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香巴拉

(香格里拉別稱)

鎖定
“香巴拉”是藏語的音譯,又譯為“香格里拉”,意思是“極樂園”。
獨克宗花巷在香格里拉獨克宗古城北門,融合了迪慶藏區多民族非遺文化體驗館、沉浸式商業街區、藏域風情秀《遇見·香格里拉》等,提供藏文化體驗,打造成城市旅遊綜合體特色小鎮 [1] 
中文名
香巴拉
別    名
香格里拉
景    點
獨克宗花巷 [2] 

香巴拉香巴拉景區

香巴拉
香巴拉(1張)
在香格里拉古城北門,是獨克宗花巷,整合藏區非遺體驗、藏文化風情街第5顆隕石系列酒店、《遇見·香格里拉》秀等, [2]  成功打造出了香格里拉旅遊新地標 [3]  可看到藏式彩繪、藏式木雕尼西黑陶、東巴造紙、瑪尼石雕、松林藏香、卡薩藏刀。 [2] 
獨克宗花巷在項目籌建時就把其定位為香格里拉文化的聚集地和世人瞭解香格里拉的文化窗口, [1]  雪文旅帶來獨克宗花巷手工藝品和非遺文化,還有演藝秀遇見香格里拉,能瞭解雪域高原人文,香格里拉獨克宗花巷第5顆隕石系列酒店採用全天候彌散式供氧系統,讓遊客能應付“高反”、“缺氧”。 [2] 
香格里拉獨克宗花巷獲迪慶藏族自治州文化產業辦公室頒發“迪慶州文化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基地”榮譽牌匾。 [4] 

香巴拉歷史記載

“香巴拉”這個名詞很走紅,簡直是火爆……但是,“香巴拉”到底是什麼意思?在哪裏?這裏簡述如下:
藏族學者阿旺班智達在他論述中這樣描繪香巴拉世界:“香巴拉”是人類馳名的聖地,在南瞻部洲北部,圓形、狀如八瓣蓮花,中心的邊緣及葉子兩邊環繞着雪山,葉子之間由流水或雪山分開,雪山和禿山、石山和草山、林山和花果山、湖泊、樹木及園林等都安排得令人陶醉傾心,中央的頂端有國都噶拉窪,中心柔丹王宮,十分美妙,十五的月亮也不如這個。王宮透明發光,照射周圍,使人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四周如明鏡般清亮,連五十由旬(一由旬約40裏)以內的水中戲遊生物的形象都看得非常清楚,窗户是水晶做成的,從窗户能看清日月星辰十二宮等。柔丹王獅發頂髻,戴着金冕、寶鐲足劍,顯得十分威風,周身發出亮光,食物及享用等,天上玉皇也難以相比。他有許多妃子,王子降生時,花雨綿綿,盛開前所未有的奇花顯示祥兆,眾多王子在誕生時降花雨,七日不見嬰孩,只見寶物發出光明,柔丹王就是這樣來的……”。

香巴拉藏傳佛教教義

藏傳佛教的各派高僧大德們都認為:“在岡底斯山主峯附近的某個地方,有個叫“香巴拉”的神秘所在地,那裏的首領是金剛手恰那多吉化身——繞登·芒果巴,教主為無量光佛亦稱阿彌陀佛。香巴拉共有七代法王,即:月賢、天自在、威嚴、月施、天大自在、眾色和天具自在,七代法王都傳授“時輪根本經”;他們掌管着960萬個城邦組成的幸福王國,這裏沒有貧窮和困苦,沒有疾病和死亡,也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更沒嫉恨和仇殺……這裏花常開,水常清,莊稼總是在等着收割,甜蜜的果子總是掛在枝頭,這裏遍地是黃金,滿山是寶石,隨意撿上一塊都很珍貴,當然這裏不用錢,因為錢沒有用。這裏的人用意念支配外界的全部,覺得冷,衣衫就會自動增厚,熱了又會自然減薄;想吃什麼,美食就會飛到面前,飽了,食品便會自動離去。香巴拉人的壽命以千年來計算,想活多久就可以活多久,只有活膩了,感到長壽苦,想嚐嚐死的味道,才會快快活活地死去……
藏傳佛教格魯僧眾普遍認為:宗喀巴大師不會死,他暫時去了香巴拉天國居住,總有一天會重返人間。所以,在他園寂時,未選定轉世靈童。在四世班禪傳記中,也有:“昔日班禪羅桑確吉堅贊當他修習密宗圓滿後,進入了香巴拉佛境,他由天國重返世間時帶來了,‘羌姆金剛神舞,藉以鎮壓魔鬼、酬謝神靈,教化有情眾生積德行善,脱離苦海,進入香巴拉極樂世界……”。在《香巴拉道路指南》一書中,作者詳細介紹了去香巴拉的路程,説“香巴拉是在西藏西南方印度北方邦北部地方,是雪山環繞的一個神秘世界,也可能在地球附近的某個空間”。在藏傳佛教寺院內,大都繪着香巴拉壁畫、唐卡和立體壇城形象。

香巴拉西藏淨土

西藏素有“觀音之淨土”、“佛陀之天國”的別稱,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西藏人,大都信仰佛教,面對嚴酷的大自然和沉重的負擔,自然會想到尋找物質以外的精神慰藉,他們認為現實是苦海,要遭到生老病死的折磨,由於種種因緣在六道輪迴中無休止的往返;為脱離苦海,必須斷除輪迴業力、皈依佛法、通過六度,即:佈施、持戒、堪忍、精進、禪定、智慧,這樣才能脱離苦海達到彼岸,香巴拉就是他們憧憬的天堂。
當然,人類有信念和追求才會進取,具有超自然的信仰和超自身的信仰力,這個民族才能世代繁衍和生存在世界屋脊這片廣袤的土地上。藏民族從形成的那一天起,就註定要成為雪域山河的驕子,世界屋脊的主人。因為有“香巴拉”在等待着他們!

香巴拉香巴拉天國

大家大概都聽説過香巴拉(亦稱“香格里拉”),但香巴拉到底是什麼?通俗的説,香巴拉是一個時髦的傳説,通過某些文學作品而染上了浪漫色彩。但這個傳説是有源頭的,它的來源就是《時輪經》(即《大天輪經》),在藏傳佛教中,香巴拉的信仰是一個重要的宗教核心,它是藏傳佛教統治世界的政治指導。
傳説佛祖釋迦摩尼傳授給香巴拉國王Suchandra《時輪經》的原文。此原文有12000首歌謠。《時輪經》的原文已經散失,流傳下來的是一個精簡本。按照《時輪經》(即《大天輪經》)的時間換算,釋迦摩尼與Suchandra的會面是在公元前878年,會面的地點是在南印度Rajagriha的禿鷲山附近的 Dhanyakataka。當Suchandra請求佛祖傳授時,釋迦摩尼化身為時間之神Kalachakra,由眾菩薩環繞着,坐在獅子寶座上講經。Suchandra的王國香巴拉傳説在印度以北,他帶着96個手下將領官員來見佛祖。他受密宗灌頂後回到香巴拉王國將藏傳佛教定為國教。Suchandra根據自己的記憶將佛祖的傳授寫成了《時輪經》的原文並加上很多註釋。他的繼承者Manjushrikirti 將《時輪經》原文精簡編成Kalachakra Laghutantra,包括1000首歌謠,此本完整無缺流傳下來。Manjushrikirti的繼承人Pundarika著作了Kalachakra Laghutantra的一份詳細解釋稱作Vimalaprabha(意為“無瑕的光”)。這兩篇經文在十世紀時由“大法師”Tilopa帶回印度,百餘年後又由印度傳到了西藏。但還有一些斷續的《時輪經》原文保留下來,其中最重要的一篇叫做Sekkodesha,“大法師”Naropa對此篇做了註解。
在藏傳佛教中,Suchandra是菩薩Vajrapani的轉世,他的王國的所在始終是個迷。數百年來,西藏的喇嘛故意將此王國擺在迷霧裏。這裏我們可以看到藏傳佛教典型的“方法”,香巴拉到底存在與否,喇嘛對外界的説法是一會兒有,一會兒沒有。按照藏傳佛教的教義,香巴拉首先是一個精神領域的王國,只有受過《時輪經》灌頂的人才能到達那裏。香巴拉的準確地址只有一個:在Sitha河的那邊。但此河在任何地圖上都找不到。幾百年來尋找香巴拉的人幾乎把克什米爾和北極之間的所以地方都當做過那個隱蔽王國。但最多的目光指向塔里木盆地一帶。有喇嘛稱,香巴拉王國還在那裏,但有一層魔力罩着,外人看不見。
從圖上看,香巴拉的地理就象一個壇城,呈輪狀或有八瓣的蓮花,每一瓣是一個由總督治理的行政區,每個行政區有一億兩千萬個村莊,整個香巴拉的邊緣是無法逾越的雪山。香巴拉的中心是它的首都Kalapa,此城即使在夜晚也亮如白晝,國王居住在一個由寶石和金剛鑽做成的宮殿裏。城裏有一個太陽神殿和一個月亮神殿。王宮的南邊有一個美麗的花園,花園裏有時間之神Kalachakra與時間女神Vishvamata的神殿,它是由五種珍貴物質建成:金,銀,松綠石珊瑚珍珠
Suchandra以後,香巴拉的前七個國王是和佛祖釋迦摩尼同一姓氏(Shakya氏),而後有一個“第二王朝”,它的二十五位統治者的姓氏為Kulika或Kalki。每個國王統治一百年,那些未來的統治者的名字也都定好了。現在的國王是Aniruddha,他在1927年登位,2027年去職。Kalki王朝第二十五位國王在藏傳佛教的信仰中具有重大意義,他就是Rudra Chakrin(意為“憤怒的轉輪者”),將於2327年登位。
Kalki王朝的國王象印度的“大法師”一樣,留長髮,帶大耳環和手鐲,他們都只有一個兒子,卻有很多女兒,她們在儀式上做智慧女。國王的手下有無數的文臣武將,數不清的軍隊。在精神領域裏,國王是佛祖的化身,擁有政教合一的無上權力。他坐在黃金做成的獅子寶座上,手持一個滿足任何願望的寶石,一個可以觀察世界任何地方的魔鏡,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逃過他的耳目,他有洞察一切的能力。有趣的是王國裏的性別,所有的有用人物都是男性,女性除了在生子時被提起外,就是在儀式上做“智慧女”。國王個人擁有一百萬個智慧女, “年輕如八天的月亮”。王國的統治階層是喇嘛,他們都説梵語,全都受過《時輪經》灌頂,他們中的大部分都己大澈大悟。喇嘛之下是武士,國王是巨大無比的軍隊的最高統帥,香巴拉有着威力無比的武器系統,這一切都等待着在2327年投入戰鬥。國王不僅是香巴拉的極權統治者,他也操縱著整個地球的發展。
關於香巴拉雖然我們知道每個香巴拉國王的名字,但香巴拉幾乎沒有歷史,千百年來沒有發生什麼值得記錄下來的事情。只有一個例外,就是所謂的Rishi(意為“視者”)動亂。當國王Manjushrikirti 講授《時輪經》時,Rishi的領袖Suryaratha(意為“太陽車”)表示反對,他們寧願被趕出香巴拉也不願接收“金剛乘”。於是三千五百萬(!)Rishi越香巴拉國界,走向印度。此時Manjushrikirti坐關冥想,迷醉了逃跑者,再派鳥魔將他們叼回。

香巴拉現實香巴拉

迪慶藏族自治州的州府中甸縣在2001年批准更名為香格裏拉縣。
四川稻城縣亞丁村又稱香巴拉。
四川省鄉城縣城所在地桑披鎮正式更名為香巴拉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