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颱風蓮娜

鎖定
颱風蓮娜(英語:Typhoon Nina,國際編號:7503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編號:04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命名:Bebeng)是1975年太平洋颱風季中第三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
1975年,蓮娜為中國淮河流域等地帶來暴雨的發生,造成約229,000人罹 [2]  難,令蓮娜成為西北太平洋引致第二多人死亡的熱帶氣旋,僅次於1881年海防颱風(約30萬人死亡)。
中文名
颱風蓮娜
外文名
Typhoon Nina
國際編號
7503
形成時間
1975年7月30日

颱風蓮娜現象描述

超強颱風(英語:Super Typhoon,中國氣象局使用縮寫SuperTY,香港天文台使用縮寫SuperT.)是熱帶氣旋中最強,其中心附近持續風力為每小時185公里或以上。而於美國軍隊的熱帶氣旋分級中,超強颱風使用縮寫為STY,中心附近持續風力為每小時130海里或以上。 [1] 

颱風蓮娜生成

7月30日,一個熱帶擾動菲律賓海的一道槽線內生成,翌日即加強為熱帶低氣壓04W和向西南移動。7月31日,該熱帶低氣壓移動速度減慢,及後開始急劇增強為熱帶風暴和轉向西北移動,獲命名為“蓮娜”。由於一個副熱帶高壓阻礙蓮娜再往北轉向,所以它在8月1日增強為颱風後,便採取西北偏西繼續移動。
蓮娜於8月2日再作爆發性增強,偵察機報告表示蓮娜的中心氣壓一日之內下降了65百帕斯卡;風力也從65節(75英里每小時、120公里每小時)躍升至130節(150英里每小時、241公里每小時),晚上時分更達致巔峯強度135節(155英里每小時、250公里每小時)。8月3日正午,它以100節(115英里每小時、185公里每小時)的風力在台灣花蓮市附近登陸。
蓮娜登陸後受中央山脈影響威力減弱,並於下午4時左右由台中港附近出海,進入台灣海峽。8月4日,該年度中國內地第3號颱風(“7503號”颱風),穿越台灣島後在福建晉江登陸,
此時,恰遇澳大利亞附近南半球空氣向北半球爆發,西太平洋熱帶幅合線發生北躍,致使這個登陸颱風沒有像通常那樣在陸地上迅速消失,卻轉化為颱風低壓,以罕見的強力,越江西,穿湖南,翌日在湖南常德附近突然轉向,北渡長江直入河南。往後三日,它先後經過泌陽和駐馬店等地。在這裏受到南下的冷空氣影響,加上河南山區的地形因素,冷空氣與蓮娜的水汽發生了劇烈的垂直運動,造成歷史罕見的特大暴雨,最終引致板橋水庫等62座水庫潰壩

颱風蓮娜消退

颱風蓮娜在中國造成了板橋水庫等62座水庫潰壩,直接經濟損失近百億元后,終於於1975年8月8日消退,至此,約1100萬人受災。

颱風蓮娜發生影響

颱風蓮娜台灣地區

當地發佈颱風最高信號:海上陸上台風警報
中央氣象局曾於8月2日9時為蓮娜發佈海上及陸上台風警報,直到8月4日5時一同解除。氣象局表示,台灣所有地區均有災情,其中花蓮縣為重災區,並有傷亡和失蹤報告。
蓮娜在台灣花蓮登陸後,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高達185公里每小時,最高陣風更達222公里每小時。重災區花蓮是錄得最高持續風速和最高陣風風速的地方,分別為約每秒38米和約每秒56米。蓮娜的環流同時為台灣地區帶來廣泛降雨,其中在阿里山地區8月2日至4日錄得最高雨量為496.9毫米,玉山亦錄得雨量為326.2毫米,台灣部分鄉鎮都錄得多於100毫米雨量。廣泛的降雨引起了水浸和山泥傾瀉,釀成29人死亡和140人受傷。全台灣共有約3,000間房屋倒塌或受損,單在花蓮就有561間房屋倒塌和逾1,831間房屋受損,並有四人罹難。受蓮娜影響,各地航班、火車和公共汽車均暫停服務,但台北松山機場的國際航班服務卻仍然維持。

颱風蓮娜中國大陸

(詳見詞條:駐馬店水庫潰壩事件
受台灣地形影響,蓮娜在中國大陸登陸前已減弱為熱帶風暴,並以110公里每小時的風力登陸福建晉江,然而對福建的影響卻不大。
不過,蓮娜在內陸卻受到南下的冷空氣影響,為河南等地帶來暴雨。錄得逾400毫米雨量的區域達19,410平方公里板橋水庫石漫灘水庫方城縣一帶的雨量更超過1,000毫米。而在暴雨中心泌陽縣林莊鄉,最大24小時雨量達到1,060毫米,最大六小時雨量更達到830毫米,超越當時美國賓夕凡尼亞州密士港782毫米的世界最高紀錄。8月5日,行徑詭秘的“7503號”颱風突然從中央氣象台的雷達監視屏上消失——由於北半球西風帶大形勢的調整,“7503號”颱風在北上途中不能轉向東行,於是“在河南境內停滯少動”,災禍由此引發。 “停滯少動”的具體區域是在伏牛山脈與桐柏山脈之間的大弧形地帶,這裏有大量三面環山的馬蹄形山谷和兩山夾峙的峽谷。南來氣流在這裏發生劇烈的垂直運動,並在其他天氣尺度系統的參與下,造成歷史罕見的特大暴雨。 這個最易產生特大暴雨的地區,又恰是興建水庫的最佳區域——上百個山區水庫,在這裏星羅棋佈
從8月4日至8月8日,暴雨中心最大過程雨量達1631毫米,3天(8月5日至7日)最大降雨量為1605.3毫米。最強大的雨帶,位於伏牛山脈的迎風面,4日至8日,超過400毫米的降雨面積達19410平方公里。大於1000毫米的降水區集中在京廣鐵路以西板橋水庫、石漫灘水庫到方城一帶。暴雨的降水強度,在暴雨中心位於板橋水庫的林莊,最大6小時雨量為830毫米,超過了當時世界最高記錄(美國賓州密士港)的782毫米;最大24小時雨量為1060毫米,也創造了我國同類指標的最高記錄。
從8月5日起,板橋水庫水位開始上漲,到8日1時漲至最高水位117.94米、防浪牆頂過水深0.3米時,大壩在主河槽段潰決,6億立方米庫水驟然傾下,如山崩地裂,聲震數十里,最大出庫瞬間流量為7.9萬立方米每秒,在6小時內向下游傾泄7.01億立方米洪水。潰壩洪水進入河道後,又以平均每秒6米的速度衝向下游,在大壩至京廣鐵路直線距離45公里之間形成一股水頭高達5-9米、水流寬為12-15公里的洪流。石漫灘水庫5日20時水位開始上漲,至8日0時30分漲至最高水位111.40米、防浪牆頂過水深0.4米時,大壩漫決。庫內1.2億立方米的水量以2.5萬到3萬立方米每秒的流量,在5個半小時內全部泄完。下游田崗水庫隨之漫決。洪河下游泥河窪、老王坡兩座滯洪區,最大蓄水量為8.3億立方米,此時蓄水量已為12.34億立方米(超蓄4.04億立方米),蓄洪堤多處漫溢決口,失去控制作用。據統計潰壩事件中直接經濟損失為12億美元(以1975年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