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龍古鎮

鎖定
青龍古鎮,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13]  ,位於太原市陽曲縣尖草坪區相鄰的侯村鄉,該村緊傍208國道、北同蒲鐵路大運高速公路,交通極為便利。全村總面積235萬平方米,其中耕地面積3500畝,户數500户,人口1400人。 [4]  [6] 
青龍古鎮,是一處集軍事、古建、園林、廟宇、祠堂、古道、地道於一體的北方明清古建築羣,是晉商“走西口”的商貿通衢,也是絲綢之路、萬里茶道的必經之路,是“太原道”上的重鎮之一。 [3]  古鎮內東建文昌祠、西設龍王廟、北築鳳頭寨,依託當地上下起伏、左右蜿蜒的地貌,按照東文西武、南龍北鳳龍鳳呈祥的總體佈局建造。 [13] 
青龍古鎮被評為全國傳統古村落、全省十大新鋭景區之一。 [1] 
中文名
青龍古鎮
地理位置
太原市陽曲縣侯村鄉 [13] 
開放時間
全年 09:00-17:30 [2] 
景點級別
AAAA級 [13] 
門票價格
免費

青龍古鎮發展歷史

青龍古鎮文化源遠,青龍古鎮原名菁蒿嘴,(一種中藥材---蒿子,因四季常青,而得名)。清嘉慶年間,村中王氏族人王繩中(出生於乾隆八年),為大清捐銀百萬兩,皇家償賜 “百萬繩中”匾額一塊和繡有“青龍”圖案的大旗一面,示意滿漢一家,從此菁蒿嘴便更名為青龍鎮。王家成為當地官宦雲集(三——五品官員多達130多位)商鋪遍佈全國各地的官商富賈, 發跡後的王家便在家鄉依其南北5華里上下起伏、左右彎曲的地形,仿北京頤和園昆明湖東文西武構築手法,東建文昌祠、西設龍王廟,北築鳳頭寨,形成東文西武、南龍北鳳、龍鳳呈祥的總體佈局。形成一條活靈活現的巨龍,成為歷史上北方的聞名重鎮。
青龍古鎮
青龍古鎮(12張)
歷史上的青龍有受皇賜橫匾的“百萬繩中”王繩中,有孫中山同盟會會員王世昌,有監運通、特授文林郎,户部員外郎兵部員外郎翰林院編修、按察司知事、國子監典籍、布政司理問、巡檢、教諭、學正等,官途遍及直隸、河南、山東、廣東等地。一時地靈人傑,商賈繁榮之勝景。明永樂年間(1430),山西太原通往內蒙的交通要道上,有一村落名“菁蒿嘴”。在距菁蒿嘴二公里處的北面(今韓寨),有一王家莊,王家莊的先人在當時已由土地為生轉向經商。大約在公元1415年左右,王家的一位先人,在生意上特別能幹,還會外國話,隨官家船隊多次下海做買賣,而且還是一位官員,(官職幾品不詳)這可能和鄭和下西洋有關。到代宗景帝執政期間,因以前每次下海要耗費國的大量銀兩,對龐大船隊下海做生意不再主張。但對王家來説,藉助下海經商做買賣的機會,學得了一身做生意的真本事,至使王家的商號店鋪,在當時已有了一定規模。
青龍古鎮
青龍古鎮(23張)
據説,在明光宗泰昌之年正月初一子時,王家生的一子。長大後讀書過目不望,珠算一教就會,後來,獨創了“一掌經”,據推算此王家先人應生在公元1620年左右,(這便是後來王家百萬繩宗的祖先)此時的王家分佈在各地的字號日益增多,可説是“日進斗金”。在封建社會也講的是“官道通,百業興”。在王家莊居住也不適應了,看準了菁蒿嘴這塊交通要道的風水寶地,當時這裏居住着李、金、肖、三大姓,也開幾座店鋪,經營土地為生,還有一處地名叫金家店,這三大姓人家人數不多,經濟也不怎麼富裕。王家描準這個時機,便在菁蒿嘴大量的購房買地,修建店鋪、亭、院、大興土木,從王家莊往下搬遷。這時王氏家族還有遷往別處的不少,剩下的王姓已沒有幾户,韓氏家族的人數轉多,到大清道光年間,王家莊更名韓寨村,對此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説。(戲劇所演的《釘缸》就出在王家莊)自從王家遷居青蒿嘴後,生意越做越紅火,每一、四、七有集市、車水馬龍日益興旺。到大清康熙年間,王家向國家捐白銀一百萬兩,當時轟動整個北京城,這裏面有段神奇的傳説。(王家出了個銀人的故事)康熙帝龍顏大喜,策封王家“兵部侍郎”,(名字記不清)並贈鑾架一付,但沒有配備日月龍鳳扇。在商號方面敕封“百萬繩中”另賜雲邊金黃旗一面,上面繡着青龍一條上書“皇清敇賜”以示滿漢一家,與八旗子弟同坐。此時王家進入了鼎盛期,從南到北有一百零八座垃瑪廟,開有磨菇店、藥店、食品店,等。內地藥鋪有珍貴的百草霜,分佈在福建、廣東、四川等地的州官府台,縣官不計其數。(這是一九六三年大面積攤墳時從墓碑上看到的)在建築風格上依敕封青龍旗為依據,處處以龍體的形狀建築,如龍的前龍腿叫風水坡,按風水學叫祥光普照紫氣東來,右腿靠三府溝邊,動用人力背土,夯土堆成一座長、寬、高近三十米的土崖,與對面的文昌廟相對稱,遙相呼應。建成一座龍王廟,配有鐘鼓樓戲台,每年六月十八龍王廟唱戲,人山人海,香火不斷熱鬧非凡,在王家大興土木期間五代人堅持不分家,將整個村建成一條龍體形。為了將青龍旗和村莊永遠流傳下去,王家決定以青龍鎮為證將菁蒿嘴更名為青龍鎮,意思是以敕封的青龍旗為證。
青龍古鎮
青龍古鎮(24張)
青龍鎮的整個建築羣像一條騰飛的巨龍。古鎮南北長5華里。鎮南頭彎道形建築羣為龍尾;鎮西彎形建築為彎曲向後蹬的龍的右腿;鎮東曲起通向塌崖坡的道為龍的左腿。因此道向河邊,恰似龍爪剛露出水面;風水坡弓形舊道是龍的右前腿;龍王廟彎曲的坡道是龍的左前腿,下街是龍脖,大十字是龍爪;河坡是龍頭,五里長街為龍身,龍頭上河神廟等兩處廟宇的水井為龍眼。鎮東一條大河由南至北滾滾而去,遠遠望去,青龍鎮猶如一條出水巨龍,騰空而起。
鎮外有一土塔,原為春秋時傳遞軍事信息的烽火台,遠看猶如一支巨筆。王家又在與西黃水村接壤處建一土塔,上又建一毛筆尖,取文曲星點狀元之意,希望上蒼能保佑王氏家族代代多出官員。
青龍古鎮
青龍古鎮(12張)
青龍鎮兩側店鋪林立,都是明清建築。老爺廟、泰山廟、奶奶廟、河神廟、文昌祠、龍王廟、大王廟、茶皇廟等寺廟雄踞古鎮四周高坡和溝口路旁,殿宇雄偉,或如展翅雄鷹、或如異怪猛獸年復一年地履行着自己的職責,保護着古鎮的吉祥、平安。王氏家族居住20堂11樓3個花園及其他民居。建築風格各異,建築水平高超,木雕、磚雕、石雕設計奇巧,工藝精湛。尤其是五里長街上的五道閣全國罕見。所謂閣,既非台榭,也非牌坊,它是樹立在大街上的。類似城門樓的建築。頭道閣位於鎮中央,寬約三間,進深10米,二層磚木結構,上築木結構硬山頂樓三間,房內朝北塑觀音和文殊二位菩薩,朝南塑五百羅漢,層層相疊,金碧輝煌。往南行一華里為二道閣,此閣規模與頭道閣相同,不同的是閣內塑的是真武大帝。再向南行一華里為三道閣,建築規模與前二閣相同,但閣上塑的是玉皇大帝與魁皇爺。這三道閣都裝有鐵大門,晚上關門後,街面如鐵桶一般,十分安全。四道閣在東面,閣上塑諸葛亮岳飛像,名曰雙忠閣,朝東洞門上方刻“青龍鎮”,朝西洞門上方刻“雙忠閣”。第五道閣在河神廟附近,據傳河裏有眼,通往大海。河水經常湧上來淹沒古道。財東王石磷組織居民修築大壩,建河神廟,消除了水患,後建閣以作紀念,閣上有慈禧太后親筆題字,朝南面的牆上題有“安瀾”二字,朝北面的牆上題有“坦途”二字。每逢過年過節,五道閣上點亮碗燈敬神,燈火通明,照亮全鎮,十分壯觀 [1] 
2018年4月8日下午,山西省太原市首家“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在青龍古鎮掛牌。中國僑聯文化交流部副部長邢硯莊,山西省僑聯黨組書記、主席王維卿及太原市涉僑部門、僑界羣眾及晉祠博物館、晉商博物館、雙塔永祚寺等其他創建單位共150餘人參加揭牌儀式。 [7] 

青龍古鎮主要景點

青龍古鎮綜述

青龍古鎮集歷史、古建、園林於一體,建築規模宏大,連綿不斷、錯落有致,築有永和堂、靜觀堂、永慶堂、德潤堂、錫福堂等,是中國北方農耕文化村鎮的典型遺存,是太原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支撐,也是太原北部地區極具特色的文化旅遊資源,是名符其實的軍事重鎮、文化名鎮、商貿集鎮、農耕老鎮。 [5] 
青龍古鎮景區,總佔地面積約1998畝,劃分為三個部分:五閣之間的農耕文化區、軍事文化區為主景區,佔地654畝。三府溝、大河灣、小河灣為次景區,佔地面積555畝。南頭街、巷西街、巷東街、108國道兩側的商貿服務及停車場功能服務為功能區,佔地789畝。 [5] 

青龍古鎮民間藝術博物館

民間藝術博物館,以“民間藝術”為主題,由“民間服飾”“晉陽重鎮”“筆墨鄉愁”“楹聯匾額”“漆木雕板”等小型專題陳列構成,從側面呈現出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異彩紛呈。 [3] 

青龍古鎮時代博物館

農耕文化博物館,佔地面積近3000平方米,展示面積1000餘平方米。以“衣被天下”為主題的農耕文化系列展覽,由“春耕秋獲”“五穀豐登”“我心如秤”“算盤盤算”“男耕女織”“車塵馬跡”“真水無香”“萬家燈火”“鐵鎖春秋”等專題構成,用大量實物真實生動地再現了中國北方農業文明傳承演進的歷史和民俗風貌。 [3] 

青龍古鎮農耕文化博物館

青龍古鎮地道,全長880米,上下共4層,最深處離地面達12米,總面積達到2473平方米。軍事地道體驗區是明清時期青龍鎮的王家為防禦土匪侵擾、保護財產而修建的四通八達的地道網絡。 [3] 

青龍古鎮文化活動

2022年9月30日至10月7日,青龍古鎮景區開展“青奢有你·夢迴千年”大型沉浸式主題演出活動。 [14] 

青龍古鎮所獲榮譽

2022年11月,青龍古鎮被確定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8-9] 
2022年12月,青龍古鎮景區被確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10-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