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第二十一品非説所説分

鎖定
《第二十一品非説所説分》出自佛教重要經典《金剛經》,強調空之本旨,其中“説法者,無法可説,是名説法”一句是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之濫觴
作品名稱
第二十一品非説所説分
作    者
相傳為釋迦牟尼講述,阿難記錄
作品出處
金剛經 [2] 
文學體裁
散文
譯    者
鳩摩羅什
玄奘

第二十一品非説所説分作品原文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説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説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説故。須菩提,説法者,無法可説,是名説法。”爾時,慧命①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説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説非眾生,是名眾生。” [1] 

第二十一品非説所説分註釋譯文

第二十一品非説所説分作品註釋

①慧命:法以智慧為壽命,智慧如果損傷,法身也就滅亡。即覺悟空諦的智慧是一切的根本。 [1] 

第二十一品非説所説分作品譯文

須菩提,你不要説如來有這樣的念頭:我當有所説法。不要這樣想。為什麼呢?如果有人説如來有所説法,就是誹謗佛,不能瞭解我所説的義趣。須菩提,説佛法的沒有佛法可説,比如在夢中説佛法,實際上沒有,只是名叫做説佛法。這時,慧命須菩提對佛説:世尊,有很多眾生,在未來世,聽説這樣的佛法,而生起信心嗎?佛説:須菩提,這類人不是眾生,也非不是眾生。為什麼呢?須菩提,眾生就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意思,如來説是虛幻的眾生,只是名叫做眾生。 [1] 

第二十一品非説所説分作品評析

真正的佛法,佛用一句話説完了,就是不可思議。後世到了禪宗,講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有一天上座説法,學生徒弟們都等他講,等了半天他沒有説話,忽然抓起面前講台上一朵花,那麼一轉,大家也不曉得他什麼意思,誰都不懂,只有他的大弟子迦葉尊者,破顏微笑,這是典籍的記述。這個破字形容得妙極了,大家等了半天,心情都很嚴肅,場面非常莊重,迦葉尊者忍不住了,一下子笑了出來。這一下被佛看到了,佛就説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因為迦葉懂了,這是禪宗的開始。 [2] 
這裏對須菩提突然加了兩個字,稱為慧命須菩提,好像鳩摩羅什翻譯經典時故意多寫兩個字一樣。其實佛也沒有説什麼法嘛!他只叫我們第一不要把肉體身當成佛;第二,不要着相;第三他説他沒有説法。除了這三個要點外,他並沒有講一個什麼法門!可是,好像有一個人懂了,這個人就是須菩提。懂了就是荷擔如來慧命,所以這裏稱慧命須菩提。佛的弟子裏説般若的空性,須菩提屬第一位證得空性的人。今天我們大家在座學佛的人,一念之間證得了自性空,這個人就是得到了慧命,延續了慧命,所謂然燈也就是這一念之間證得了自性空,這個人就是得到了慧命,延續了慧命,所謂然燈也就是這一盞燈可以點下去,不會熄了,可以傳燈了。 [3] 
什麼叫眾生?本來就沒有眾生。這個話很嚴肅了,後世一切眾生都被否定了。什麼叫眾生?本來就沒有眾生。這是什麼話!照儒家顧亭林的解釋,就是兩個桶,一桶有水一個空,倒過來倒過去就是那一桶水;是法者,即是非法,是名為法。色身者,即非色身,是名色身,都是這個話。是啊,表面一看是不通嘛!須菩提一問,將來有些眾生聽你老人家這樣一講,會起信心嗎?佛並沒有説會不會起信心,只説什麼眾生啊?‘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所謂眾生,根本就沒有眾生。 [3] 
此科釋明上言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之故也。眾生眾生重言之者,承上非眾生非不眾生説也。如來説,謂約性説。名,謂名相,意謂:頃言非眾生非不眾生者,蓋約性而説,本具佛性,非眾生也,故曰彼非眾生;但約名相,則是眾生耳,故曰彼非不眾生。此科合之上科,語極圓妙,義極深至,茲分三重説之。(一)長老是問眾生聞如是法能否生信?而答語專就眾生説,於生信一層,不置一辭。豈不所答非所問乎?其實不然。問意已圓滿答覆矣。蓋不答之答也。何以言之?長老慮眾生於是深法未能生信者,由於認眾生為眾生,故不免為之耽心。然而誤矣,是執相而昧性矣。當知就相而觀,雖非不是眾生,然不過緣生之假名耳。緣生非性。其性則上等諸佛,本非眾生也。然則既具佛性,豈不能開佛正知。則聞是法者,豈無能信者耶!故非眾生非不眾生一語,便含有莫作是説之意在。(二)佛説此科,無異教眾生以聞法生信之方便也。方便云何。先觀自身是已。一切眾生應觀此五藴眾法,但由因緣聚會,非生幻生,本來無生。若知此義,則於上説諸法緣生、即空即假、即假即空、發心修行,無法可執之義,自能生信矣。當知説法者尚無法可説,則依法發心修行者,那得有法可執乎!(三)開示利益眾生行佈施六度者,應即相離相也。蓋非不眾生者,是令體會眾生緣生即假,不無是名。應無所住而行佈施。此前所以言,所有一切眾生之類,皆應滅度令入無餘涅槃。菩薩應發此大悲也。非眾生者,是令體會眾生緣生即空,原非眾生。應佈施而不住於相。此前所以言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一眾生實滅度者。菩薩應具此大智也。總之,緣生之義,貫通一切。此義信得及。其他諸義,便皆徹了而深信無疑矣。 [4] 

第二十一品非説所説分出處簡介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根據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梵文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剛經》傳入中國後,自東晉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譯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共8208字,為鳩摩羅什譯本的一個重要補充。其他譯本則流傳不廣。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