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顧肇熙

鎖定
顧肇熙(1841年-1910年),字皞民,號緝庭,江蘇吳縣(今蘇州)人。他是同治甲子科舉人,曾官任工部主事、惠陵工程監修,後歷任吉林分巡道、陝西鳳邠鹽法道、按察使銜台灣道、台灣布政使等,為政不務虛名,主張廉靜,與民休息。晚居蘇州城南之木瀆鎮,捐巨資辦學,開風氣之先。詩宗北宋,書法蘇軾。他親筆所書日記有8種,其中《吉林日記》的顧氏松竹齋紅格稿紙抄本今存於上海圖書館 [1] 
中文名
顧肇熙
別    名
字皞民,號緝庭,晚號退廬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41年
逝世日期
1910年

顧肇熙個人生平

顧肇熙(1841-1910)字皞民,號緝庭。清吳縣人。同治三年(1864)舉人。越二年官工部主事,擢道員。後奉特簡赴吉林。逾年,創設分巡道,首任之,在官5年。泊去官,課崇文書院。又歷陝西鳳邠鹽法道、署糧道、台灣道兼按察使銜。晚居吳縣木瀆。光緒三十年(1904)創辦小學堂,開風氣之先。詩宗北宋,書法眉山。 [3] 
注重文教,請修學宮,創義學,籌款增崇文書院膏火,延聘經師主持講席。書院有官、齋課,更集諸生兼課經史,獎以書籍。復捐廉購善本經史,備諸生誦習。課日必親指院,口講指畫,諄諄若嚴師。嘗曰:“士之有經史,猶農之有未幫,工之有器用,商之有貨幣也。若舍經史而弗致力,則農、工、商之不若笑。” [2] 

顧肇熙主要作品

顧肇熙日記8種 史部傳記類 存
稿本,蘇州市圖書館藏。
問津日錄不分卷,史都傳記 存
稿本,記光緒三年至四年事,上海圖書館藏。
吉林日記不分卷 史部傳記類 存
稿本,記光緒六年至十一年事,上海圖書館藏。
吉林公牘不分卷 史部政書類 存
光緒十一年顧氏抄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 [3] 

顧肇熙所獲榮譽

因“政跡燦然;而於書院尤加意”,“士林愛之”。光緒三十四年(1908)為之立“德政碑”一座。 [2] 

顧肇熙人物評價

致仕歸居木瀆,優遊林泉,詩具體北宋,書法宗眉山。光緒年間開小學堂,獨開風氣之先,捐巨費不貲。 [4] 

顧肇熙軼事典故

顧肇熙創辦書院

顧肇熙是崇文書院歷史上最著名的山長(院長),也是吉林城歷史上最知名的大儒之一。吉林三傑中的成多祿徐鼐霖都曾受業於顧肇熙門下。
據《永吉縣誌》記載,崇文書院建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地址在朝陽門(大東門)內學院衙門考棚之東隅,是吉林第一個招收包括漢人子弟的學校。該院最初是吉林紳士捐建,當時以經史、詩文為授課內容,最盛時有學生數百人。
光緒六年(1880年),經李鴻章保奏,“廉正精細、穩練安詳”的顧肇熙跟隨吳大澄受清廷派遣,來吉林協同吉林將軍銘安辦理防務。光緒八年(1882 年),吉林分巡道設立,駐吉林城,經吉林將軍銘安奏薦,顧肇熙任首任道員。這是吉林旗民分治的開始。在某種程度上説,分巡道的設立具備了一省行政事務管理的雛形,比1907年正式設行省早了25年。顧肇熙就是以道員的身份兼理崇文書院的。
顧肇熙注熱心教育事業,來吉後就請修學宮,捐建義學,籌款為書院膏獎,延聘經師主持講席,也就是解決了辦學經費和師資的問題。書院除官齋兩課外,也組織諸生學習經古,用書籍勸勉生員。每年八月八日是吉林分巡道命題考試的時間。
顧肇熙對書院傾注了大量心血。他把自己的俸銀拿出來,購置善本經史,供給生員朗讀學習。同時還親臨書院指導,為學生授課,是一位懂教育、關愛學生的官員。到了自己的授課日,一定會親臨書院,口講指畫,諄諄教誨。在生員面前,他就像一位嚴師。顧肇熙説過:士之有經史,猶農之有耒耜,工之有器用,商之有貨賄也。如果學生不致力於學習經史,還不比不上農工商。並常以此言激勵學子。
光緒十年(1884年)二月,成多祿來到吉林城,住在崇文書院的景韓堂,學文,學詩,學字。在成多祿眼裏,顧公(山長顧肇熙)“博極羣書,長於經世之學,為諸生教以讀經、讀史之法以及百家之書,朝夕講解,娓娓不倦,餘受益焉,遂為專課弟子。”

顧肇熙政跡燦然

顧肇熙是蘇州名舉人,任吉林分巡道後,“政跡燦然”。尤其在崇文書院的管理上,更是倍加重視和精心。吉林本是滿族“發祥與虞獵之地”,歷來以習武為重,禁止讀書考試。崇文書院的設立,破重武備而略文事之先例。顧肇熙的武城絃歌之化,至今猶存。他的後任豐紳泰(字和廷,滿洲鑲紅旗,歷任浙江杭嘉湖道、甘肅布政使等),仍然遵守顧肇熙的辦學宗旨和有關規定,也深受廣大學子的喜愛。崇文書院內曾立有兩座石碑,就是顧肇熙和豐紳泰的德政碑。
光緒十一年(1885年),顧肇熙從吉林分巡道職位上離任,後任陝西鳳邠鹽法道。光緒十七年(1891年),又是李鴻章奏保,從陝西鳳邠鹽法道卸任抵津一年的顧肇熙,因在賑局“辦事實心、條理精密”,“輕重緩急之間,均能酌核得宜,次第蕆事”,“明練樸誠,體用兼備”,“嫺於吏治,所至均著政聲”,“歷練有年,通達事理”(均為李鴻章語),又奉旨擔任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為台灣清治時期受台灣巡撫與台灣布政使制約的地方官員。光緒二十年(1894年),顧肇熙接任台灣布政使。第二年,台灣遭中國清朝割讓予日本,顧肇熙一度被建議為割讓事宜之“全權大使”。不過,他以“受瘴抱病;乞準回籍就醫”為由推卸該任務,並棄位他走。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至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顧肇熙在李鴻章於1872年創辦的輪船招商局擔任會辦,後去官隱居於蘇州城南之木瀆鎮。1908年秋,成多祿曾往木瀆拜訪恩師,並有《泛舟木瀆訪顧緝廷師》詩:“好風吹夢過橫塘,席帽棕鞋趁野航。里巷共知陶靖節,衣冠猶見魯靈光。滄桑變後秋聲遠,樽酒談深夜色涼。説劍彈棋成底事,此身如坐景韓堂。”時隔20年,歷經宦海沉浮之後,又見恩師,彷彿回到了在崇文書院就讀的時光。 [1] 
參考資料
  • 1.    顧肇熙  .松花江網.2012-10-07[引用日期2012-10-07]
  • 2.    季嘯風主編,中國書院辭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08,第504頁
  • 3.    南京師範大學古文獻整理研究所編著. 江蘇藝文志 蘇州卷 第2分冊[M].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6. 1421-1422
  • 4.    《木瀆鎮志》編纂委員會編. 木瀆鎮志[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