國科學院優秀導師獎 [12] 

馬餘剛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94年
上海市“十大傑出青年”

1997年
上海市科技精英

1999年
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二等獎)
2004年
上海市優秀專業技術人員

2005年

2006年
中央組織部、人事部、中國科協
2006年
上海市科教黨委系統“優秀共產黨員”

2006年
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優秀共產黨員”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6] 
2008年
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優秀共產黨員”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5] 
2010年
2007—2009年上海市先進工作者

2011年
上海市領軍人才

2011年6月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優秀共產黨員
2015年
亞洲成就獎(Achievement in Asia Award)
國際華人物理與天文學會 [16] 
2017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7] 

馬餘剛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2007年
中共上海市第九次代表大會代表 [23] 
2012年12月
第三屆國際重離子碰撞核反應動力學研討會會議主席 [20] 
2014年1月
核技術》第八屆編輯委員會主編
2014年1月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核技術:英文版)第四屆編輯委員會主編
2014年1月
輻射研究與輻射工藝學報》第六屆編輯委員會主編 [1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第十、十二、十三屆專家評審組成員

第三屆中國科學院國際科技合作專家委員會成員

美國相對論對撞機—STAR國際合作組理事和STAR Talks委員會成員

國際無中微子雙β衰變合作組(CUORE)理事

首屆亞洲核物理聯合會(ANPhA)理事

中國核物理學會常務理事


上海核學會主任委員

相對論對撞機(RHIC)螺旋形徑跡探測器(STAR)國際合作組理事






河南師範大學兼職特聘教授 [9] 

《Nuclear Physics News》國際編委

《Chinese Physics Letters》編委

《Chinese Physics C》編委

現代物理知識》編委

《Nuclear Physics News》編委 [1] 

馬餘剛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馬餘剛的哥哥馬餘強是南京大學物理系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8] 

馬餘剛人物評價

馬餘剛已經成為一名活躍在重離子物理研究領域,在國際上具有較高知名度的中青年科學家。他治學嚴謹、為人正直、待人誠懇、以身作則,注重科研道德建設,在對青年科技人員和研究生的培養方面取得突出的成績 [10]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評)
馬餘剛成功領導了高能核物理STAR國際合作的飛行時間探測研製,並在反物質超氚核、反物質氦4核的發現和金-金碰撞的雙電子產生的研究做出了先驅性工作。這些成果對理解宇宙早期的物質形態和物質的組成具有重要意義 [16] (國際華人物理與天文學會評選委員會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