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生於江蘇宜興川埠鄉上袁村,18歲拜名師學藝。三十年代後期至上海制壺仿古。1954年進入宜興蜀山陶業合作社。1956年被江蘇省政府任命為技術輔導,帶徒徐漢棠、高海庚、李昌鴻、沈遽華、束鳳英、吳羣祥等人。
顧景舟曾自創堂號為自怡軒。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可説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世稱“一代宗師”“壺藝泰斗”。顧景舟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台、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
- 全 名
- 顧景舟
- 號
- 壺叟、老萍
- 所處時代
- 中國近現代
- 民族族羣
- 漢族
- 出生地
- 江蘇宜興川埠鄉上袁村
- 出生日期
- 1915年
- 逝世日期
- 1996年
- 主要作品
-
僧帽壺
漢雲壺
三羊喜壺
漢鐸壺等 - 本 名
- 顧景洲
顧景舟人物生平
編輯顧景舟少時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聰慧出眾,常得書院導長的褒揚。1933年,他在家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製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的訣竅,憑藉文學功底,方出手不凡,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
20歲左右,曾應上海郎氏藝苑聘請,仿古作陶,所仿清陳鳴遠款的龍鳳把嘴壺和竹筍小盂因技藝高超,竟被作為陳鳴遠的傳器為故宮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院所收藏,直到幾十年後他為北京故宮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院紫砂藏品作鑑定時才發現原來是自己的作品。這一時期可以説是顧景舟制壺生涯中一個最重要的轉折點。因為他有幸接觸到了一大批古代名家的珍品,他每遇歷代名作,都反覆揣摩,悉心研究,吸取並掌握了中國陶藝的博大精華。據傳顧景舟曾用家傳本山老泥做一枚紫砂茶寵雙獅戲球,乃不可多得之傳世極品。
1954年10月,他響應政府號召,積極參與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紫砂生產工場的組建籌劃工作。
1955年1月,建社就緒,立即着手負責“紫砂工藝班”的招生和技術輔導的育才重任,培養出現今的很多位高級工藝美術人才。
1958年,他積極參與了紫砂技術革新、技術革命運動。
1975年起,他多次參加宜興地區古窯址的發掘研究工作,對蠡墅羊角山宋代紫砂窯址進行了認真細緻的考證。他對紫砂陶的歷史沿革、名人傳記、古陶鑑定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資料收集工作,先後發表數十萬字有關紫砂陶藝的論文。有關紫砂的 書刊都聘其為藝術顧問。
1980年,在他的支持及參與下,專門建立“紫砂特藝班”。按香港收藏家羅桂樣的供樣,複製歷史名作,並挑選工藝師和高級工藝師每週為特藝班學員上課,奠定了紫砂技術水平躍上新台階的基礎。
1981年,顧景舟在港為羅桂祥博士、紫砂陶藝收藏家加冕,為收藏的兩百件藏品作出鑑定,並開辦紫砂陶藝講座。他的博學,對作品的精闢分析,給許多國家的學者和鑑賞家留下深刻的印象。顧景舟曾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藝人代表大會,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他的作品受到國內外同仁的高度評價。
1982年,被國家評定為工藝美術師。
1985年,顧景舟擔任宜興紫砂研究所所長,積極引導技術人員參加出國展覽, 並親自撰寫文章、圖冊,親手製作作品,將紫砂藝品從商品化宣傳上升到藝術品的文化層次。
1988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業部授予他“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1989年,晉升為高級工藝美術師。“宜興紫砂”被國家評定為質量銀質獎後,他又親自設計指導一批紫砂精品,參加全國性的展評活動,促使“方圓牌”高級紫砂茶具被國家評定為“金質獎”。同年,赴香港辦展之際,他為紫砂陶藝愛好者又作了專題講座,並參加評獎活動。
顧景舟(10張)
顧景舟主要影響
編輯顧景舟認為明代中期至今的紫砂藝術可以像書法、繪畫藝術一樣,分為神品、極品、精品、能品。明代供春、時大彬,清代陳鳴遠,作品造型完整,技術高超,他們將紫砂技術發揚光大,並與中國文化藝術結合起來,他們的代表作,應尊為神品。清代陳鴻壽承前啓後,“曼生壺”就是紫砂藝術與詩書畫藝術的結合品,即便技藝有所不足,若是真作,也可稱為極品。顧景舟坦言,歷史上紫砂仿古之作不少,他自己亦有一段時間專門仿古,雖然壺形依舊,但隨着社會進步,技藝上則超越前人。東西是仿的,但質量是好的,堪稱精品。現在流行的高檔紫砂茶具,則為能品。顧景舟將其紫砂生涯總結為少年仿、中年創、晚年變三部曲。
顧景舟在壺藝上的成就
顧景舟所創作的數十種壺型堪稱件件精品。其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可説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聲譽可比明代的時大彬。其作品特色是,整體造型古樸典雅,形器雄健嚴謹,線條流暢和諧,大雅而深意無窮,散發濃郁的東方藝術特色,所制之器脱俗樸雅,儀態紛呈,堪稱“集紫藝之大成,刷一代纖巧糜繁之風”,被海內外藝術界專家譽為“壺藝泰斗”。顧景舟一生製作的紫砂壺數量不是很多,他有時好幾年才做一批壺,而且個個要求質量上乘,不滿意的都要毀掉,因此他的作品價格都在幾十萬到幾百萬元。
顧景舟深厚的文化修養
顧景舟高超的壺藝境界與他有着深厚的文化修養是分不開的。有沒有文化積累,是民間藝人從藝歷程中最重要的門檻,也是大家與一般匠人的重要的區別之一。顧景舟重視這個淵源,併為之努力了一生。他甚至還閲讀、鑽研過與硅鹽有關的書籍,從化學成份方面和化學分子式。在制壺實踐中,他對選礦、原料製備、技藝加工,燒成等每個環節都有深入的研究。
顧景舟歷史評價
編輯顧老的紫砂作品以茗壺為主,年輕時先由方器入手,兼做圓器,隨着其與書畫界的交往,逐漸偏重光素器型的製作,最後是以幾何形壺奠定其個人風格,找到屬於自己的藝術創作方向。他還與名畫家韓美林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張守智教授合作制壺,為砂壺的發展注入現代美學概念。開創紫砂茗壺造型的新意境。
顧景舟人際關係
編輯顧景舟主要作品
編輯
三線咖啡壺(5張)
顧景舟三線咖啡壺
高13.5釐米 寬9.8釐米
三線咖啡壺為紫砂胎內施白釉,有壺、杯、碟、糖缸、奶杯,按咖啡具配套的紫砂陶器。是五六十年代為紫砂工藝品出口需要設計打樣之作。底鈐“曼希陶藝”方印,蓋內鈐“顧景洲”小章。“曼希陶藝”之印款,曼代表美,希
即曙光在眼前,其內涵豐富,展示顧氏的抱負,大顯身手的時候。顧氏四十歲以後,完整掌握了從選礦、泥料配製、燒成到成品加工的一整套工藝知識,潛心於紫砂壺造型的研究,終於形成獨特的成型技法。三線咖啡壺形制極簡,但最見製作者的功夫。壺身直挺,依三條圓渾線分割裝飾,尺度權衡,嵌蓋式,蓋面穹起,桶式嘴型,橋鈕,扁圓圈把,玉璧底與壺體統一協調,平淡的造型中透出靈氣。此壺製作難度極大,完全靠線面轉折周正、舒坦和色調雅合來完善整件作品,壺面不事雕琢,毫無假借、遮掩之處,技藝嚴正,幾乎無可挑剔。
顧景舟石瓢紫砂壺
“武陵逸人”為顧景舟制壺藝名,表露自己瀟灑飄逸的當年個性,朝氣蓬勃的向上精神,也表達自己奮發向上的遠大理想和追求靈秀風格的奮鬥目標。
顧景舟用印整理
1944年,始用印:瘦萍、老萍、
1948年,始用印:荊南山樵、荊山壺隱
1955年,始用閒章:啜墨看茶
1984年,始用印:景舟七十後作,壺叟、
20世紀90年代,刻了最後一方印章:生於乙卯
顧景舟後世紀念
編輯2015年10月21日,由宜興市人民政府主辦的“顧景舟藝術館”開館儀式在宜興陶瓷博物館舉行,活動現場還進行了顧景舟藝術館揭牌儀式及顧景舟紀念章捐贈儀式。同時,由宜興青瓷藝術研究院院長談志堅與宜興青瓷藝術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尹安石聯袂創作的青瓷陶刻作品《紀念顧景舟誕辰100週年》入藏宜興陶瓷博物館。
[4]
“顧景舟藝術館”面積約400平方米,分8個廳展示顧景舟的藝術人生、卓越成就、作育英才、深遠影響等各個方面的生平事蹟。展出了“景舟石瓢”“景舟提璧”等30件精品紫砂茶壺,還有顧景舟生前的生活用品、手稿字帖、制壺工具等。
[3]
2018年,江蘇省陶都中等專業學校設立了顧景舟紫砂藝術學院。
[2]
- 參考資料
-
- 1. 西窗燭品茗苑系列文化活動之 紫泥歲華 師德如歌——顧景舟傳承作品鑑賞在首博開幕 .首都博物館[引用日期2023-05-14]
- 2. 我市產教融合再添新亮點 顧景舟紫砂藝術學院昨在陶都中專揭牌 .宜興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5-14]
- 3. 佚名. 顧景舟藝術館開館[J]. 江蘇陶瓷, 2015, 48(5):42.
- 4. 談青窯藝《紀念顧景舟誕辰100週年》入藏宜興陶瓷博物館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3-05-14]
- 5. 吳羣祥.紫砂壺藝泰斗——顧景舟[J].藝術市場,2012(15):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