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颱風浣熊

(2008年第1號颱風)

鎖定
颱風浣熊(英語:Typhoon Neoguri,台灣地區譯名:諾古力,國際編號:0801,聯合颱風警報中心:02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Ambo)為2008年太平洋颱風季首個被命名的風暴,也是自1949年以來最早登陸中國的熱帶氣旋 [1]  。“浣熊”一名由韓國提供,意為狗 [2] 
浣熊於2008年4月13日在菲律賓棉蘭老島以東形成,進入南中國海後迅速增強,16日由日本氣象廳升格為颱風,18日強度達到其巔峯並轉向北移動,並於當晚22時30分在海南島文昌市龍樓鎮登陸 [3-4]  (也有其它機構認為在海南東面海域近距離掠過)。浣熊登陸前迅速減弱,最終於19日下午在廣東省陽江市陽東縣東平鎮再次登陸,登陸時中心最大風力有7級 [5] 
颱風影響範圍主要包括海南、廣東、香港和澳門地區。
中文名
颱風浣熊
外文名
Typhoon Neoguri
國際編號
0801 [6] 
起編日期
2008年4月14日 [7] 
停編日期
2008年4月20日 [7] 
JTWC數據
三級颱風(100kt)
CMA數據
颱風(13級,40m/s) [7] 
JMA數據
颱風(80kt) [6] 

颱風浣熊命名由來

為避免颱風名稱的混亂,1997年11月25日-12月1日,有關國家和地區在香港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簡稱WMO)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上決定規範颱風的命名,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其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個命名錶,然後按照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該命名錶共140個名字,由WMO所屬的亞太地區的14個成員國和地區提供 [8]  。其中“浣熊”是韓國提供的10個名字之一,意為狗 [2] 

颱風浣熊發展過程

浣熊於2008年4月13日於菲律賓朗芒芽地之東形成,初時20向西北偏西移動,穿越菲律賓,並於翌日增強為熱帶風暴。其後於4月16日上午增強為強熱帶風暴,轉向西北偏北移動,並於下午增強為颱風。
2008年第1號颱風“浣熊”路徑圖 2008年第1號颱風“浣熊”路徑圖
4月18日穿越海南島以東海域,轉向北移動,強度稍為下降,並於當晚22時30分在海南島文昌市龍樓鎮登陸 [3-4]  (也有其它機構認為在海南東面海域近距離掠過),並減弱為強熱帶風暴。
4月19日14時15分,中央氣象台認定其在廣東省陽江市陽東縣東平鎮再次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有7級,中心最低氣壓為998百帕 [5]  。當晚浣熊轉向東北移動,移入廣東內陸,並繼續減弱,與浣熊相關的雨帶為華南地區帶來狂風大雨。
4月20日凌晨浣熊減弱為一個熱帶低壓,並於早上減弱為低壓區,由於浣熊在登陸減弱後,廣東省大部分大部分地區氣温升了攝氏5度以上,所以有氣象局指浣熊其後在廣東內陸轉化為温帶氣旋,而有關的暖鋒也穿越珠江三角洲,是歷史上少有的熱帶氣旋會在緯度不足30度的熱帶區域能轉化為温帶氣旋(上一次為2004年的強颱風南瑪都),而香港天文台則指浣熊在廣東內陸消散 [9] 

颱風浣熊颱風特點

登陸早
2008年第一號颱風浣熊”將於4月18日-19日在海南三亞-文昌一帶沿海地區登陸,給海南和廣東東、西部造成嚴重影響,從歷史數據分析,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最早在海南登陸的颱風是1991年4月28日登陸在海南陵水的強熱帶風暴,此次颱風登陸,將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華南地區最早登陸的一個颱風。
發展迅速、移動快
颱風自15日在南海南部形成熱帶低壓以後,快速於15日下午轉為熱帶風暴,16日上午加強為強熱帶風暴,16日下午就加強為颱風,颱風在海南形成和停留時間只有3天時間,並且持續以15公里的時速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動。
強度大
1991年和1999年登陸的熱帶氣旋強度都小於這一次。而這次“浣熊”將給海南、廣東部分地區帶來大風大雨,局部海域陣風達到13級以上,南海大部分海域陣風達到7-9級,瓊州海峽、北部灣海域陣風6-8級。
雨量大
浣熊”將給廣東東部、西部和海南全境帶來40-90毫米的降雨,海南南部地區100-150毫米,局部地區達到180毫米。
從這四個方面來看,颱風浣熊”的突然襲擊是前所未有的 [10] 

颱風浣熊預報預警

颱風浣熊香港

當地懸掛最高風球信號:三號強風信號
香港天文台4月17日下午4時15分發出一號戒備信號,是香港2008年首個熱帶氣旋警告,亦是自1999年以來,首次於4月發出一號戒備信號。浣熊當時集結於香港西南偏南約730公里,在東北季風浣熊的共同影響下,當日入夜後風勢逐漸增強,翌日離岸及高地吹強風,氣温亦下降。隨着颱風浣熊逼近,香港天文台當晚8時40分改發自二次大戰以來最早的三號強風信號,浣熊當時集結於香港西南約450公里,其後浣熊繼續逼近香港。
浣熊相關雨帶影響下,天文台於4月19日下午1時30分發出雷暴警告,亦於下午4時40分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由於雨勢迅速增強,於下午5時10分改發紅色暴雨警告信號,並於下午7時15分改發黑色暴雨警告信號。與浣熊相關的雨帶為華南地區帶來狂風大雨,為香港大部分地區帶來超過70毫米雨量。在大雨影響下,天文台分別於下午6時54分及下午7時10分發出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及山泥傾瀉警告。

颱風浣熊澳門

當地懸掛最高風球信號:八號東南風球
地球物理暨氣象局於4月17日下午4時15分懸掛一號戒備信號,是澳門2008年首個熱帶氣旋警告,也是自1968年設置系統以來最早的一次。浣熊當時集結於澳門西南偏南約700公里。隨着颱風浣熊逼近,氣象局於4月18日晚上8時45分改掛三號強風信號,浣熊當時集結於澳門西南約380公里,其後浣熊繼續逼近澳門,氣象局於4月19日下午1時30分改掛八號東南烈風信號,是澳門開埠以來最早懸掛的八號風球,當時浣熊集結於澳門西南偏西約200公里。隨着浣熊遠離及減弱,氣象局於當晚7時30分改掛三號強風信號,並於4月20日凌晨4時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

颱風浣熊颱風影響

颱風浣熊海南

颱風浣熊於4月18日當地時間晚上10時半,在海南省文昌市的龍樓鎮登陸,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1級(但當時只有中國氣象局把浣熊降格為強烈熱帶風暴),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歷年登陸華南地區最早的颱風。海南省採取防風措施,緊急轉移12萬人,有近22000艘船回港避風;瓊州海峽停航,海口美蘭國際機場從4月18日21時25分之後停止飛機起降,有76班機受影響停飛,近3000人滯留 [11]  。另外,3艘漁船在西沙北礁避風時失蹤,船上有56名漁民,南海救援中心派船前往搜救。
颱風浣熊自1949年最早登陸中國的颱風,打破1971年5月3日最早登陸中國的熱帶風暴

颱風浣熊廣東

浣熊於廣東省陽江市一帶登陸。受到浣熊的影響,至少有三艘漁船在西沙海域附近沉沒,40名漁民失蹤。廣東省受水浸及山泥傾瀉影響,有三人死亡。
陽江
陽東、陽西、江城、海陵4個縣(區)27個鎮(街道)共27.4萬人受災,但沒有造成房屋倒塌和人員傷亡。農作物受災面積10.74萬畝,水產養殖損失面積0.76萬畝1480噸,倒伏香蕉、果樹、林木等一批,損壞堤防59處9000米、護岸12處、水閘30座、灌溉設施53處及其他水利設施一批,有45家工礦企業因災停產,損壞路基700米、通訊線路300米,沿海鎮民房、旅遊景點等市政設施不同程度受損。全市直接經濟損失9602萬元。
深圳
因暴雨造成100多處街道、小區不同程度內澇積水,龍崗區橫崗街道深坑村一道路臨時施工圍堰因傾瀉山泥和水流沖垮而導致2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3700萬元。
珠海
農田受浸0.85萬畝,水產養殖受浸過水1.28萬畝,其他作物受浸1.62萬畝,商户受浸650間,因颳風使體育場飄蓬鋁板脱落造成1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8725.5萬元 [12] 

颱風浣熊香港

由於天氣惡劣關係,多個貨櫃碼頭陸續暫停吉櫃交收服務。另外,兩班分別由台灣及上海前往澳門的客機及貨機,要轉飛往香港,原定在中午由上海浦東來港的中國東方航空公司MU505班機要轉飛廈門機管局表示,至4月19日下午5時,約9班航機取消,另有102班航機受到延誤。同時,香港天文台測得的最低氣壓為1003.9百帕斯卡。隨着風勢減弱,天文台於4月20日凌晨1時30分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隨着浣熊轉轉化為温帶氣旋,本港氣温由21度急升至25度,帶暖性的鋒面曾一度令香港帶來強勁的偏南氣流和較温暖空氣。
浣熊影響香港期間,香港有157宗水浸、13宗山泥傾瀉及70宗塌樹報告。紅磡有天台屋鋅鐵屋頂被吹起,而土瓜灣亦有外牆石屎檐蓬墮下,事件中無人受傷。香港國際機場有超過200航班延誤,約30航班取消及66航班轉飛其它機場。
創下紀錄
颱風浣熊襲港,創下多個紀錄,包括:
41年來第二早發出(懸掛)一號戒備信號
歷來最早發出(懸掛)三號強風信號,打破颱風利奧(T. Leo) 的紀錄。2008年首個一號戒備信號及三號強風信號。
2008年首個黃色、紅色及黑色暴雨警告信號。
歷來最早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
打破4月單日雨量紀錄,比舊紀錄(1966年4月4日,190.2毫米)多出47.2毫米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