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革蘭氏染色法

鎖定
革蘭氏染色法,是指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重要的鑑別染色法,屬於復染法。這種染色法是由丹麥醫生革蘭於1884年所發明,最初是用來鑑別肺炎球菌與克雷伯肺炎菌。革蘭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復染等四個步驟。未經染色的細菌,由於其與周圍環境折光率差別甚小,故在顯微鏡下極難區別。經染色後,陽性菌呈紫色,陰性菌呈紅色,可以清楚地觀察到細菌的形態、排列及某些結構特徵,從而用以分類鑑定。染色原理:通過結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後,在細菌細胞壁內形成了不溶於水的結晶紫與碘的複合物,再用95%乙醇脱色。
中文名
革蘭氏染色法
性    質
鑑別染色法
發明時間
1884年
發明者
漢斯·克里斯蒂安·約阿希姆
操作步驟
初染、媒染、脱色、復染
意    義
鑑別細菌

革蘭氏染色法染色原理

革蘭氏染色法可將所有的細菌區分為革蘭氏陽性菌(G+)和革蘭氏陰性菌(G-)兩大類,是細菌學上最常用的鑑別染色法。該染色法之所以能將細菌分為G+菌和G-菌,是因為一般認為革蘭氏染色是基於細菌細胞壁特殊化學組分進行染色的。 [1] 
通過初染和媒染後,細胞內形成了不溶於水的結晶紫一碘大分子複合物。革蘭氏陽性細菌由於細胞壁較厚、肽聚糖含量較高和其分子交聯度較緊密,故在用乙醇洗脱時,肽聚糖網孔會因脱水而明顯收縮,加上它基本不含類脂,故乙醇處理不能在壁上溶出縫隙,因此,結晶紫與碘複合物仍牢牢阻留在細胞壁內,使其呈現紫色。而革蘭氏陰性細菌因其壁薄、肽聚糖含量低和交聯鬆散,故遇乙醇後,肽聚糖網孔不易收縮,加上它類脂含量高,所以當乙醇把類脂溶解後,在細胞壁上就會出現較大縫隙,複合物容易溶出細胞壁,因此通過乙醇脱色後,細胞又成無色。這時再用紅色染料進行復染,革蘭氏陰性細菌將獲得一層新的顏色--紅色,而革蘭氏陽性菌則仍呈紫色。 [1] 

革蘭氏染色法操作流程

革蘭氏染色流程 革蘭氏染色流程
革蘭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復染等四個步驟,具體操作方法是:
(1)製片。
取菌種培養物常規塗片、乾燥、固定。 [1] 
要用活躍生長期的幼培養物作革蘭氏染色;塗片不宜過厚,以免脱色不完全造成假陽性;火焰固定不宜過熱(以玻片不燙手為宜)。 [1] 
(2)初染。
滴加結晶紫(以剛好將菌膜覆蓋為宜)染色1-2min,水洗。 [1] 
(3)媒染。
用碘液衝去殘水,並用碘液覆蓋約1min,水洗。 [1] 
(4)脱色。
用濾紙吸去玻片上的殘水,將玻片傾斜,在白色背景下,用滴管流加95%的乙醇脱色,直至流出的乙醇無紫色時,立即水洗。 [1] 
乙醇脱色是革蘭氏染色操作的關鍵環節:脱色不足,陰性菌被誤染成陽性菌;脱色過度,陽性菌被誤染成陰性菌。因而脱色時間一般為20-30s。 [1] 
(5)復染。
用番紅液復染約2min,水洗。 [1] 
(6)鏡檢。
乾燥後,用油鏡觀察。菌體被染成藍紫色的是革蘭氏陽性菌,被染成紅色的為革蘭氏陰性菌 [1] 

革蘭氏染色法常見種類

常見的革蘭氏陽性菌有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鏈球菌(Streptococcus)、肺炎雙球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破傷風桿菌等。 [2] 
常見的革蘭氏陰性菌有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百日咳桿菌及霍亂弧菌等及腦膜炎雙球菌等。 [2] 

革蘭氏染色法主要作用

革蘭氏染色法的意義就在於鑑別細菌,把眾多的細菌分為兩大類,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 [2] 
在治療上,大多數革蘭氏陽性菌都對青黴素敏感(結核桿菌對青黴素不敏感):大多數化膿性球菌都屬於革蘭氏陽性菌,它們能產生外毒素使人致病,可以選擇青黴素族,頭孢曲松鈉等。 [2] 
革蘭氏陰性菌,大多數腸道菌多屬於革蘭氏陰性菌,它們產生內毒素,靠內毒素使人致病。而革蘭氏陰性菌則對青黴素不敏感(但奈瑟氏菌中的流行性腦膜炎雙球菌和淋病雙球菌對青黴素敏感),可以選擇氟喹諾酮類藥物如諾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也可以選擇大環內酯類比如克拉黴素羅紅黴素等。所以首先區分病原菌是革蘭氏陽性菌還是陰性菌,在選擇抗生素方面意義重大。 [2] 
參考資料
  • 1.    於源華主編. 生物工程與技術專業基礎實驗教程[M].2016 .218-219
  • 2.    龍雲霞主編.臨牀檢驗實踐與診療指南: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3.0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