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巷鎮

鎖定
馬巷街道 [1]  隸屬於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位於廈門市翔安區中西部。東與內厝鎮毗鄰,西臨東咀港,南連新店鎮,北與洪塘鎮相連,是“閩南四大古鎮”之一。
馬巷街道總面積66.87平方公里,轄有36個社區居委會,常住人口約27萬人,其中户籍人口約10萬人。有朱熹讖言、元威殿、城隍廟等旅遊景點。 [2] 
馬巷街道是閩南重要的僑鄉台胞祖籍地之一,素有商貿中心的美譽。先後獲得“廈門市平安鎮”、“福建省商業重鎮”、福建省“紅十字人道銀質獎章”等榮譽稱號。 [2] 
2019年9月11日,馬巷鎮入選“2018中國鄉鎮綜合競爭力100強”。 [3] 
2021年1月,撤銷廈門市翔安區馬巷鎮,設立翔安區馬巷街道。 [4] 
中文名
馬巷街道
外文名
Maxiang town
別    名
舫山,馬港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廈門市翔安區
地理位置
廈門市翔安區中西部
面    積
6687 公頃
下轄地區
五美社區、友民社區、三鄉社區、後亭社區等
政府駐地
廈門市翔安區巷南路158號
電話區號
0592
郵政區碼
361101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人口數量
約27萬人(2019年)
著名景點
元威殿,城隍廟
車牌代碼
閩D
方    言
閩南語

馬巷鎮歷史沿革

馬巷鎮 馬巷鎮
馬巷,別名舫山,宋朝元朝明朝均屬民安裏,稱馬家巷、馬厝巷。
乾隆四十年(1775年),劃民安、翔風兩裏及同禾裏的五、六、七都設散廳,稱馬巷廳,隸屬於泉州府
光緒年間,萬友正曾經為“馬巷廳”編寫過《泉州府馬巷廳志》18卷,為清代福建省地方方誌史料之一。
民國時期,全國實施“廢廳改縣”,廢除馬巷廳,理應改製為“馬巷縣”。但意外的是,當時馬巷廳並沒有被因此改製為“馬巷縣”,而是馬巷鎮改歸同安縣管轄,同安縣方面再派“馬巷縣佐”來鎮上治理。
1955年10月,改設馬巷鄉,並歸馬巷區。
1956年6月,複稱馬巷鎮。
1959年2月,改設馬巷公社。
1961年9月,原馬巷鎮區稱馬巷公社(僅有五星大隊),歸馬巷區管轄。
1964年4月,原馬巷鎮區5個村劃歸馬巷公社。
1984年4月,馬巷公社更名後濱鄉,馬巷鎮恢復。
1987年,後濱鄉撤銷並劃歸馬巷鎮。
1997年05月01日,同安撤縣設區,屬於同安區 [5] 
2003年10月設立翔安區,劃歸翔安區管轄。 [6] 
2021年1月,撤銷廈門市翔安區馬巷鎮,設立翔安區馬巷街道。 [4] 

馬巷鎮行政區劃

馬巷鎮 馬巷鎮
截至2014年,馬巷街道共轄34個社區,分別是五美社區、友民社區、三鄉社區、後亭社區、五星社區、桐梓社區、後濱社區、瓊頭社區、陳新社區、井頭社區、城場社區、窗東社區、蔡浦社區、山亭社區、亭洋社區、鄭坂社區、後蓮社區、曾林社區、後許社區、沈井社區、黎安社區、內埯社區、埯邊社區、前庵社區、內官社區、何厝社區、洪溪社區、同美社區、西爐社區、趙厝社區、西板社區、市頭社區、朱坑社區、舫陽社區。鎮政府駐地翔安區巷南路158號。 [7] 

馬巷鎮地理環境

馬巷鎮地理位置

馬巷街道位於廈門市翔安區中西部。東與內厝鎮毗鄰,西臨東咀港,南連新店鎮,北與洪塘鎮相連。北緯24°39′35.95″ ,東經118°14′46.40″。 [8]  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6687公頃 [9] 

馬巷鎮地形地貌

馬巷街道轄區內分佈廣闊的波狀台地 [10] 

馬巷鎮氣候

馬巷街道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温暖,雨量充沛,熱量充足。 [11] 

馬巷鎮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馬巷鎮有銅礦,主要分佈在馬巷軍嶺1處,礦體產於二長花崗岩裂隙中,屬中低温熱液型,儲量少,不具工業意義。
馬巷鎮有耐火黏土,礦體多產於第四系衝洪積層中,可制耐火磚。
馬巷鎮何厝礦區盛產優質614號花崗岩建築石料和飾面花崗石。有建築沙,河沙分佈在馬巷九溪河牀。
馬巷鎮境內已探明的温泉主要分佈在馬巷內垵。水温一般在40~61℃,平原水温高於山區,湧水量0.3~3升/秒。 [12] 

馬巷鎮人口

2015年,馬巷街道有常住人口近20萬人。 [13]  以漢族為主。
2017年,馬巷街道常住人口247400人 [9] 
2019年,馬巷街道住人口約27萬人,其中户籍人口約10萬人。 [2] 

馬巷鎮經濟概述

馬巷鎮綜述

轄區規劃35平方公里工業園區,建成約15.6平方公里的火炬(翔安)產業區、翔安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翔安工業園、企業會館總部和數字經濟產業園等產業載體,功能定位為現代工業集聚中心,重點發展平板顯示、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等產業鏈羣。友達光電冠捷顯示、天馬微電子聯芯、電氣硝子、ABB工業中心等龍頭項目先後落地投產,現有規上工業企業230家,是福建省最大的光電產業基地。
2018年,工業產值1170億元(區屬134億元),增長9.7%,2020年預計突破1500億元;財政總收入25.8億元,增長16.7%,2020年預計突破30億元;GDP持續領跑全區,在2018年中國鄉鎮綜合競爭力百強中位居第74位、全省第2位。 [2] 
轄區內除先進製造產業項目外,還有福廈鐵路、軌道4號線、濱海旅遊浪漫線、濱海東大道、國道324複線、中奧遊艇碼頭等重點配套項目。2003年建區以來,共徵地3.96萬畝,拆遷56.80萬平方米,海域退養3.54萬畝,徵拆面積均位居全區第二;在2005年火炬(翔安)產業區項目徵拆工作中,創造了27天徵地4000畝、25天推土100萬立方米的“翔安速度”。2018年,轄區內安排項目103個,完成投資185.57億元,增長7.89%。 [2] 

馬巷鎮社會事業

馬巷鎮基礎設施

馬巷鎮 馬巷鎮
馬巷街道有翔安水廠和舫山水廠2座水廠,日供水能力達10萬噸。1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2.5萬噸。
馬巷街道有2座220千伏和4座110千伏變電站。 [14] 
截止2012年,馬巷35個社區村村通自來水,覆蓋率達100%,有線電視入户覆蓋率100%。

馬巷鎮社會保障

截至2006年,馬巷街道全年共為637户、1517人次發放低保補助資金90.126萬元;為符合五保條件的102人發放供養費15.912萬元;對遭遇臨時性生活困難的81户家庭給予救濟,共發放救濟金1.8萬元;全年共發放春荒救濟糧5.1萬公斤,房屋恢復重建補助資金26.75萬元,颱風緊急轉移安置人員困難補助8.49萬元。全鎮參保人數67162人,參保率達93.07%。 [15] 

馬巷鎮文化

翔安第一中學初中部 翔安第一中學初中部
馬巷街道有民間劇團3個,掌中木偶劇團6個,南音社1個。歌仔陣、車鼓弄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活躍坊間。鄭一泓現為中國象棋特級大師。馬巷人民文化活動中心,閩南童謠文化活動中心將投入使用。 [14] 
馬巷自明代中葉以來已形成貿易集市,清乾隆年間設馬巷廳,已有千年歷史,人傑地靈,文化底藴深厚,南音、歌仔陣、車鼓弄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活躍坊間,馬巷池王宮信仰文化成為對台對金交流的重要載體,現有旅居30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10餘萬人。正規劃開發“閩南驛站”特色小鎮。

馬巷鎮教育

翔安第二實驗小學 翔安第二實驗小學
截至2006年,馬巷街道財政投入各類教育支出2370萬元。將同美、陳新、朱坑、後蓮、後濱、前庵、塔埔7所小學進行撤併;桐梓、沈井、後許、曾林四村五校合建新校工作順利開展;乖治幼兒園、新萃英小學將動工興建;完成逸夫小學建設;動員部分聾啞兒童到特殊學校就讀,保障殘障兒童受教育權利。 [15] 
截至2015年,馬巷有翔安一中1所高級中學 [16]  和廈門市翔安馬巷中學巷西中學巷南中學3所初級中學,1所職業技術學校 [17]  有馬巷中心小學等22所小學 [18]  、2所公辦幼兒園和28所社區幼兒園。 [19] 

馬巷鎮衞生醫療

馬巷鎮有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同民分院,是一家三級綜合醫院,有職能業務科室12個,臨牀、醫技科室42個,總牀位數達1000張。還有一家馬巷衞生院以及30家社區衞生所。 [14] 

馬巷鎮交通

馬巷街道有福廈高速鐵路、瀋海高速公路、濱海東大道、國道324線、翔安大道海翔大道等穿境而過,與其他主幹道路構成“四縱四橫”的路網、形成便捷、順暢的交通網絡。福廈高速公路翔安收費站翔安客運樞紐中心、火炬B型保税物流園區、福廈高鐵客貨中間站均設置或選址在馬巷境內,使之成為貨流客流的集散地。此外,馬巷鎮實現村村通硬質化道路,總里程約150公里。 [14]  瓊頭港為商漁港口,碼頭、漁港也可通往香港、澳門、台灣等地。 [20] 

馬巷鎮風景名勝

馬巷街市
馬巷鎮 馬巷鎮
清朝時舫山凹下處有一座小廟奉祀相潑公,在今宋志醫師家門口左側,今廟尚存,只是香火冷落。據傳馬巷街馬氏是明嘉靖十八年(1549年)因避倭患,由金門遷入新圩。戚繼光評定倭患後(1563年),內遷的居民陸續回到故里,但也有不少人不願回去,馬氏就在舫山上的古宮旁搭茅寮販賣金帛提香燭,但是古廟香火興旺,臨近的葉厝(後遷蓮坂)、潘厝(後遷頂沙溪)、汪厝,民間還有俚話“六間仔隘門,遍地都是汪(秧)”,蘇厝、山仔尾、蔡厝的善信都來燒香膜拜,祈求平安,馬家門庭若市。因此沿海漁民,山區農民也都提魚、蝦、峆、挑柴米、五穀來這裏擺攤設點,互通有無。幾年後,就漸漸成為農村中的市集,這就是馬巷古街道早起的雛形。由於相潑公宮剛好建在街巷的中心,馬氏又率先居住在這裏,故形成小街巷後就定名為馬家巷。馬家巷設廳後始簡稱“馬巷”,屬泉州府管轄。 [21] 
池王宮
馬巷鎮 馬巷鎮
元威殿供奉“池府王爺”,亦稱“池王宮”,始建於明朝。1984年列為同安縣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列為廈門市涉台文物古蹟。據不完全統計,現有360多個分爐(廟)遍佈於台灣、金門、澎湖島以及新、馬、泰等國家和地區及閩南十個縣市。元威殿香火興旺,已成為兩岸民俗文化交流的平台,2009年僅台灣地區就有78個進香團3200多名香客到此朝拜。 [22] 
舫山書院
馬巷鎮
馬巷鎮(2張)
舫山書院始建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為當時馬巷轄地最高學府。 [23]  歷經一百四十年滄桑,於2006年重修。 [24] 
舫山書院坐落在翔安區的閩南四大古鎮之一馬巷的書院路,是典型的閩南明清古建築,規模較大,其對面是觀音宮。舫山書院是由當地政府牽頭,民間善士籌資修繕而重建的。重修後的書院門楣高懸“紫陽過化”金匾,中廳沿古例供奉朱文公神像。

馬巷鎮所獲榮譽

2019年9月11日,馬巷鎮入選“2018中國鄉鎮綜合競爭力100強”。 [25] 
2020年11月,獲得福建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26] 
2020年11月,馬巷鎮黨委被授予“福建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2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