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

鎖定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是中國科學院的派出機構,負責聯繫和管理中國科學院在上海、浙江和福建地區的研究院所工作。其科研業務工作歸口中國科學院,日常行政工作受上海市領導。
上海分院始於1950年3月經政務院批准成立的中國科學院華東辦事處,接管並改造了原國立中央研究院國立北平研究院在上海、南京的研究機構,1955年2月更名為上海辦事處,1958年11月成立上海分院,1961年改為華東分院,1970年中國科學院撤消分院體制,1977年11月恢復成立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
上海分院系統現有19家機構(含上海分院),上海分院系統的研究生教育職能歸口中國科學院大學 [1] 
據2021年2月分院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有一支13718人的科研、管理和支撐隊伍,其中專業技術人員9761人(含高級研究人員4087人);有1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39箇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以及中國科學院上海教育基地、中國科學院上海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 [1-2] 
中文名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
外文名
Shanghai Branch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簡    稱
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分院
創辦時間
1950年3月21日
主管部門
中國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
現任領導
李正華(黨組書記)
現任領導
胡金波(院長)
所屬地區
中國上海
專業技術人員
9761人(截至2017年)
兩院院士
69人(截至2017年)
教育職能歸口
中國科學院大學
管轄區域
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機構簡介

上海分院系統有1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39箇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以及中國科學院上海教育基地、中國科學院上海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 [1-2]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研發機構

據2021年2月分院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系統有19個分院系統院所(含1個研究站)和4個共建單位 [2-4]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分院系統院所

中科院上海分院岳陽路總部 中科院上海分院岳陽路總部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東海研究站(又名中國科學院上海聲學實驗室,隸屬於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 [7]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共建單位

浙江中科院應用技術研究院 浙江中科院應用技術研究院
浙江中國科學院應用技術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台州應用技術研究與產業化中心 [4]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研究領域

上海分院各研究所學科領域廣泛,在優勢研究領域有着長期的積累:在物質科學與技術領域,包括同步輻射核科學核技術、高能量密度物理、有機化學與有機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和金屬材料、天體物理天文地球動力學技術方法等;在信息科學與技術領域,包括通信技術、微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激光技術紅外技術等;在生命科學與技術領域,包括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神經生物學、植物生理學分子遺傳學、創新藥物和生物技術、病毒學與免疫學、健康營養研究等。同時加強學科交叉和融合,加強系統集成和提供解決方案的能力,在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空間、海洋、人口健康以及大科學工程等領域着力部署,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教育科研

上海分院凝聚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技創新人才,現有一支13718人的科研、管理和支撐隊伍,其中專業技術人員9761人,所佔比例71.15%,其中高級研究人員4087人。目前擁有的高端人才隊伍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57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2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53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羣體20個,共55人次擔任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 [1] 
上海分院系統各研究機構設有生物學、藥學、化學、電子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核科學與技術、物理學、光學工程、天文學、科學技術史基礎醫學等18個一級學科,64個二級學科專業。共設立有52個博士學位培養專業點,64個碩士學位培養專業點,20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擁有研究生導師1100餘名,其中博士生導師700餘名。在學研究生總數為5616名,其中碩士生2846名,博士生2770名,另有在站博士後431名。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上海基地

中國科學院上海教育基地作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科學院大學在上海地區集中開展研究生課程教學、進行學術交流、營造研究生教育校園文化氛圍以及為地方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教育基地。上海教育基地成立於2002年8月,是中國科學院在京外地區建立的最大的教育基地。
中國科學院上海教育基地 中國科學院上海教育基地
上海教育基地依託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各研究所。研究生教育的培養專業,涉及生物學、藥學、化學、電子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核科學與技術、物理學、光學工程、天文學、科學技術史、基礎醫學等18個一級學科,64個二級學科,20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擁有研究生導師1100餘名,其中博士生導師700餘名。在學研究生總數為5616名,其中碩士生2846名,博士生2770名,另有在站博士後431名。
上海教育基地集中開設碩、博士研究生的公共學位課程和生命科學各專業的專業學位課程的教學。聘請來自國外著名院校、國內重點高校和上海分院各研究所的專家、教授任教專業學位課程,聘請外籍文教專家任教公共學位課程外語。
中國科學院上海教育基地 中國科學院上海教育基地
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市的重視和關心下,在各所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分院研究生教育工作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學研究生規模逐年擴大,教學條件進一步改善,由中國科學院路甬祥院長親自奠基的上海教育基地研究生綜合教學大樓已於2004年3月正式啓用。新教學樓設計理念新潮、硬件設施完備、教學設備先進,適應發展了的現代研究生教學的需要。新教學樓建築面積有6000多平方米,擁有配備多媒體教學功能的教室、雙向傳輸的遠程教學的教室、外語教學語音室、教學功能齊全的階梯教室和報告廳,以及供計算機教學用的計算機房等各種教室,具備上千名碩士、博士研究生同時進行各種學位課程教學的條件。 [8]  [25]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科教融合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系統研究院所的教育職能歸口中國科學院大學,並與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科技大學實行科教融合體制。 [9]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國際合作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高度重視國際合作,積極開展全方位、多層次、高水平的國際科技交流,多途徑拓展國際合作局面,與全球20多個國家的430餘個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每年出訪和接待來訪人數都超過千餘人次,有效的提升了自身創新能力,擴大了國際影響力。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歷史沿革

上海解放時,屬於原國立中央研究院的有駐滬辦事處、醫學研究所籌備處、動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化學研究所、工學試驗所等6個機構;屬於原國立北平研究院的有藥物研究所、發生生理研究所、物理研究所結晶學研究室等3個機構。1949年6月,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這些機構,同年11月轉歸中國科學院領導。1950年12月和1951年1月,又先後接管原由法國教會組織創辦的徐家彙天文台佘山天文台
1949年11月1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成立,接着又在滬設立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辦事處。中國科學院於1950年開始在全院範圍內進行研究機構的調整、擴充工作。
1950年3月21日,經政務院批准,中國科學院華東辦事處在上海成立,兼管設在南京的院屬研究機構。
1955年2月,仍改為中國科學院上海辦事處。
1958年11月,成立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
1963年10月,改為中國科學院華東分院,兼管設在華東六省的院屬機構。
中國科學院上海教育基地 中國科學院上海教育基地
1970年7月,中國科學院撤消分院體制,華東分院撤消,部分研究所實行中國科學院與上海雙重領導,部分研究所劃給上海市領導。
1977年11月,恢復成立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劃給上海市的原院屬研究所,以及原分院附屬機構全部劃回,歸中國科學院領導。所有獨立機構實行以科學院為主、與上海市雙重領導的體制。同時,上海市成立上海科學院,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機制;1987年7月,上海科學院實行獨立建制。
1997年2月,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與上海交通大學聯合建立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
2002年9月,中國科學院依託上海分院各研究機構成立中國科學院上海教育基地,分管研究生工作。
2011年3月3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與香港中文大學在上海簽訂全面合作協議。
2013年4月10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與復旦大學簽訂合作框架協議。
2016年1月,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與嘉定區簽署合作辦學協議,將在嘉定區設立中國科學院上海實驗學校,2017年起招生。
2019年1月,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與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簽署合作協議。 [10] 
2020年7月7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與上海理工大學簽署科教融合協同育人合作框架協議。 [11] 
注:上海分院改為華東分院的時間,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官網院況介紹為1961年,上海市地方誌辦公室官網、《中國科技史料》等資料介紹為1963年10月。 [12-18]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學術成果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研究生學術報告
前排左起第三位為薛婧 前排左起第三位為薛婧
2009年12月25日下午,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生部主辦的“第一作者講壇”第47期報告在中科大廈一樓報告廳舉行。營養科學研究所方靖研究員指導的博士生薛婧作了題為“Prolyl Hydroxylase-3 Is Downregulated in Colorectal Cancer Cells and Inhibits IKKβ, Independent of Hydroxylase Activity”的精彩報告,給大家送上了一份特殊的聖誕禮物。結直腸癌是人類常見的消化道腫瘤,與生活方式及膳食結構密切相關。全球每年新增病例數達94萬,每年有近50萬人死於結直腸癌,居癌症死因第3位。在我國,結直腸癌居惡性腫瘤發病率第4位,且呈明顯上升趨勢。薛婧等通過分析結直腸癌臨牀樣本,發現腫瘤中Prolyl Hydroxylase-3 (PHD3)的表達水平明顯低於正常結直腸組織,且PHD3的表達水平與腫瘤的分級和轉移呈負相關。細胞和動物實驗顯示抑制PHD3表達可以顯著加速腫瘤細胞的生長和腫瘤的生成。進一步的研究提示,PHD3可能通過抑制IKKβ/NF-kB信號通路發揮作用,並且這一作用不依賴於其羥基化酶的活性。研究結果揭示了PHD3的新功能,有助於認識結直腸癌的生長機制以及尋找治療新靶標。該研究成果於當年9月被消化系統研究領域的權威雜誌《胃腸病學》(Gastroenterology)在線發表。在報告中,薛婧同學以活潑生動的語言闡述了該課題的研究背景、研究結果以及在研究過程中遇到的機遇和挑戰等。在介紹研究工作的同時,薛婧也應同學們的要求具體談了她在博士研究生學習中的一些切身感悟,給大家介紹了在研究和學習過程中通過不斷思考、假設、試驗,完善,最終喜獲豐收的過程,還和大家分享了研究生生活中所經歷的從疑惑,驚喜到堅定的心路歷程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五家研究所助力嫦娥四號探月工程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樂成進入地月轉移軌道,開啓人類初次月球不和着陸探測之旅,為了“嫦娥四號”此次遠行,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五朵金花”——上海技物所、上海光機所、上海天文台、上海硅酸鹽所和上海有機所全心裝扮“嫦娥”。在探月之路上,“五朵金花”綻放“登月瑰寶”,助力“嫦娥”歡迎各類嚴厲挑釁,順遂完成探月之旅。 [19]  [24]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歷屆院長

1949年8月~1953年 中國科學院上海辦事處主任:李亞農
1953年12月~1954年2月 中國科學院華東辦事處主任:李亞農
1954年2月~1958年11月 中國科學院上海辦事處 主任:李亞農(1956年9月調離)
1958年11月~1962年8月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劉述周(兼)
1962年8月~1965年 中國科學院華東分院院長:劉述周(兼)
1965年9月~“文化大革命”初 中國科學院華東分院院長:趙明新
1978年1月~1984年1月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王應睞
1984年1月~1988年8月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 院長:曹天欽
1988年8月~1990年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王志勤
參考資料: [20]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現任領導

李正華 職務:分黨組書記,滬區黨委書記
胡金波 職務:院長,分黨組副書記,滬區黨委副書記
李晴暖 職務:紀檢組組長、分黨組成員,滬區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吳成鐵 職務:副院長、分黨組成員 [22] 
王燕 職務:副院長、分黨組成員 [23]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所獲榮譽

2021年9月2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體育協會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2017-2020年度全國羣眾體育先進單位”稱號。 [2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