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餘寶笙

鎖定
餘寶笙(1904—1996),女,我國著名的生物化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原福建師範大學教授、福建華南女子學院院長;福建莆田市人,1922-1924年就讀於私立華南女子文理學院,1924年春赴美國留學,1928年獲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1937年獲生物化學博士學位。1937年起擔任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化學系主任,1953年任福建師院副教務長兼化學系主任、全國政協委員;1985-1990年先後被評為省教育先進工作者、全國系統勞動模範、全國優秀歸僑僑眷知識分子。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9月23日在福州逝世,享年92歲。
中文名
餘寶笙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4年4月4日
逝世日期
1996年9月23日
畢業院校
華南女子大學
哥倫比亞大學
主要成就
創辦福建華南女子職業學院
出生地
福建省莆田市
代表作品
輯有《餘寶笙紀念文集》等

餘寶笙人物簡介

餘寶笙肖像 餘寶笙肖像 [1]
餘寶笙,福建省莆田人,光緒三十年(1904年)出生於醫生家庭。她20歲在華南女子大學畢業後赴美國留學。她的母親一再叮嚀:“記住我們是中國人,畢業後一定要回國工作。”這句話在她腦裏刻下烙印,產生巨大影響。通過3年學習,於1927年獲美國望城大學化學學士學位。
1928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這時,她按照母親的意願回國,到福州華南女子文理學院任教,創建化學系,任副教授兼系主任。
1935年,餘寶笙二度赴美深造,只用2年時間學完3年的課程。1937年,獲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她的導師麥卡倫是維生素甲、乙、丙的發明者,對她的學識與才能十分讚賞,把她推薦給美國一個科學家的榮譽學會當會員。這個學會頒發一把金鑰匙給她。她的導師希望她能留在美國當他的助手,繼續研究未完成的課題。但餘寶笙心中掛念的是貧窮落後的中國,在中國抗戰爆發後匆匆趕回福州,仍在華南女子文理學院任化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她精神煥發地投入建設新中國的熱潮。1951年後歷任福州大學化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理學院代院長、福建師範學院化學系教授兼副教務長、福建師院研究部主任等職務。1956年底,在她組織下,福建師範學院舉辦較大規模的科學研究討論會,邀請全國高校的專家學者參加。
1957年,餘寶笙在政治上受到打擊,被迫停止了教育和科研工作。但她仍然堅信,祖國終究會理解她,祖國也一定會需要她。
1979年10月,黨和政府徹底平反了餘寶笙20多年的冤案,這使她重新煥發出青春。她立即向福建師範大學領導提出,由她創建生物化學研究室。11月,生物化學研究室成立。為了搞好科研,75歲的餘寶笙決定赴美國探親,藉此機會再度學習,增長見識。
1979年12月,餘寶笙第三次來到美國,經弟弟介紹,她被明尼蘇達州醫科大學生物化學研究室免疫化學研究室特聘為榮譽學者。她每天清晨5點起牀,當教堂的鐘聲敲響的時候,她已經吃過早餐,正匆匆行進在去研究室的路上。從早晨7點工作到下午4點,才離開研究室。她如飢似渴地學習,完全忘記了自己是一個古稀老人。餘寶笙用艱辛的勞動獲取新的寶藏,寫出了論文《談秋水仙鹼等藥物處理的各類細胞與補體的相互作用》。
餘寶笙身在美國,心繫祖國。弟妹們苦苦挽留她:“姐姐,您年事已高,孤身一人,留在美國享享清福吧!”餘寶笙謝絕了親朋好友的挽留:“我的事業在中國,無論如何也不能留在國外!這次來美國,不是尋找安慰和庇護,而是求學,我要把有生之年的精力全部奉獻給祖國。”
1981年春,餘寶笙帶着資料和儀器回來了。這時的生物化學研究室連餘寶笙只有6個人,資金少,設備簡陋。她們便採取橫向聯合的辦法,與福建省防疫站合作,共同進行獼猴桃抗癌效應的研究。她撰寫了《花毛獼猴桃根粗提物抗癌效應及對小鼠免疫功能影響的初步研究》等學術論文。生物化學研究室成立以來,在《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及國內有關刊物和學術會議上,共發表論文19篇、譯文1篇。其中1篇被全國第5屆生物化學會議錄用,刊登在論文摘要集中,並被美國出版的《化學文摘》錄用。
餘寶笙非常注意人才的培養。1981年,她被批准為我國第一批招收碩士研究生的導師,當年招收3名研究生,1986年又招收4名研究生。
餘寶笙院長紀念集 封面 餘寶笙院長紀念集 封面
餘寶笙執教60餘年,把全部精力花費在學生身上,培養研究生更是傾注了她的心血。她是個循循善誘的嚴師,又是個可親可敬的慈母。她讓研究生積極參預科研,培養他們的科研能力,提高他們的學術水平。對有潛力的學生,她更是盡力培養。她不顧年邁,親自奔走,把一名研究生送到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深造。
1985年,年過80歲的餘寶笙為了發展我國女子教育事業,創辦我國建國以來第一所私立女子職業大學——福建華南女子職業學院,親任院長。在她領導下,華南女子職業學院不斷髮展壯大,培養了一批批社會上急需的專業人才。
餘寶笙是第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三屆委員,第一至三屆福建省人大代表,福建省政協第一至五屆常委,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候補委員、顧問,諮監委員會常委,中國農工民主黨福建省委常委、副主委,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榮譽委員,中國化學學會理事,福建省留學生同學會副主席,福建省生物化學學會名譽主席。

餘寶笙人物生平

華南女子職業學院 華南女子職業學院
餘寶笙教授,福建莆田人,1904年4月4日出生在一個醫生的家庭。她是長女,上有一位兄長,下有兩個弟弟一個妹妹。她的父母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才滿6歲的她便被父母送到福州陶淑小學讀書。從小就接受嚴格的教育訓練,過艱苦的集體生活。這培養了她具有堅強的性格與獨立自主的精神。唸完陶淑小學升入陶淑中學,童年和少年時期都遠離家庭,在女校這種特殊環境裏生活了12年。剛入小學時,她的頭髮裏也長過蝨子(這是當時封閉式的女校常有的事),到讀高中時,她已長成了一個美麗端莊、優雅大方的姑娘。每年放暑假回莆田家鄉,她常打赤腳與眾弟妹一起爬山。吃苦耐勞的勁頭與她那白皙美麗的外貌很不相稱。1922年,她升入華南女子文理學院
1924年,她的母親給她800塊銀元讓她到美國讀書,並叮囑她:“女孩子一定要有志氣,要好好讀書,畢業後不要留戀外國,要把知識帶回來,記住我們是中國人,一定要回國工作。”這位堅強的姑娘攜着800塊銀元獨自飄洋過海,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靠半工半讀獲得碩士學位。1928年,回國後她就到母校服務,擔任有機化學教學工作。1935年她再度赴美,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她的導師是享有世界聲譽的生物化學專家、維生素ABC的發明者麥卡倫教授。這位秀外慧中的中國姑娘的優異成績使她的導師大為讚賞。導師決定要留她當助手共同進行科學研究工作。可是不久抗日戰爭爆發了。
她辭謝導師的挽留,匆匆奔回祖國,趕上由上海開往福州的最後一艘輪船。當時華南女子文理學院遷校南平,她在南平主持化學系工作,與師生們共度艱苦的戰爭歲月。愛國之心鑄就她堅強的意志,賦予她克服困難的毅力。
新中國成立後,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華南女子文理學院與協和大學等校合併成立福州大學,旋又改為福建師院。餘寶笙老師擔任理學院院長、副教務長、科研部主任等職。她參加農工民主黨,政治上追求進步,勇於敞開思想,自覺接受改造。在學習中蘇友好文件時,她對《中蘇友好歌》的歌詞説:“為什麼要一邊倒?跟蘇聯、美國都應該友好發。”這對於她兩度留美、一口洋文的人來説是個十分危險話題。可是她天真地説出了。想不通就要説,學習態度端正。以致當時領導思想改造運動的閩侯地委宣傳部長鄭思遠同志相當賞識她。他們的友誼延續了半個世紀。1984年華南女子文理學院暨附中校友會成立時,已成為國務院參事室主任的鄭思遠部長還應餘老師的邀請擔任校友會顧問。
1954年餘寶笙老師被選為省人大代表、省政協常委。1955年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她連續兩年上北京,得毛主席、周總理的接見。毛主席握着她的手親切地説:“福建很遠,交通不便,你們還來了。”宴會席上週總理頻頻敬酒,和她同坐一桌。她親耳聆聽毛主席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深感“我們國家欣欣向榮,各條戰線生氣勃勃,這一切離不開共產黨的領導。”她堅定地説:“我的心是向着黨的。”
1957年,餘老師被錯劃為右派。“文化大革命”又歷盡劫難。但她認為,“再瞭解自己的媽媽都有錯怪女兒的時候,我能要求黨做的每件事都那麼準確無誤”,因而堅信:“黨總有一天會理解自己的,我也還有用上這些知識的時候。”於是她不氣餒、不後悔,保持樂觀的精神堅持自學。
1979年,“右派”改正後,她馬上投入工作,積極向師大黨委建議成立生化研究室,得到黨委的支持。1979年底,她出於對親屬的眷戀之情,也希望學習國外知識,向組織上申請出國探親。她的弟弟妹妹們得到消息後,立即在美國為她辦定居手續,寄來定居表格。可是餘老師只辦了探親手續。到美國後,她進明尼蘇達免疫化學實驗室進行科研。這時她已76歲。20年的政治風霜蝕剝了她原有的豐富的的生物化學知識的層面,她要迅速地奪回來。連續6個月,她由弟弟接送、早出晚歸埋頭實驗室,完成論文《經藥物秋水仙鹼、長素新鹼和細胞弛緩素B處理的各類細胞與補體的相互作用》,發表於明尼蘇達大學免疫生化雜誌。
她的兩個弟弟一個妹妹都是全家3代居住美國。對於隻身在國內的大姐,他們多麼希望她能留在美國,閤家歡聚容安度晚年。弟弟妹妹們含淚挽留她,有的甚至説:“姐姐,你受的苦還不夠嗎?為什麼還要回去?”大姐回答他們,“我還是回到生養我的祖國。過一個有意義的晚年”;“我這一生經歷都與祖國連在一起。祖國培養了我,正象我們媽媽培育我們一樣。我已經平反了,恢復了工作。我要在工作中挽回過去丟失的時光”。
在祖國與親情之間,她天平的砝碼是傾向祖國的。1981年3月,餘寶笙老師回到她任教數十年的福建師範大學
回國後,她豪情滿懷地寫了《祖國,母親!》一文,發表在《福建日報》上(以上引文均出自這篇文章――筆者注)。在文章最後一段她寫道:“祖國,我的母親!您的女兒再一次回到你的懷抱。我想做的工作很多,一切都得從頭開始。去年,我在美國只做了幾種西藥對人體的免疫作用。我想研究中藥與治癌的關係。如獼猴桃對腫瘤的療效等,使祖國傳統的醫學寶庫現代化、科學化。我要象解放初期那樣,使出渾身的勁,拿出成果的、向我們偉大的祖國獻禮。”
餘老師將美國帶回的圖書資料交給福建師大生化研究室並立即組織全室同志進行中藥治癌的研究。經全室同志的努力,完成了《獼猴桃根提取對小鼠免疫功能的影響》等論文3篇。還主持生化研究培養研究生的工作。5年時間共培養兩批10名研究生。
餘老師回國後,清理“文革”中三種人,追究打砸搶分子的工作正在開展。有一天她悄悄告訴稱:師大化學系某人在某夜偷偷批鬥她時,將她雙手捆住吊打。她從來不敢對別人説這件事,因為她感到自己被打很羞恥……
多麼善良的老人啊!魔鬼聽了都應該發抖。她參加了幾次中央派人來閩落實政策的會議,聽到有些同志的發言恕氣沖天、不能自控。會後她主動找這些同志做工作,勸他們放寬胸懷、不計前嫌,團結整過自己的人,一起做好學校的工作。她自己就是一位胸懷廣闊、待人寬厚的長者。即使是對那位吊打過她的人,她也一樣寬容。我想,她之所以感到羞恥,不願啓齒,不是軟弱,乃是善良大度。為了要搶時間成就自己的事業,這樣的往事是不必花力氣計較的。
1984年,在我省改革開放大好形勢的鼓舞下,餘老師把散居在海內外的華南女子文理學院暨附中的老校友們組織起來,成立福州校友總會及各主要省市校友分會,並與海外原先已成立的幾個校友分會聯合鹽業,共同創辦我國第一所私立女子大學――福建華南女子學院,為福建改革開放培養婦女人才,為祖國教育事業貢獻力量。老華南校友們在餘老師熱愛祖國、熱愛教育事業的崇高精神感召下,紛紛告別了原工作崗位,陸續辦理退休手續,聚集煙台山上的新校址,跟隨自己素來敬佩的81歲老師,開始了艱苦而誘人的創業里程。
1988年,84歲高齡的餘寶笙院長再一次赴美探親。她借弟弟妹妹們請她到美國團聚的機會,為華南女子學院建造新教學樓捐款。學院自創辦以來得到省市政府的各方面支持,包括經費上的支持。但餘寶笙院長總認為我們既然是民辦的學校,不能使政府有過重的經濟負擔。於是她便到香港、美國等地向華南老校友和福建籍華僑企業家們捐款建文、理科教學樓。她完成了鉅款的捐募工作,從香港坐一天一夜大巴回福州,為的是盡是節約旅費,實踐自己所倡導的勤儉辦學的主張。
1991年,餘院長不顧年已邁體漸衰,87歲高齡又作一次越洋旅行,為聯繫安排青年教師赴美進修,為學院籌集教育基金而跋涉奔波。旅美半年後返校,餘院長豐採的儀容消瘦憔悴了許多,而且開始患心血管病。師生校友們莫不感到心痛難寧。餘院長為中國婦女教育事業披荊斬棘、奮不顧身的大無畏精神,永遠銘刻在我們心中,永遠激勵我們去克服困難繼續前進。
餘院長親自定校訓為:自強、開拓、勤樸、奉獻。每年新生入學,她都要親自為新生做報告。她自己的親身經歷現身説法勉勵他們:做人第一要愛國,女子首先要自強。餘院長的言傳身教給青年學生的教育十分生動深刻。一屆屆學生都牢記着老院長的親切教導與殷勤囑咐,自強自愛勤奮學習,誰都不忍心辜負這位博學而慈祥的老院長的厚望與期待。
1988年7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華南女子學院飲譽八閩》,1992年3月8日《光明日報》刊載《姐妹共自立 專業有特色 華南女子學院闖出一條辦學新路》;1992年12月10日《中國教育報》報導《華南女兒不愁嫁》……這是 對華南女子學院的熱情鼓勵,也是對餘寶笙院長的高度讚揚。現在,華南女子學院已畢業的9屆1500多名畢業生中,相當一部分人擔任廠長、經理與部門主管的職務。她們活躍在福建省的經濟建設戰線上,為母校、為敬愛的餘院長爭光。
1989年餘院長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稱號。1990年榮獲全國歸僑僑眷優秀知識分子稱號。她連續被選為第六、七、八,三屆全國人民代表。此外,她還擔任許多榮譽職務。她是中國婦女自強自立的典範。她那熱愛祖國、獻身教育、堅忍不拔、無私奉獻、胸懷寬廣、充滿愛心的高貴品德,令世人景仰。她那熠熠生輝的人格魅力,將永遠感染、淨化她的萬千學生,使她們也能成為一個愛國、自強的新女性。
餘寶笙是第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三屆委員,第一至三屆福建省人大代表,福建省政協第一至五屆常委,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候補委員、顧問,諮監委員會常委,中國農工民主黨福建省委常委、副主委,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榮譽委員,中國化學學會理事,福建省留學生同學會副主席,福建省生物化學學會名譽主席。
1996年9月23日在福州與世長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