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勇

(革命烈士)

鎖定
馬勇 (1922~1952) ,曾用名馬忠秀,河北藁城人。自幼讀書,後考入省立正定第七中學。1937年畢業,赴京考試,“七七”事變發生,他毅然投筆從戎,於翌年2月參加八路軍,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期間,他先後擔任冀南五分區獨立大隊指導員,一二九師東進特務營副教導員、二團政治教導員,太行輝縣獨立營副政委,太行七分區南進支隊長等職。在與日軍艱苦卓絕的作戰中,表現了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
在解放戰爭初期,馬勇任太行軍區四十四團團長。他率部堅守在焦作、博愛、沁陽一帶和隴海鐵路線敵佔區,採取運動戰、陣地戰等戰術,消滅蔣軍有生力量。1947年初,在兄弟部隊配合下,先後拿下了沁陽、盂縣、温縣等重鎮。1948年1月,馬勇所率部隊編為華北第一兵團十三縱隊一一三團,執行解放臨汾的作戰任務。戰鬥打響後,馬勇親率3個連,組成突擊隊,嚴密控制東門外圍陣地,為總攻部隊順利攻城創造了條件。臨汾戰役後,他又奉命隨大部隊北上參加晉中戰役,以孤立太原之敵。
太原戰役後,馬勇所率一一三團,經短期休整改編,於1949年5月,馬不停蹄進軍西北。12月馬勇又奉命率部入川。1950年5月,調馬勇到空軍錦州航校學習。期滿擔任空軍航空兵五師師長。1951年10月1日駕機參加國慶大典,受到毛主席、朱總司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與宴請。1952年8月31日,馬勇將再次參加國慶大典檢閲前,他率機由唐山至北京轉場飛行中,因氣候極端惡劣,不幸失事,以身殉職。年僅30歲。 [1] 
中文名
馬勇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河北省藁城縣
出生日期
1922年
逝世日期
1952年
職    務
空軍飛行指揮員

馬勇人物生平

馬勇(1922-1952),原名馬忠秀,1922年6月出生於河北省藁城縣(今藁城市)賈村。父親馬國瑞一生務農,兼作油坊等生意,家境較殷實,其思想開明,有愛國熱情,在當地較有聲望,抗日時期曾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過中心村村長和抗日動員會主任。母親一生勤勞,生性善良,經常接濟窮苦人家,在當地口碑很好。家庭的薰陶使馬勇在幼年時就受到了追求進步、同情弱者的影響。
馬勇的童年是在中華民族蒙受危難的時期度過的。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華北各地抗日救亡運動日趨高漲。目睹這一切,使正在讀小學的馬勇萌發了初步的民族覺悟。高小畢業後,馬勇考入直隸省立第七中學(正定七中)。正定七中是一所具有革命傳統的學校,在進步師生和革命書刊的影響下,他接受了更多的革命道理。1936年,綏遠抗戰和西安事變相繼爆發。在國難當頭、全國抗日熱潮高漲的形勢下,馬勇的愛國熱忱和抗日意志更為堅定。在參加革命後填寫的一份軍人登記表中,馬勇曾這樣寫道:“高初小時,因年齡小,愛玩耍,時值九一八事變,略有民族意識。中學時正值綏遠抗戰和西安事變,抗日意志甚強。”
1937年,馬勇從正定七中畢業。中學校長帶着他們幾位學業優良的學生赴北京考學,行至盧溝橋,正值七七事變爆發,他親眼目睹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暴行和國土淪喪的恥辱。求學無門,只得返回家鄉。剛進家門,他就大哭起來,説:“盧溝橋已炸,日本人侵略中國太甚!中國就要亡國了!沒有國家,哪還有我們,我決定不考學了,要救國,要參加革命!”
1938年2月,未滿16歲的馬勇毅然離開家鄉,到晉縣參加了八路軍。同年10月,在束鹿縣由李漢英、於文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參軍不久,馬勇曾回過一次家,家裏人問他:什麼時候再回來?他堅定地説:“不回來了,不打敗日本鬼子堅決不回家!”從此,他義無反顧地踏上了獻身於民族解放事業的人生新旅程,直到犧牲,他再也沒有回過自己的家鄉。
在八路軍這個革命大熔爐裏,馬勇經受了革命戰爭的洗禮和考驗。在華北敵後抗日戰場上,在與日偽軍和國民黨頑固派進行的艱苦卓絕的鬥爭中,馬勇從一個剛剛走出校門的學子逐步成長為一個成熟的軍事指揮員。
在抗日戰爭時期,馬勇先後擔任一二九師獨立支隊教育幹事、冀南軍區五分區獨立大隊教導員、一二九師東進縱隊特務營副政治教導員、東進縱隊二團政治教導員、太行軍區輝縣獨立營副政委、太行軍區七分區南進支隊支隊長等職。1945年三、四月間,太行軍區七分區組建四十四團,年僅23歲的馬勇受命擔任該團團長。在執行軍事任務的同時,馬勇善於依靠人民羣眾,十分重視和堅決執行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緊密配合地方政府的工作,對開創太行七分區修(武)獲(嘉)武(陟)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做出了重大貢獻。
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背信棄義,撕毀“雙十協定”,向我解放區大舉進攻。在太行地區,蔣介石調集數萬軍隊,北渡黃河,強行侵佔了已被我軍解放的修武、武陟兩縣,後又強佔了焦作、博愛、沁陽等縣市。強敵壓境,形勢十分嚴峻。而馬勇率領的四十四團是一支由地方武工隊改編的部隊,兵力只有五個連,戰士成份複雜,武器簡陋,彈藥奇缺,甚至有一個連是由會道門師徒組成的混雜隊伍。年輕的軍事指揮員馬勇,面臨着改造隊伍和抵禦強敵的雙重任務。
在困難面前,馬勇率領全團指戰員開展了艱苦細緻的工作。一方面,馬勇率領全團始終堅守在焦作、博愛、沁陽等道清鐵路一線敵佔區,採取遠道奔襲、山區作戰的方針,伺機殺傷敵人;另一方面,馬勇又利用戰鬥的空閒對部隊進行整訓,開展階級教育。經過邊作戰邊整訓,四十四團逐步發展壯大起來,戰鬥力和階級覺悟大大提高,從一支剛剛改編的小團成長為三個營建制的大團。在太行軍區七分區其他主力上調野戰部隊南下作戰的情況下,成為分區獨撐局面的主力部隊。
1947年,馬勇率領全團配合其他兄弟部隊,先後解放了沁陽、盂縣、温縣、博愛、長垣等重鎮,粉碎了蔣軍的進攻。在戰鬥中,四十四團的指戰員士氣高昂,越戰越勇。4月,在攻打温縣縣政府大院時,遭到敵軍的頑強抵抗,數次攻擊未克。馬勇急中生智,令炮兵連將剛剛繳獲敵人的兩發燃燒炮彈發射到樓房上,同時配以地面的爆破,頓時,敵陣中大火沖天,敵軍驚恐萬狀,紛紛潰逃,我軍趁熱攻下縣城,並活捉了敵縣長、“豫北少將遊擊司令”於錦江。同年9月,在解放長垣縣城戰鬥中,四十四團率先破城,打了一個漂亮的攻堅戰,受到豫北指揮部的通令嘉獎。
1948年1月,四十四團受命改編為華北第一兵團第十三縱隊一一三團,在兵團司令員徐向前的指揮下,由豫北開赴晉南,參加了臨汾、晉中和太原諸戰役,為推翻國民黨閻錫山統治、解放山西全境建立了重要功績。
臨汾為晉南軍事重鎮,素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至1948年初,臨汾已成為閻錫山集團盤踞在晉南的最後一個軍事據點。攻克臨汾,對我軍在解放戰爭中實行戰略反攻具有重要意義。3月5日,馬勇率全團隨大部隊兩渡汾河,進抵汾城縣境內。不久,發現駐守汾河西岸的澗頭、馬務之敵有東渡汾河向臨汾城內逃竄企圖,指揮部立即命令他率團阻擊東逃之敵。馬勇受命後,迅速率部沿汾河北進,切斷敵東逃之路。8日拂曉,向澗頭之敵發起攻擊,一舉殲敵700餘名,為攻打臨汾創造了有利條件。9日,全團顧不上戰後休整,冒着傾盆大雨,由洪洞縣甘亭鎮出發,於10日到達指揮部指定位置——臨汾城東南部。
臨汾城的地勢十分險要。它西臨汾河,城區地勢高,城外地勢低,又有高達15米的城牆護衞,城牆頂寬10米,底寬近30米,十分堅固。守敵有閻錫山部六十六師主力、胡宗南部三十旅主力及八個地方保安團共25萬人。他們憑藉有利地形,又構築了堅固、複雜的防禦工事,企圖負隅頑抗。根據這種情況,兵團指揮部制定了先攻佔外圍據點,然後以坑道爆破為主要手段,伺機發起總攻的戰役方針。
馬勇接受的第一個任務是拔除東關外圍據點黃土堡,同兄弟部隊配合攻佔東關。接到命令後,馬勇和團政委崔殿臣以及其他團領導經過對敵情和地形的反覆偵察,決定以交通溝迫近敵據點,以坑道爆破為主,輔以強行爆破的手段攻克。經過三個晝夜的土工作業,交通溝像蟒蛇般地抵近敵據點。但由於部隊初次實行坑道作業,掌握不住方向和距離,再加上敵人不斷以小股部隊和炮火騷擾,到指揮部指定發起攻擊時間時,坑道仍未完成。為了按時發起攻擊,馬勇決定放棄坑道,實行強行爆破。不料在攻擊發起後,因裝藥不當強行爆破又未成功。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馬勇果斷命令組織突擊隊,在火力掩護下,用梯子強行登上敵陣地,佔領了該據點。誰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打退敵人的兩次反撲後,由於地形不熟悉,沒有及時發現據點通往關東的暗道,次日清晨,敵軍兩個連的兵力在炮火的掩護下從暗道出擊向我陣地猛烈反撲,陣地得而復失。得知這一消息,馬勇再次組織突擊隊偷襲攻入該據點,經過20多分鐘的短兵相接,黃土堡陣地重新回到我軍手中。
東關攻佔後,經過暫短休整,馬勇又接受了攻擊臨汾城東門外壕,為總攻掃除障礙的任務。此時,距總攻開始只有短短兩天時間。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馬勇決定組織四個連的兵力同時並進,分別向敵軍把守的外壕挖一條坑道。到總攻開始前,九連終於將坑道挖到外壕前沿。5月17日凌晨,攻擊外壕的戰鬥打響,馬勇指揮各連分路出擊。在敵人六面火力射擊的火網內,九連四班(趙世平班,此次戰鬥結束後,趙世平被評為特等戰鬥英雄,1950年出席了全國首屆英模大會)進擊到東門甕城外壕外沿的爆破坑內。四班戰士在全團火力支援下頑強戰鬥,連續打退敵人的多次反撲,堅守七個小時之久。17時30分,馬勇指揮三個連直插外壕,消滅了壕內敵人,終於控制了外壕及前沿陣地。
19時30分,總攻開始。在兵團指揮部的命令下,我軍數十門山、野炮齊聲怒吼,挖到城牆底部的兩條坑道一齊爆破,城牆被炸開近40米的缺口,我突擊部隊在炮火掩護和爆破煙霧下迅速突入城內,經過激烈巷戰,於當日24時全殲守敵。歷時72天的臨汾戰役勝利結束。
臨汾戰役,拔除了敵人在晉東南的最後一個據點,使太嶽和呂梁兩個解放區連成一片,有力配合了我軍中原和西北戰場的作戰,為進軍晉中,消滅閻錫山部主力創造了有利條件。
臨汾戰役結束後,未經休整,馬勇又奉命率部北進,同兄弟部隊一起,先後圍殲了閻錫山十九軍軍部、暫編四十師及趙承綬集團共七萬餘人,勝利完成了晉中戰役,使太原之敵成為孤軍。
攻打太原是最後消滅閻錫山集團、解放山西全境的關鍵戰役。太原為閻錫山的老巢,在其多年經營下,築城堅固,以各類鋼筋水泥堡3000多個為骨幹,構成約30裏縱深的環形防禦體系,加之守敵以10萬重兵把守,配備600門火炮,企圖困獸猶鬥,作最後掙扎。鑑於太原工事堅固,敵我兵力相當,兵團指揮部正確做出“圍困、瓦解、攻擊,逐步削弱敵人,然後一舉攻下太原,全殲敵人”的作戰方針。
困守太原孤城之敵,在我軍四面包圍之下,處境日蹙,糧食發生極大困難。敵軍為搶奪糧食,並企圖重佔榆次,擾亂我軍攻打太原的戰役準備,遂於10月集結七個師的兵力,分東西兩路向南進犯。
此時,馬勇率團駐守在離太原城約40裏的鳴李車站一帶。這是敵東路四個師必經之路。在兵團首長“堅決守住陣地,不許後退一步”的嚴令下,他率領全團堅守陣地,頑強抗擊企圖奪路之敵。從10月2日至4日黃昏,敵軍在坦克火炮的掩護下,輪番向我陣地猛攻。我陣地幾次被敵人突破,又幾次被我軍奪回,始終沒有讓敵人前進一步。堅持到4日夜晚,我兵團主力已經插到敵後,完成了對敵軍的包圍。經過激烈戰鬥,全殲敵軍兩個師,其餘倉皇龜縮回太原城內。這次戰鬥拉開了太原戰役的序幕。
在4日進行的反擊戰中,馬勇不幸負傷,住進醫院。此時,我兵團指揮部決定乘初戰告捷的有利時機,再接再厲,拿下東山。上級把攻佔東山山頭要塞的任務交給了馬勇團。馬勇不待傷愈便回到部隊,又投入了新的戰鬥。
東山位於太原以東約10裏,主峯海拔500米,高出太原近300米,“四大要塞”牛駝砦、小窯頭、淖馬、山頭由北向南一字排開,被稱為太原的“天然屏障”。再加上日寇和閻軍多年修築,工事極為複雜堅固。在這裏,馬勇率領全團經歷了建團以來最為激烈、殘酷的戰鬥。
10月30日,攻擊山頭要塞的戰鬥打響。由於地形不利,加之對敵情判斷有誤,連續四次攻擊均未成功,部隊傷亡很大。在這緊要關頭,馬勇親自上前沿陣地觀察地形,偵察敵情,並及時召開團黨委會議,冷靜地分析了敵我對峙的態勢,果斷決定改變一味強攻戰術,採取首以夜間偷襲,繼以強攻的作戰方案。11月10日,馬勇將前沿陣地兩個營僅餘的70餘名戰鬥員重新編為六個班,於凌晨2時摸上敵三號陣地,俘敵30餘名,控制了該陣地。天放明後,縱隊主力全線出擊,終於攻下了山頭要塞,消滅了敵人號稱八個師番號七個團的有生力量。戰後,全團榮獲兵團授予的“英勇頑強”獎旗一面。
太原被我軍包圍之時,平津戰役已經打響。為穩住傅作義集團,防止其南逃,中央軍委決定對太原停止攻擊,展開政治攻勢,瓦解敵軍,待平津戰役結束再打太原。其間,馬勇團正式編入全國解放軍統一序列,番號為第十八兵團第六十一軍一八二師五四五團。
平津戰役於1949年3月底結束。之後,中央軍委命第十九、二十兵團和四野炮兵一師由冀入晉,與十八兵團會合,在徐向前統一指揮下會攻太原。4月20日,我軍在強大炮火支援下分十路向太原城及城外據點展開總攻,馬勇團在總攻中擔負掃清城東南松莊南嶺集團陣地和雙塔寺據點的任務,在軍事打擊和政治瓦解的雙重攻勢下,以極小的代價取得了輝煌的戰果。至24日,我軍全殲太原守敵,歷時六個月的太原戰役勝利結束。
太原戰役結束後,中央軍委決定第十八、十九兵團調歸第一野戰軍建制,參加解放祖國大西北的作戰。
1949年5月20日,西安在彭總率領的一野大軍兵臨城下的強大威懾下,獲得和平解放。但是,國民黨胡宗南集團和二馬(馬步芳、馬鴻逵)集團不甘心失敗的命運,他們在蔣介石的密令下,企圖乘我十八、十九兵團尚未入陝、西安地區防備兵力薄弱的機會,分四路兵馬,反撲西安,奪回他們的反共老巢。西安地區一時情況十分危急。
此時,馬勇正奉命率部擔任全軍前衞團,由榆次出發向西北進軍。當部隊行至絳縣時,突然接到一野彭總電:“西北情況緊急,胡、馬糾集17萬之眾,企圖反撲西安,限你們立即趕到風陵渡口。”接令後,馬勇立即下達強行軍令,要求三天走完幾百里路程,按時趕到指定地點。此時正值炎夏,又下暴雨,道路泥濘,但部隊士氣高昂,每天急行軍百里以上,準時趕到渡口。按時到達指定地點後,又奉命過黃河,乘火車到達西安,擔負起保衞古都西安的重任。
為徹底解除胡(宗南)、馬(步芳、鴻達)集團對西安市的威脅,併為最後消滅胡、馬集團創造有利條件,一野前委遵照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鉗馬打胡,先胡後馬”的指示,於7月6日召開第七次擴大會議。會上,根據胡宗南集團在陝西扶眉地區兵力較集中,秦嶺以南沒有戰略預備隊北援,二馬集團因胡馬矛盾可能不來援胡等因素,決定發動扶眉戰役。
馬勇所在部隊的具體任務是拔除胡宗南集團盤踞頑抗的軍事要地——西安城南小五台高地。小五台是西安城南的遊覽勝地,五座山峯聳立,古木參天,荊棘遍野,地勢十分險要,山腰、山頂、隘口均有抗日時期胡宗南修築的“國防工事”。敵軍一個師盤踞在此,企圖憑藉天險與我軍對抗。馬勇團的具體任務是攻佔敵陣左側的老原嶺陣地,斷敵退路。針對老原嶺山勢險要、敵軍重兵把守(敵三十四團在此守衞)的情況,馬勇經過反覆偵察地形,決定採取智取的作戰方針。7月10日夜,馬勇率部繞開敵人正面火力點,在嚮導的帶領下,時而攀登七八十度的懸崖陡壁,時而穿行草密林深的羊腸小道,從左側插入敵軍腹地,將酣睡之敵一連人全部活捉,佔領了敵陣一側。次日拂曉,敵人多次進行反撲,均被打退。敵人惱羞成怒,把軍官組成“敢死隊”,不惜血本,孤注一擲,向我陣地反撲。馬勇身先士卒,率部與敵人拼刺刀,經過一場肉搏之戰,敵人以40餘具屍體為代價潰退山下。傍晚,全團發起總攻,將敵三十四團全部消滅,佔領了老原嶺。戰後,在常寧宮(蔣介石避暑之地)六十一軍軍部,軍首長表彰了他們“智取老原嶺,用刺刀拼下敢死隊”的英勇行為。
攻佔老原嶺為扶眉戰役的最後勝利做出了貢獻。扶眉戰役的勝利,不僅使退居漢中的胡宗南集團失去了北線屏障,從此一蹶不振,而且徹底粉碎了胡馬反共聯盟體系,同時使我軍在西北戰場的兵力成為絕對優勢,為以後殲滅二馬集團,解放西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同年12月,中央軍委命令十八兵團由陝入川,配合其他部隊,徹底消滅胡宗南集團,解放全四川。馬勇率領全團擔任全軍後衞,開始了向西南進軍的征程。他們在隆冬嚴寒、風雪交加的惡劣條件下,徒步26天,日行百里,翻秦嶺,過大巴山,征服了自古難以逾越的“蜀道”,順利進入四川。當部隊行至成巴公路時,馬勇接到師部電令:“一八一師在潘龍鎮揪住敵主力,必須不顧疲勞,兼程前進,參加戰鬥。”此時馬勇團距潘龍鎮尚有240餘里的路程,馬勇率部立即強行軍,一天半強行240餘里,在江北火烽山山坳內圍住敵人一個團。幾聲槍響,已成驚弓之鳥的千餘敵人全部被生擒。
四川解放後,馬勇率部駐守川北江油、平武一帶,開展協助地方建立政權、徵糧、剿匪肅特等工作。1950年5月,馬勇調任川北軍區擔任作戰處長。剛剛到任,上級的一紙調令使馬勇的軍事生涯發生了重大的轉折。
隨着新中國的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個嶄新的軍種——空軍的組建也在緊張的籌備中。1949年10月,在黨中央毛主席的直接領導下,空軍正式成立。隨後,組建航校和培訓飛行學員的工作陸續展開。但不久,一個急迫的問題便擺到空司領導的面前:建軍之初,雖然陸續從陸軍部隊選調了一批連排幹部學習飛行,並很快掌握了飛行技術,但飛行部隊缺乏中高級指揮員,難以形成堅強的戰鬥力。在1950年6月召開的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上,劉亞樓司令員當面向毛主席建議:選調100名左右年輕力壯、文化較高、素質好的營團師級幹部學飛行,以作未來的空軍中高級飛行指揮人員。毛主席十分重視這一建議,在三中全會講話中即席向各大軍區、各野戰軍領導作了指示,要求“以最快的速度”落實。於是,經過上級領導的多方考察,時年28歲的馬勇被列入選調空軍的名單。7月,馬勇離開了征戰多年的野戰部隊,奉命北上錦州,進入空軍第三航校第一期飛行科學習飛行。儘管留戀征戰多年的野戰部隊,但為了新中國空軍的建設和發展,馬勇還是堅決服從了上級的命令。
在錦州空軍第三航校裏,馬勇在教官和蘇聯顧問的指導下,虛心好學,苦心鑽研,很快掌握了飛行技術,被評為航校優等生,榮獲空司頒佈的模範獎狀。
1951年1月,馬勇提前從航校畢業,被空司任命為空軍航空兵第五師師長。空五師是空軍最早建立的五支航空兵師之一,配備蘇制伊爾10強擊機,駐防遼寧開原,擔負着東北邊境的防衞和抗美援朝的機動部隊和任務。馬勇到任後,針對這支年輕飛行部隊的裝備特點和作戰任務,重點抓了戰鬥訓練和行政管理,迅速提高了部隊的軍事素質,成為年輕空軍的主力部隊。1951年10月1日,馬勇率部駕機飛赴北京參加了國慶檢閲,向黨中央和全國人民展示了我空軍部隊的雄姿。檢閲後,馬勇在中南海受到毛主席、朱總司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與宴請。
1952年8月31日,為了再次參加國慶大典檢閲,馬勇率部隊由開原飛赴北京。在從唐山至北京的轉場飛行中,因當時氣候極端惡劣,密雲和濃霧遮蓋了全部視野,加上空軍處於初創時期,地面指揮、複雜氣象條件下的飛行經驗均不足,在飛至玉田縣上空時,因採用超低空飛行,飛機不幸觸地失事,馬勇壯烈犧牲,終年僅30歲。 [2] 

馬勇人物評價

馬勇烈士的墓碑肅立在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的蒼松翠柏之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部和政治部撰寫的碑文對馬勇烈士的一生做出了高度評價:“馬勇同志在長期艱苦的革命鬥爭中,一貫剛毅、頑強,對革命事業忠心耿耿,始終如一,為祖國、為人民立下不朽功績。”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