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國賢

(意大利傳教士)

鎖定
(公元1692—1745年)原名Matteo Ripa,意大利那不勒斯人,傳教士,於公元1710(康熙四十九年)抵達澳門,隨之北上京師在宮中供職,擅長繪畫、雕刻,很得康熙皇帝的賞識。
公元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中國的宮廷畫家將承德避暑山莊中的山光水色繪成三十六景,由馬國賢根據原畫刻製成銅版,印出了一套《御製避暑山莊圖泳三十六景》(《熱河三十六景圖》)的銅版畫。馬國賢后來還與其他的歐洲傳教士共同以銅版印製了《皇輿全覽圖》,這是中國地理史上第一部有經緯線的全國地圖。此後,馬國賢共鐫刻中國地圖44幅,並應康熙之邀, 將雕刻銅版技術傳授給中國人。這是銅凹版印刷術最早傳入中國的情況。馬國賢於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回國。 [1] 
中文名
馬國賢
外文名
Matteo Ripa
國    籍
意大利
出生日期
1692年5月29日
逝世日期
1745年
職    業
傳教士
主要成就
將銅凹版印刷術最早帶入中國
鐫刻中國地圖44幅
出生地
那不勒斯
信    仰
基督教
馬國賢 馬國賢
馬國賢,意大利人,1692年5月29日生於那不勒斯南部的愛波里小鎮。其生平幾乎無可考查,只知其父親是薩來諾地區富裕中產階級的一位醫生。4歲即不幸喪母,童年與其父、兄、姊、妹度過。15歲時被送往那不勒斯求學。18歲那年,他立下決心要傳播福音,希望能得到赴東方傳教的任務。1707年8月26日終於被選上,同年10月8日,他跪於教宗前接受祝福,並獲得兩項特權,一是因罪死亡前特赦權;二是傳送耶穌降福十字架念珠。他一共帶着5000個十字架及項章,於1707年10月13日開始東方傳教之旅,幾乎各式各樣的交通工具都用上了:車、舟、船、轎、四輪馬車,等等。他從荷蘭鹿特丹出海,先到倫敦經南非好望角,最後抵達中國澳門,曾停靠兩站——好望角及馬六甲(馬來西亞),以採購糧食與香料。在他回憶錄的旅行見聞中(圖2,回憶錄共3冊,1832年出版。其中第14至21篇撰寫他在中國宮廷當畫家的經過),有兩段描寫了他和另外兩位傳教士在船上的情形。
馬國賢於1710年2月2日平安抵達澳門,由此啓程前往北京。1710年至1723年駐留皇宮。當時外籍傳教士初來中國先要學中文,馬國賢很快適應了在中國的生活,1711年康熙皇帝認為他已經不需要特別翻譯員了。康熙皇帝對文學、藝術有一種狂熱的愛好,傳教士們都把他讚譽為法王路易十四,他把中外藝術家都安頓於太極殿。這些人中大多數為耶穌會士,也有些其他宗教會士。家喻户曉的利瑪竇是最早來中國的耶穌會士,其繪畫風格部分模仿北歐的雕刻家菲也克斯氏(Wierx)。無論如何,他們的主題都離不開宗教。在17世紀時,已有一批中國青年隨利瑪竇習西方科技藝術,其中首推助理修士倪一誠(Ciacomo Niva),他所繪的也多是《聖母》《耶穌像》《聖畫像》(Jean-Baptiste)等。遊氏於1610年利瑪竇在北京臨終前替利氏畫了一張肖像,利瑪竇身穿中國官吏服,蓄長髯,着一頂小皮帽;所以穿漢服乃易於傳教之故。此畫現陳列於羅馬Chiesadel Cesu教堂。以上兩位中國宗教畫像畫家均屬第一畫派(以宗教畫為主題)。
馬國賢屬於第一派與第二派的過渡期。第二畫派耶穌會士有法人王致誠(Denis Attiret),意大利人郎世寧(Ciuseppe Castiglione),其主題異常廣泛(人像、花鳥、山水)。馬國賢和他們所作的主要為銅版畫。還有德籍Ignace Sickelparth、艾啓蒙,意人Damascene Ciuseppe Panzi,法籍Antoine Poirol、賀清泰。第二派以集體創作《Les Conguetes de l'Empereur de Chine》(《乾隆皇帝平定準噶爾得勝圖》)而聞名,此銅版刻於1769~1755年為乾隆徵西域大勝之作。以後的畫家郎世寧、王致誠、Sickelparth、Damascene畫的草圖常運往法國請專門人才為之雕刻,以求完美。
馬國賢精於雕、琢、繪、塑,深為康熙所重。他最喜歡人物畫,認為人物比風景更傳神、高雅。同時,他也積極培養一批中國神職學員,並輔導他們學習宗教畫,這些學生以殷若望、谷文耀、黃巴桐、吳露爵等最有名。在清宮廷內當畫家的馬國賢,常有機會隨皇帝往熱河觀其狩獵。當時康熙皇帝在承德建造了一座行宮,名為“熱河避暑山莊”,山光水色,目不暇給,故欲為圖賦詩,於是先詔中國畫家,分別把行宮畫成36圖,以後由馬國賢使用硝鏹水(即硫酸)刻出銅版,此即聞名世界的《御製避暑山莊圖詠》(1713年出版,圖3)。這套銅版畫非常寶貴,現除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套外,只有世界最有名的圖書館才有,如法國國立圖書館、大英國圖書館、梵帝岡圖書館。1708~1719年康熙又派傳教士至全國各地測量作圖,其中有中國人,也有外籍教士如杜德美、白晉、費德存等。最後,由馬國賢根據這些草圖繪製《皇輿全覽圖》(於1721年出版),這也是中國地理史上第一部有經緯線的地圖。
馬國賢的回憶錄不僅描寫了多彩多姿的豐富的宮廷生活,也讓我們瞭解了在陌生而廣大的中國,教士們仍能憑其堅毅的心傳播福音。
馬國賢留華期間,1719年在距北平100公里的古北口,自辦一所學校專收中國學生,授予神學,這是傳信部在北京的第一所學校。雍正元年馬國賢帶4位中國學生回意大利,皇帝親送駿馬、貢緞、瓷器等。他們中途停留倫敦時,令當地人異常驚訝。所以1724年9月12日星期六英國倫敦《每日郵報》報道:“有一些中國貴族抵達我們國家立即被英王詔見,受到空前未有的禮遇。他們很光榮地吻了國王的手……”1724年,一行人回到意大利。馬國賢在羅馬教皇國王處奔走了8年,教宗格利門十二世在1732年4月7日批准,馬國賢就在那不勒斯創辦了“聖家書院”,以招收中國留學生為主,故又名為“中國書院。”18、19世紀時,這是一所非常重要的學院,因為有許多歐洲人也來此學習東方語言。可是清同治七年(1868年)其被意大利政府沒收,改名為“意大利國立東方語文研究所”。
馬國賢的畫雖多已遺失,後代的人也許忘記有這樣一個傳教士,但當年他的確是歐洲一位顯赫的人物。今天當我們回顧那一篇篇描寫傳教士使節來華的故事,我們不禁會體認到天主教的確在中國發生了很多影響。1729年9月29日,法國哲學政論家孟德斯鳩曾特訪馬國賢,其旅行日記寫着:“……我在那不勒斯拜訪馬國賢院長,這位傑出的優良傳教士擁有一個高遠的目標:訓練中國學生成為神父,以後送他們回自己國家傳教。他帶回4位中國學生,馬國賢得到羅馬教會及其他教會資助。這些學生畢業後,將獲得旅費以便回中國,這些學生將繼承馬國賢的志願,傳教於全中國……”(取自《孟德斯鳩全集》)
馬國賢於1745年去世,他是意大利到中國傳教的一位特殊人物。是意大利聖家書院創辦人,也是早期留歐的中國籍教士的功臣,他對於中國天主教會的貢獻可想而知。他一生中親筆撰寫的手稿,尚有一些未被整理付梓,筆者特別研究成書,圖文並茂,學術與傳奇兼顧。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