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香港法定古蹟

鎖定
中國香港法定古蹟(Declared Monuments in Hong Kong)是指受到香港法例第53章《古物及古蹟條例》所保護的個別地方、建築物、地點或構築物。
早在6000年前,香港已有先民聚居。從19世紀中至20世紀末,香港歷經了一百五十多年的殖民統治,在獨特的歷史背景下,東方傳統和西方文化兼收幷蓄,給香港留下了很多歷史古蹟,有廟宇圍城,也有教堂高樓。 [1] 
截至2021年7月16日,香港共有法定古蹟129項:香港島(54項)、九龍(13項)、新界(53項)、離島(9項)。 [2-3] 
中文名
香港法定古蹟
外文名
Declared Monuments in Hong Kong
數    量
129項(截至2021年7月16日) [3] 
類    型
歷史文物及建築

香港法定古蹟評級機制及保育政策

香港立法局在1971年11月17日通過《1971年古物及古蹟條例草案》,條例主要是管制香港的考古發現,以確保具歷史價值的項目得以保存,授權政府在“認為任何地方、建築物、地點或構築物因具有歷史、考古或古生物學意義而符合公眾利益,可於諮詢委員會,並獲港督批准後,藉憲報公告宣佈該處為古蹟”。當時立法體現了法定古蹟須具備“極高門檻”,而受法律保護的古蹟類別只有“法定古蹟”一類,條例最終於1976年生效,古物諮詢委員會同年1月1日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成立。 [4] 
1982年6月16日,立法局通過《1982年古物及古蹟(修訂)條例草案》,引入“暫定古蹟”的程序,使具歷史、考古或古生物學意義的建築物或地方得到臨時保護,以待當局詳細考慮是否宣佈為古蹟,根據條例古物事務監督在宣佈暫定古蹟前,只須諮詢古物諮詢委員會意見,無須經港督批准,而暫定古蹟在12個月的有效期內,受到相當於法定古蹟的法例管制。私人物業業主亦可通過機制,申請撤回宣佈暫定古蹟。法定古蹟的涵蓋範圍,亦包括古蹟、歷史建築物及考古或古生物地點或構築物。 [4] 
2006年的保留舊中環天星碼頭事件及2007年的保留皇后碼頭事件,令政府檢討文物保育政策。發展局於2007年7月1日成立,把與發展有關的文物保育列為政策範疇。政府於2008年11月26日確立古物諮詢委員會對歷史建築物的行政評級制度,與法定古蹟宣佈制度建立關係,令歷史建築物獲得的行政評級,可作為推行各項文物保育措施的依據。若建築物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將接納為已列入“備用名單”的具高度價值的文物建築,身兼古物事務監督的發展局局長可考慮該建築物是否達到“極高門檻”,宣佈為香港法定古蹟。 [5] 

香港法定古蹟古蹟名錄

香港法定古蹟香港島

名稱
地址
圖片
香港大浪灣
大浪灣石刻 大浪灣石刻
都爹利街石階及煤氣路燈
中環都爹利街
都爹利街石階及煤氣路燈 都爹利街石階及煤氣路燈
銅鑼灣天后廟道十號
天后廟 天后廟
赤柱赤柱村道八十八號
舊赤柱警署 舊赤柱警署
舊最高法院外部
中環昃臣道八號
舊最高法院外部 舊最高法院外部
薄扶林道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外部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外部
南區黃竹坑
黃竹坑石刻 黃竹坑石刻
中環紅棉路
舊三軍司令官邸 舊三軍司令官邸
中環炮台裏一號
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 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
柴灣吉勝街十四號
羅屋 羅屋
灣仔皇后大道東二百二十一號
舊灣仔郵政局 舊灣仔郵政局
舊病理學院
上環堅巷
舊病理學院 舊病理學院
舊上環街市
上環德輔道中三百二十三號
舊上環街市 舊上環街市
香港司徒拔道45號
景賢裏 景賢裏
薄扶林水塘六項歷史構築物
薄扶林水塘道
薄扶林水塘六項歷史構築物 薄扶林水塘六項歷史構築物
黃泥涌水塘三項歷史構築物
黃泥涌大潭水塘路
黃泥涌水塘三項歷史構築物 黃泥涌水塘三項歷史構築物
上環荷李活道124-126、128及130號
文武廟 文武廟
聖士提反書院的書院大樓
香港赤柱東頭灣道22號
聖士提反書院的書院大樓 聖士提反書院的書院大樓
香港中環
和平紀念碑 和平紀念碑
港島大坑蓮花街
蓮花宮 蓮花宮
灣仔掃杆埔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
鯉魚門軍營第七座
香港柴灣道75號鯉魚門公園及度假村
舊鯉魚門軍營第二十五座
香港柴灣道75號鯉魚門公園及度假村
香港薄扶林
香港大學梅堂外部
香港薄扶林
列堤頓道二號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主樓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主樓
中環花園道三十五號
梅夫人婦女會主樓外部 梅夫人婦女會主樓外部
山頂柯士甸山道
舊總督山頂別墅守衞室 舊總督山頂別墅守衞室
中區警署
中環荷李活道十號
中區警署 中區警署
中環亞畢諾道一號
前中央裁判司署 前中央裁判司署
中環奧卑利街
域多利監獄 域多利監獄
薄扶林道一百四十四號
薄扶林道
薄扶林道
中環上亞釐畢道
香港禮賓府 香港禮賓府
中環花園道四至八號
聖約翰座堂 聖約翰座堂
聖約瑟書院北座及西座
中環堅尼地道七號
聖約瑟書院北座及西座 聖約瑟書院北座及西座
香港鶴咀
鶴咀燈塔 鶴咀燈塔
青洲
青洲燈塔建築羣 青洲燈塔建築羣
大潭水塘羣廿二項歷史構築物
大潭水塘道/寶雲道
大潭水塘羣廿二項歷史構築物 大潭水塘羣廿二項歷史構築物
香港仔水塘四項歷史構築物
香港仔水塘路
香港仔水塘 香港仔水塘
香港中環半山衞城道7號
甘棠第 甘棠第
香港般鹹道63A號
英皇書院 英皇書院
香港薄扶林道一百三十九號
伯大尼修院 伯大尼修院
鴨脷洲洪聖街
洪聖古廟 洪聖古廟
舊精神病院立面
西營盤高街2號
舊精神病院立面 舊精神病院立面
舊鯉魚門軍營第十座
香港柴灣道75號鯉魚門公園及度假村
舊鯉魚門軍營第十座 舊鯉魚門軍營第十座
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東蓮覺苑 東蓮覺苑
香港大學儀禮堂外部
香港薄扶林
香港大學儀禮堂外部 香港大學儀禮堂外部
黑角頭石刻
香港柴灣黑角頭
香港灣仔隆安街
薄扶林水塘道
薄扶林大口環道9號
般鹹道官立小 [21] 
香港西營盤般鹹道 9A 號
般鹹道官立小學 般鹹道官立小學
參考資料來源: [6] 

香港法定古蹟九龍

名稱
地址
圖片
尖沙咀彌敦道一百三十四號A
深水埗李鄭屋邨
尖沙咀
尖沙咀彌敦道一百三十六號
前水警總部
九龍尖沙咀廣東道2號A
九龍寨城南門遺蹟
九龍城九龍寨城公園
前九龍寨城衙門
九龍城九龍寨城公園
九龍窩打老道130號
九龍窩打老道25號廣華醫院
九龍城聯合道與東頭村道交界
九龍尖沙咀緬甸台訊號山花園
油麻地佐敦道4號
天后古廟及其鄰接建築物
九龍油麻地
天后古廟及其鄰接建築物 天后古廟及其鄰接建築物
參考資料來源: [7] 

香港法定古蹟新界

名稱
地址
圖片
西貢滘西洲
滘西洲石刻 滘西洲石刻
西貢大廟灣地堂咀
大廟灣刻石 大廟灣刻石
荃灣古屋裏
三棟屋村 三棟屋村
大埔運頭角里
舊北區理民府 舊北區理民府
西貢北潭湧
上窰村 上窰村
西貢龍蝦灣
龍蝦灣石刻 龍蝦灣石刻
大埔公路元洲仔
前政務司官邸 前政務司官邸
税關遺址
西貢佛頭洲
税關遺址 税關遺址
元朗新田蕃田村
麟峯文公祠 麟峯文公祠
大埔碗窰村碗窰
大埔上碗窰村
大埔碗窰村碗窰 大埔碗窰村碗窰
大埔富善街
文武二帝廟 文武二帝廟
大埔墟崇德街十三號
舊大埔墟火車站 舊大埔墟火車站
上水門口村
廖萬石堂 廖萬石堂
荃灣德華街德華公園
海壩村古屋 海壩村古屋
元朗新田永平村
大夫第 大夫第
粉嶺龍躍頭覲龍圍(門樓)
覲龍圍門樓 覲龍圍門樓
元朗廈村東頭村
楊侯宮 楊侯宮
王屋村古屋
沙田圓洲角王屋村
王屋村古屋 王屋村古屋
沙頭角上禾坑
鏡蓉書屋 鏡蓉書屋
元朗錦田水頭村
二帝書院 二帝書院
新界元朗八鄉上村
植桂書室 植桂書室
九龍水塘五項歷史構築物
沙田歌賦山道金山郊野公園
九龍水塘五項歷史構築物 九龍水塘五項歷史構築物
葉定仕故居
沙頭角蓮麻坑村
葉定仕故居 葉定仕故居
廣瑜鄧公祠
新界元朗錦田水頭32號
廣瑜鄧公祠 廣瑜鄧公祠
發達堂
新界沙頭角下禾坑
發達堂 發達堂
覲龍圍圍牆及更樓
粉嶺龍躍頭覲龍圍(新圍)
覲龍圍圍牆及更樓 覲龍圍圍牆及更樓
麻笏圍門樓
粉嶺龍躍頭麻笏圍
麻笏圍門樓 麻笏圍門樓
元朗橫洲
二聖宮 二聖宮
西貢東龍洲
東龍洲石刻 東龍洲石刻
西貢東龍洲
東龍洲炮台 東龍洲炮台
老圍門樓及圍牆
粉嶺龍躍頭老圍
龍躍頭老圍門樓及圍牆 龍躍頭老圍門樓及圍牆
粉嶺龍躍頭
松嶺鄧公祠 松嶺鄧公祠
粉嶺坪輋
長山古寺 長山古寺
大埔大埔頭村
敬羅家塾 敬羅家塾
元朗山廈村
張氏宗祠 張氏宗祠
大埔上碗窰
樊仙宮 樊仙宮
荃灣燈籠洲
燈籠洲燈塔 燈籠洲燈塔
元朗屏山
鄧氏宗祠 鄧氏宗祠
元朗屏山
愈喬二公祠 愈喬二公祠
元朗屏山
聚星樓 聚星樓
西貢滘西洲
洪聖古廟 洪聖古廟
天后宮
粉嶺龍躍頭
天后宮 天后宮
上水河上鄉
居石侯公祠 居石侯公祠
屯門青山公路新墟段何福堂會所
馬禮遜樓 馬禮遜樓
新界元朗八鄉元崗村
梁氏宗祠 梁氏宗祠
鄧氏宗祠
元朗廈村
鄧氏宗祠 鄧氏宗祠
城門水塘紀念碑
葵青
城門水塘紀念碑 城門水塘紀念碑
元朗屏山坑頭村
仁敦岡書室 仁敦岡書室
下白泥碉堡
新界元朗下白泥55號
下白泥碉堡 下白泥碉堡
新界元朗屏山
達德公所 達德公所
新界上水金錢
味峯侯公祠 味峯侯公祠
舊大埔警署 [19] 
新界大埔運頭角里11號
舊大埔警署 舊大埔警署
沙頭角山咀協天 [20] 
新界沙頭角山咀
沙頭角山咀協天宮 沙頭角山咀協天宮
參考資料來源: [8] 

香港法定古蹟離島

名稱
地址
簡介
圖片
大嶼山石壁石刻 [10] 
大嶼山石壁
香港大多數古代石刻都瀕臨海濱,石壁石刻卻離開海岸約三百米。相信此處昔日也是海邊,其後海岸變遷始成今日之地貌。石刻紋飾由正方及圓形幾何紋構成,與古代青銅器上的圖案極相似。故此或可推斷,這石刻大約是青銅時代,即約三千年前,由本區先民所刻鑿。
大嶼山石壁石刻於一九七九年列為古蹟。
大嶼山石壁石刻 大嶼山石壁石刻
蒲台石刻 [11] 
蒲台
一直以來,漁民都流傳説蒲台上有數組石刻。終於在六十年代,在該島的南端發現了一組石刻。該石刻分左右兩部分,石刻由一條闊七十釐米的石縫分隔。紋飾各異,左邊的一組狀似動物和魚,而右邊的一組則由螺旋紋連結組成。
蒲台石刻於一九七九年列為古蹟
蒲台石刻 蒲台石刻
東湧炮台 [12] 
大嶼山東湧
東湧炮台在清代稱為東湧所城,為大鵬右營的水師總部。炮台入口之花崗石額刻有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年)字樣,當為建造年代。自新界在一八九八年租借給英國,清兵自炮台撤退後,炮台先用作警署,後用作華英中學校舍、東湧鄉事委員會及東湧公立學校。
東湧炮台於一九七九年列為古蹟。
大嶼山東湧炮台 大嶼山東湧炮台
大嶼山分流
分流炮台位於大嶼山西南端,俯瞰來往珠江的航道。《澳門記略》載雍正七年(一七二九年)時大嶼山「兩山各設炮台」,分流炮台該為其中之一。炮台長約四十六米,闊二十一米,牆身以花崗石及青磚疊砌而成。炮台曾遭海盜所據,及至一八一〇年間,海盜先後向清廷投降,炮台才再恢復戍守。估計至一八九八年新界租借予英國後,炮台才正式棄置。炮台在一九八五年完成初步修繕工程,一九九〇年再進行大規模修葺,並改善附近的環境與設施。
分流炮台於一九八一年列為古蹟。
大嶼山分流炮台 大嶼山分流炮台
長洲東灣
一九七〇年,即發現大浪灣石刻的同年,一位地質學家亦發現了長洲石刻。它位於連島沙洲的東南部,即華威酒店對下。石刻上的兩組紋飾均由數條曲線環繞着小凹槽構成。其中一組紋飾在發現時尚未完全暴露,經清理泥土後方展現全貌。
長洲石刻於一九八二年列為古蹟。
長洲石刻 長洲石刻
分流石圓環 [15] 
大嶼山分流
這圈未經琢磨的石塊,似是刻意堆疊,形成一組長2.7米、寬1.7米的橢圓形結構。石塊排列有序,正好説明人工砌築的痕跡。用大塊石頭堆疊成形形色色的結構,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及青銅時代早期文化特徵之一,分佈範圍遍及世界各地;分流的石圓環,很可能也屬這類結構。相類的巨石結構,在中國也有發現;香港出土新石器和青銅時代的文物既然十分豐富,石圓環的發現,當非偶然。堆疊石圓環的目的已無法稽考,但大抵與祭祀儀式有關。
分流石圓環於一九八三年列為古蹟。
大嶼山分流石圓環 大嶼山分流石圓環
大嶼山東湧
根據《廣東通志》記載,嘉慶二十二年(一八一七年)曾在大嶼山東湧石獅山腳建造兩座炮台。一九八〇年,東湧碼頭附近臨海的山坡上發現炮台遺蹟。清除叢生雜草後,顯露了一道曲尺形的圍牆,牆角有一處平台,可能是擺放大炮所用。若如《廣東通志》所載,該地建有兩座炮台,這一遺蹟無疑是其中一座。小炮台修復工作已完成,不過仍待深入研究。
|東湧小炮台於一九八三年列為古蹟。
大嶼山東湧小炮台 大嶼山東湧小炮台
橫瀾島
橫瀾燈塔是香港現存其中一座戰前燈塔。由中國海關興建,於一八九三年五月九日啓用。橫瀾燈塔當時設有一座先進訊號燈,以石油為燃料,其旋轉的照明儀器則浮於水銀上。這種先進訊號燈照明技術始創於一八九○年,橫瀾燈塔是當時在亞洲水域內其中兩座最先採用這種先進設備燈塔之一。該座燈塔最初由上海的中國海關管理。隨新界於一八九八年租借予英國後,燈塔於一九○一年一月一日交由香港政府接管及操作。橫瀾燈塔不單負起導航任務,也是利用為收集本港東面氣象資料的地方,所收集的資料會送往香港天文台分析使用。該座燈塔自一九八九年八月起,改為自動化,毋須人手操作,現由海事處管理。
橫瀾燈塔於二〇〇〇年列為古蹟。
橫瀾島橫瀾燈塔 橫瀾島橫瀾燈塔
大澳寶珠潭
楊侯古廟是大澳歷史悠久的廟宇之一。古廟內的古物中,以一口為侯王而鑄的鐵鐘歷史最為久遠。鐵鐘於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年)鑄造,因此相信古廟建於一六九九年或以前。古廟亦因與大澳端午龍舟遊湧關係密切而聞名。這項傳統節慶活動的歷史已逾百年,二○一一年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楊侯古廟分為主建築及左右偏殿,以青磚丶麻石及木材築砌而成。主建築屬清朝兩進三開間佈局,兩進之間的天井建有香亭。凹入式正立面由麻石柱支撐,前殿屋脊和天井左右兩廊的女兒牆還飾有具歷史價值的石灣陶塑,題材為民間故事,造工精巧。
楊侯古廟於二〇一七年列為古蹟。
	楊侯古廟 楊侯古廟
參考資料來源: [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