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景賢裏

(香港法定古蹟)

鎖定
景賢裏(King Yin Lei),原名“禧廬”,興建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位於香港司徒拔道45號,佔地面積約4910平方米(包括户外用地)。 [1] 
景賢裏建築羣由主樓、副樓、車庫、廊屋、涼亭、游泳池等組成,主樓平面遵循嶺南傳統三合院式佈局,即主屋加兩側翼,門口朝南,南面建照壁,形成內院。與傳統建築不同的是兩翼稍為張開,使內院的空間得以擴闊。景賢裏是以中國文藝復興風格建造,糅合優秀的中西式建築特色的罕有例子,反映了香港華商階層崛起的歷史。 [1] 
2008年7月11日,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景賢裏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2] 
中文名稱
景賢裏
外文名稱
King Yin Lei
地理位置
香港司徒拔道45號
佔地面積
約4910平方米(包括户外用地)
所處年代
民國時期
保護級別
香港法定古蹟

景賢裏歷史沿革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岑日初先生及岑李寶麟女士興建大宅,名為“禧廬”,由釐份則師樓負責設計。
1978年,大宅被售予邱子文先生及其子邱木城先生,邱氏家族將樓房定名為“Ultamia” ,並將中文名稱“景賢里”刻在該址正門入口的排樓上。
2007年8月,景賢裏大宅被轉售予第三任業主。 [1]  [3-4] 
景賢裏 景賢裏

景賢裏建築格局

景賢裏大宅建築羣位於扯旗山半山區面海背山的一塊由石砌築護坡而成的平地上,因地理位置所限,建築師把主樓朝向安排在北偏東7.2度以避開正北,而把建築羣的入口朝向安排在東偏南32.4度,以示“紫氣東來”。主樓的前名堂寬廣,是用石頭砌築高達11米多的擋土牆圍合成凸出山勢的半圓形前院,縱深達23米,形成“獨佔鰲頭”之勢。前院中間挖一口嶺南傳統村落常見的“半月池”(現被埋填),以聚財氣。主樓的左邊(西面)有一廊屋,左後邊緊接一副樓,副樓的左邊設一車庫,主樓的後面偏右有一涼亭,再往右跨過車道有一下沉式游泳池。
景賢裏整個環境佈局分前、後兩區,用圍牆相隔。前區由主樓、副樓、車庫、廊屋和前院組成,形成“內宅”,後區包括涼亭、花園和游泳池,形成寬大的“外院”。前區的左後部分還有一處家禽區,這裏有大宅第一主人的愛犬住所舊屋及其他家禽籠屋,舊屋外牆塑有小塊紀念碑,籠屋立柱上面有設計者和製造商的歷史印記。 [5] 

景賢裏建築特色

大宅內景
大宅內景(8張)
景賢裏主樓及兩翼的屋頂為傳統的歇山式琉璃瓦屋頂,飾有中國建築特有的屋面裝飾物,包括閣樓屋脊中央的一顆寶珠裝飾,以及“博古”風格的脊獸;沿屋頂邊緣的屋檐則有斗拱、額枋、雀替等以混凝土製造的中國建築裝飾。
主樓及副樓外牆以上乘的清水紅磚築砌。室內的地面鋪有云石地磚、木地板,以及由嵌花馬賽克砌成的圖案。樓房各面的窗户皆為中國圖案的鐵製格條和花崗石窗套。主樓各層正廳的大空間採用井格式樑系,地下的西側圓廳則為同心圓放射狀樑系,仿似宮殿式的藻井天花。
除傳統中式建築裝飾外,建築物亦採用了先進的建築技術,例如隱藏式的綜合地面排水系統設計,避免雨水衝擊建築物表面和擋土牆。此外,建築物採用鋼筋混凝土代替傳統的木結構屋頂構件。
這幢歷史大宅既具有豐富而細緻的中式建築特色,又在結構、用料和設計上糅合了西方建築風格,可視為具中國文藝復興風格的優秀建築物,反映了香港戰前中西建築藝術的巧妙設計和非凡做工。 [1] 
景賢裏屋頂 景賢裏屋頂

景賢裏主要建築

  • 綜述
景賢裏主要建築
景賢裏主要建築(6張)
景賢裏建築羣包括主樓和副樓,以及車庫、廊屋、涼亭、游泳池等附屬建築。 [6] 
  • 主樓和副樓
主樓樓高三層,設有遊廊俯瞰庭院,正面即是維多利亞港 [7]  。主樓平面遵循嶺南傳統“三間二廊”(三合院式) 佈局,即主屋加兩側翼,開口朝南,南面建照壁牆,形成內院(天井)。與傳統建築不同之處是兩翼稍為張開,而不垂直主屋。主屋首層南部向內院凸出八角形平面,擴大了進門正廳的面積。
副樓兩層,由多個並聯式房間組成,以外廊相連,已有了早期現代住宅平面的簡潔性;主副樓二層之間都用廚房和過道連接,巧妙地解決了主人與僕人之間的分隔居住和服務上的聯繫。首層廚房向主樓圓廳(飯廳)送餐的傳菜窗保留至今。 [5] 
  • 附屬建築
車庫兩層,地下停車,上層住人,屋頂形式採用中國古代盝頂(四傾斜的頂,中心部分平坦)。 [1] 
廊屋一層,長約20米,兩端建四方形亭,中間以長廊相連,屋頂形式採用中國古代四角攢尖頂及捲棚頂
涼亭一層,六角形平面,設入口兩個,屋頂形式採用中國古代重檐六角攢尖頂。 [5] 
景賢裏建築平面圖 景賢裏建築平面圖

景賢裏歷史文化

景賢裏歷史人物

景賢裏大宅第一代主人和第二代主人都是香港名人。第一代主人岑李寶麟女士的父親是香港殷商李寶椿先生,熱心公益事業,興醫辦學。女主人的丈夫是中醫師,在澳洲行醫。大宅內保留有一研磨中藥的鑄鐵器件,可能是女主人丈夫的遺物。
第二代主人邱子文先生及其兒子邱木城,父親創辦香港傳統中式涼果事業,被香港人稱為“話梅大王”;兒子是商家,熱心公益事業,捐資辦學,先後獲委任為東華三院主席、太平紳士香港潮州商會會董。 [5] 

景賢裏影視作品

多部影視作品曾在景賢裏大宅取景拍攝,包括威廉·霍爾登主演的好萊塢電影《生死戀》(1955年)、克拉克·蓋博主演的好萊塢電影《江湖客》(1955年)、李小龍主演的動作電影《龍爭虎鬥》(1973年)及香港無線電視製作的電視劇《京華春夢》(1980年)等。 [1]  [5-6] 

景賢裏開放活動

2017年7月及8月,景賢裏舉行公眾開放日,讓相關市民免費參觀,欣賞和了解其建築特色及歷史。開放日除提供定點導賞服務外,更展出前業主借出的古董傢俱、播放景賢裏紀錄片,並設有資料展板及展品。 [8] 
2019年6月至8月,景賢裏舉行6天的公眾開放日活動,讓香港市民免費參觀和了解其建築特色及歷史文化。 [9] 
景賢裏 景賢裏

景賢裏文物價值

景賢裏是香港半山上現存唯一的20世紀初建造的“中西結合,以中為主”的中國宮殿式建築,香港其他地區在建築設計水平的高超、施工技術的精湛、建築材料的多樣等方面,能夠與景賢裏比美的同類型建築並不多見。 [5] 
景賢裏大宅具有標誌着香港歷史發展的重要性。它是散建於港島山邊的歷史豪宅之一,不但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華人社羣日益富裕和地位日漸提高,而且標誌着香港早年港島半山區開始出現華人高尚住宅的歷史。 [3] 
景賢裏的社會價值也在於其在香港電影文化和娛樂工業中所扮演的角色。 [3] 

景賢裏保護措施

景賢裏原為私人物業。香港政府在2007年9月初發現該址進行一些工程,以移除屋頂瓦片、石制器具及窗框。為免該建築物再受破壞,香港發展局採取緊急行動,於2007年9月15日宣佈景賢裏為暫定古蹟,及後於2008年7月11日宣佈為香港法定古蹟。
2008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通過一項非原址換地方案,以保存及活化該歷史建築物。根據換地協議,政府把毗鄰景賢裏一幅面積相若的人造斜坡批予景賢裏業主,供私人發展用途;而業主則把大宅和整個地段交予政府。業主除須按既定政策為換地支付十足市值地價,亦須斥資修復景賢裏至古物古蹟辦事處滿意的程度。景賢裏的復修工程於2008年9月展開,並於2010年12月大致竣工。香港政府隨後接管景賢裏。 [1] 
景賢裏牆壁 景賢裏牆壁

景賢裏旅遊信息

  • 交通路線
新巴15號線(中環-山頂)
新巴15號B線(灣仔(會展新翼)-山頂)(只於星期日及公眾假期提供服務)
專線小巴26號線(銅鑼灣利園山道-景賢裏)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